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跟拳种以陈式太极拳为例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太极拳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拳种以陈式太极拳为例

乔蓓芸1 乔晓芸2

1.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2.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河南 郑州 410100

摘 要:太极拳为武术拳种之一,是东方武术文化的一块瑰宝,它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蕴藏着东方哲学韵味的深刻内涵.它历经代代相传承,特别是陈、杨、和、吴、武、孙诸多太极拳流派的形成,更使得太极拳这枝奇葩异彩纷呈,绚丽多姿.陈式太极拳作为当今各大太极拳流派的本源,在中华武林具有特殊的地位以及影响.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等方法进行实地考察,将陈式太极拳从古至今的传承进行系统的梳理,旨在借鉴到武术的其它拳种中去,以便更好地推动太极拳的传播和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陈式太极拳 陈家沟 太极拳 流派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6—0031—04

1 定居陈家沟

陈家沟原名常阳村,因村内常阳古寺而得名,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 5 公里的清风岭上,陈家沟虽然骑居清风岭,但因南临黄河滩,北有虎头岗,所以整个村庄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古代沁河洪水濒发,向南流入黄河.常年累月的冲刷,横贯县境东西的清风岭,便形成了无数条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南北向沟壑.[1]仅陈家沟村中便有三条长约 1500 米的大沟,村民习惯称之为都东沟、西沟和中沟.

同时,陈家沟与历史上的军事要塞虎牢关、故老相传的伏羲画卦台以及珍贵的河洛文化遗址隔河相望;居其西北四十公里的二仙庙、二十公里处的千载寺以及县城内的卜商墓、慈胜寺、司马懿故里、邢丘遗址等古迹,[2]使得整个村庄处于浓厚的中华古老文化的氛围之中,这为太极拳良好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地域文化基础.

陈家沟陈氏一族本不是河南人,大多数居民是几百年前从山西迁居过来的.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明洪武七年(1374 年)迁居河南省温县常阳村,由于当时社会混乱,强盗横行,陈卜率领村民抵御外侵,为防止外敌的再次入侵和增强村民身体素质,陈卜在村里开办武学社传授家传武术.后因人丁繁衍,村中陈姓族人增多,陈家武术又世代相传,加之村中又有东、西、中三条大沟,常阳村易名陈家沟.到如今温县一带仍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间老鹊窝.[3]

2 王廷创太极

陈王廷字奏庭,曾是明末武庠生,清顺治年间文庠生,是明代万历中期陈家沟陈氏自始祖陈卜始的第九世武学泰斗.[4]他将“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八卦学说,与导引、吐纳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以家传108式长拳为基础,熔众家之长于一炉,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皆宜的拳术.这种拳术根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招每势都分阴、阳,动作由以弧形为基础,因此他将这种新拳种定名为太极拳.[5]同时,他所创编的拳架共计七套:双人推手、双人粘以及刀、、剑等器械套路,也分别以“太极”命名. 较之以前的拳术,陈王廷创造的新拳种有以下六方面特点:

2.1 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陈王廷所创的太极拳拳,实际上是武术和气功的结合.他大胆地将武术的手眼身法步与导引、吐纳糅合在一起,使意识、呼吸和动作机密配合,加强了柔化刚发的爆发力,从而达到练气养神、练气归神、以形引气、以气催形,达到内外双修的目的.

2.2 武术和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

经络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主要通道,是人体各个部分之间相联接的途径,遍布周身.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都是依靠经络的沟通和联接,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太极拳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练法正是结合了经络学说,让人体之无形之气,以丹田为基础,循经络而行全身,从而达到疏经络、调气血、通阴阳、养脏腑、濡筋骨、利关节而延年益寿.

2.3 众家武术之长

在招式上,陈王廷也广泛吸收了民间武术的精华,诸家武术之长.光太极拳就汇集了108个不同的姿势,可见其吸收拳种之多.他讲这些武术的精华天衣无缝地融为一炉,并且加以创造,这也是他能成为太极拳创始人的主要原因.

2.4 创造了双人推手

陈王廷所创的以沾、连、粘、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劲的基础上进行的双人推手,两人可以运用周身之妙,彼以刚来、我以柔应、柔中带刚、人所难防.练习推手不但可以提高学者的技击水平,而且伤害较轻,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的技术问题.

2.5 创造了双人粘和八杆对练项目

沾连粘随、蓄发相变的刺术和八杆对练是陈王廷独创的太极拳长器械的对抗基本练法,他将陈式太极拳与众不同的缠丝劲运用到器械上,为长兵器对练开辟了一条简便易行、迅速提高技术的途径.

2.6 创立了太极拳理论

陈王廷在创编太极拳的同时,根据自己的习武经验,创立了太极拳理论.它包括缠绕螺旋、柔中寓刚、避实击虚、顺应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以意行气、劲由内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因敌变化等内容.但由于年代久远、兵荒马乱,这些著作大部分流失,如今完整保留下来也就是《拳经总歌》.

