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素养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下的数字人文教育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信息素养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下的数字人文教育

摘 要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15年通过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要求图书馆员将信息素养教育延伸至用户学业中,与其他学术和社会目标的学习过程相融合.文章针对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者,将《框架》与数字人文教学相融合并展开教学实践.解读《框架》和数字人文教育的内涵,通过网络调研和文献调研的方式研究北美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教育案例,设计如何将数字人文教学过程与《框架》中的六个“阈概念”高度融合;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摸清教学对象的信息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教学.教学结束后在分析教学反馈的基础上,总结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为开展该项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 数字人文教育活动 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 医学人文

引用本文格式 杨晓雯. 《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下的数字人文教育探讨[J]. 图书馆论坛,2018(12):61-69.

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 Under ACRL’s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

YANG Xiaowen

Abstract 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ACRL)passed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2015,which requires librarians to exten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to users’academic studies,and to integrate the learning process with other academic and social goals. This paper tries to integrate the Framework with 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and carry out teaching practices among medical humanities scholars of in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Firstly,it make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ramework as well as 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 itself. Secondly, by means of internet survey and literature review,it makes an analysis of typical cases of 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Northern American academic libraries,and then learns how to integrate the process of 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 with the six frameworks outlined in the Framework. Thirdly,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it tries to make clear the teaching subjects’information needs,determin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principles,contents,and implementation paths,and carry out teaching practices accordingly. In the end,it collects and analyzes the feedbacks,and summarizes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uch could be inspiring for further 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ACRL;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y;medical humanities

0 引言

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通过第四版《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框架》)[1],要求馆员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相融合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为图书馆员开展学术活动、培养用户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第四科研范式——数据密集型概念的提出,南京医科大学(以下简称“该校”)医学人文学者向该校图书馆(以下简称“该馆”)提出数字人文的学习需求.据ACRL发布的《2016年学术图书馆发展趋势》[2]可知,数字学术(digital scholarship)正成为学术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的新对象.《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图书馆版》[3]显示,数字学术是学术图书馆未来一年及更长时间将加速采用的方法,图书馆将应用数字与计算工具促进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2017年美国图书馆状况报告》[4]指出,学术图书馆为新进入的员工提供了诸多与数字学术相关的工作,涉及数字人文教育、数字平台、数字档案、数据管理、数字人文、可视化、原生数字资源等领域.Krista White等[5]展示了ACRL《框架》下漫画与绘图小说课程中开展数字人文学习的情况.John E. Russell等[6]提出在《框架》的指导下,数字人文课程的教授中要避免仅仅是软件工具操作界面的介绍.刘兹恒等[7]提出数字学术背景下基于《框架》的信息素养教育是近年来学术图书馆服务新的重点.以上这些反映在《框架》指导下数字人文教育活动是图书馆使命之一.针对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者提出的需求,有着长期学科服务经验的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积极应对,在《框架》的要求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字人文教育实践活动,本文针对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

1 解读《 框架 》文件与数字人文相关内容

1.1 《 框架 》的解读

随着高等教育环境和信息生态系统的变化,2015年ACRL批准《框架》.《框架》强调信息具有动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信息人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建设者,提出元素养概念,信息素养教育需与学术情景融合,注重批判性思维与参与能力.《框架》根据信息素养教育的背景环境,提出六个框架要素(阈概念):权威的构建性与情境性、信息创建的过程性、信息的价值属性、探究式研究、对话式学术研究和战略探索式检索.每个要素包含一组知识技能和一组行为方式.六个框架要素是信息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培养目标.图1是由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整理的《框架》结构模型.

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估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加学术活动的一系列综合能力.《框架》的制定旨在当前学术交流模式下挖掘信息素养更大的潜能,使其成为更有深度、更加系统完整的学习项目,《框架》关注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在增强教学对象对知识创造和学术研究过程上的理解.

