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临高人偶戏 现状和传承类论文范例

本论文为您写发展现状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临高人偶戏 现状和传承

张逢博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历史与文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摘 要:临高人偶戏是流传于海南省临高县及其附近一带的稀有剧种.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舞台表演独具特色,为民众塑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如何传承的问题上,临高人偶戏和其他地方戏剧艺术一样面临着共同的困境.本文重点分析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以使其得到更好发展.

关键词:临高人偶戏;发展现状;传承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178-03

临高县位于海南省西北部,面积1 317平方公里,人口47万.居民多为汉族,但所讲语言临高话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由于方言独特,民风淳朴,临高县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著名的地方艺术文化有临高人偶戏、渔歌“哩哩美”、山歌“咙么哩”、临高八音舞、临剧和渔家服饰等.其中临高人偶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临高人偶戏是一种古老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但与全国各地木偶戏最大的区别是人偶同台演出.临高人偶戏采用临高方言演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流行于临高县、儋州市、澄迈县及周边市县的临高语地区.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在慢慢衰落.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几点改进对策.

一、临高人偶戏概述

(一)临高人偶戏的起源

临高人偶戏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剧种,关于它的起源,学界流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为本土说,一为外来说.本土说认为临高人偶戏起源于本地,是土生土长的戏曲艺术.相传古时临高社会生产力低下,封建迷信充斥人们的思想.每遇自然灾害,人们便认为是鬼神所为.为了保佑人畜平安,乡村绅士号召村民用野菠萝头制成拳头大小的佛像,人们手持佛像,通宵达旦演戏驱鬼.外来说认为临高人偶戏主要受外来戏曲影响而产生.陈廷枢《海南岛志》曾记载:“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海南之有戏剧,当即肇于此时.明之中叶,土人仿之,而土剧遂兴,故今之土剧班称木头班为师兄.”[1]事实上,临高人偶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据符策超先生考证,临高人偶戏“萌芽于南宋,发育于元明,成型于清初”,直至清朝初年临高人偶戏才正式定型[2].

(二)临高人偶戏的艺术特征

临高人偶戏的表演形式不同于其他地方木偶戏,它具有人偶同台表演的特点.表演时,人与偶共同表演一个角色,强调二者的交融性.围绕着“人”和“偶”这两个要素,通过人熟练地调动一切表演手段,有效地使“人”和“偶”加以配合,以“偶”之面具遮掩住“人”动作表演的缺陷;以“人”的灵活性之长补“偶”的呆滞之短,通过人形象化的形体动作和丰富多彩的语言演唱,演绎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深厚的历史故事.

临高人偶戏的戏曲行当与琼剧相仿,有生、旦、老、婆、丑、杂角六种.“生”是男性角色,多为正面人物;“旦”为女性角色的统称;“老”是剧中最具有戏剧性的角色,以多彩的面部为标志;“婆”是中老年女性的角色;“丑”是喜剧性的角色;“杂角”则专扮丫鬟、太监、旗牌、宫娥等人物.

临高人偶戏的传统唱腔有“啊啰哈”“朗叹”两种.“啊啰哈”是人偶戏的主要唱腔.演唱时,因常用“啊”“啰”“哈”作为衬字而得名.“朗叹”是人偶戏的第二唱腔,由临高地区乡村做斋时演唱的道士腔改造而成,用以烘托热烈、庄重的气氛.临高人偶戏在发展中也逐步吸收了一些原属于临剧、琼剧以及民间音乐的音乐元素,出现了哩喱美、小放牛、平板、叹板、苦板、教子腔等板腔.

