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战略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跟粟裕的军事战略思想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为您写军事战略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粟裕的军事战略思想

开国大将粟裕,是我党我军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长期革命和军队建设中,粟裕历任我军各级指挥员,直至总参谋长、军委常务委员会委员.无论斗争环境怎样残酷,敌情怎样严峻,粟裕始终以坚定的政治信念,以奇谋、奇兵、奇战,屡建殊勋,为党史军史增添光辉.

“作为军事指挥员,应该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个指挥员对战略问题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头脑,才能

运筹自如地指挥作战.”

粟裕于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在党组织安排下,他参加了员叶挺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教导队.6月,转为中国党员,之后参加南昌起义,追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湘赣边地区,走上井冈山.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尤其在创建革命根据地和几次反“围剿”作战中,他在、朱德等领导下,由基层干部迅速成长为红军高级指挥员.在此过程中,粟裕逐渐领悟到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作战形式和战略奥秘.他说:“我跟随、朱德同志学习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的规律去寻找.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身受益.”粟裕还说:“我在红军经历中的又一个重要体会是,从领导层的几次争论中,从正反两方面逐步加深了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长期性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理解,逐步加深了对积极防御和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理解.我感觉到,作为军事指挥员,应该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个指挥员对战略问题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头脑,才能运筹自如地指挥作战.在我以后的作战生涯中,长期远离,所以,我对于尽可能地去了解和学习战略问题格外重视.”

在经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中,粟裕积累了各个层次的作战经验,他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也善于学习和吸取古今中外先进军事思想,更善于在革命战争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军事战略思想.粟裕担任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在皖南与敌周旋,他提出以分散游击战打击敌人的建议,可惜未得到军团主要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后来,红十军团主力部队在江西怀玉山惨败,粟裕无比痛惜,幸而他率领红十军团先头部队突破敌人围追堵截,将部队带到了闽浙赣苏区.

之后,粟裕率红军挺进师,在浙南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在挺进师处于强敌“围剿”的险恶形势下,他以、朱德在井冈山总结的十六字诀为指导,提出主力部队跳出包围圈,以积极行动到敌人后方去,调动敌人;针对敌人“大拉网”战术,采取与敌“相向对进、易地而战”的打法,变“敌进我退”为“敌进我进”,丰富和发展了游击战的战术原则和内容.在失去与党和上级领导机关联系的情况下,粟裕适时提出和实行了两个战略转变:一是正规军向游击队、运动战向游击战的转变;二是革命向民族革命的转变.并适时调整作战方针和政策策略.在不知道国共已达成联合抗日协议的情况下,他以战略家的眼光,分析各种信息,觉得国共合作有可能实现,审时度势,主动向国民党地方当局提出联合抗日的主张,取得成功.粟裕这一系列正确的做法,使挺进师在浙南国民党统治的腹地创建了纵横250公里的根据地,在全国革命低潮中掀起局部地区的革命.部队得以坚持和发展,为党保存了有生力量.1938年3月,粟裕率挺进师离开浙南,编入新四军序列时,除带走相当于入浙时的兵力外,还给当地留下相当数量的部队和较雄厚的干部力量.

“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比,也是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是各种力量的总决赛.”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党、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蒋抗日,到敌人后方去,减租减息,发动群众,发展壮大人民军队,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政治战略.军事战略则实行持久战,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对这一军事战略,粟裕不仅在理论上研究总结,更将之深化、发展、运用于战争实践.

党、把游击战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后,粟裕很重视.1937年10月,粟裕率领的红军挺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粟裕为司令.在游击举办的干部训练班上,他就向部队连以上和地方县以上干部作了抗战形势的报告,并讲授游击战.1938年1月,粟裕兼任浙闽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校长,又专门向学员们讲授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和战略战术,指出:“抗战以来的事实证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只有正规军在正面进行的正规战争是很不够的,必须同时在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才能实现全面、全民族的抗战,才能最后把侵略者赶出去.”

