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相关论文范例 跟改革开放40年浙江自然资源领域改革中那些重要印记地质矿产篇方面论文范例

本文是一篇关于自然资源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40年浙江自然资源领域改革中那些重要印记地质矿产篇

“1978”“2018”, 这两个普通的数字,对于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串连起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40 年,开启了重点搞经济建设,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志的新纪元.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矿产的需求也发生了从量到质的变化,地质矿产管理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迈开了前进的步伐.地质矿产管理体制由原来的分散管理转向集中统一管理,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其配置方式也从长期以来的计划配置逐步转变为市场配置.如矿业权从无偿取得转为有偿取得,矿业权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就是矿产资源管理制度上漂亮的一笔,浙江省不仅产生了全国采矿权出让“第一拍”,而且浙江矿业权管理改革创新也为全国提供了实践样本.从全国采矿权出让“第一拍”、省部合作推进地质工作“浙江模式”,到全国率先启动绿色矿山建设、地矿信用体系建设,实施“除险安居”三年行动,等等,浙江地质矿产管理工作在这改革开放40 年历程中,勇于实践探索,不断改革创新,努力谱写着自己的辉煌.

改革是开始,也是延续,更是坚持.进入新时代,地质矿产与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10月24 日,常务副省长冯飞在省厅第一次干部大会上提出了“统筹、底线、保障、创新”四方面、八个字的期望和要求,这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遵循,也是我们做好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基本遵循.完成这些任务的必然要求,就是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改革创新.就像“三光荣”精神,多年来激励着地质工作者始终秉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兢兢业业精神,始终秉持不气馁、不妥协、不放弃的信心和勇气一样,改革创新必然继续激励着广大浙江地质矿产管理者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奋进,争取在地质矿产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第一枚“金钉子”

“金钉子”是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的俗称.1997 年,浙江省常山县黄泥塘下—中奥陶统地层剖面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批准为“达瑞威尔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金钉子剖面),成为中国第一枚“金钉子”.

常山黄泥塘奥陶系达瑞威尔阶层型剖面,位于常山县天马镇二都桥黄泥塘村,剖面沿南门溪南岸小路展布.剖面上奥陶系地层连续出露百余层,中奥陶统上部达瑞威尔阶即位于剖面的第60 层-111 层一段,厚40.3 米,内含4 条笔石带;其中第66 层底部开始出现的澳洲正形笔石,是一类早已灭绝了的海生群体动物化石,其组合特征和地层剖面的典型性与稀有性全球罕见.据此,国际地层委员会提名将澳洲正形笔石的始现界面,作为全球奥陶系达瑞威尔阶的底界,地质年龄为4.681亿年.

截至2018 年,中国以11 枚“金钉子”成为全世界拥有“金钉子”最多的国家,浙江省以拥有四枚“金钉子”,是我国拥有“金钉子”最多的省份,另外三枚分别是:2001年、2005 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先后批准确立的长兴县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长兴二叠第长兴阶两枚“金钉子”, 2010 年5 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确立的江山市碓边寒武系第九阶江山阶“金钉子”.

全国最早开展第一轮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省份

浙江是全国率先实施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的省份.1999 年初,原国土资源部把浙江省湖州市列为全国地区性矿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工作的试点,同年9 月又将浙江省列为全国省级矿产资源规划试点之一.至2002 年底,经过4 年多努力工作,《浙江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及其配套的4 个省级矿产资源专项规划,11 个市级和66 个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相继完成,全省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初步建立,“十五”期间,矿产资源规划在调控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到2005 年底,实现了年均矿石开采量增长低于矿业产值增长,年均矿业产值增长低于矿业利税增长“两个低于”的规划目标.二是矿山布局渐趋合理.全省矿山布局大幅度调整,到2005 年底,全省开采矿山总数降到4160 个, 比1999年减少47%.三是矿业权市场建设扎实推进.浙江省矿业权市场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所有矿种采矿权的市场化配置.四是矿山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与治理的运行机制和资金筹集机制;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制全面实施.

