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和全球化背景下祭孔大典传播的认同困境与其建构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为您写全球化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祭孔大典传播的认同困境与其建构

【摘 要】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祭孔大典在历史上的中断、多元文化的交会和碰撞等原因影响着目前祭孔大典的认同及其建构.因此,探究影响祭孔大典认同的原因和寻找祭孔大典认同建构的路径及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祭孔大典;认同;建构

一、祭孔大典认同困境产生的原因

爱德华·萨伊德指出,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被电子通信、贸易、旅游和急速扩大的环境与地区冲突危机连接在一起的世界里,强调身份认同绝不仅仅是个形式问题.[1]斯图亚特·霍尔也同样认为,“只要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着冲突和不对称,文化身份问题就会出现……身份要成为问题,需要有个动荡和危机的时期,既有的方式受到威胁”[2].因此,全球化直接影响到民族国家的认同及其建构.另外,祭孔大典的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历史中断等原因,也使祭孔大典出现认同困境.

(一)全球化带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1985年,泰奥多尔·莱维最早提出“全球化”一词,他用“全球化”一词来描述世界经济在之前20年间的巨大变化,即资本、技术和商品消费等在全球范围的扩散,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疆界,此后“全球化”一词迅速扩展到经济以外的诸多领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间的联系更为复杂,社会整合不断加速,世界逐渐发展成为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日益密集的网络,这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特征.

罗兰·罗伯森对全球化所下的简单定义是:“作为一个概念,全球化既指世界的压缩,又指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3]这一概念强调了全球与本土区域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他认为全球化的过程使不同文化之间交会、碰撞,它所产生的最主要的后果便是在任何领域都有产生同质、混合与差异化的可能性.文化的全球化过程始终充满矛盾与复杂性,它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博弈过程,不同文化形态与文化环境的互动与彼此影响,难免会多多少少地改变固有的文化形态,这就给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安全带来了挑战,也给文化的认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伴随全球化趋势,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渐发展壮大,在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促成了各种新型文化观念的形成,如自由、平等、竞争等文化观念.这些文化观念促进了整个社会创造活力的迸发,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也使当代中国社会多元文化体系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存在固有的缺陷,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各样的社会负面效应.例如,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不公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公平公正理念带来消极影响,造成人们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困难.

全球化并没有创造出一种全球人民共同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同文化,但却形成一种竞争,具有特定性和差异性的文化通过与他者的比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由于存在冲突和竞争,具有独特语言、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不同民族,通过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引发人们对认同的新的思考和认识.

(二)传统文化的断裂

在中国许多地区,大多数人对祭孔的释奠礼相关的许多礼仪及细节问题知之甚少,举行祭孔典礼面临着仪节重建上的诸多难题.然而,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由于传统延续保存得较好,仪式反倒显得更为周全,也更能得到民众的认同.

孔子思想及其学说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精神﹑道德及文化体系.清朝末年,政府执行了书院改学堂、废科举两大改革措施,开始推行新式的西式教育,庙与学开始趋向分离.革命时期,袁世凯为了称帝、张勋为了复辟,他们开始鼓吹封建主义的纲常名教,提倡把孔教作为“国教”,进行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的说教,再加上崇拜鬼神的愚昧迷信,这些都使孔子思想及儒家文化被曲解.这就使之后祭孔大典的复兴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另外,由于战争使祭孔大典被迫中断,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祭孔大典的认同.

二、祭孔大典认同困境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对祭孔大典了解得很少,更不用说其历史与意义了.当代祭孔大典认同困境主要表现在儒学式微、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祭孔大典的现场参与互动性弱三个方面.

(一)儒学式微及其陌生感

祭孔得以在中国延续千年,在很大程度上是庙学教育体制的推行和维系的结果.清朝末年,实行了书院改学堂、废科举两项重大改革措施,推行新式教育,孔庙不再承载教育功能且日渐衰败,庙与学开始走向分离,祭孔典礼也不再繁盛,这就使“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的传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隔离开来.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成殿也仅用于供奉孔子塑像和开展孔子诞辰纪念活动,不再承担教育功能.

封建社会时期,儒学的独尊使祭孔除了表达感恩怀念先师的情感外,对统治者来说,更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孔庙从祀、官学祭孔支撑了其文化信仰的制度.而在近代以来的中国,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儒学难以适应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也难以提供文化上的支持.祭孔的意义发生改变,其承载的情感态度也必然随之发生转变.