当时的军事战略方针是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对于像江南苏中这样沿江临海的水网平原地区,能否开展游击战,建立根据地,尚有疑虑.因此,1938年4月24日,在电复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电报中指出:“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甚妥,惟须派电台及一有军事知识之人随去.”粟裕当即受命,出任新四军抗日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在接到电令仅四天后即率部从新四军军部皖南岩寺出发,先行出师江南,执行战略侦察任务.侦察结论是:只要扬长避短,机动灵活,依靠群众,在江南水网地区也能够开展抗日游击战,建立根据地.这样,1938年5月4日,又复电项英,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平原也是能发展游击战争的.”要求新四军在侦察部队出动之后,主力即可跟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根据地.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带,再分兵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

粟裕在深化、发展、创新运用军事战略思想的过程中,于1938年6月,首先在江南的镇(江)句(容)公路上组织指挥了韦岗伏击战,打响了新四军江南抗战第一,继而进行小丹阳反“扫荡”、奇袭官陡门等多次作战,连奏凯歌.

在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粟裕坚决执行的决策.粟裕从战争全局考虑,认为:苏中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中战略区南部的一个前哨阵地,又是将来向江南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在抗日战争乃至整个革命进程中,具有特殊战略地位.确定苏中抗日斗争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现阶段的抗战任务与将来实现革命的总任务联系起来.苏中的抗日斗争,不仅应求得军事斗争的胜利,还应把苏中建成基本根据地,而不是游击根据地或游击区.粟裕的这一认识与的指示完全一致.1941年2月1日,在电报中说:“目前华中指导中心应着重三个基本战略地区”,即鄂豫陕边、江南根据地和苏鲁战区,特别强调苏鲁战区是“目前华中的基本根据地”和“向西向南发展的策源地”,它“在总任务上的作用是出干部、派军队向西边南边去的地方,好像汉高祖的

关中”.

在具体指挥作战过程中,粟裕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削弱敌人优势,在战略战术和战法上超越敌人.根据苏中的实际情况,采取要点争夺、道路改造、河流上筑坝、改桥,利用苏中拥有400余里海岸线的条件,建立海防团,积极发展海上斗争等措施,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变于敌之有利为不利,变于我之不利为有利,把苏中抗战进行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有效地打击了日寇,将苏中地区建成了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在作战形势的把握上,粟裕根据抗战不同阶段的实际,在坚持基本游击战的同时,适时组织训练部队,进行运动战、攻坚战,提高部队战斗力,建设、巩固、发展根据地,让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绽放光芒.比如: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不久,粟裕作为副指挥(指挥为陈毅),敏锐地意识到新四军一旦执行向苏北发展的战略,面对强敌与顽军,必然有一场反磨擦的大兵团运动战、阵地战,这对由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江南新四军来讲,明显地存在着不能适应的严重问题.因此,粟裕不失时机地于1940年4月为准备向江北发展而集中整训的主力部队指战员,亲自讲授了《关于组织战斗》,同年7月又讲授了《战时参谋工作》,他指出:“什么叫组织战斗?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比,也是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是各种力量的总决赛.要保障战争的胜利,一定要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好;战争的哪一方能多动员些力量,哪一方就多一层胜利的保障.”“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式武器不断产生出来,同时战争的性质、战争的范围和规模、战争的形态和手段都在不断变化,于是军队的指挥关系也在不断演进.”他意味深长地告诫大家:“可能不久的将来,我们要打大规模的仗.打大仗,不像打小仗那样,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走;这样多人,如果打不好,走是走不了的.”

正是有了粟裕的战略远见和指导,有了精准的战役训练、组织指挥,才保证了江南新四军渡江后很快夺取黄桥决战的胜利,在苏中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华中抗战的局面.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粟裕分析国内、国际战争形势,结合苏中抗战形势,在战略相持阶段即判断抗战局部反攻的到来,亲临战场实地侦察,周密组织,发起车桥战役,推动苏中战局发展.

