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曲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和简论戏曲新编现代戏创作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本文关于戏曲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简论戏曲新编现代戏创作

【摘 要】随着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三并举”的戏曲剧目政策提出,我国戏曲新编现代戏迎来了蓬勃发展期.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戏曲新编现代戏作品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当前戏曲新编现代戏的创作生产现状和发展规律,并对新编现代戏的创作生产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编现代戏;戏曲创作;戏曲表演

中图分类号:I8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04-03

一、戏曲现代戏对于戏曲发展的意义

笔者认为,一切戏曲皆是当代史.关汉卿等元杂剧剧作家的创作,倾向于选择贴近市民生活与情感的戏剧题材,在唱词和道白中使用方言、俗语、谚语等具有人民语言基础的语言,《窦娥冤》、《汉宫秋》等元杂剧作品以借古讽今艺术手法,传递出作者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精神、人民诉求和审美特征.学者张福海在《中国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研究(1909-1919)》一书中指出,戏剧创作对写实精神的倡导是中国戏剧向近代化转向时戏剧改良体现出的重要特征.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题材既有洋装新戏,又有时装新戏,还有时事新戏.舞台装置以写实性布景为特征,不再是古典的空舞台或一桌两椅式的象征性舞台表现形式.20世纪50年代,如何利用传统戏剧形式表现当下题材,创作“现代戏”成为重要课题.随着上世纪60年代“三并举”戏曲剧目政策的提出,戏曲现代戏的概念界定逐渐明确,为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现代历史和生活故事为题材的戏曲剧目.20世纪80年代,国内涌现出大量揭露现实问题的作品,这些作品以艺术手段帮助人们直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全貌.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转型期的大历史背景使得戏曲艺术必须随着时代进行自我革新,创作更多贴近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新编现代戏剧目,现实主义题材艺术作品创作受到关注与重视,出现了新编现代戏的繁荣.

二、新编戏曲现代戏现状

(一)题材选择多元化

本文以《中国戏剧年鉴》2010年至2015年戏曲剧目词条收录统计的新编现代戏剧目为基础,以近两年观摩的新编现代戏剧目为补充,进行分析论述.

笔者对近年戏曲新编现代戏的题材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其题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讴歌当代模范人物的作品.如现代川剧《文建明》根据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的真实事迹改编创作,沪剧《敦煌女儿》描写了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致力于敦煌文物传承保护的事迹,晋剧《村官李步福》讲述李步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第二类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如川剧《杨闇公》、《黎明十二桥》、京剧《赵一曼》等,讲述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和抗战故事.第三类是描绘当代普通人现实生活的作品,如秦腔《西京故事》讲述西京大杂院普通人在都市寻梦的理想与现实困境,反映在城镇化进程中普通人的社会生活,川剧《爱情天梯》诠释了在世俗眼光下忠贞不渝的纯真爱情.第四类是描绘不同历史时期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作品,如沪剧《董梅卿》、淮剧《小裁缝》,根据作家莫言所著小说《红高梁》改编的评剧《红高粱》等.

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现代戏曲作品是当代戏曲创作的一大特点,各地纷纷从成熟的文学作品中寻找艺术创作灵感,相继涌现出根据莫言小说《红高粱》改编的新编现代戏作品晋剧《红高粱》、豫剧《红高粱》和评剧《红高粱》,曹禺先生作品《雷雨》中的女主人公蘩漪也被多次搬上戏曲舞台,创排了新派评剧《蘩漪》和新编锡剧《蘩漪》,重庆市京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京剧《金锁记》将张爱玲同名小说搬上舞台,京剧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把莎士比亚笔下的西方经典故事与京剧的唱念做打融合在一起,成都市京剧研究院创排的《落梅吟》也是改编于巴金小说《家》的新编现代戏作品.

同时,主题创作也是新编现代戏的一大特色.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同年举办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创排的淮剧《小裁缝》,以小人物沉浮命运感知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变迁.在2016年重庆市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中提出深入挖掘提炼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统战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同年,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大量围绕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而创作的艺术作品.