祭孔在历史上由民间风俗逐渐发展为礼制.祭孔最初起于民间,始为自发.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殁,后世子孙以其故居为庙,开始祭祀活动.在以后的两百多年里,阙里祭孔仅仅是家祭或私祭,寄托孔子后世子孙及弟子崇德报本的情感.晚清以来,国家体制和社会观念都处于动荡混乱的局面之中,祭孔的教化功能被重新认识,由此引发了其再度向民间复归的种种尝试.

祭孔典礼的发展和延续,与政治体制、教育制度、思想学术等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重要方面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1980年以来,沉寂许久的祭孔大典以民族文化遗产的形式再度出现,人们对祭孔已没有“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的日常化认同,仪式本身对屏幕前的观众来说是陌生的、不熟悉的.祭孔只有从庙堂走向民间,优化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及文化价值,这样才可能适应现代转型时期的社会需求以及得到继承和创新.

(二)祭孔大典的空洞化及表演化

祭孔之所以能在中国延续千年,与当时的政治、教育、人伦等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祭孔已经不存在维护统治的政治需要、庙学体制的教育需求,而是以象征仪式的形态进行了浓缩和抽象.

祭孔典礼的专用礼仪叫“释奠礼”,在祭祀中,要陈设音乐、舞蹈,以及呈献三牲(三牢)、酒、果、蔬菜等祭品,祭品的制作过程漫长而复杂.祭孔的礼仪主要包括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等部分,整个过程对祭祀人员、仪式的进行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当代大部分地区的祭孔中,已经将祭品的制作、三献礼等古礼进行了省略,以献花篮、鞠躬等代之.这些创新是相对符合时代特点的,但形式和内容的欠缺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礼文化的神韵.

美国思想家、导演谢克纳解释表演时认为:“某些种类的动物,特别是人类(但不仅仅是人类)会有意识地展示自己的行动,这种行动就是表演.”[4]例如:“当我走在街上仅仅只是行走的时候,我不是在表演,但是当我走给你们看的时候,这就是表演,我在表演走路.街上有很多人并不是有意识地展示走路,但就因为有你或者很多人在观看,那么你和那些观看的人就把他们的走路变成了表演.就像许多拍纪录片的人和许多画家,他们把一些本来不是表演的东西变成了表演.”[5]

通常,现场参与祭孔大典仪式的人员有限,大部分人只能通过电脑、电视或手机屏幕收看祭孔仪式.在仪式现场,像古装电视剧一样的古代建筑,如潮的人海,众多的摄像机、照相机,往往会形成一种“拍摄现场”的气氛,此时的现场参与者就会表现出一种处于生活和艺术交界线上的“双重性”,形成现场参与者之间轮流给对方“表演”的状态.

(三)现场参与互动性弱

大多数人是不能到现场参与祭孔典礼的,大多数观众只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媒介观看祭孔仪式,这种隔着屏幕的观看缺乏神圣感、现场参与感和互动性体验.祭孔仪式主办方十分注重乐舞、祭服、祭器和繁琐的礼仪等的恢复传统与创新,其目的就是建立神圣的文化空间.而电子媒介创立的虚拟空间的重要特点就是缺乏神圣的亲临现场的参与体验感.不可避免的是,在电子屏幕前的空间无法做到强制观众遵守和现场一样的礼仪规范,保持一种虔诚和肃穆的情感和状态.也就是说,屏幕前的空间是不稳定的空间环境,媒介屏幕前的观众可以随意分神、嬉笑甚至离场.

电视是声音和影像兼备的媒介,在直播祭孔大典仪式的过程中,它所着力塑造的是一派热闹新奇的“媒介奇观”而不是虔诚严肃的文化氛围.[6]电视着力捕捉祭孔仪式中各种乐舞、祭服、祭器等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新奇的玩意儿”;对于中小学生和企业代表朗读论语的场面、祭孔舞蹈等进行多角度的展现;对于舞台、布景、孔庙等的环境因素进行多角度特写.“并不是所有的话语形式都能够从一种媒介转换成另一种媒介”“电视最大的长处就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中”.[7]

三、祭孔大典认同建构的路径及方法

社会的正常和健康发展需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借鉴,也就是说,全球化应该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并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中华文化.在如今全球化的经济和文化互动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应当积极地参与,主动认识到本土文化的优势及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加强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建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文化认同.通过电视直播祭孔大典,再到2017年全球同祭孔,国内及海外多家机构共同参与,祭孔大典的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通过祭祀孔子的活动,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并向世界传达仁爱和平的理念,为建设和谐世界、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贡献力量.