(三)临高人偶戏的剧团与代表性剧目

解放前,临高没有专业的人偶戏剧团.临高人偶戏之所以能代代相传,得益于民间人偶戏班的存在.新中国成立后,临高县成立了“木艺”“南高”两个专业的木偶剧团.1961年,两团合并,成立临高县木偶剧团.20世纪50年代,临高多文、南宝、博厚、美台等地,相继成立了近20个民间人偶戏剧团.中,人偶剧团的发展受到了“左倾”思潮的严重影响.“”结束后,宽松的文化艺术发展环境为人偶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历史上流传下来600多部丰富多彩的临高人偶戏剧目,涉及“夫妻戏”“出征”“孝情”“母训”“劝学”“冤屈”“惩恶”“神话”“祈求”等众多内容.经典剧目有《张文秀》《陈仓吉》《李福元》《仁贵征东》《丁山征西》《狄青征南》《罗通扫北》《高汉真》《刘炳光》《三娘教子》《牛角系书》《岳飞抗金》《陈邦荣》《武王伐纣》等.临高人偶戏虽然剧目众多,但自该剧种产生至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人偶戏基本无文学台本,剧目的演出基本靠艺人口口相传,因而被称为“白肚戏”.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对临高人偶戏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一些文化人开始参与剧本创造,结束了人偶戏长期无剧本的历史.原县文联主席王根元创作的《海花》及原县文化局副局长全德亮等人创作的《闹钟爷爷》都属现代人偶戏剧目.1981年,临高人偶剧团凭借这两部剧目进京参加首届全国木偶皮影观摩会演并获得奖项.1992年,临高县人偶剧团再次进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观摩会演,新编神话故事人偶戏剧目《莲花仙女》再获殊荣[3].2003年,由海南省民族歌舞团改编和演出的现代人偶剧《鹿回头》成功演出,获“五个一工程”奖,成为近年成功创作的大型人偶戏代表作.

二、临高人偶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人偶戏是临高人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是一种区域性的全民爱好,它与临高人的精神生活紧密相连.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变迁以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出现,人偶戏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其“人偶同演”表演方式的单一性、古装历史题材的因袭性、音乐唱腔的单调性、木偶形象的单纯性、音乐配置的陈旧性等问题,临高人偶戏在发展中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现代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

自古以来,临高地区的民众就偏居一隅,语言又区别于海南其他市县,因此临高人偶戏便因为其单纯的语言环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加上长期以来社会生产力低下,这一地区的乡村社会尚处于一种流动性不强的状态,民众的娱乐方式仅限于人偶戏.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电视、网络等现代文化娱乐媒体日益普及,对传统的人偶戏表演构成强烈冲击.在各种新型艺术文化形式的渗透下,人偶戏的观众群体逐渐流失,且具有老龄化的趋势.

(二)剧本贫乏、内容陈旧

历史上,人偶戏长期无文学台本,艺人主要靠死记硬背进行表演.民间人偶戏艺人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剧本观念淡薄,通过口头传承很容易造成剧目的变异性与情节唱词的随意性.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但人偶戏剧本创作人员的匮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现今,临高人偶戏上演的剧目采用的很多题材仍然因袭过去,一些带有负面因素的剧情仍然照演不误.剧本内容的陈旧使之与当代精神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观众的审美心理.

(三)语言及演出活动的区域性限制

临高人偶戏主要用临高话演唱,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而临高话艰涩难懂,与海南话有别.目前,讲临高话的居民约有一百万.除临高县外,主要分布于澄迈县、儋州市的一些地区,以及海口市琼山区、秀英区的部分乡镇.这就意味着人偶戏只能在这一百万左右居民中流行.由于语言和演出区域的限制,人偶戏缺少对外交流的机会,加上艺人长期以来承袭“白肚戏”,创新不够,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道围墙,阻碍了临高人偶戏接触和吸收更多的外来文化元素,演出区域和演出市场也越来越狭窄.

(四)人偶戏人才的缺乏

长期以来,人偶戏的剧目、音乐等创作力量相当薄弱,创造和研究人员也相当匮乏.大部分剧目、音乐等都是世代相传,缺少改革与创新,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观众审美心理.市场经济冲击下,一些人偶艺人不再视艺术为生命,更有一些年轻演员敷衍塞责,弃艺术传统于不顾,片面追求“我出场,观众笑”的效果,使人偶戏发展过程中,缺乏对自身的理论研究、艺术传承.加上资金不足,人偶戏艺人纷纷改行,剧团数量也越来越少.许多人认为临高人偶剧团收入低、没前途,因而不愿意去继承这项技艺,使得现今的人偶剧出现后续乏人的现象.

