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和以生态思想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本文关于生态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以生态思想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已引起全球各国的高度关注,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当前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走向.现代系统思维方式极大地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以辩证法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以至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根本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和谐统一, 是人类社会进入更加文明的发展阶段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现代系统思维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探讨,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西方社会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建国以来的生态思想进行分析与理解, 说明生态思想源远流长, 其精髓适应于当代生态危机的解决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其次对现代系统思维与生态文明之间关系的探讨, 一方面说明系统思维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以及生态文明思想是具有现代属性的系统化思想, 另一方面说明从现代系统思维的视角分析生态文明的阻碍因素和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具有的科学合理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十九大;经济发展

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和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系统思维,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各项建设协同共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一、用良好的创新生态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以创新引领经济发展,亟须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良好创新生态.

同志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摆在突出位置.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实现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是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当前,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经济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以往在引资留人中常用的税收优惠、项目资助、廉价土地等手段逐渐失效,区域竞争正在由优惠政策的比拼转变为创新生态环境的竞争.从实际发展看,一些创新示范区之所以显现出强大创新能力、涌现出大批创新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比较优良的创新生态.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创新资源相对匮乏.要补齐创新短板、实现加速赶超,关键在于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吸引各类创新资源聚集,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提高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1-2]

用良好的创新生态激发创业创新活力.良好的创新生态能充分挖掘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活力、激发创新动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更好结合;能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因此,要树立战略眼光、战略思维,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创新上,从创新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等方面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既要重视看得见的硬件投入和建设,提高创新硬件设施利用效率;又要培育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创新氛围,努力把良好的创新生态打造成地方名片和核心竞争力.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重在以体制机制创新开路.应大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让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当前,应从四个维度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一是提高政策措施的落实度.把国家支持创新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增强地方激励政策的含金量、吸引力、可行性.

二是提高科技人才的活跃度.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和创业创新基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科研项目补助、科技成果奖励力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让科技人才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成果有回报.

三是提高创新资源的开放度.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知识顺畅流动.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共同体,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是提高创新环境的包容度.完善人才评价、保障、激励机制,激发和弘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让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二、融入经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生产方式,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

端正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经济发展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原则,绝不能走西方一些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首先要端正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深刻领会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充分认识良好生态环境的价值,正确发挥生态环境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增强自然资本意识,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转变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绿色化是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要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支持绿色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实施节能环保重大工程;推进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

三、融入政治建设

同志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当前,应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体现到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中.树立绿色政绩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大政绩.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

这就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绿色政绩观.同志指出,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

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哪些是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哪些是必须确保的作为底线,必须明确,不能有半点含糊.领导干部必须履行好保护环境的职责,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但这不是说不要增长速度,而是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保持中高速增长,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健全制度规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从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到明确生态环境损害党政同责、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一道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铁索构筑起生态文明的制度屏障.同时,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平衡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功能.

四、融入文化建设

遏止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就需要加快培育生态文化,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等等.大力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我们必须通过培育系统的生态文化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生态文化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制度规约、行为典范和物质文化,并通过教化、规制、示范、样板等进行生态文化培育,旨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系统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支撑.

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解决好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补齐发展中的生态短板,确保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应当看到,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尽管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生态文化的缺失是其重要原因.生态文化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制度规约、行为典范和物质文化,并通过教化、规制、示范、样板等进行生态文化培育,旨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支撑.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要通过宣传教育,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政府应加强环保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保活动,营造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将环保法律法规和知识纳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新闻媒体应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和知识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应当看到,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环保宣传教育需要细水长流,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

应通过行之有效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环保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努力打造生态文化示范精品,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形式,满足公众生态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大力开展绿色产品公益宣传,加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等相关政策解读,维护公众的绿色消费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推进绿色科技创新.

科技与文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科学技术是修复环境、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及其应用必须坚守对生态环境无害的底线,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目标,不断推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先进技术,坚持走绿色化科技发展之路.政府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应积极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重视以科技体制创新促进绿色科技突破,以强有力举措攻克绿色发展瓶颈.例如,降低绿色技术应用成本,提高绿色标准、能效标准和油品标准等,促进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绿色科技工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扩大科技成果应用范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绿色技术、参与绿色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形成推动绿色科技发展的合力.[5-7]

五、融入社会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人们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形成以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为荣,以铺张浪费、加重生态负担为耻的社会氛围.德国学者提出了生态包袱概念,即每单位产品重量所需要的物质投入总量.例如,一个10克重的金戒指,生态包袱是3500公斤;一件170 克重的汗衫,生态包袱是226 公斤;等等.

在生态系统最下游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消耗,不但可以减少大量资源投入,而且可以减少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数千倍的污染排放.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更深层次看,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从“光盘”行动到低碳出行,30多年前,饥饿感还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少偏远山区的居民,食物依旧单调,粮食依旧匮乏.人们真的需要拒绝一种舌尖上的浪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微博行动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分别达800 万吨和300 万吨,最少倒掉了约2 亿人一年的口粮.随意倒掉的剩菜剩饭,很可能是2 亿人的口粮.普通公民铺张浪费的饮食习惯必须要改正,而制度,更需要为制止过度的公款吃喝树立起防火墙.

2012年的世界粮食日里,国家粮食局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每个人当然不必都去重新体验饥饿,但人们的确要找回一种对于粮食的温暖与敬意.再到新颖时尚的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方式对于个人而言,折射出现代人的文明素养;对于社会来说,照鉴着现代社会的文明品质,意味着社会成员懂得自我规约、懂得尊重公共空间、懂得人与自然和谐,标注着社会文明水准.形成全社会共建合力.环境治理既靠政府主导,也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政府要在环境治理中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抓好工作落实,为生活方式绿色化提供物质基础、创造相应条件.例如,加大对公共交通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公共交通成为安全、便捷、经济的交通方式,让公众切身体会到绿色出行的便利.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依法依规落实其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政府和社会组织、公众形成新型合作关系,协力推进绿色发展.对于公众来说,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同时,政府应充分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鼓励通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或者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等手段,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生态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生态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生态方面论文范文。

1、生态环境论文

2、生态环境的保护论文

3、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4、生态旅游论文

5、生态经济论文

6、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