1.2 数字人文的解读

随着大量原生数据被创建,传统的馆藏文献被转换成数字形式,学术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全球的数字生态学和E-Science的蓬勃发展,丰富的数据集、开源工具以及对文本和数据开放存取的进步催生了数字人文概念的产生.数字人文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和再定义过程中的新兴领域,其产生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方法论和研究范式上的创新,其核心目标是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人文领域,从而改变知识的获取、标注、比较、取样、阐释与表现方式,实现人文研究与教学的升级和创新发展[8],一方面是数字资源在人文学科中系统化的应用(systematic use of digital resources);另一方面是对这种应用的反思与反馈(the reflection on their application)[9].数字人文从根本上重塑许多人文领域的知识发现、创造、分析、展示和传播,其特点是多阶段的工作流程,使用来自多种来源的大量信息对象、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数据分析和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来完成跨学科的合作.数字人文想要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离不开完整的数据生命周期,而数据的收集、组织、提供访问和归档正是图书馆的职能之一.数字图书馆促进了信息交流环境的进步,建设了大量的数字资源,探索了新的跨学科问题,为数字人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 框架 》与数字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传统环境下的学术能力大多数指的是问题发现与提出、文献收集和整理、概念生成和厘定、做出学术命题、设计研究过程、对学术前沿敏感判断等.在当前数字学术/数字人文的科研环境下,人们需要提升使用数字方法来收集和分析研究数据的能力,在更高层面上发现、开发和使用数字工具分享新想法,进行开放的学术,围绕数字问题/方法来设计新的研究问题和规划,开发新的数字工具/流程,评估数字干预的影响等,此过程对人们信息权威性的感知、信息创建的过程性知晓、价值属性、学术探究、开放合作、资源发现和识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框架》提出六个“阈概念”正是当前数字学术环境中迫切需要学习的信息素养能力.这些概念的提出预示着人们对于信息素养的掌握与当今的学术交流模式、自己学术生涯发展是融为一体的.《框架》要求馆员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其他课程教育,与其结合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

目前社会网络化、数字化的学术交流环境中,信息素养与学术活动紧密融合,新《框架》顺应了数字学术/数字人文的发展环境,在这个富工具、富资源的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方式、知识的获取途径早已跨越了课堂,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更需要掌握如何融入社会网络,利用媒体手段,构筑自己的认知空间和知识生态圈.

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多样,涵盖了图书馆员的学科服务尤其是嵌入式服务.2008年,美国图书馆和信息资源委员会(CLIR)在其“21世纪图书馆愿景”中针对图书馆列出了三个挑战,分别是在科学研究中作为一个合作者、挖掘潜在的嵌入式服务方式、图书馆员的服务走出图书馆大楼分布于学校各个角落.CLIR表示,这些挑战可以通过拓展与合作,让图书馆成为数字学术研究的实验室或者是合作社,扩大与学生之间的联盟,减少教职工与图书馆之间的障碍[10].开展数字人文教育是最适合应对这些挑战的方式,Nowviskie[11]于2013年主张图书馆员作为全面的智力研究合作伙伴与教学人员合作,作为数字人文馆员是图书馆新模式的一部分.Locke和Mapes于2016年[12]展示了密歇根大学实施了图书馆人力的重新分配,尝试嵌入性和研究合作的模式,让图书馆员教授数字人文课程.

基于以上两者结合的可行性,是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尝试在《框架》的指导下探索数字人文教育活动.

1.4 《 框架 》核心内容与数字人文教育的结合

ACRL意识到数字学术环境下信息的生态系统面临新的变化,因此《框架》中特别提出了“元素养”,是催生其他素养的素养.元素养可以认为是一个通过对相关素养理念和数字技术进行整合吸纳,指导人们在目前数字网络协同的环境下,通过数字学术环境进行信息的获取、生产和分享,强调学术交流者作为信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双重角色,从行为、情感、元认知上参与到信息生态系统中.《框架》将信息视为一种持续被用户协同生产和分享的动态物质,是数字学术环境下的产物,《框架》中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强调了社会网络技术,重视知识获取与合作交流,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其他学术研究和社会学习的目标相融合,体现出跨学科的特性,与之前的信息技能培养不同.《框架》的使用建议中提出寻找潜在的合作者共同完成《框架》的教学实践,并将六个《框架》要素融入具体学科教学.

医学人文是一个跨学科领域,涉及医学和人文两个学科,从人文的视角探讨医学领域内容,是一个探讨医学源流、医学价值、医学规范以及与医学有关的其它社会文化现象的学科群,包括医学史学、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医学社会学等.如何指导各位学者在数字人文的视角下研究医学人文,除了工具的介绍和相关信息的推介,更是让各位学者充分了解数字人文内容,且有批判性的思维评价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适用性,意识到权威的构建性与情境性;了解数字人文研究过程是信息的创建过程;产生信息的价值属性;培养探究式研究、对话式学术研究的习惯;更加深入理解战略探索式检索.基于以上分析,是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将《框架》中的六个要素与数字人文相结合,提出了《框架》下的数字人文教学需要体现的六个“阈概念”.

