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与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趣味演变轨迹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古代音乐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古代音乐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趣味演变轨迹

[内 容 提 要]"趣味"在西方被认为是美学范畴的内容,趣味对人们认识美、判断美有直接性的联系.趣味处于感性化的美学范畴之中,但是对其定义还没有非常准确的界定.对于这种趣味的含义在美学中的解释非常广泛,正是因为广泛性的原因,让很多专业性的人士对此研究有了十分强烈的探索热情.在音乐美学发展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的学派以及不同艺术观念的人都持有不同的趣味观.中国古代音乐审美强调朦胧空灵的意境美、淳朴自然的音色美、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因而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趣味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趣味/演变轨迹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6)04-0157-3

中国古代音乐有自己的审美理论,与中国现代化音乐美学以及西方的美学有一定的差异性.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趣味的形成具有较长的发展和演变历史,也是众多学者共同努力研究的结果,并形成了包括《乐府传声》、《溪山琴祝》、《声无哀乐论》等名著典籍.因此,本文就对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趣味的演变、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进行了历时性的分析,从而为我国音乐美学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审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趣味也是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审美不是纯粹个体的精神享受,它作为社会阶层的趣味有内在的政治因素.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审美趣味,这些不同的审美趣味又反过来对社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

一、中国古代音乐审美历程

(一)西周春秋时期音乐

在这个时期是礼乐文明的时代.其礼乐文明的主要载体是《诗经》.《诗经》产生于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的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孔子编订了《诗经》,但是《诗经》的应用却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可以说,在《诗经》的搜集、整理的同时,也开始了《诗经》的应用.即使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诗经》的应用也没有停止,在《诗经》中,对于音乐的表达也比较充分,用“风”当成平民百姓的音乐,此种音乐中有很多繁音促节,表现的非常清丽、婉转.能够体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质朴美和天然美,能够直接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下层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以“雅”为纲目的奴隶主阶级音乐,气氛肃穆、庄严、旋律平稳、节奏舒缓.除了风之外,还有“颂”,在“颂”的引领下,主要音乐表现形式为宗庙祭祀类型的音乐舞曲,其节奏绵长,深沉,主要表达了我国在宗教方面的美感,更是一种图腾形式的崇拜遗风.这个时期强调的是感性经验和朴实美,崇尚“和”的审美趣味.

(二)战国时期音乐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严重,但是在表现上是一种和平统一的局势,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私有的观念,人们对这种观念比较排斥,因此公私分明.其中的私主要是以下犯上,以下害上的言行举止,这在社会中被人所鄙视和不齿的,因此有,以私害公,非忠也的说法.无论是收养私属还是私士都属于不公的行为,被认为是野心家,其中的人物以公子光和白公胜为主要代表,他们都存在一些不轨之举.一些礼乐的音乐形式在审美过程中还遗留下来一些关于传统意识的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的说法是,周制虽毁,君臣固位,上下相持一体然,但是在此过程中,公侯的行为比较含蓄,在公开竞争的战国时期,养士已经成为社会上相互竞争的时髦性风气,其中一些有实力的君臣都以收养门客为荣,因此荣僧礼乐也是一种社会上的时尚,由此音乐的发展开始走向团队形式.

音乐团队的主要创作者是士阶层.在西周时期,音乐只有贵族才能学习,并且这种音乐艺术也是贵族才能拥有和鉴赏的.士,在西周时期属于贵族阶级,但是是最低的贵族阶级,在接受六艺教育的过程中,对音乐有了新的态度和认识.孔子办私学,并且广泛的宣传,有教无类的思想,因此除了贵族以外,很多庶人也开始接受音乐教育,由此音乐从贵族走向了平民,音乐给庶人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很多人将音乐产品和其他的技能结合在一起成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方式.因此,在战国时期以士阶层为代表的金石之乐兴盛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战国诸侯纷争,不同地域的音乐也表现出明显的审美特色.

