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跟抗战时期的师生情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关于抗战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抗战时期的师生情感

民国成立之后,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逐渐传播,亦师亦友的观念更是深入到师生观念之中.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地处西北,抗战建国时期,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始终处于老师、学生构建的社交网络之中.这样的日常生活,既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师生情感的培养.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家陶行知曾指出:“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好多的教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便要对学生施行“爱的教育”.朱自清在《教育的信仰》中如是写道:“能爱学生,才能真的注意学生,才能得学生的信仰;得了学生的信仰,就是为学生所爱.那时真如父子兄弟一家人,没有说不通的事;感化于是乎可言.”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李蒸对学校里的教职员有这样的要求:“学校教职员必须能负责领导学生,举凡思想方面、课业方面、生活方面、精神方面,均能以身作则,以教育家态度教导学生,以最大热忱为学校服务,则学生未有不敦品励行,服膺教诲者.……视学生如子弟,遇有过失,必须负责纠正,绝不可放任纵容,本爱护之热情,立严师之教范,果能如是,则校风自然培植起来.”不仅要老师们对学生的学业负责,还要关注他们的内心思想、日常生活和品格精神.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他们有错必纠,身体力行,以教育家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在对待学生的学业上,老师们诲人不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在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就读的李鼎文先生,在回忆老师的文章中,提及老师对自己学业上的帮助,常常感恩于心:一天,我读张介侯的《养素堂诗集》,在《忆海藏寺》诗中有“境寂界超心湛冥,木犀香来悟宗旨”两句,不知道出处.后来翻《焦氏类林》,其中有一则说:“黄龙寺晦堂老子尝问山谷以‘吾无隐乎尔’之义,山谷诠释再三,晦堂不答.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因问曰:‘闻木犀香乎?’山谷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山谷乃服.”我以为找到了出处,但这一则却没有注明录自何书.我向丁易先生请教,也不知录自何书.一年以后,丁易先生已到四川,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书,一次给牛维鼎、管家骅几位同学的来信中,提到我曾问过的问题,说是偶阅丁传靖辑的《宋人轶事汇编》,其中有闻木犀香一则,出自宋释晓莹《罗湖野录》.我看信以后,很受感动.先生关心青年、严肃认真的精神,于此可见一斑.

丁易先生在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担任讲师,学生在课下向他请教的问题,就算当时不能解答,也依然记在心里.时隔一年,找到答案即为学生答疑解惑,敬业精神令人感动.课余之际,学生也常常写下思念老师的佳句:

送黎师锦熙,调寄破阵子.

山后当堆积雪,门前久赋凋零;夫子文旌西上后,塞外春风蓦地生,木欣欣向荣.有恨频传邮电,催人急切机声! 小子嗷嗷犹待哺,留公无计送公行,惟愿早回程!

师生间的交往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包括课外的情感交流与对话.师生通过共同参与课外活动的形式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情感也在这种对话中自动升温.在国立西北师院教育系学生出外旅行时,鲁岫轩导师提出了自己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导师应具有两种态度,一导师应具有家长态度,训导学生需宽严相济.二导师应具有医生态度,对学生学行须注重诊断与救治.总之,师生彼此应以至诚相待.”鲁岫轩先生身为导师,指出导师应具有家长态度和医生态度.但无论是家长角色,还是医生角色,都流露出对学生的爱与关切.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外出参观的旅途中,老师与学生亲密无间,其乐融融.1942 年春假,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全院师生前往宝山参观游览,“见教育系同学,由数学系张主任指导,正作士风舞,笑声四溢,二胡当做乐队,亦一韵事焉.”师生在湑水南岸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勾勒出了一副老师与学生亦师亦友的生动而又温馨的场景.旅游参观是当时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经常组织的课外活动,到了假期,学院便派老师带领学生们四处参观,一为陶冶身心,二为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师生共赴异地,参观风景,了解风土人情,不进收获了大自然之美,更收获了与老师之间的真挚情感.

为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会自发组织各类游艺会、庆祝会、纪念会等.这些活动从发起到组织,师生们都是踊跃参与.1943 年6 月20 日下午四点钟,学院师生共计五百人,共同参加了“毕业生欢送大会”.下午六点左右,全体师生被安排在教场坝聚餐.“夕阳斜照中”,师生八人一桌共进晚餐,“肆口达嚼,颇饶风趣”,晚餐结束后“尽欢而散”.1940 年12 月1 日,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体育同乐日的成功举行,也离不开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体育系主任兼训导主任袁敦礼先生与体育学会的学生们分工合作,终于使“play day”以崭新姿态出现在“抗战时期大西北文化中心的城固”.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彼此感情渐渐加深,更有同学因为由衷敬仰老师的崇高品质,进而产生爱慕之情.老师们传道受业解惑,令学生觉得他们才华横溢,极具人格魅力.不同于青春懵懂期的对异性教师朦胧的崇拜、依恋和爱慕,在感情上,大学生若与老师发生爱恋,则极易“修成正果”.师生恋也是恋爱自由的一种表现,不仅学生们观念大开,很多教职人员的观念也随之改变,开始平等的接纳学生的爱慕.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某一女学生,与体育系教员产生爱情,并最终结成眷侣,得到了全校的祝福与认可.可以看出,当时的婚恋观念是相对开放的,尤其是青年学生,更是摒弃了“天地君亲师”的传统师道观念,与老师们建立了平等的恋爱关系,教员们观念也渐渐进步,欣然接受学生们所传达的爱意.

从毕业之际老师为学生写的留念题词、毕业多年后师生间的书信往来,不难见到的,都是浓浓的师生情.毕业时,老师为学生们题字留念,是为了纪念,更是一种关怀与希望.老师对学生之爱,不会因为毕业时的分开而断绝.李鼎文先生在毕业后近三十年,还会与恩师黎锦熙先生来往书信:

1974 年夏天,我当时患双眼玻璃体浑浊,心情很坏,曾给先生写了一封信.先生寄来了一份《八十岁后工作总汇报和展望》的油印本,并对我训勉了一番.先生写道:“盼健康恢复后,工作上少用目力.‘语言,一科’,本属‘口耳之学’,其‘物质外壳’,就是声音,以‘目治’者乃其符号(文字).过去古今考订、方国对应,大都与‘耳治’之实际脱离,以致千年以来,漫无定论;八亿民众,尚难统一.目疾虽属病恙,利用有方,‘坏事变成好事’,可预料也.”当时先生已臻八十五岁的高龄,用圆珠笔写字已不大方便,但他还没有忘掉我这个多年不见的学生,从万里之外表示关怀,使我深受教育.先生的教育家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在求学时培养出的师生情,并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老师对学生的启发与教诲,并不会停止.真正做到了对学生学业、思想、生活、精神等多方面的关怀,是爱的教育,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盼.师生之间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与娱乐,建立了互相信任、尊重、理解的良好师生关系;通过为了国难的东奔西走,共同奋起,组织爱国活动,加深了联系;通过毕业时的留念与毕业后的交流,终成一生挚友,有了无比深厚的情感.师生之间相亲相爱,如兄弟姐妹般亲密无间,学校也就成了学生们无限向往和常常追忆的“极乐之地”.

抗战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抗战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抗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抗战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