1944年9月,为迎接抗战大反攻的到来,遵照意图,粟裕率军渡江南进,于1944年底至1945年初进入浙江天目山地区,建立苏浙军区,大力发展苏南、浙西、皖东地区的抗战.在浙西胜利进行三次反击国民党顽军进攻的战役中,提前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在抗日战争中,粟裕依靠驾驭全局、掌握未来的战略思想及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战略行动,圆满完成赋予的任务,收复大片国土,扩充了部队.粟裕还非常重视军队建设,重视提高部队干部、战士的文化素质,重视部队技术兵种建设.他利用苏中靠近京沪杭的地利条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军,使新四军第一师营连干部的知识分子比例达到百分之六七十,在师团干部中还吸收了一些大学生、留学生,部队文化水平提升后,更加机动灵活.

对于部队装备这一关系战争全局的战略要素,粟裕也极为重视.他靠缴获的三门山炮起家,创建了苏中军区第一个炮兵连.在敌人严密封锁的情况下,粟裕派人从上海采购军工生产急需的机床、无缝钢管等,动员一批技术人员来到苏中解放区,加强新四军军工生产.新四军一师主力向苏浙挺进时,苏中军工厂突击生产了500多门大小迫击炮、5000多发炮弹,在天目山反顽战役中发挥巨大威力.1945年12月,粟裕组织发起高邮战役,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对拒不投降的日伪军最后一战的胜利.

一旦战争爆发,将不是“围剿”与

“反围剿”的重复,而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是敌我双方在全国诸多战区、战场的

交锋与较量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先后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等职.他对于我党我军战略思想的重要贡献,突出表现在战争初期,建议依托解放区作战,诱敌深入,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争取主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战略进攻阶段,建议华野的一、四、六,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兵力于中原地区寻机歼敌打大仗;战略决战阶段,建议发起淮海战役,并建议将小淮海战役推进为战略决战的大淮海战役,将国民党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这些建议实施后大大推进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抗战胜利后,粟裕看到内战不可避免,他对未来这场战争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后形成了解放战争初期关于内线歼敌的战略思考.粟裕认为:经过抗日战争,国民党和双方,在军事、政治上均有重要变化.国民党的正规军发展到430万人,且接收了日军投降时交出的和美国援助的大批先进武器.同时,作为胜利国国家元首的身份得到确认,和军阀之间的战争已不复存在,军阀之间的混战也难以再发生.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将全力进攻消灭,以巩固其统治.而此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军兵力已发展到127余万人,解放区城市达506座,人口1.3亿,而且除新四军第五师悬于中原地区外,各解放区均已连成一片.一旦战争爆发,将不是“围剿”与反“围剿”的重复,而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是敌我双方在全国诸多战区、战场的交锋与较量.而战争初期,不可避免地有一个我方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实现这种转变的决定因素,是大量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因此,我军战争初期应以大块解放区为依托,充分发挥解放区人力、物力、政治、军事等优势,充分利用内线歼敌的有利条件,大量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夺取战争主动权.

1946年6月下旬,当国民党向我解放区实施全面进攻时,党提出了一个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要山东、太行、华中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谈判.对此,粟裕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总形势下,关键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断削弱敌人.各战略区和主要作战方向,应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不宜过早作战役性配合.如急于作战役性配合,我军兵力去外线集中决战,则敌人的兵力必作更大集中,对各个歼敌极为不利.为此,他于6月27日向军委和陈毅建议: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军委对此建议极为重视,确定华野部队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西移至外线.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于7月13日至8月27日,连续进行了七场作战,七场连胜.“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为我军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战争初期的内线作战方针提供了经验.确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移至外线,这是战争初期军委对原定战略计划的一次重要调整,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8月28日为军委起草的致各野战军、各军区首长电报中,赞扬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对粟裕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给予充分肯定,建议向全党全军推行运用.

1946年10月,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后,指示: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指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粟裕、谭震林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此后,粟裕利用内线前沿和纵深的有利条件,先后筹划、组织、指挥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蒙泰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取得了空前大捷,累计歼敌30万以上,其中包括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七十四师在内.