(1)权威的构建性与情境性.数字人文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界定,是一个持续发展变化的学科领域,不同学者基于对数字人文的理解和自身学术声望对其进行定义和归纳,希望概括出数字人文的外延和内涵.数字人文工具和研究方法在促进人文学科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合适性,这要求教学对象基于自身的信息需求和使用情境对数字人文进行评估,了解数字人文权威性的构建取决于不同团体对不同类型权威的认可,且有一定的情境性.

(2)信息创建的过程性.数字人文发展至今,利用数字人文工具参与人文科学研究是由于学术环境的变革以及人文学者的需求而诞生的.在数字人文视角下展开人文学科研究,由于研究、创造、修改和传播信息的迭代过程不同,数字人文研究成果也会有差异.

(3)信息的价值属性.数字人文研究过程和成果拥有多方面的价值,整个研究过程中,教育手段、对其他学科影响方式以及学术交流和对时代的认知途径都是其信息价值属性体现.法律和社会经济利益影响数字人文的产生和传播.

(4)探究式研究.数字人文的学习和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它依赖于越来越复杂或新的问题提出,而获得的答案反过来又会衍生出更多问题或探究思路.它一方面是数字资源在人文学科中系统化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对这种应用的反思与反馈.

(5)对话式学术研究.数字人文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各个学科由于视角和理解各异,不同的学者、研究人员或专业人士团体会不断地带着新见解和新发现参与到持续的学术对话中,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6)战略探索式检索.数字人文的学习和研究往往是非线性并且迭代反复的,这需要对广泛的信息源进行评估,并随着新认识的形成,灵活寻求其他途径.掌握数字人文资料的战略探索式检索并寻求基金资助.

2 《 框架 》下数字人文的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框架》、数字人文和医学人文三者为核心,在《框架》下数字人文教学体现六个阈概念指导下确定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医学人文学者掌握了数字人文理论知识及工具,开展了轻量级数字人文工具的应用实践,通过感知人文研究范式的变革而体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接受数字人文继续教育的路径,并申请了社科项目资金资助,通过完整的数字人文学习过程习得上述提及《框架》的六个阈概念.

3 《 框架 》下数字人文教育实施路径

依据《框架》下数字人文教育活动的完整实施路径,绘制了ACRL《框架》下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系统图,参见图2.杨晓雯[13]先期选取美国20所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人文教育展开研究,结合我国现状撰写了论文《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教育的对策》,为实践活动积累理论和实践基础;其次,针对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者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知晓其数字人文知识储备和需求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原则、内容和形式,馆员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嵌入式教学.课程结束及时收集教学反馈,对课程进行评估,总结重点及难点,为日后在《框架》指导下开展数字人文教育提供指导.

3.1 调查教学对象的信息需求

通过对《框架》和数字人文内容的解读,确定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宏观的教学框架必须结合不同高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设计课程,以适应本校的信息素养教育.

为更好地了解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者数字人文知识储备与信息素养能力,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对相关专业科研人员的数字人文知晓度的问卷调查并形成论文《专业型大学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活动的对策研究——以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14],并选取相关医学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展开深度访谈,把握教学对象需求.

问卷调查涉及三个方面,分别考察学者对数字人文的知晓度、对数字人文潜在的信息需求、对数字人文的需求度.当问及“数字人文是否听说过,了解程度多少”时,28.6%选择“从来没有听说过,不了解”;53.6%选择“听说过,但是不了解”;17.8%选择“听说过,略有了解”;没有一个被调查者选择“很了解”.这反映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的知晓度不高,超过四分之一的人文学者之前未听说过数字人文,由于跨界合作存在鸿沟导致被调查者中无一人对数字人文持续关注且很了解.当问及科研过程中潜在的信息需求时,医学人文学者纷纷反映找不到所需资料,不知如何处理海量数据、挖掘数据、将科研成果数字化保存并推广,缺乏数字人文信息共享空间等,这些需求恰恰是数字人文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当问及数字人文需求度时,所有被调查者选择“希望数字人文进入自己的科研生活”,这说明医学人文学者的科研工作对数字人文需求旺盛.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个别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侧重了解其在科研过程中碰到的瓶颈和挑战,以及想通过数字人文教育为其解决的问题,结果显示人文学者对于数字人文知识储备不足.但由于当前数字学术环境的影响,其对数字人文又表现出迫切的需求,表现在数据处理技术、文本挖掘、可视化分析、数字出版等方面.