全国采矿权出让“第一拍”

2000 年12 月25 日,在由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浙江省采矿权拍卖现场会上,浙江省第一个,也是全国第一个以拍卖方式出让的采矿权在海盐县产生.拍卖标的是海盐县六里紫云石料采矿权,出让普通建筑石料520 万吨,开采期限为10 年,成交价为296 万元,由海盐县相邻的海宁市袁花镇镇东村村民黄建良取得.这次拍卖会改变了长期以来浙江省采矿权无偿取得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标志着浙江省以建筑石料矿产为突破口,在全面推进采矿权市场建设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96 年8 月29 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决定》,规定“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并规定了探矿权、采矿权可以转让的条件.1998 年2 月12 日国务院颁布《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2000 年4 月29 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规定“探矿权采矿权可以通过招投标或者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取得”.2000 年8 月,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确定海盐县、绍兴县为全省采矿权拍卖试点县.在采矿权拍卖试点成功基础上,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对采矿权出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规定从 2001 年起,国家出资勘查的矿产地和采矿权空白地停止采矿权行政授予,上述矿产地的采矿权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有偿出让.2001 年1 月,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采矿权拍卖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扩大采矿权拍卖试点工作.2001 年全省共有偿出让采矿权238 个,成交金额7200 万元,基本达到采矿权出让试点工作目标.

全国率先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调查

自1996 年以来, 浙江省就开始了区域性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的试点工作.2002 年3 月,浙江省政府与原国土资源部在北京签署《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合作开展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协议书》,全国首个省部合作农业地质调查项目落户浙江.2002-2005 年,开展并完成了全省重要农业区和沿海滩涂区调查面积43613 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37737 平方千米,滩涂与近海面积5876 平方千米,基本覆盖了浙江全省的主要农作物区.经过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取得了大面积数十种地球化学元素在土壤及浅层水中的分布情况,并划分出有益元素分布区和有害元素分布区;研究了重要元素行为对农业环境影响,研究种植适宜性,土壤环境安全及治理等;研究了名优特产品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及其保持、繁殖和扩大途径.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开创了条块结合开展农业地质工作的先例,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实现地质工作根本转变相结合的具体体现.项目的开展,为浙江加快实现从增产战略向增资战略的转变,科学调整农业区划、规划和农业结构,建设精品农业大省、效益农业强省,进而加快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农业基础科技服务;探索出了一条地质科学和农学等学科相结合,地质工作服务于农业的新路子,为全国各省区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提供了经验.

全球第一个中生代火山岩地质地貌景观世界地质公园

2005 年2 月12 日,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雁荡山成为全球第一个以中生代火山岩地质地貌景观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公园总面积294.6 平方千米,由三个园区组成:主园区雁荡山,位于乐清市境内,为中生代火山岩地质地貌景观;东园区为温岭市的长屿硐天古采石遗址和方山流纹岩台地地貌景观;西园区为永嘉县楠溪江河流地貌景观.

雁荡山完整地记录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不仅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带中白垩纪火山的典型代表,还是研究流纹质火山岩的天然博物馆,为中生代晚期亚欧大陆边缘复活型破火山模式的典型范例,对研究全球白垩纪时期破火山演变规律和地貌演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雁荡山融山水美学、自然科学、历史文化于一身,被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史称“东南第一山”,是中国大地上的一颗“东方明珠”.2004 年11 月8-1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伊登博士,在考察雁荡山后题词,称赞雁荡山是“一首由岩石、水和生命组成的交响乐.”

全国率先启动绿色矿山建设

2000 年4 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浙江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提出了“谁开发利用谁负责保护,谁破坏生态环境谁负责治理”的原则,为绿色矿山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2003 年,浙江省委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目标.2004 年,湖州市率先提出“打造绿色矿山”,并付诸实施.2005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这一大背景下,绿色矿山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启动阶段.2005 年11 月,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下发《关于开展创建省级绿色矿山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浙江省绿色矿山创建指南(试行)》和《浙江省绿色矿山考核指标(试行)》,确定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等12家矿山企业为第一批开展绿色矿山创建的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绿色矿山创建工作.2008 年底,第一批10 家、第二批11 家省级绿色矿山建成.2010 年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和鹿山坞矿业有限公司两家矿山企业被原国土资源部定为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浙江率先在全国建立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率先在全国编制并实施《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率先在全国出台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标准和粉尘防治管理办法及技术规范,率先在全国发布绿色矿山标识,等等.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浙江省环保厅制定了《浙江省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办法》,明确绿色矿山建设“五化”标准.截至目前,已有71 家矿山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库,数量居全国之首.培育建设了一批像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一样的全国标杆企业,湖州市仁皇山废弃矿山治理成果在“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果中展出.

首批国家矿山公园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东北部,距遂昌县城16 公里.公园于2005 年7 月由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成为全国首批28 家国家级矿山公园之一,是全国唯一挂牌“中国黄金之旅”的景区.公园总面积33.6 平方公里,矿业展览区面积6.3 平方公里.