1947年夏,遵照部署,我军由战略防御发展为战略进攻,为配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华野7月分兵,外线兵团一度被动应敌,非战斗减员严重,为此,急电粟裕速赴外线鲁西南,统一指挥外线兵团作战,粟裕遂提出华野外线兵团主力挺入陇海路南,破袭津浦线,威胁徐州的建议.说粟裕的建议“极为正确”,明确华野外线兵团的作战范围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以东”.并指出:“我华东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战区战绩最大的军队.”接着粟裕在外线指挥了沙土集战役,稳定了战局.

1948年1月27日,军委指示粟裕,为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吸引敌军二三十个旅回防江南,由粟裕率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共三个纵队,渡江南下,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并要粟裕“熟筹见复”.粟裕看了这个指示,立即意识到军委采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为了进一步把战争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主要是配合中原战场我军作战,发展战略进攻.这一战略行动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不仅对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有重大影响,而且对解放战争全局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实现这一战略意图?存在两种战略设想:一是分兵渡江南进,一是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究竟采取何种战略行动,粟裕格外慎重.他一方面积极做渡江的准备工作,一方面集中精力反复思考.经过一个多月的深思熟虑,粟裕觉得,从全局来看,为了改变中原战局,进而协同全国其他各战场彻底打败,我军应尽可能地争取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从当时情况看,在中原黄淮地区,我军打大歼灭战的条件正在成熟.如果我三个纵队渡江南进,仅能调动江北部分敌军回防江南,但是调动不了敌人在中原战场的四个主力军.其中第五军、第十八军是蒋嫡系、重装备,到江南水网地带难以发挥作用,不会调动他们到江南和我们打游击;而第七军、第四十八军是桂系,蒋从政治上考虑不会纵虎归山.如此既调不走敌人中原的重兵,又将分散我军兵力,增加我军在中原战场打大歼灭战的困难,这样就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敌我兵力对比,打掉敌人优势,进一步改善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同时三个纵队加上地方干部近十万人,渡江后在国民党统治区转战几个省,行程几千里甚至上万里,在无后方条件下,同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作斗争,预计将有五六万人的减员,而用同样代价,在江北可以歼敌三至五个军.粟裕根据上述思考,于4月18日向军委提出了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留在中原会同华野其他纵队和中原野战军一起打大歼灭战的建议.对粟裕的建议极为重视,于4月底5月初当面听取了粟裕的汇报,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同意华野的三个纵队暂不过江.但要求粟裕在四至八个月内于中原歼灭敌人五六个旅至十一二个旅.并决定陈毅调中原去工作,陈在华野的党政军职务由粟裕代理.

粟裕立下“军令状”后不久即发起豫东战役,只用五天时间就攻克国民党河南省府开封,并歼援敌一部,共歼敌四万余人,取得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实现了战役转折.当时天气炎热,有人认为部队太疲劳,不宜再打第二仗,中野领导也决定先休整一个时期.而粟裕认为:豫东这一仗是对战略决策的实战检验,是扭转中原战局的关键一战,开封一仗更为调动敌人,当前敌人果然被调动,我军必须连续作战,敢打硬仗,不怕牺牲,坚持按预定作战计划,集中优势兵力,寻歼援敌于运动之中.于是向上报自己的思考和部署.第二天即得到复电同意,认为部署甚好.粟裕当即发起歼灭国民党援敌区寿年兵团于睢杞地区的作战,经六天激战,歼灭该兵团部及整编七十五师师部和第十六旅.并给来援的黄百韬兵团以歼灭性打击.第二阶段又歼敌五万余人,加上第一阶段的歼敌数,共计歼敌九万余人,相当于当时国民党军十二个旅,创造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一个战役歼敌数的空前记录.此时距粟裕向立下“军令状”仅两个月.

