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大魅力类论文范文文献

本论文可用于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传统文化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大魅力

总书记指出:“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笔者认为它有以下十大魅力.

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

“修齐治平”出自《礼记·大学》,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是指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苍生的抱负和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但是以修身为基础,修身是“修齐治平”之始.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了凡四训》).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孝老爱亲、兴家乐业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是《礼记》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任担当,抑或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诚执着,那种与国家、民族、百姓休戚与共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都令人感佩.屈原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家国情怀,霍去病的“匈奴不灭,何以家为”是家国情怀,岳飞的“ 精忠报国”是家国情怀,陆游的“ 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家国情怀,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亦是家国情怀.

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总书记曾深情地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爱国情怀、天下意识、担当精神是有志者必备的胸怀,正如孟子说的:“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

什么是格局?“ 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智慧、风格、气度、情怀等心理要素的内在格局.“ 宏大格局”,即以大视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力求胸怀天下,海纳百川.只有格局宏大,方能有人生大气象、大意境、大趣味;方能虚心谦下,容人容物,有包容并世之心,吞吐天地之志;方能做贤圣、应帝王、建事业、成天功;方能成大气候,不愧真君子、伟丈夫、大人物.

古人在宏大格局方面做出了榜样,如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曹操,“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大丈夫志在安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些都是宏大格局的代表,应认真学习借鉴.

无远弗届的远大志向

“无远弗届”出自《尚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意思是只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感动苍天,不管多远的地方都能到达.远大志向是人的总开关、总闸门,是人前进奋斗的大方向.没有远大志向,就没有前进的目标;没有远大志向,就没有奋斗的动力;没有远大志向,就不能激发自身的潜能.

远大志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立志的格言、警句、诗篇不胜枚举、比比皆是.比如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曾子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诸葛亮的“夫志当存高远”;苏轼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立志是事业的开端,也是基础.志就是志向,志就是意志,大凡志向坚定的人必然有股子执着劲,越是艰难困苦,越会愈挫愈勇.

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

孔颖达说:“ 孜孜者,勉功不怠之意.”“ 孜孜以求”是指不知疲倦地探求.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学习传统,崇尚学习、诗书继世之风绵延数千年.

关于学习的诗句古之以来多如繁花.李白说:“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颜真卿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苏轼说:“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陆游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关于学习的成语典故更是浩如繁星.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燃薪夜读、映雪读书、囊萤映雪等,每一个都是刻在汗青上的古人刻苦学习的事例、故事,非常感人,既鼓舞着中华儿女刻苦读书的斗志,也成为世界文化长廊里的经典.汉高祖刘邦,他在大臣陆贾劝说下认真学习,奠定了大汉400多年的基业,他总结他得天下原因时说的著名的“三不如”表明了他宽广的胸怀和清醒的头脑;他的“大风歌”更是唱出了安不忘危、乐不忘忧的家国情怀.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认真读书,以“手不释卷”的勤奋洗刷了“吴下阿蒙”的耻辱,成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一代名将.

学习无论是对于民族、国家、还是个人意义都非同寻常.学习,尤其是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政党的前途命运.学习更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条件.

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

“知行合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其最早出自宋元之际儒学家金履祥所著《论语集注考证》:“圣贤先觉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觉所以效之”.就是说,先知先觉的圣贤,知而能行,思想与行为一致,是后知后觉之人效法的榜样.“知行合一”后由明代王阳明发扬光大,成为较完备的哲学体系.所谓“知”指道德观念、思想意念和事物之理,“行”指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行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理论适用、学思结合,强调了道德践履与个体修养的过程一致性,也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相契合,提示人们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运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境界和水平.

止于至善的厚德载物

德,国之基也,人之本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厚德载物” 是一个成语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强调容人、容物,指人的胸怀宽广、气度宏大,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厚德载物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中占据重要位置,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载育万物和生长万物.一个人,在做人与处世时,要心胸开阔,立志高远,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厚德载物有两方面含义:厚德指做人要增加内涵(近似于“内圣外王”的“内圣”),载物指做事要贡献社会(近似于“内圣外王”的“外王”).

