关于语文阅读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跟音乐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语文阅读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音乐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言本身具有良好的节奏和韵律,和音乐天然相关.好的文章犹如一曲华美的乐章.音乐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够在阅读课堂上恰当运用,会对阅读课堂助益良多.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一线教师注意到了音乐与文章、文学的共生关系,将音乐元素引入到课堂建设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一些优秀教师运用音乐的阅读教学案例为分析对象,考查音乐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探讨音乐使用的有效性,反思音乐使用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局限,以促使一线教师更为合理地运用音乐元素打造有效课堂.

一、用“乐感”把控阅读课堂节奏

真正和谐有效、富有魅力的课堂,都是优秀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节奏感的直接追求和运用的结果.一些教师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独具匠心,借鉴音乐的手段,将音乐中鲜明、强烈的节奏感引入教学,注重把握教学进程的起伏变化,调试课堂气氛张弛有度,使得整个课堂在“导入一推进一收束”的基本结构中具有了一种类似音乐的美感,大大增加了课堂的感染力和艺术性.特级教师于永正在组织课堂时,精于找准切入点,并擅长灵活运用“读”“画”“唱”“演”等方式,课堂迭起,使得学生自觉沉浸其中,从而深刻领略文本的真正魅力.比如,他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抓住文本所描写的“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几件事情,把每一件事当作一段“音乐”来对待,在看似平行的结构中不断推进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升华学生对鲁迅的敬仰之情.整个课堂有欢笑有泪水,有波澜有平静,取得了一咏三叹的教学效果.

特级教师盛新凤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引入教学设计,着力追求课堂教学内容、情感、结构的“音乐美”.盛新凤老师十分擅长运用音乐激发孩子们的情感,调动他们的情绪.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她巧妙地围绕着“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的观点,分别用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和林弹雨的视频资料营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引导学生在意味迥然的氛围中感受卢沟桥狮子的历史与担当.整个课堂节奏从平缓到急迫,将学生由轻松自在的和平盛世带入到民族危亡的极端时刻.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展示平台,也应当具有相应的“乐感”.真正富有“乐感”和节奏美的语文阅读课堂,其节奏需要契合文本内在的逻辑节奏、文本作者情感发展的节奏以及儿童在教师引导下深入文本时的精神变化节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名“乐队指挥”,不断调控和激发“成员”们的情绪和力量,同时也控制节奏和速度,使得整个课堂教学达到内容、结构、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

_二、用“配乐”进行情境营造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音乐手段,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总的来看,“配乐”主要被用于课前的导入、课程中推进情感和课堂尾声处升华情感.

首先,以音乐导入课堂,音乐和语言相互映衬、相互推进,学生可以随着音乐的旋律去感受文本情感的跌宕起伏,从而进入一个具有较强可感性的意境.导入环节需要创设阅读教学所需要的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的欢闹中拉回课堂,奠定相应的情感基调,使得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作好解读文本的准备.相比于其他艺术手段,音乐内涵丰富,蕴藏着十分强烈、丰富的情感,因而非常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特级教师张学青在教学《猴王出世》一课时,巧妙选取歌曲《猴哥》导入新课;叶瑛老师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也选择了类似的方法,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行导入.这些主题歌是当代人对经典的诠释和理解,其本身也正在成为经典.《猴哥》这首歌曲展现了现代人对孙悟空形象的理解,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慷慨激昂的音调将学生引入到对“猴王”形象的遐想中,也为课堂上教师将课文与原著进行对比阅读、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原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滚滚长江东逝水》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可谓一首词道尽风云变幻、世事沧桑,再加上当代人精湛的谱曲演绎和杨洪基浑厚的演唱,能够很快将学生带入那个风尘滚滚、斗智斗勇、英雄辈出的时代,感悟三国人物运筹帷幄的鲜活形象.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会很容易理解“三顾茅庐”的意义,学会用那个时代的情感、视角去体会其价值,也更容易深入解读文本.