三、临高人偶戏的保护传承对策

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加强地方戏曲保护和传承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为加强对临高人偶戏这一稀有地方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不足是困扰临高人偶戏发展的首要问题.临高人偶戏多在基层演出,市场有限,盈利较少.其发展主要依托的民营及民间班社,无法有效地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即使是国有演出团体,得到的资金支持也十分有限.长期的资金匮乏造成演职人员收入普遍较低,演出及排练环境也受到很大限制.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对人偶戏的资金投入并规范资金使用,以期能提高演职人员收入,繁荣人偶戏人才队伍,应对临高人偶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二)加强剧本创作

剧本对于戏剧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历史上,由于艺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临高人偶戏缺乏专业的剧本创作人员.改革开放以后,曾移植、改编了一些剧本,但这方面的工作仍需加强.应本着“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的原则,在“夫妻戏”“出征”“孝情”“母训”等传统人偶戏题材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积极向上的现代戏以及生动活泼的儿童剧等新的题材,进而拓宽该剧种的表现内容.为加强剧本创作,既可组织专业的人偶戏剧本编写小组进行集中创作,也可面向全社会征集,择优录用.为表现临高古代才女庞燕的事迹,2014年临高县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曾面向社会征集人偶剧《庞燕》文学剧本,剧本一经采用,作者可得到6万元创作费,这一举措是繁荣临高人偶戏剧本创作的可贵尝试[4].

(三)增强艺术美感

人偶戏艺术美感的提升可从拓宽舞台表演形式、改良偶像制作技艺、丰富音乐唱腔等方面着手.人偶同演是临高人偶戏的一大特色,但其艺术实践中也存在局限性.传统的人偶戏舞台上,木偶是剧中人,由遮掩其后的演员操纵,只能完成相对简单的动作.而人偶戏演员既要操纵木偶,又要说唱,舞台表现力不能得到完全发挥.人和偶是构成临高人偶戏的两大要素,必须灵活运用、统筹兼顾.临高人偶戏应在坚持“人偶同演”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剧种,丰富其表演程式.临高人偶戏演出中,偶像是直接展现给观众的,其制作是否生动、美观显得尤为重要.应通过大胆创新,丰富偶像造型,并赋予其性格和表情特征,使其更加生动、逼真.传统的临高人偶戏表演主要运用“啊啰哈板”“朗叹板”两种唱腔.“啊啰哈板”唱腔过于单调,难以表达剧情,且缺乏应有的音乐美感.因此,应积极探索更多有韵律的板腔,增强临高人偶戏的艺术审美性.

(四)培育青年观众

由于社会环境急速变化,临高人偶戏观众群体日趋萎缩,特别是知识青年观众群几乎整体性流失.要使人偶戏艺术能薪火相传,就必须培养青年观众群体.作为门,应积极推动人偶剧表演团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演出,使精品戏剧能走进校园.作为教育部门,应从学习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鼓励学校人偶戏社团和兴趣小组的发展,积极联系人偶戏表演团体合作开展校园普及活动,也可在适当条件下特聘人偶戏传承人到校内进行讲座普及人偶戏常识.

(五)发挥社会功效

临高人偶戏取材于现实生活,其发展也必须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及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作为一种日益被边缘化的艺术形式,切不可孤芳自赏,必须充分发挥其社会功效.2007年临高县举办首届民间文化节,主要由人偶戏唱主角.由于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底蕴,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建设.2015年年初,临高县消防大队曾举办“消防文艺进乡村”巡演活动.消防大队将消防安全知识编排成临高人偶戏,在全县10个乡镇、两个国有农场和176个行政村巡演[5].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同时接受了消防知识教育.如今,海南省正处于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时期,发展临高人偶剧,还可结合当地旅游业,大力开发临高人偶戏民俗游,扩大人偶戏演出市场及其在游客中影响力.

四、结语

在戏曲整体边缘化的当代,临高人偶戏作为稀有剧种更是边缘中的边缘,但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几百年来,人偶戏在临高地区广为流传,其表演内容与形式充分反映了临高地区人民的生活与文化内涵.保护临高人偶戏,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从而维持正常的文化生态.只有在尊重该剧种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大胆创新,拓宽艺术实践和表现形式,才能迎来其发展的新气象.在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下,相信临高人偶戏目前面临的困难将会得以解决,未来的发展道路也会愈发顺利.

参考文献:

[1][清]陈廷枢.海南岛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494.

[2]符策超.海南“人偶戏”简论[J].琼州大学学报,2005(1).

[3]符耀彩.临高人偶戏[M].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322.

[4]许尔生.海南临高征集人偶戏文学剧本[N].南岛晚报,2014-08-18(2).

[5]邢东伟.临高消防木偶戏巡演进乡村[N].法制日报,2015-

01-09(2).

发展现状论文范文结:

关于发展现状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发展现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论文现状

2、论文现状怎么写

3、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