3.2 教学设计和实践

课程以《框架》、数字人文和医学人文为核心,在《框架》下数字人文教学需要体现六个“阈概念”的指导下将课程分为五大部分(见图3),采取面授和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

(1)纵观数字人文.教学内容:数字人文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从布萨的《托马斯著作索引》说起.数字人文概念引入,学界对其概念界定不统一.数字人文发展状况: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团体和组织、数字人文项目、数字人文工具和标准、数字人文中心.阐述《框架》中的阈概念:信息创建的过程性、权威的构建性与情境性、对话式学术研究.

(2)数字人文渗入医学人文研究.教学内容:英国Wellcome图书馆将80万页的心理健康档案数字化并在线提供免费访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医学人文网络、数字化项目.在医学史研究方面,利用早期医学记录的数字资源成为新兴研究热点.Kassell通过研究数字化的17世纪的8万个占星术例(历史上幸存的最庞大的医学记录之一),演示数字革命对历史研究的影响,以及对知识生产的贡献.E. Thomas Ewing利用数字人文工具Voyant和Palladio对有关流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和网络分析,揭示流感病毒的传播路径.阐述《框架》中的阈概念:信息创建的过程性、信息的价值属性.

(3)善用数字人文研究工具.教学内容:Digital Research Tools网站将工具分为捕获(收集)数据、创作、数据可视化分析、数据存储、数字出版等.介绍CiteSpace、Gephi、Vosviewer、Excel数据透视及三维地图、标签云等工具,指导学者将数字工具应用于医学人文研究,发现新问题、创新研究范式.阐述《框架》中的阈概念:探究式研究.

(4)展示医学数字人文研究案例.教学内容:每位教学对象选取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一项数字人文项目的制作并展示交流,分享研究过程和结果,批判性反思数字人文工具的适用性.提示学者了解到数字人文与医学人文的跨学科属性,医学人文学者打破学科壁垒,与计算机学者、统计学学者和图书馆展开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及时跟进数字人文的快速发展.阐述《框架》中的阈概念:对话式学术研究、探究式研究、权威的构建性与情境性.

(5)医学数字人文的继续教育和研究路径.教学内容:数字人文文献资料的查找、检索式的编写、定题跟踪、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梳理国内社科基金中数字人文在医学人文领域渗透的相关课题,为日后南京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者申请数字人文研究资金提供指导.阐述《框架》中的阈概念:战略探究式检索.

4 《 框架 》下数字人文教学原则

4.1 围绕数字人文的信息素养培养

《框架》重点提出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学术过程融为一体,因此信息素养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入师生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学术信息能力的培养.本次实践中,将信息素养与数字人文学习过程高度结合,以数字人文的教学过程为中心,建立围绕该学术过程的信息能力体系,在数字人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体系中充分融合《框架》的六个“阈概念”,努力寻求两者的全方位融入.

4.2 批判性思维融入数字人文教学

《框架》中多次出现了“权威性”和“批判性”这两个主题词,且“元素养”的概念充分体现了信息素养的批判性思维.《框架》主张学习者对信息有批判性认知、具备辨识信息源权威性的能力、具备质疑与挑战信息源权威性的态度.数字人文一方面是数字资源在人文学科中系统化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对这种应用的反思与反馈,同样体现批判性思维.因此,本次实践中,数字人文的教学过程充分将《框架》要求的批判性与其高度融合,通过数字人文的学习和应用进一步传授学习者《框架》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4.3 教师转变为学术交流促进者

《框架》强调对话式的学术研究,要求学习者在自身相关学科的学者群或研究人群中做持续的信息切磋和诠释,实现思维的创新和新发现.数字人文是一个跨学科领域,要求相关学科的学者打破学科壁垒,在学术对话中创新科研范式,促进人文学科发展.本次实践中,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术交流的促进者”,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缔结知识网络,促进学习者之间学术交流.