(二)地域特色鲜明

戏曲的题材、音乐和方言决定了其地域性特征.近年戏曲新编现代戏创作,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一是立地历史现实,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进行戏曲创作,涌现出大量英模戏、行业戏、名人戏,如川剧《黎明十二桥》以成都真实历史事件为创作题材,川剧《爱情天梯》根据重庆真人真事编创而成;川剧《铎声阵阵》展现了川北两大家族半个世纪的不同命运,演出也展现了川北嘉陵江流域的民俗风貌;新编秦腔现代戏《秦腔》集中展示新一代秦腔人的坚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浙江省嵊州市越剧团在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诞辰130周年之际创排的现代越剧《马寅初》,将嵊州名人马寅初搬演上戏曲舞台.二是在表现形式上注重融入本地特色文化表现形式,使戏曲发挥呈现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功能,如《月亮粑粑》中融入湘西民歌,秦腔作品《西京故事》反复吟唱陕北民谣,川剧《铎声阵阵》中穿插四川童谣等.

(三)戏曲现代戏作品在文艺创作和评奖领域成绩显著

现代戏创作的繁荣,还体现在现代戏作品在演出市场和文艺评奖中所占比重的增加上.据笔者统计,2010年至2015年《中国戏剧年鉴》有记录的新上演戏曲作品中,新编现代戏作品达151个,占戏曲作品总数一半以上.2016年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大奖的五部戏曲剧目中有4部是现代戏作品,有6位戏曲演员因演出戏曲现代戏剧目而获得第十五届文华表演奖.另据《光明日报》统计,在近年国家级重大评奖和会演活动中,现代戏创作数量已经大幅超过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

三、新编戏曲现代戏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本土创作力量不足

近年,“外地编剧、外地导演、外地舞美”成为各地艺术创作的通病,戏曲创作也不例外,由于戏曲艺术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一个成熟的戏曲编剧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文史知识,还得熟悉戏曲剧种的表演规律,这使得戏曲编剧培养周期长,成功率低,加之大型戏曲剧目的投入高,因此大部分院团都信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倾向于寻找已经成名成家的著名导演、编剧操刀,第十一届艺术节上,著名导演张曼君共有秦腔、黄梅戏、评剧、湘剧等多个剧种的作品演出;在编剧领域,一名剧作家为多种戏曲剧种创作戏曲剧本的情况也不少,如剧作家郑怀兴近年创作了晋剧《于成龙》、琼剧《海瑞》和京剧《赵武灵王》等优秀作品.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当前戏曲创作生产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本土创作力量的薄弱.重庆市十二五期间新创推出的15台重点舞台艺术作品中,是本地编剧的只有7台,仅占46.7%,是本地导演的只有4台,占26.7%.

2.反映正面典型多,反映社会问题少

近年来,各地纷纷将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作为戏曲创作的一大导向,因此现代戏的发展繁荣与政府层面的支持不可分割.四川省2017-2018年艺术创作重点题材规划会提出,要围绕迎接重大历史节点和“一带一路”等重大主题规划创作.同时,及各地发布的戏曲传承发展政策中均强调,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是当前戏曲创作的重要板块.然而,从戏曲现代戏的创作现状可以看出,革命历史题材、真人真事题材、讴歌先进人物的现代戏作品占比很高,在新编现代戏创作过程中,缺乏对戏曲现代戏作品现实意义的深层挖掘,存在人物形象苍白、艺术水平不高等现实问题.由于缺乏批判精神和洞察力,很多现代戏剧目的创作不敢直面现实,仅流于表层和概念.现代戏作品的这些问题,使得其尽管在各大文艺评奖中收获不少,但其市场转化率不高,很多获奖剧目奖项到手之后,就会被搁置起来,能够长期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目不多.如何从常规创作主题中探索戏曲现代戏发展的新思路,从现实政策中提炼创作主旨、避开模式化、标语化的创作套路,仍然任重道远.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化对现实题材作品引领时展作用的认识,发挥戏曲艺术寓教于乐的作用.其实,只要认真体验生活,认真感知和分析生活中的特定对象,命题作文照样可以成为精品.

