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欣赏课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叩开音乐之门,聆听之道对音乐欣赏课的一点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本文关于音乐欣赏课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叩开音乐之门,聆听之道对音乐欣赏课的一点

内容提要

本文从前人关于音乐专业及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相关研究入手,在总结概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阐述、补充,提出自己对于音乐欣赏课应该怎样听、听什么的理解与思考.

关键词

音乐欣赏听什么怎么听多元化

如何理解“音乐欣赏”一词’《中国百科大辞典(第2版)》第9卷中给出的解释是,“通过聆听音乐演出(包括录音、广播)理解作品实质的审美活动.”①在这一解释中,涵盖了“音乐欣赏”的几个特点:首先,从音乐实践的角度来看,音乐欣赏的主体——听众,不仅扮演着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接受者的角色,同时以反馈者的身份影响着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其次,音乐欣赏是欣赏者根据个人自身的生活阅历、艺术修养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不同,对音乐作品进行带有个人色彩的解读;最后,音乐欣赏作为一个审美活动,欣赏者从其中不仅获得了审美体验,在精神层面也得到了不同的享受.

当下,音乐欣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出现在普通高校的非音乐专业及师范类、专业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而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欣赏与专业音乐的音乐欣赏,有何不同?宋比多在其文章《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异同初探》②中进行了辨析,两个专业的音乐欣赏课其共同点在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开发大脑智力,不同点则体现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对一部音乐作品认知的横向方面;音乐专业的音乐欣赏课,则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更深入的了解一部作品.

针对当前音乐专业音乐欣赏的教学,李姣的《试论音乐欣赏在高师音教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教学的若干问题》③、李蕾的《谈谈高师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杨古侠的《师范音乐专业音乐欣赏探微》⑤以及宋瑾的《极大关注:如何走进音乐——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评述》⑥四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当下音乐专业音乐欣赏课的情况.李姣的文章,讨论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地位及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建议这三方面的问题.当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难以完成音乐欣赏从“量”到“质”的一个蜕变.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教材中的问题,都使得如今的音乐欣赏课并没有获得期待的效果.面对这样的情况,作者李姣认为应对音乐欣赏课进行类别上的细化,并在教学时间、欣赏范围及教学法方面都增加了更多的时间与内容.这篇文章从音乐教育专业欣赏课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中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革方案.李蕾的文章将研究的视角集中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从硬件设施的使用,到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学生参与方式的转变三个方面着手改革,从而使这门课程达到最初想要的效果,提升音乐专业学生们的音乐审美与认知.杨古侠的文章,虽探讨的也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但却从“模仿性音乐”的角度出发,所谓“模仿性音乐”就是汲取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音乐元素进行模仿性创作,作者选择节奏模仿、音调模仿、音色模仿、综合模仿四个方面的具体作品,详细地叙述了各种模仿手法在不同音乐作品中的呈现.“模仿性音乐”更为直接生动,学生们在其中也完成了由“客观音乐”到“主观音乐”的转变,提升了音乐感悟力与理解力.宋瑾的文章,作为对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总结,论述了此次会议的缘起、会议的议题以及遗留问题三方面内容.此次会议的议题中基本上涵盖了关于音乐欣赏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方面.首先,音乐欣赏教学基础理论的议题;其次,各类学校音乐欣赏课相关问题,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教育层次的老师,从自身出发提出相关问题及改革意见;最后,音乐欣赏教学方法与资源开发问题.另外,此次会议还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如流行音乐是否进入课堂’现代音乐是否可以纳入到音乐欣赏的课程中7多媒体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究竟是什么等.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通过不同层次教育系统与会者的参与,较为系统的对音乐欣赏教学进行了探讨,比较全面地展示出目前音乐欣赏教学在实践中的情况,力图为全国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及不同教育层次学生的审美提高,提出更为有益的建议.

从上述前人对于音乐欣赏课的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关于音乐专业或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欣赏课,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探讨,具体来说其实就是音乐欣赏课应该怎么听与听什么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分别涉及的是欣赏方式与方法、欣赏目的与内容,而这实际上与教师自身的音乐欣赏程度与观念、学校管理者的音乐教育观念及态度等问题相关联.

