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卢卡奇和马克思物化异化理论的比较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马克思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卢卡奇和马克思物化异化理论的比较

李丹丹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深入分析的物化理论在哲学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将研究者引入一个更深一步的研究领域,也促使《1844 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对比研究.本文对二者共同的含义、形成方式以及最终结果三个维度做了比较,再分别从研究体现在理论的产生背景、概念方面的差异、社会扬弃“物化”的途径以及研究“物化”理论,卢卡奇以及马克思的不同目的和结果等这几个方面的不同点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物化;异化;卢卡奇

一、卢卡奇“物化”与马克思“异化”的相同之处

(一)从对于物化、异化的含义,二者具有相似之处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即农业手工业分工、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以及机械大工业的不断过渡过程中,劳动活动的整体被不断碎片化,工人们被局限在不断细化的分工范围之中,主体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客体化,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主体所受的来自他们所创造的客体的压迫的程度就越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断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商品价值的交换活动普遍性掩盖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后的一点痕迹.马克思对于异化理论的研究,劳动主体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的生产产品,这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过程,劳动主体感受到来自产品或是资产阶级的压迫与束缚,其劳动过程作为被剥削、压迫的过程,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质相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亲情、友情异化成为数字、物质的关系.

(二)从物化、异化形成方式的维度,二者具有相似之处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书中强调,由于人们劳动实践过程中,合理性不断发展,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种类也更加丰富,导致在不同的劳动者手中会产生不同的带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交换现象仅仅偶尔发生在主体之间.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工明细,劳动主体之间的差异和个性被越来越细的分工所掩盖,主体成为劳动机器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血缘、亲情、友情等维度过渡到相互劳动协作的方式,而在价值交换的过程中,主体之间的关系又抽象为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人的数字化、主体的客体化、人的原子化的现象.

马克思在《1844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的形成方式,主要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发展历程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异化”劳动理论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工具理性在自然科学和生产领域不断深化,社会劳动分工越加精细,劳动主体异化,这与卢卡奇的“物化”形成方式及其相似.

(三)从物化、异化导致的最终结果维度,二者具有相似之处

卢卡奇对“物化”在社会中的最终结果做了阐述.他坚信社会中“物化”的最终结果将被无产阶级所扬弃.在马克思的《1844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地扬弃……”是马克思对“异化”理论在社会中最终结果的清晰表述.“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终将被无产阶级所扬弃,取而代之的是体现着人的本质主体性的共产主义.所以,就卢卡奇与马克思物化、异化的结果的维度来讲,二者不约而同的指向了同一个方向.

二、卢卡奇“物化”与马克思“异化”的不同之处

卢卡奇“物化”与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含义、形成方式的维度、最终结果的维度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极大的肯定了物化理论在哲学范畴中的地位,更加便于研究者对二者的比较研究.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例如在理论的产生背景、概念方面的差异、社会扬弃“物化”的途径以及研究“物化”理论,卢卡奇以及马克思的不同目的和结果等方面,二者仍旧有不容忽视的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产生背景

卢卡奇虽然是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诸多著作都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但由于卢卡奇与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有很大改变,哲学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所形成的条件有所不同,从其产生的背景方面分析,可以分为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两个方面来研究其不同.就社会背景的维度,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在1923 年出版,其研究时间也在1923 年左右.1923 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处于较为稳定的阶段,理性在科学技术领域得到了深化,使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进入了机器化大发展的时代,工人阶级的实践劳动强度相对于马克思时代被弱化,资产阶级由于资本的大量积累,意识到工人阶级对于资本的重要性,为了工人阶级能够更充分的为资产阶级创造财富,给予工人阶级较过去更为“和谐”的劳动环境,使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被弱化.就理论背景的维度,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社会的拥护者不断发表迷惑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理论.还有一部分的哲学、经济学的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存在分歧,从而形成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分化的理论.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并不发达,工人阶级在劳动实践中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由于资产阶级疯狂的追逐利益,最大程度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激化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工人并没有明确清晰的阶级意识,在工人阶级的革命中并没有阶级意识的体现.马克思研究认为,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或是劳动,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工人阶级的劳动实践是异化的劳动,是主体客体化的形式,这种模式使工人阶级不能够自由自觉的活动,资产阶级同样受到社会因素的限制,这违背了人的本质.

(二)概念方面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概念是指人的活动及其结构和产品变成某种自律的东西并反过来支配人、压制人,人成了物的奴仆而受到来自于物的压迫,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的阐述是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为理论基础的,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过去亲情、友情等过渡到物与物的关系,从而阐述主客体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异化概念是指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自己的活动产生的客体总是作为主体的对立面, 然而这种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从而这一对立面变为奴役、支配主体的力量.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较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所包含的范围更加广阔,含义也更加丰富.虽然在《手稿》中并没有对二者概念差异的详细论述,但马克思对于异化的思想阐述为后期的区分奠定了基础.“异化”理论较“物化”更能够突出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特点,物化则有掩盖私有制的趋势,二者在概念方面并不能等同,区分的运用很有必要.

(三)社会扬弃“物化”“异化”的途径和方法

“物化”“异化”等社会现象,在历史进程中都不可避免的经历产生、发展以及灭亡的阶段,卢卡奇与马克思对“物化”“异化”的这一最终结果都持肯定态度,但就达到“被扬弃”的这一最终结果所经历的途径,二者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卢卡奇通过分析社会分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过程,认为物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以及无产阶级对于阶级意识以及总体性意识的缺乏.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劳动实践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又不断的客体化,无产阶级又是客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被物化.社会化的分工使劳动的整个过程被分化为多个部分,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阶级的关系也被分解为碎片.要对社会关系的物化扬弃,就要对资本主义社会有总体性的认识.马克思对于异化最终的结果分析以人本主义理论和黑格尔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为理论基础,强调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扬弃的过程.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于扬弃物化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人所要采取的行为实践,不免偏于主观.而马克思对于异化扬弃的途径,主要借助于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论,运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较之前者更具有客观性.

(四)卢卡奇和马克思研究“物化”“异化”的目的

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异化理论分别在其研究自己的哲学理论时所提出,二者在提出的背景以及所研究的问题均有明显的差异,提出物化、异化理论的目的也各有不同.卢卡奇提出“物化”的理论概念,目的在于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所经历的阶段,社会关系的物化,使得无产阶级被奴役于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之下,使无产阶级能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具有成熟的阶级意识,从而最终达到扬弃社会的物化关系,脱离被物化关系的束缚.而马克思在哲学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经济关系对于社会结构中的巨大影响,所以第一次进行了经济研究,其目的在于研究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必须先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研究入手,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结构、现象.

卢卡奇与马克思由于所处时代环境的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差异,使他们对于同一社会现象的研究而产生了相似的研究理论成果.虽然卢卡奇对于物化、异化以及对象化等概念的运用较为混乱,但并不妨碍他将研究物化理论的目的实现,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马克思对于异化理论的研究,较之卢卡奇来说,理论概念更加清晰,在今天的社会关系和结构中也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研究.

马克思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马克思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马克思方面论文范文。

1、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

2、马克思主义论文

3、马克思主义杂志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6、马克思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