3 代代出名家

陈王廷创立太极拳后,就标志着陈氏太极家族的形成,太极拳在陈氏后裔中代代相传,辈辈都有名家,并且为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 形成期(十至十三世)

陈氏第十世陈所乐、陈汝信,二人均有很好的习武天分,得到了陈王廷的太极真传,在村中设帐授徒,传授太极拳,成为陈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十一世的“大小天王”陈恂如、陈申如,一直到解放前陈家沟周边村落还流传着《施绝技双英破敌》这出戏;到了陈氏十二世陈敬柏,拳艺出神入化善用靠,至今陈家沟还流传着“打死山东客,累死陈敬柏”的故事;与陈敬柏齐名的陈继夏善用肘,平日里善交朋友,与苌家拳创始人苌乃周为至交;“勇斗疯牛”的陈公兆,及“陈氏三雄”陈秉奇、陈秉壬、陈秉旺都是十三世的代表人物.

3.2 壮大期(十四至十六世)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是家族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以前陈氏家传太极拳只在家族内部传播,传男不传女.陈长兴打破了门规戒律,使陈式太极拳走出陈家沟,第一次把太极拳传给了外姓人,随后太极拳也衍变出了更多的流派.陈长兴的另一突出贡献就是将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形成了完整的套路,即现在的老架一路、二路,也称为大架.同一辈分的陈有本、陈有恒也是家族历史上重要的传人,被人们称为“当世之瑜、亮”.陈有本在陈王廷原创太极拳套路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动作和发劲动作,创编出一套风格迥异的太极拳套路,即现在的太极拳小架.

陈氏十五世陈清萍入赘赵堡镇,师从陈有本习练太极拳小架“略”,再创小架“圈”,后人称之为赵堡架.十五世陈季甡、陈仲甡作为陈氏族人,率领陈氏族人在抵抗捻军战斗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使得陈氏家族在地方上拥有了巨大的声望.

陈氏十六世陈鑫,是家族历史上太极拳理论集大成者.自幼从父学习家传太极拳,在理论方面有所建树,将自己的心得诉诸于笔墨,最后写成了一部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巨作《陈式太极拳图画讲义》,即《陈式太极拳图说》.

3.3 过渡期(十七至十八世)

十七世陈发科是“牌位大王”陈长兴的曾孙,在北京近三十年的教拳生涯中,结合教学实践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创编了一套新的太极拳套路,被后人成为“陈式太极拳新架”.

十八世陈照丕,出生于太极拳世家,成为家族第一个到北京教拳的陈氏族人,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照丕从南京返回故里,同家族人民一起反抗外敌,后继续传播家传太极拳,成为近代陈氏家族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十八世另一位传人陈照奎也是一代太极拳名家,陈发科之子,受其父亲传得陈式太极拳精髓,在陈照丕去世后,按照他的遗志继续培养了陈式太极拳传人,成为近代推广陈式太极拳有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3.4 复兴期(十九世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太极拳被列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和发展.在西方文化涌入中国的同时,太极拳让更多的外国人开始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为太极拳向海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6]

1978 年 11 月 16 日,同志在会见日本友人时,聊起了关于太极拳的话题,正好当时日本代表团中有位太极拳的爱好者三浦英夫,当即请同志题词,从此,的著名题词“太极拳好”便流传开来.

至此,习练太极之风也刮到陈家沟,开启了陈式太极拳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陈式太极拳也从陈氏十九世开始进入复兴时期,除了闻名世界的“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外,也出现了众多太极精英和新秀,如陈伯先、陈世通、陈小星、陈照森、陈沛山、陈沛菊、陈自强、陈炳等,他们秉承家学不忘祖辈使命,始终把发扬传播家传太极拳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些在地方颇有声望、人脉深厚的陈氏太极名师,还越出村界,走上更宽广的政治舞台,将陈式太极拳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4 各派皆出陈

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已形成陈、杨、武、吴、孙、各个流派,但归根结底,都来自陈王廷所创的陈式太极拳.在太极拳祖祠中,竖立着一块“太极拳流派衍变示意图”石碑,展现了“天下太极出陈沟”,(见图1)[7]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太极流派是如何从陈式太极拳演变生成的.

4.1 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酷爱武术,向陈家沟陈长兴学习太极拳,学成后返故里传习太极拳,他根据实践,不断发展已有拳架,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太极拳,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轻灵,刚柔内含,轻沉自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益寿延年,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适应性广.因此,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广的太极拳,据统计,全球有三亿人在习练杨式太极拳.

4.2 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

4.3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今河北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

4.4 孙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跟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除此之外,赵堡架、忽雷架等派系太极拳均出自于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与生俱来的文化底蕴,不断地导引着各太极流派的成长与发展.

5 结语

陈式太极拳族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一个重要的拳种,它与其他各个拳种共同构成了当今中华武术的繁荣局面,它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应在继承和发扬家传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推动了陈式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向世人传达这份优秀的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王明建.武术发展的社会生态与社会动因——以村落武术为研究个案[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2]张亚楠.陈家沟陈式太极拳传承、保护与发展探究[D].桂林:广西师范学院,2013.

[3]张广超.陈氏太极家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4]韩 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5]陈小旺,张东武.中国陈式太极拳[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

[6]宋 芳,路 丹,等.陈家沟陈氏宗族与太极拳[J].寻根,2011(4):127-132.

[7]赵丙祥.祖业与隐修——关于河南两个太极拳流派之谱系的研究[J].民俗研究,2012(2):86.

太极拳论文范文结:

适合太极拳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太极拳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太极拳论文哲学 大学太极拳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