3.与戏曲传统审美特征融合不够

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这样论断戏曲的叙事特征:“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就是作品的主脑,传统戏曲故事情节较简单,大量篇幅用于情绪、写意,《琵琶记》之“重婚牛府”、《西厢记》之“白马解围”,是各自作品的中心事件,其余故事则皆由这一事发散开来.这就要求戏曲创作者在铺陈情节的同时,分清故事主次,提取最具关键作用的中心事件,而非如一些现代戏作品逐节铺陈,缺乏重点.

学者傅谨认为,依赖于传统技法和程式化表演的传统戏剧,并非只能演出古代题材,而是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但是,在戏曲现代戏创作和演出中,要做好传统戏曲程式化的造型、表演方法与现代人物形象和情节的融合,从而正确、戏曲化地表现当代生活.他认为:“现代戏的创作并不是难在为不同的每部戏找到不同的新招式,而在于表演上是否真有可能通过新的行当,建立既异于传统风格又具有内在完整性的新的美学.”在新编现代戏创作中,经常以行业而非人的情感、生活与命运为关注焦点,难以形成新的、系统的程式化表演手段和新的行当.虽然一些新编现代戏作品在此过程中做了大胆尝试,如新编越剧《江南好人》融入踢踏舞、爵士舞等现代元素,新编现代京剧《美丽人生》中融入现代舞、音乐剧等表现形式,究竟效果如何,仍然见仁见智.

(二)发展建议

1.拓宽创作思路,扩大现代戏的题材领域

创作者在客观讲述真人真事的同时,要敢于直面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拓宽新编现代戏的创作思路和题材领域,把目光对准那些转型期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揭示他们真实的情感世界.只有在创作时融入足以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人物和故事,才能引发人民深层的思考,从而提升创作的深度和表达的“温度”.与此同时,在创作新编现代戏时,要将现代题材与戏(下接第08页)曲传统特色进行融会贯通.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即注重运用戏曲以虚代实的写意性特征,同时运用传统戏曲的多种表演程式,在舞台调度上实现了生活化与戏曲化的有机统一,《兰考往事——焦裕禄》将现实生活“戏曲化、诗化、意象化”,从而保留了剧目的戏曲味儿.笔者认为,新编现代戏如何写出戏曲味儿,是一个值得创作者深入探讨的问题.

2.创作者要深入生活,创作有筋骨有温度的戏曲现代戏作品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深入当代生活,与时俱进实现持续性发展,才能永远保持创作的活力.在“三并举”戏曲剧目政策的指导下,各地的戏剧院团都重视现代戏的创作,《西京故事》、《花儿声声》等优秀现代戏作品也先后涌现.剧作家姚金成在创作豫剧《焦裕禄》时,不仅查阅了大量文件资料,还走访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剧作家陈彦在创作秦腔《西京故事》时,走进当地多个农民工集散地,采访农民工和村上的领导,为塑造丰满立体的主人公形象收集了丰富素材;淮剧《半车老师》的创作者陈明通过深入农民工的生活环境,才真正触摸到现实生活反常态却真实的另一面,从而摆脱写作的固定套路;新编川剧《铎声阵阵》在创排过程中,先后5次到蓬溪、阆中等地采风,搜集民歌、走访当地百姓,将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呈现在舞台上.一些剧目人物形象苍白单薄,反映出当代创作者未深入生活,开展充分的调研采风,缺少对真人真事、当代生活进行进一步艺术加工的素材和条件.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和机制保障,剧作家深入生活难.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出台中青年剧作家深入生活计划,组织创作者深入基层,搜集创作素材;其次,单位和主管部门应该妥善解决创作人员深入生活的经费保障问题;第三,与高校、企业、行业等合作,创建戏曲创作基地,实现戏曲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真正接轨.

参考文献:

[1]傅谨.中国戏剧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季国平.开展中国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J].艺术百家,2015,v.31;No.146(05):22-23+39.

[3]董利森.现实主义题材戏剧创作发展的方向——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现代戏创作回眸[J].四川戏剧,2012(04):27-29.

[4]郝荫柏.戏曲剧本创作的主题与主题先行[J].戏剧丛刊,2010(03):7-9.

[5]张福海.中国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研究(1909-1919)[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6]何玉人.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

戏曲论文范文结:

关于戏曲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戏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