5 《 框架 》下数字人文教学情况反馈

本次课程教学对象学术层次统一,自我学习意识强烈且需求明确,图书馆员前期深入分析《框架》和数字人文概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摸清教学对象需求,并在《框架》的指导下设计教学内容,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反馈与评估.81%的医学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的起源、发展阶段、现状有较好的掌握;通过学习欧美现成案例,批判性的分析数字人文工具在医学人文领域的应用;86%掌握如何将数字人文与医学人文结合应用于实践并利用新的科研范式解决医学人文问题;82%对数字人文工具的分类、作用及使用有较好掌握;75%利用数字人文工具展开实践并相互交流与指导,批判性的看待数字人文;89%掌握如何通过自我的不断学习跟进数字人文的脚步,适应当下的数字学术环境,知晓基金项目中已涉及的医学人文和数字人文.对应《框架》下的六个“阈概念”,86%认为自身掌握权威的构建性与情境性、87%认为自身掌握信息创建的过程性、85%认为自身掌握信息的价值属性、88%认为自身掌握探究式研究、89%认为自身掌握对话式学术研究和战略探索式检索.教学对象的反馈表明此次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多数学者反映收获很大,通过数字人文的学习增强信息素养、开拓学术视野并学到了实用技能,掌握新的科研范式,但是也暴露出教学中的重难点,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5.1 教学供给和需求存在偏差

本次实际授课中仍存在讲解内容和需求有偏差的情况.医学人文包括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史等不同分支.本次授课列举的案例和工具对于医学史的分析研究有较高的实践性,但对于卫生法学的实践意义稍弱,导致教学对象对于数字人文的习得程度不一,对于《框架》的六个“阈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后续的学科服务或者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将用户群细化成更小的单元分别授课,增加课堂讨论时间,及时发现问题当堂解决,探究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和数字人文工具.教学对象自身也应继续探索式研究,加强实践操作以弥补课堂中收获的不足.

5.2 教学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本次教学者学科背景为教育技术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具有跨学科背景,有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工作经验,目前在图书馆从事参考咨询工作,有计算机技术和卫生领域知识的储备也有信息素养的教学经验,后期通过数字人文进修班、网络课程和自学的方式习得了数字人文相关内容,以上这些为本次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但ACRL的《框架》是新兴事物,数字人文是一个发展变化的领域,涉及内容宽泛,目前国内对于ACRL《框架》下的数字人文教学尚无报道可借鉴,以上这些要求教学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框架》的深刻内涵和不断涌现的数字人文知识,而教学者原先承担参考咨询相关工作且工作任务饱满,若再增加数字人文的教学任务,势必存在时间精力不够用导致教学质量打折扣且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图书馆甚至学校管理层应充分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人力投入或挖掘出更多适合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共同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理念指导下将该课程建设成合作制教学模式.

5.3 人文学者技术基础薄弱

本次授课过程及课后收集的教学反馈中,凸显人文学者自身计算机基础薄弱的现状,薄弱程度跟年龄成正比.学者是单一文科背景,缺乏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经历,开展学术研究是从阅读与资料收集、发现与提出问题、假设与论证,直至解决问题,中间涉及的文献资料是手工或请学生代为处理,涉及数字人文方法较少.本次教学实践虽然拓宽了人文学者的学术视野,但是通过种种迹象表明人文学者熟练掌握数字人文工具的使用需要一个过程,恰恰反映出《框架》中提及的信息创建过程性这一“阈概念”.此次教学实践启发日后课程的工具介绍应尽量选择轻量级的工具,图书馆员也需增强自身服务意识主动与人文学者加强沟通,保持紧密联系,课程结束后可通过学科服务或者“开小灶”的方式来巩固课堂所学,参与人文学者项目建设的方式进一步在实践中传授数字人文知识,发挥图书馆员的桥梁作用.

5.4 看待数字人文的两个极端

课程反馈结果呈现部分学者对于数字人文工具给予较大关注,有唯工具论倾向,但个别学者对数字人文却持怀疑态度,不愿打破原有科研习惯,对数字人文工具热情不高,虽然这两种情况属个别现象,但针对该问题,馆员也进行了思考总结,日后的教学活动中可适当延长“如何正确看待数字人文”的课时,在《框架》权威的构建性与情境性这一“阈概念”的指导下,指导学者树立工具选择持有批判性思维的态度,充分理解软件工具机理将直接决定数字人文项目开展的方向.同时提出第四科研范式大数据研究背景下,若不借助数字工具来辅助研究,人文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势必存在困难.

