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类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跟从骆宾王《咏鹅》诗谈与自然本性之美方面论文范本

本文是一篇关于自然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从骆宾王《咏鹅》诗谈与自然本性之美

【摘 要】本文通过骆宾王诗《咏鹅》所体现的童真童趣,谈及人为物累,主张人们要回归自然本性,致虚守静,享受自然本性之美.

【关键词】童真童趣;人为物累;自然本性;致虚守静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211-02

一、童真童趣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作者是骆宾王(约638-684),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这首诗文字不饰雕琢,自然出口,描摹鹅趣,极为灵动,极富自然本性之美.试分析之:

(一)颜色:“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当然清波,指的是水清澈,清是干净透明,我们理解水色“青”应该没问题.所以白,绿,红,青,色调是亮丽的,明快的,是自然物色之美.

(二)形态:曲项,弯着脖子,曲线美.

(三)声音:“鹅鹅鹅”,是鹅叫的声音;“拨清波”,可以听见鹅在水里嬉戏的声音.

(四)动态: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歌,浮,拨,三字一出,鹅就动起来了,而且“歌”字尤其妙,歌字不是什么人都能想到的,想象鹅在唱歌,是一种什么样的清纯之心才会有此情此想啊,也许只有孩子才会想到鹅在唱歌.

这首诗是童心观照世界,充满了童真童趣,也许只有童心才会把鹅当做与自己一样具有同等的生命,才会真实地体会鹅之乐,鹅之美.如果没有了那份童心,没有了那份自然本性之真,就不会有这样自然本性之情,也写不出如此“天然去雕饰”的文字,也不会有这样自然本性之美.

二、人为物累

读这首诗,我们可以反观自己,反观社会,去体会人之自然本性之美的失落.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①也就是说:人一旦禀受成形体,形体就一直存在着等待耗尽为止.人们和外物接触,互相伤害和摩擦,驰骋追逐于其中,而不能停止,不是可悲的么?终生劳碌奔忙而不见成功,疲惫困苦而不知道究竟为了什么,不是悲哀的么?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高僧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高僧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之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②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即是指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劳累奔波乐此不疲.

人们追名逐利,心为外物所累,会失去自然本性.失去自然本性,汲汲于物,汲汲于名,心灵本性自会蒙蔽,人们心灵就不自由,没有真心,没有真情,怎么体会真美?从庄子,司马迁,到乾隆时高僧,一以贯之,深刻体悟——人为物累.我们现今时代物质发达,物欲横流,人为物化,人为物累,不是更明显么?

三、自然本性

从中国古代的文学流派,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人们要求摆脱为物所累,获得精神的自由,回归自然本性,体会享受自然本性之美.

嘉靖、万历年间,李贽,作为卓越的思想家,反对文学上的拟古主义,并对晚明文学有较大影响.对于文学,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绝不在于字句、结构等等形式上的追求,作家创作都是自然而然、不得不然的,所谓“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他提出了文学的《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③

明代派袁宏道提出了“性灵说”,④他赞美袁中道的诗说:“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由于重视“性灵”或“性情”,袁宏道并不怎样强调“学问”、“意见”或“理”,而特别强调了自然天真或自然趣味.他认为“世人所难得者唯趣,……唯会心者知之.……夫趣之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他重视妇人孺子的“真声”、“任性”,赤子婴儿的自然之“趣”.他们的创作要求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不饰雕琢,流利洁净.

从东晋陶渊明诗中我们也可以领会一斑,例证如下.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心远地自偏”.心静,其境也静.内心不被外物所迷惑,不过度追求物质的享受,不过度追求名利,保持自然本真,那么我们的内心才会宁静,才能自由的享受属于我们的那份美.亦才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能以欣慰、宁静的心情描写自然景色,又以这些美丽的景色反映悠闲自得的心境,从而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东坡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不要被外物泯灭掉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实际上回归自然可以获得一种自然的灵性,整天被钢筋水泥笼罩着,整天和电脑交流,和物交流,缺少了自然的生命,缺少了自然山川草木动物植物的生命震撼,缺少了美感.大自然山水灵动,可以净化我们的内心,陶冶我们的性情,使我们获得美感享受.

四、致虚守静

那么如何回归自然本性,古人常提到“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守静笃⑤就是使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使生活的清净达到极致.笃,是极度、顶点的意思.致,春秋古义有“委身”之义,即将身置于静寂无极的虚空中.达到一种自我觉醒状态,身心融于太虚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这也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的“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彼时的审美主体陶醉于物中,达到与物俱化的境界.虚静,可以使我们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去体会自然本性之美.

注释:

①《老子-庄子》P141.

②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③《中国文学史》(修订本四)P150.

④《中国文学史》(修订本四)P153-154.

⑤《老子-庄子》P31.

参考文献:

[1]任犀然主编.老子-庄子[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

[2]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

[3]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自然论文范文结:

适合自然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自然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2、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3、自然杂志订阅

4、自然指数期刊

5、自然杂志

6、人和自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