古人对道德修养非常重视.在古籍和语录中相关的言论比比皆是.如《大学》:“ 德者,本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古人将德概括为八种:“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来又总结出五常,即五德:“ 仁、义、礼、智、信.”“ 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世得宜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是智慧、明辨是非,“ 信”是言无反复、诚实不欺.“ 仁、义、礼、智、信”是古代培育民众的准则,是民众崇德向善的价值准则,对今天仍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遵循.

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

慷慨:大方、不吝啬,充满正气、情绪激昂.慷慨赴死:为了正义的事业,毫不犹豫地贡献出生命.英雄气概:指英雄们在重大问题、重要关口上表现出的魄力、气度、精神状态.

老子《道德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都是对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的描述.古人为什么会慷慨赴死?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精神和思想被推举到很高的地位,早已高过了生命本身,所以自古提倡“舍生取义”,为正义的追求而死是最有价值的,在他们看来,死只是一种归宿,所以视死如归,大义于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英雄气概被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完美地传承下来.如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总书记2017年12月13日视察英雄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号召大力弘扬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今年1月3日在军委2018开训动员大会上的训令中要求全军指战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就是要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吸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英雄气概的养分,汇聚起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 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意思是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忧患意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因此在几千年生存发展进程中,它始终强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它认识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强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它倡导忧国忧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它将忧患与勤俭和勤政相联系,“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宝贵经验教训.再如《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唐太宗李世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以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忧患意识的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放眼古今中外无数个封建王朝、国家、家族的存亡兴衰都验证了这一道理.

福祸相依的辩证智慧

辩证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深刻所在,是全民族智慧的结晶,对当代人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古人的辩证智慧犹如浩瀚星空,其中不乏天人合一、积极进取的观点,普遍联系、运动发展,不断积累、量变质变,物极必反、矛盾转化等哲理.一阴一阳谓之道,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刚柔相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还有动与静、男与女、雄与雌、天与地、昼与夜、夏与冬、南与北、左与右、正与负、合与分、进与退、盛与衰、生与死、福与祸、大与小、黑与白、舍与得等无不包含着辩证智慧.

福祸相依思想出现于各种典籍中.如《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淮南子》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夫物盛而衰,乐则生悲”,孟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义”,《汉书·冯异传》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凡四训》中“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等都充满辩证智慧.韩愈《原毁》:“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意思是说,事业成功了,就会有人来诽谤你;德行高尚了,就会有人来毁坏你的荣誉.类似李康《命运论》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道出了成功者更容易遇到非难的辩证法.再如否极泰来、泰极否来、泰极生否、否去泰来、苦尽甘来、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等也都是古人辩证智慧的体现.

综上可以看出,古人的辩证思想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融入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要要善于运用古人辩证智慧中的哲理启示,坚持辨证、全面地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圆满事业、完善人生.

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

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

中华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求变的历史.如早在商汤时期的《盘铭》上就刻着“苟日新,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诗经·大雅》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周书·康诰》曰:“作新民.”意思是,做一个去恶扬善、弃旧从新的人.《孙子兵法·虚实第六》中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意思是用兵作战没有定势,正如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流向一样,说明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我们依情而变,学会创新.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两个典故:“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就是两个孩童创新思维的结果.其中“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利用等量代换的原理,用小石头代替大象进行称重,打破常规,创新思维,大而化小,分而治之.创新还要善于从实践中汲取灵感,如古代大发明家鲁班.在实践中就很注重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常受自然现象的启发,致力于创造发明.他模仿草叶排列均匀的小齿,制成了伐木的锯;他观察小鸟的飞翔,发明了木质的飞鹞.鲁班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创新,在建筑、机械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被尊为祖师爷.

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就没有当代现今的“ 两弹一星”“ 航母”“ 蛟龙”“ 天眼”“ 悟空”“ 墨子”“大飞机”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的问世,就没有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支撑,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山东省聊城市教育局局长、聊城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吴爽

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2、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

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4、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5、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6、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