(三)汉代时期音乐

在诸子争锋以及百家争鸣的过程中,思想的繁荣对中国文化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性作用,由此我国的封建社会也迎来了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汉代.汉代的音乐形式呈现出不同的画面,衍生出新的形式,无论是在朝廷中的音乐文化还是在具体艺术生产的实践,由此汉代的音乐文化开始有了尚俗文化的取向.在汉代经济发展高速的时期,社会景象异常繁荣,汉代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也出现了一种平面化和多样化以及大众化的审美追求,民间音乐形式受到多数人的喜欢,由此从上到下的音乐审美趣味产生,开始向着世俗化趋势发展.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思想在整个古代中位置非常重要,此时期的人们思想意识开始觉醒,这也促进了音乐思想的变革,开始走向独立性,并且在这个时期,音乐审美意识的发展对传统儒家文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对以往的礼乐文化有所超越和突破.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是独立性和突破性的时期,音乐思想已经不被道德伦理所影响和束缚,因此礼崩乐坏的场面出现,这已经超越了儒家所奠定的礼乐文化,对后期音乐审美趣味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在整个音乐历史时期书写了华丽的篇章.例如,嵇康所编写的《声无哀乐论》就是我国古代第一个非常纯粹的音乐美学著作,此篇目的出现给人们的音乐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人们摆脱了道德伦理的束缚.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逐步进入我国,中国古代音乐蒙上了一层宗教音乐的色彩,同时也继承了宫廷乐舞“颂”的传统.这一阶段,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趣味倾向于状物寓意、寄情山水、借景抒情,以乐琴、相和声、商清乐为特征,强调“天人合一”,关注自然与人性的和谐美.其中主要以乐、相声还有商清乐为主要方式,用音乐表达情感,情境交融,寄情山水,托物言志,以此显示出人物的性格还有自然的和谐美感.

(五)隋唐时期的音乐

在隋唐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一片繁荣景象.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是从古至今的,在社会审美心理上,人们对音乐的渴求度越来越高,艺术需要和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音乐艺术也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需要给予积极的响应.当时,以歌舞为主要特色的文化展示,主要显示出社会的蓬勃发展以及艺术兼容的博大胸怀.音乐艺术也吸收了外来元素,发挥地域音乐的特点,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印度音乐和裁员民族的马背音乐,还有西域的胡生音乐,展示出异彩纷呈的音乐景象,有这样的形容,千歌百舞不可数,其中最爱《霓裳舞》,由此显现出大唐歌舞的繁荣,也透露出盛唐时期的音乐繁荣景象.

唐阶段的歌舞具有鲜明的气质特征,表现出了兼容并收的博大胸怀以及朝气蓬勃的恢宏气概,更高度融合了异域音乐和国外歌舞的特征,体现出了西域胡声音乐的富丽堂皇以及草原民族的马背音乐和印度音乐的悠扬婉转,异彩纷呈、内涵丰富.中国古代音乐进入宋元阶段后,更多体现了民间的审美情趣,并出现了一些列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词曲作家.中国统一北宋以后,工业生产日益繁荣,随着人民群众系统的发展壮大,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对于音乐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由此,一些新的音乐表现形式也逐步发展起来,并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随着新的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艺术歌曲的逐步涌现,很多艺人都逐步转为以音乐为生,这就促使中国古代音乐向着新境界的发展.

(六)宋元代时期的音乐

宋元文人音乐和民间俗乐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音乐创作上出现了雅俗共赏的双重审美特征.这一特征的出现和宋代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北宋建立以后,当时的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百姓生活安乐.多个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景象,农业上开始开垦荒田,农产品的交流项目也越来越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以及生活质量.手工业、纺织业和造船业、造纸术以及制茶业等等都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经济发展势必带动文化的进步,各地开始出现交融的景象,人们开始新的生活,其中曲子、艺术歌曲以及说唱音乐还有戏曲和器乐等等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限制,在这个时期中,音乐审美趣味得到了综合性的进展,艺术性更加突出.

进入元代以后,知识分子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压迫,人们受到这种卑微性心理以及严酷环境的深重影响,我国的民间音乐和广大艺术家都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说唱、杂居等民间艺术形式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于人民的疾苦进行了充分的表达,具有较为明显的悲剧色彩和人民性质.