针对音乐欣赏课应该怎么听这一问题,综合上述前人研究,笔者认为其中所提到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采用“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体验”其实就是聆听,通过聆听,从而进入音乐,体验音乐;“模仿”则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与参与,融入到不同的音乐文化中,感受音乐之美;“探究”是通过一些比较、讨论等方法,在理论的层面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合作”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启发;“综合”则是通过一首音乐作品,关联到其他不同的方面,丰富理解内涵.这五点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音乐欣赏,从感性到理性这样一个审美的过程.其中,笔者认为必须强调且引起重视的是“体验”“探究”与“综合”这三个环节.“体验”的重要在于,它是我们进入音乐的唯一方式.单纯的理论性讲解,很难从感性的层面感知音乐.音乐具有非语义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这决定了音乐并不是通过简单的书面的解释、某一位老师的讲解与阐述,就能够对一首音乐作品有自己的理解.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音乐的特性所提供给听众的无限的可能,而只有通过聆听,我们才能体验到这种无限的可能,碰撞出更多不一样的火花.“探究”其实是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分析的一个阶段,为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够更深一个层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从音乐的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在其被分解成的各种类别中再进一步的具体化.但理性分析同样不能够脱离聆听,缺少了感性体验,仅将理性分析作为对音乐的理解,这无疑是书面化而死板的.聆听的感性认知,与探究的理性分析,才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作品及其中的内涵.“综合”其实是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理解音乐.“音乐”一词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对待不同的音乐形式,需采用不同的欣赏方法.但不论是作曲家创作的作品,还是流传于民间的民间音乐,其中所包含的都是一种文化,或是历史文化或是原生文化,只有首先的理解这种文化,努力的融入到这种文化中,才能够理解这种音乐,感受到它的美.

第二,从硬件的角度,提升目前已在各个高校普及的多媒体的使用率,将音乐欣赏课从传统的书本中脱离出来,从多个视角让学生们感知及体会音乐所带来的不一样的美,将感性的体验发挥得更加的完整.但其中还应注意的是,多媒体的引入丰富了视觉感受,但其对于传统的听觉欣赏有何影响?进而可否认为音乐是一种视觉艺术’对此,笔者认为,多媒体视觉的引入,更多的是对于音乐欣赏环境的营造,让学生能够融入到真实场景中,获得更好的感性体验.另外,与一首作品相关联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电影、纪录片、采访等通过多媒体的介入,丰富了理解作品的角度.但上述这些都仅是理解音乐作品的手段,如果缺少了最基本的听觉感受,仅靠这些周边的信息很难真正的理解这部作品.因此,虽然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看到了音乐会的形式,已经从原来单一的由乐队演奏转变威为乐队演奏加上多媒体播放的形式,但其实质应是更好的辅助听众去欣赏音乐、感受音乐.

而音乐欣赏课应该听什么?同样,在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中也是与会代表们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流行音乐是否应该进入课堂?现代音乐是否进入音乐欣赏课等.目前音乐欣赏课欣赏的范围,基本集中在中外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方面,而在多篇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音乐欣赏多元化问题.“多元化”涵盖的不仅是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还包括流行音乐、现代音乐等.对此,笔者认同音乐欣赏多元化的观点.音乐欣赏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们通过这些作品,提高音乐审美,获得人生启发.若将欣赏的范围限定在中外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上,可能会导致在审美上的局限.多元化的欣赏范围,更多不同类型音乐的加入,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于“音乐”一词本身的理解,同时也扩大了他们的审美范围.同时,多元文化纳入到音乐欣赏课中,是一种全球视野的体现,培养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们热爱自己的音乐文化,更是要学会尊重、欣赏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因此,对于多元文化所指,不仅仅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同肘还应辐射到世界各个地区的音乐文化,这其中应包含传统音乐、现代音乐及流行音乐,通过这些欣赏内容的增加,逐步的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审美.

作为音乐专业或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欣赏课是丰富理论知识、扩大审美视野的一个途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熟悉和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加强自己的音乐理论知识,随着这些音乐素养的逐步提升,作用于以后的教学实践,从而发挥一名作为音乐传播者或音乐教师的意义.

音乐欣赏课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音乐欣赏课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音乐欣赏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音乐论文网

2、音乐生论文

3、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

4、音乐刊物

5、音乐期刊

6、北方音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