其次,在分析课文时恰当运用音乐作为辅助手段,能够迅速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和理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比如,有教师教学《丑小鸭》,当历尽屈辱和艰辛的丑小鸭竟然变成了一只洁白、漂亮的天鹅时,适时播放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并配乐朗诵,优美、欢快的旋律与描绘丑小鸭惊喜心情的语言融为一体,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丑小鸭的欣喜及其形象的可爱生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段文字讲述鲁迅“救护车夫”的故事,展现的是鲁迅先生对劳苦大众的人道主义同情,因时代久远,内容和情感上都不容易被当代儿童理解、接受和认同.庐州市实验小学的周健老师在执教时,选择了二胡曲《二泉映月》进行配乐朗诵,乐曲凄婉流畅,与文中人物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压抑悲怆的情绪相互映衬,有效沟通了孩子的情感与文本的内容,使儿童的心灵得到了较为强烈的震撼.

再次,很多优秀教师十分注重课堂升华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后可以反复咀嚼,进一步激发阅读的,而音乐是他们常用的手段之一.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四次让学生聆听《二泉映月》的曲子,一遍遍让学生领会曲子和课文中所展现的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引导学生领会到文本和曲子相互辉映的真正魅力——展现了阿炳在苦难中与命运抗争、在黑暗中向往光明的精神和意志.孙老师在课堂结尾又配以《二泉映月》的曲子来朗读,读出自己对苦难的理解,在凄婉的乐曲中结束了整堂课,营造出了“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效果,使得听课的老师和孩子们沉浸其中,久久不愿离去.教师利用音乐在课堂收束时进行升华,可以给学生一个释放课堂中所悟所感的空间,巩固教学效果,同时激发学生开拓课外学习空间的意识.

_三、用“吟诵”促进理解欣赏

吟诵是一种通过声音传达“音义”的活动,即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长短来表达吟诵者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是吟诵者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区别于朗诵的是,吟诵多数具有旋律,有一定的规则,吐字的长短高低、语气的轻重缓急都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规定,孩子们常常更乐于接受有旋律的东西.

新课改以来,吟诵作为一种返璞归真的传统读书方法被重新发现,并被一些教师引入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级教师戴建荣的吟诵课堂有很多优秀课例,如《送元二使安西》《咏鹅》《远古歌谣》《春天的歌》等.这些课经常遵循着引领学生“读诗”“吟诗”“舞诗”的顺序,伴随着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旋律,以吟诵为主线,运用平仄曲调,或慷慨悲歌,或浅吟低唱,引导学生在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吟诵艺术氛围中走入古诗文的独特境界,领悟别具一格的诗意与古典美感.比如他这样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先在“读诗”声中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微言大义”——清新精致的字句中蕴含着的博大深刻的情怀.在学生对诗歌内容所表达的“生离死别”的悲哀有了感触之后,又配以《阳关三叠》的音乐反复引导学生进行吟诵,甚至鼓励学生“舞之蹈之”,学生一步步升华情感,深化了对经典诗文的理解.创设了“素读”课程体系的特级教师陈琴也将“吟诵”作为古典诗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她通过运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诗词格律规则教学生“吟诵”,大大提高了古诗文课堂教学质量,不但使学生爱上了吟诵,而且加深了他们对诗文的理解记忆.陈琴老师勇于尝试新的方式和手段,一方面她敢于将朗读与吟诵进行对比教学,如教《秋思》一课时,先让学生朗读,再引导学生吟诵,在对比中增进学生对吟诵的认识:另一方面她将民歌的对白元素引入吟诵教学中,在教学《长安遇冯著》一诗时,设计了领唱、和声、齐唱等多种元素进行吟诵,引导孩子在形式的变化中吟唱、学习古诗.

目前,这种吟诵教学法大多局限在古诗文,其实,中国的语言文字本身就十分注重节奏和韵律,白话诗文和古诗文一样适合吟诵.叶圣陶早就说过:“白话一样可以吟诵……”吟诵也能够在白话文的表情达意、意境营造方面起到相应效果.由此,我们有理由期待更为系统、健全的吟诵教学体系的产生.

音乐运用于课堂,需要考虑运用的时机、形式、频率以及音乐与讲授内容的匹配度,实则对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音乐素养都提出了相应挑战.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如果教育适当,节奏与和声比什么都深入人的心灵,比什么都扣人心弦.”语文教师应该在正确把握学科教学本质的基础上,提高音乐素养,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收并融合音乐元素,将语文课上得更加多姿多彩.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北京市昌平区实验学校)

语文阅读论文范文结:

适合语文阅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语文阅读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2、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3、期刊阅读

4、飞魔幻杂志免费阅读

5、语文天地杂志社

6、中学语文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