(一)包容与整合多元文化,加强文化自觉

全球化趋势使世界上每个民族的文化联系更加紧密,也对各个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审美方式、文化行为等造成了冲突和挑战,这就使各个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日益突出.

要使文化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就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包容的态度来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反对文化侵略和文化霸权的同时也理性看待本民族文化.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进程中,文化自觉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是要“全盘西化”或“全面西化”,文化自觉的历程可以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8]因此,文化自觉是指存在于一定文化中的人,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及现实状况的前提下,扬长避短,审时度势,积极主动地促进文化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文化自觉是关于文化的自知之明,它可以增强文化选择、文化转型与文化创造在新时代、新环境中的自我评估能力,一方面可以促进民族“自我意识”增强,反思关于中国文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民族“危机意识”或“生存意识”.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多元并存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和互动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华文化也不例外.祭孔大典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其内容和主体是鲜活的、变化的,而各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对抗、排斥或融合之后出现的文化认同并不等于这个民族放弃了原本文化自身的存在.例如,为了适应现代文明的要求,祭孔的程序、祭品、礼仪等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献爵改为敬献花篮,古代祭服改为现代西装,跪拜改为鞠躬礼.无论从礼乐歌舞的改变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与政治结合、经济结合的现代文明的表现形式,其实质上都是世界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基于此,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中国要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全球化与本土化、普世价值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都是不可缺少的,就祭孔大典来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实现不同元素的统一上,以更好地传播祭孔大典,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错综复杂的文化格局给祭孔大典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文化整合,即祭孔大典的传播主要内容以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为主体,以符合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客观标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来自其他民族的有益文化成分进行消化和吸收,从而进行创新,不断地对祭孔大典进行完善,使其能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但是,整合过程中难免会伴随着文化冲突,但文化冲突并非都是消极的,相反,正是这种冲突才使全球化背景下祭孔大典的创新及认同建构过程产生活力、迸发火花、持续发展.

(二)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建构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中国的文化现实是需要我们清醒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赛义德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人类自身创造的,没有什么先验的、一成不变的历史本质.人类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一种民族特有的身份结构,这种结构永远表现为一定社会的、历史的、知识和社会的不断建构过程.”[9]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根,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现代依然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每个中华儿女都必须珍惜并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祭孔大典在更大范围内更广泛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就必须根据当今的时代要求,用全球化的眼光理性地看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中合理的优秀的部分,在继承的基础上,还必须加以创新和弘扬.以祭孔典礼中的祭品为例,历代祭孔仪式中的祭品要求备物尽诚尽丰,祭品主要包括币帛、酒醴、牲牢及其他水土庶品,基本涵盖天地间各式产物.其中,牲牢是祭品中的大项,从祭祀所用之牲的挑选、省牲到解牲,再到肉和骨的选择,都要经过极其复杂且严格的程序.除了牲牢到羹和庶品等的选择和制作都要经过繁杂的工序,以表祭孔“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报本追远之道.祭器也以古朴为重,后世要进行制造也往往以仿古为主,但仿古费时、费力,且质量参差不齐.而在当代我们更倡导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格执行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因此全面恢复祭孔传统已不适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我们必须在继承祭孔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自觉、主动地对从传统文化中需要继承的文化内容、形式进行现代化转化.祭孔心诚比物丰更为重要,现代祭孔是为继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导致不同文化间的竞争和碰撞加剧,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在这场竞争中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和增强本民族文化影响力的关键性因素.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新生与发展,关键在于能否适应当代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并实现自身的文化创新.祭孔大典的当代文化认同建构的关键也在于此.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伊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48.

[2]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94.

[3]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

[4]理查德·谢克纳.什么是人类表演学[J].戏剧艺术,2004(5).

[5]理查德·谢克纳.什么是人类表演学[J].戏剧艺术,2004(5).

[6]朱国庆.拉近还是推远:新媒介环境下祭孔仪式的传播悖论[J].东南传播,2012(12).

[7]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5.

[8]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9]Edward·Said:CltureandImperiali,London:Withgenerationofcollection,1993:55.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传播学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

全球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全球化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全球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经济全球化论文

2、经济全球化英语论文

3、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