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和露天电影,挥不去的休闲记忆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电影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露天电影,挥不去的休闲记忆

吃过晚饭,拎着马扎儿,和亲朋好友相约去看露天电影……这是几代北京人挥之不去的休闲记忆.在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露天电影不仅让人们从斑驳的光影中找到了精神享受,还让人们感受到了与街坊四邻围坐在一起的亲密无间.

步行50里看半场露天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露天电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业余文化形式.

那时候,北京市教育部门设有暑期电影站,专为休假教师放露天电影.当时放映的影片都是中外名片,放到25场的时候,观众就达1.5万人次.

1955年8月,北海公园万佛楼内建成一座露天影院,可容纳观众1200人.这里除星期日外,每晚放映一场或两场电影,票价包括公园门票在内一律两角五分.当时,为了增加市民游园的兴趣,充实游人的文化生活,中山公园也会在中山堂前放露天电影.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看露天电影已成为老百姓最重要的休闲娱乐活动之一.

著名作家刘庆邦回忆,还没买电视机的时候,每逢周末,家里人就去日坛公园看露天电影.《花为媒》《女驸马》等好几部电影,他都是在日坛公园看的.“夏秋之际,在习习晚风中,闻着满园的草香看电影,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市民刘女士“露天电影情结”颇深.在她印象中,小时候,院里每周有两晚在操场放露天电影,无冬历夏.那个年代,娱乐活动少,大家一听说要放电影,摞下碗筷就会跑出来,因为去晚了找不到银幕正面的好位置,只能坐到银幕反面去.其实,即使坐在银幕反面,人们也依旧看得津津有味.对于孩子们来说,看露天电影还有一大乐趣,那就是夏天能买三分钱一根的“大红果”或是五分钱一根的小豆冰棍,一边看电影一边咂吧,那叫一个美!

家住郊区密云的市民于子琴对于露天电影的记忆刻骨铭心.当年还是中学生的她听说离家12里开外的密云司营子村晚上放电影,非央求着母亲同意她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不可.不料信息有误,到了地方才知道放电影的其实是另一个村.等他们翻山越岭地再赶到那个村子时,电影已放了一半.看完电影,他们又摸着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赶,来回竟走了50多里路.

郊区冒出放映“万元户”

在京郊农村,部分农民瞅准露天电影这块市场,当起了专业放映户,格外受欢迎.

上世纪80年代初,房山豆各庄村村民顾井民发现,在偏远丘陵地区的农民看电影困难,于是,他凑了1600多元从电影放映公司买了一台16毫米的电影放映机,领取了个体放映营业执照,走村串街为农民放映电影.1987年10月,他又在自家院子里建了个露天电影院,一时传遍全乡.电影放映了4年多,观众达到七八十万人次,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他自己也收入了5000多元,一举两得.

改革开放后,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可很多农民还是怀念放露天电影时听到的那种带有震撼力的声响,尤其是在等候放电影时,左邻右舍、三叔二大爷、七姑八大姨相见时的那份亲热劲儿,那可是坐在家中看电视体会不到的.

顺义李桥半壁店村农民张文芳从乡亲们的怀旧情绪中琢磨出味道.1996年,她花1500元买了台六成新的电影放映机,在自家30米长、25米宽的院子里,摆满一条条用木板钉的长凳,办起了简易露天家庭影院.每当天黑下来,星星挂上了树梢儿,乡亲们便陆陆续续来到张家小院.一只条凳上坐4个人,200多人把小院坐得满满当当.露天家庭影院开业不到半年,张文芳就成了“万元户”——放电影200多场,门票卖了3万多元,除去片租和其它开支,净赚两万来元.

截至1998年,仅顺义就有16个电影放映专业户,其它区县也有不少农民以放电影的方式进入了文化产业.

夏日文化广场的亮点

当北京这座文化古都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时候,露天电影曾有一段黯淡的日子,人们更喜欢坐进有空调的影院,享受高品质音响、画面的视听盛宴.然而一项名为“94北京夏日文化广场”的活动,让露天电影又回来了.

这项活动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于1994年推出的.市电影公司准备了上千个拷贝,免费为群众放映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尘封多年的“提包机”(影院用座机)等设备重新派上了用场.

当年6月25日,海淀四季青乡西郊商贸中心广场上人头攒动,露天电影吸引了附近的农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这种情调和气氛是在豪华影厅、小包间里绝对感受不到的.

当年7月9日,菜市口影院露天放映点的《万水千山》正演到一半儿,天下起了雨,观众并未一哄而散,而是守在原地舍不得走.放映员撑着伞护住放映机一直坚持把影片放完,观众也一直坚持看完,几乎无人退场.宣师一附小一位戴眼镜的四年级学生颇老练地分析说:“在这儿看露天电影和在电影院看电影各有利弊.电影院条件好空气不好,这儿空气好,片子也适合我们小孩儿看.”

此后,北京的夏日文化广场活动便固定下来.西城“消夏电影晚会”、东城夏季电影节……露天电影成了其中的一大亮点.据统计,仅西城区1996年在月坛公园举办的14场消夏露天电影晚会就接待观众7000余人次,因为太受欢迎,电影由开始的每周放映两场改为每周放映4场,这才基本满足了群众需求.同年,丰台区在农村开辟了9个露天电影放映点,为农民周末活动增加了好去处.朝阳区来广营乡举办露天电影晚会后,有人围着文化局的工作人员表达心声:“我们好长时间没看过电影了,白天没工夫看,晚上没地方看,以后你们一定要多来.”

拉风的汽车影院

上世纪末,看露天电影又多了一种方式——汽车影院.1999年,位于朝阳区的枫花园汽车影院开张,这是北京首个汽车影院.当时,私家车尚未普及,能开着车去汽车影院看电影格外拉风.

在汽车影院,观影者把车开到大银幕前,打开汽车音响,透过前风挡就可以观看影片了.1999年,枫花园汽车影院的电影银幕面积约有170平方米,整个影院广场可停放150辆汽车.不管是宝马、捷达、桑塔纳还是“小面包”,每辆车收取80元钱.影院放映时间从晚8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每晚放映三场电影.

老情怀融入新时尚

由于数字技术的普及,到2009年,北京市100%的村庄已告别户外观影历史,实现了京郊农村电影由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由露天放映向室内放映的彻底转变.

露天电影成了稀罕物.不过,一些电影节、电影周的活动还会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展映.慢慢地,一些文化创意企业也看中了人们对露天电影的怀旧情结,将这种老情怀与新时尚融合.曾经是北京机床厂的方家胡同46号院,在经历三年闲置后,变身为时尚的跨界艺术区,里面便有露天电影的一席之地,在那里,露天电影已经变得很文艺了.

(摘自8月31日《北京日报》贾晓燕文)

电影论文范文结:

适合电影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电影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看电影杂志订阅

2、世界电影杂志

3、看电影杂志

4、电影世界杂志

5、电影文学期刊

6、电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