5.5 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王涛教授进行“数字工具与世界史研究”课程教学中,提出数字人文教学基础环境不够完善[15].本次课程实践存在同样的问题,缺乏数字人文教学平台、数字人文项目作实践支撑,导致授课内容只能使用免费的网络资源,限制了数字人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拓展以及深度的挖掘,削弱了教学对象对于《框架》的深刻理解.美国高校设置了数字人文中心,且近一半设置于图书馆内,这为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教育环境,图书馆员参与数字人文中心的运营,参与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为馆员开展数字人文教育积累了实践经验.未来我国高校管理层应关注到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图书馆可以率先尝试在馆内建立数字人文中心,尝试发起或参与数字人文项目,为学者进行数字人文研究、馆员开展数字人文教育提供良好的人力和设施保障.

6 结语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15年通过《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要求图书馆员将信息素养教育延伸至用户的学业中,与其他学术和社会目标的学习过程相融合.本文依据《框架》要求选取医学人文学者展开尝试,尽管前期做了大量的思考和准备,但研究过程中依旧存在不足,后期需进一步将《框架》、数字人文和医学人文三者进行更深层次融合;进一步挖掘数字人文课程的深度;完善拓宽教学原则;提升教学馆员数字人文研究水平和教学手段.本次实践是《框架》与数字人文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希望为其他有志于开展此项教学工作的图书馆提供借鉴,共同推进信息素养教学和数字人文教育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ACRL.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EB/OL]. [2017-12-01]. http://www. ala. org/acrl/standards/ilframework.

[2] ACRL. 2016 top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 a review of the trends and issues affecting academic libraries in higher education[EB/OL]. [2017-12-01]. http://crln. acrl. org /index. php /crlnews/article/view/9505/10798.

[3]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NMC horizon report 2017 library edition[EB /OL]. [2017-12-01]. http://cdn. nmc.org/media/2017-nmc-horizon-report-library- EN. pdf.

[4] ALA. State of American’s Libraries report 2017[EB/OL]. [2017-12-01]. http:/ /www. ala. org /news/sites/ala. org. news/files/content/State-of-Americas-Libraries-Report-2017. pdf.

[5] Krista White. Visualizing oral histories:A lab model using multimedia DH to incorporate ACRL framework standards into liberal arts education[J]. College & Undergraduate Libraries, 2017,24(4):1-25.

[6] John E. Russell and Merinda Kaye Hensley. Beyond buttonology:Digital humanities,digital pedagogy,and the ACRL Framework[EB/OL]. [2017-12-01]. http:// crln. acrl. org/index. php/crlnews/article/view/ 16833/18427.

[7] 刘兹恒,涂志芳. 数字学术环境下学术图书馆发展新形态研究——以空间、资源和服务“三要素”为视角[J]. 图书情报工作,2017(16):15-23.

[8] Susan Schreibman,Ray Siemens,John Unsworth. A New Compan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2nd ed.[M]. NJ:Wiley-Blackwell. 2015.

[9] Digital humanities [EB/OL]. [2017-12-05]. https://en. wikipedia. org/wiki/Digital_humanities.

[10] Parm and K. F. Wilkes,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Reference.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08. “Rethinking Research Libraries in the 21st Century. ”CLIR Issues 63.6785. [EB/OL]. [2017- 12-01]. https://www. clir. org/pubs/issues/issues63. html.

[11] Nowviskie, Bethany. Skunks in the Library: A Path to Production for Scholarly R&D[J].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2013,53(1):53-66.

[12] Brandon Locke,Kristen Mapes. “Do DH Librarians Need to Be in the Library?:DH Librarianship in Academic Units. ”dh+lib:Where the Digital Humanities and Librarianship Meet[EB/OL]. [2017-12 -01]. http://acrl. ala. org/dh/2016/07/29/do-dh- librarians-need -to-be-in-the-library/.

[13] 杨晓雯. 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教育的对策[J]. 图书馆论坛,2018(11):35-43 .

[14] 杨晓雯,李爱国. 专业型大学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活动的对策研究——以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4):67-71.

[15] 王涛. 数字人文的本科教育实践:总结与反思[J]. 图书馆论坛,2018(6):37-41.

作者简介 杨晓雯(ORCID:0000-0002-3182-5000),硕士,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 2018-04-13

(责任编辑:沈丽霞;英文编辑:郑锦怀)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结:

关于信息素养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信息素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

2、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3、生物信息学论文

4、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论文

5、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6、移动信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