豫东战役后,根据意图,粟裕筹划、部署、指挥了济南战役,歼敌十万,拉开了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转折的序幕.还在济南战役之前,粟裕就已思考打下济南后华野的行动方向:如回师中原,将处于敌武汉集团与徐州集团之间,面临两面作战.而战争发展的态势和规律是,随着敌我兵力和技术装备的变化,我军打歼灭战的规模将不断扩大,进而形成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要决战,战场的选择,徐淮地区比中原地区更为有利.为此,粟裕在济南战役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于1948年9月24日晨,向提出了发起淮海战役的建议,次日即得到批准.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后,粟裕密切关注和研究华东和全国形势,有几个重大变化引起他的注意:第一,辽沈战役已于11月2日结束,东北野战军可入关作战,华北敌军已无南调可能;第二,淮海战役开始后,敌已放弃海州,我军随即占领海州,敌从海上增援淮海已无可能;第三,中野主力在、陈毅率领下已进入徐州西南地区,中野和华野已由战略上的配合发展到能够战役上协同;第四,徐州战场上的何基沣、张克侠即将率部起义.同时,粟裕还观察到徐州之敌,有退守淮河以南的征候.粟裕分析:在南线同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遂于11月7日在鲁南码头指挥所,与参谋长张震彻夜长谈后,于11月8日凌晨向提出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提出:华野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主力不再向两淮、海州发展,而是转向西攻击徐蚌线,抑留敌于徐州及周围歼灭之.9日,军委即复电指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采纳了粟裕的建议.至此,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

在整个淮海战役中,为保证战略决战的实现,粟裕的指挥始终着眼于全局,着眼于战场实际及其瞬息的发展变化.战役原定于11月8日发起,但是当他观察到海州之黄百韬兵团有西移的迹象时,立即决定提前两天于6日发起战役,赢得了分割包围歼灭该兵团的有利战机.11月19日,华野向退守碾庄的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只用三天时间就全部歼灭了该兵团全部,共计五个军12万人.

淮海战役进入第二阶段,歼敌目标是在双堆集被包围的国民党黄维兵团,围歼任务主要由中野担负.按说粟裕此时可以松口气歇一歇了,但是粟裕后来却说,在他一生指挥过的最紧张的三次战役中,这是其中的一次.因为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粟裕面对南北两大国民党重兵集团,北面有杜聿明率领的30万人马,南面有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的12万人马.粟裕分析:徐州之敌的动向无非有两个,一是固守,二是突围.如果敌突围,我们必须把敌人围在一定地域内,以求全歼.敌突围方向有三:一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但其在短期内筹措解决装载30万人马的船只码头是困难的.二是直奔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京沪,但这一地区河川纵横,水网地带,不便于敌大兵团重装备行动.三是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这一带地形开阔,道路平坦,适于敌大兵团运动,如果杜聿明走这一路,既可解黄维之围,又可与南面的李、刘两兵团相呼应.所以,粟裕判断徐州杜聿明兵团突围,极大可能走这一路,应部署华野主力于淮海战场,以掌握战场主动.

可是,就在这时,粟裕却收到军委发来的敌情通报,称杜聿明将从两淮方向撤退.这就使粟裕十分为难了,他认为敌人不会走两淮,可万一敌人果真从该方向逃窜,而我华野部署失当,贻误军机不说,将势必影响同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如果相信这个情况,而杜聿明兵团又没有从这个方向走,而是向西南突围与黄维会合,后果更难设想.粟裕再三思考分析,认为:敌人走两淮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敌人真的走两淮,他要经过的地区是水网地带,速度不会太快,我军发起紧追也可以赶得上,于是便果断地将华野在北面的七个纵队部署于徐州以南的津浦路两侧,注意力的重心仍然放在徐州西南方向.

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率30万人马撤离徐州,果然向西南逃窜,证实粟裕的分析判断是完全正确的.粟裕立即从南线抽调三个纵队,和北线的七个纵队,加上刚南下的渤海纵队,共11个纵队,采取多路多层尾追、平行追击、迂回截击、超越拦截等方法,向杜聿明集团兜围,断其向南逃路,结果于12月4日拂晓,华野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合围于徐州西南,即河南永城县的陈官庄地区,并于12月6日全歼向西南突围的孙元良兵团.