(七)明清时期的音乐

明清阶段的中国古代音乐逐步脱离的封建结构的母体,并蒙上了一层近代资本主义的色彩,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逐渐产生了“两种文化”的对立.因此,这一时期底层阶级的大众音乐也趋向多元化和多样化,这一阶段民间戏曲音乐空前繁荣,各种小调曲牌飞速发展,多种风格的俗音乐,明清崇尚“雅”乐,这个时期呈现出继承与发展中的错落美.

二、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 朦胧空灵的意境美

中国古代音乐家在音乐创作过程中通常问道于自然、寻情于山水,以示不同凡俗,堪羡仙风道骨,因此,其所创作出的音乐更加强调意境、格调高雅,艺术评论家通常从韵味和意境的角度出发对作品的价值进行评价,认为音乐作品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具有可感的空灵美,意境幽远、深邃.《太平广记》有这样的叙述:“雪中放出空寻迹,月下牵来只见鞍.”其中的马之洁与月之洁、马之白与雪之白,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浑然一体,更给读者留下了可以想象的空间,由此,后人通常将之称为“意境美”.意境是古代音乐的灵魂,古代作曲家往往会以创作的深邃、幽远的意境、可感而又具有空灵感的品质作为创作的最高境界.

(二) 淳朴自然的音色美

音色指的是音品,即一位演唱者或一件乐器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品味和色泽,优美的音色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使其如痴如醉,其主要原因在于,特定的音色通常用于表现某一种音乐的情境和情感,进而对音乐所表达的形象加以塑造.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提出:“将全部当成是艺术的整体,整体中不可缺少任何一个部分,因此在这种不可分割的过程中进行感知,进而对艺术作品,音乐作品进行了解和,给予它崇拜的爱,并且理解音乐中的和声、旋律以及节奏和音色等等所起到的作用.” 中国古代音乐按照乐器质地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金、石、丝、竹、革、木、匏、土等几类,故称为“八音”,针对不同的音质音色选择相应的乐器.直至今天,人们仍然沉醉于柳琴音色的温蕴、二胡音色的细腻、洞箫音色的纯厚、笛子音色的甜美,结合作品美不胜收的品格以及演奏者良好的操作技能,不同的音色相互配合,使得整个作品浑然天成、淋漓尽致.音乐是用音色表现美的.同样的乐器和作品,不同的艺术家表演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样的作品,不同体裁,产生的音色效果也不同.

(三)“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中国古代音乐艺人通过艺术心理学与艺术哲学相辅相成、哲学与伦理学辩证统一的方法,对各种艺术现象进行了研究与考察,其十分关注人类在情感上的体验和表达,情感也是艺术的一种特质,在古代艺术作品当中包含着理性部分和感性部分,这种理智和情感的统一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艺术带给自己的影响.道家强调“法天贵真”的自然美,而儒家强调恬静淡雅的“中和”之美,而这也是自然界世界与人和谐统一的终极真理.“天人合一”、“和为贵”不仅是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因此,中国古代音乐中就出现了追求内在和谐和外在自由的《酒狂》、讴歌大自然万物复苏的《阳春白雪》、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夕阳箫鼓》、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平沙落雁》等艺术作用.

本文对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趣味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运用举例的方式从不同的朝代出发将音乐的发展以及审美趣味的变化做了探索.音乐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对音乐美学进行新的追求和建设,需要最大限度挖掘和发扬古代音乐美学理论中的积极方面的要素,摒除其中的封建要素,促进我国音乐审美向着更高的反方向发展.希望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对理解中国音乐文化和音乐美学有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峥嵘. 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审美视角论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J].乐府新声,2013

[2]孔续茜. 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的人本主义批判——评叶明春.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研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

[3]刘成华.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

[4]杨和平. 感性的体验理性的表达——新中国音乐美学研究60年[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

[5]杨赛.追问音乐意义的存在——评韩锺恩《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J].音乐艺术,2007

[6]段蕾.近三十年(1980-2010 年)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研究述评[J].音乐学院学报,2011

[7]范进德.“纯音乐”的人文内蕴和“标题性音乐”的非文学性指向[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

[8]李明辉.音乐的构成与两种音乐——胡戈·里曼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之一[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

(责任编辑 朱默涵)

古代音乐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古代音乐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古代音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音乐论文网

2、音乐生论文

3、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

4、音乐刊物

5、音乐期刊

6、北方音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