这时,淮海战场形成了华野、中野分别在三个战场作战的态势,兵力均感不足,万一哪一方出乱子,势必影响整个战局.粟裕认为:必须实行战场再转兵,集中力量先歼灭双堆集被围的黄维兵团.为此,粟裕于12月10日向军委及中野建议,再由华野抽出一部兵力,以求先歼灭黄维兵团,然后再集中华野全力,解决杜聿明兵团.中野接到粟裕电报后,立即通过电话与粟裕商定,由华野再抽调三个纵队和炮兵一部,由陈士榘参谋长率领,前往参加对黄维作战.这样,五天以后的12月15日,全歼黄维集团的战斗胜利结束.1949年1月10日,华野于陈官庄地区全歼了被围的杜聿明兵团,至此,淮海战役全胜收兵,共歼敌55.5万人,其中华野歼敌44.3万人.

淮海战役以60万兵力决战国民党军80万兵力,夺取了决战胜利,创造了战争奇观.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实践证明,粟裕这一时期的战略思想,正确反映了解放战争的客观规律,能动地推动了战局和战争进程向有利于我党我军的方向发展,对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系统提出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战术构想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在担任军委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期间,提出了建设诸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的思想,提出陆军以发展特种兵为主,特别是注意发展坦克部队和自行火炮部队,以建立机械化部队为主.他建议全军以发展海、空军为重点,特别要注意发展收效比较快的空军.粟裕还领导编制了新中国我军第一个作战计划,提出建立战略预备队,部队野营拉练以及建设国防铁路、公路、开凿黄河隧道和军民两用运河等战略性建议.

1958年,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此后长期蒙冤,受到不公正待遇,被迫离开了总参谋长的岗位,调到军事科学院工作,但他仍然没有放下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研究,他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结合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军队技术装备发展的新情况,深入调研思考,不断向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建议.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形成了一个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作战预案.1979年1月,粟裕在党校和军事学院所作《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报告,便是他多年研究的结晶.报告从敌我双方已发展、变化了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既讲理论原则,又讲具体办法,系统提出未来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战术构想,率先冲破军事领域里的禁区,对我军在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思想、战略战术,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的结合运用,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等,提出新看法、新对策.

针对林彪、“”以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思想的做法,粟裕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战争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研究战争及其规律.他说:“同志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仍然适合今天的客观情况,但是,也必须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有的原则,已经不适合今后战争实际的,应当敢于突破;至于限于历史条件,同志没有提出的、没有讲过的,而在今后战争中又是必须解决和回答的问题,则要敢于创新、敢于发展.我们这样做,不仅不是违背军事思想,恰恰是真正坚持了以军事思想为指针的这个正确原则.”

纵观粟裕一生,他之所以能在各个历史时期均能提出独到的战略思想,源于他的善于学习,独立思考;源于他善于从系统论的军事哲学高度,结合实际,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掌握战争规律;源于他对历史负责的斗胆直陈精神.有一次,我陪粟裕看望叶剑英元帅,临别时,叶帅送他出门,粟裕说:“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叶帅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将军了,怎么能不送呢?”粟裕说:“我只是把和党的指示精神同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起了个联络员的作用.”叶帅说:“那就不简单了!”

粟裕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统兵风范,不仅赢得了党和人民的敬重,也深得战场上对手的佩服.1979年,粟裕访日期间,日本官员对粟裕表示了极大的

敬意.

评价一名军事家,主要看他的军事思想、军事指挥艺术在当时和超越时空的历史影响.粟裕卓越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为中国军界树立了榜样.粟裕无愧于当代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一代名将的称号.(编辑?杨琳)

作者:粟裕秘书,《粟裕传》编写组组长

军事战略论文范文结:

适合军事战略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军事战略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军事理论论文摘要

2、军事理论论文结尾

3、战略管理论文

4、企业战略管理相关论文

5、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

6、军事理论论文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