遂昌金矿矿冶历史悠久、迭经兴废,矿业遗迹众多,文化积淀丰富,见证了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金矿工业发展进程,是珍贵的中国工业文化遗产.公园完整保存了千余年来找矿、采矿、炼矿等矿业生产遗迹,其主要采矿工艺烧爆法遗留下的烧爆坑,国内已知规模最宏大,数量最丰富,完整记载了矿山开采工艺千百多年进化史,对矿冶科技史和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公园将丰富的矿业遗迹、悠久的采矿历史、巨大的古代名人效应和良好的矿山生态环境优势等资源整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立体景观环线,先后获得了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中国黄金之旅”、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遂昌县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之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浙江省首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等63 项荣誉称号.旅游综合收入从开业初期的年收入不足50 万元到现在的6000 余万元.

全国首个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

针对泥石流地质灾害对浙江省造成的重大危害,2005 年至2008 年,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开展以县(市、区)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泥石流隐患专项调查工作.调查范围覆盖全省48 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县(市、区).调查面积5.96 平方千米,调查小流域沟谷12504 条,基本查明泥石流隐患1621 处,威胁人员38248 人,威胁财产95070 万元,编制防灾避险图1621 张,提交防灾预警方案747 份.

全省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系统查明了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和危害程度,研究总结了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评价了易发程度和危险性,建立了预报预警模型、群测群防和监测预警体系,开创性的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浙江并对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借鉴意义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各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调查评价报告、防灾避险图册、防灾预案建议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果.经专家评审,项目成果在调查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及调查评价区域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拓宽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思路,促进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科技进步.调查工作得到时任国土资源部汪民副部长的充分肯定,汪民副部长在浙江省上报原国土资源部的《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总结》上批示:“请认真总结浙江经验,并可考虑将其经验向全国转发”;2011 年12 月,项目成果荣获原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全国率先建设地矿信用体系

2014 年8 月,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信用浙江”、建立和完善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总体要求,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印发《浙江省地矿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进一步推动地质矿产市场健康发展,改革创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制度,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健全地矿信用体系,完善对市场主体从业行为的监管,提高从业单位和人员的诚信、履约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打造“诚信浙江地矿”.2014 至2016 年间,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相继印发了采矿权人、探矿权人、地矿中介服务机构和地矿专家等四类信用主体的信用监管办法及相关文件,浙江省地矿信用监管工作全面开展.

地矿信用体系主要包括信用监督管理制度、信用等级评价标准、信用信息系统三个部分.据统计,自2014 年实施以来,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已公开发布了2015 年、2016年、2017 年三个年度的采矿权人信用等级名单,其中C 级共73 个(次)、D 级共17 个( 次); 公开发布了2016 年和2017 年探矿权人信用等级名单,其中C 级共11 个(次);公开发布了2017 年度地矿中介服务机构信用等级名单,其中C 级11 家、D 级16 家;公开发布了2017 年度全省地矿专家人员信用考核结果,其中10 位评审类专家被公开移出省地矿专家库.通过地矿信用监管,各类从业主体诚信意识、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地矿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成效初步显现.

矿产督察工作成效明显

2006 年9 月,为加强矿产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监督管理,根据原国土资源部相关要求,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设立矿产督察员办公室,并委托浙江省地质调查院设立矿产督察站,承担日常具体的督察组织工作,各市国土资源局相继成立地方级矿产督察员办公室.2016 年12 月,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通过培训、考试、公示等,聘任了第四批浙江省矿产督察员93 名.

十多年来,浙江省矿产督察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先后制定实施了《浙江省矿产督察工作制度实施细则》《浙江省矿产督察工作程序》《浙江省矿产督察员考核管理办法》,等等.近五年来,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共组织208 个督察组1628 人次,完成督察项目488 个,下发矿产督察意见380 份;对不落实督察意见要求拒绝整改或限期整改不到位的,移交省厅执法监察局下发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督查通知书8 份;因粉尘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被省厅责令停采整顿的矿山3 家.在党、国务院明确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新形势下,矿产督察作为浙江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所发挥的作用和成效将愈发明显.

找矿突破成效显著

2011 年12 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加快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切实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浙江省紧紧围绕《浙江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2011-2020 年)》制定的“358”目标,立省实际,以铜、铅等矿产资源为重点,以“751”找矿工程为抓手,科学统筹部署,扎实推进基础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7 年来,共投入勘查资金约15 亿元,其中财政资金5.4 亿元,带动商业性勘查资金近9.6 亿元,新发现矿产地16 处(不含地热).基础调查有新提升.截至2017 年底,浙江省累计完成1 ∶ 5 万区域地质调查166 个图幅,占全省面积的73%.重点勘查区找矿有新进展.唐村——新桥重点勘查区初步探获银667 吨,铅锌超过10 万吨,钨酐(WO3)1.34 万吨,萤石101 万吨.老区找矿有新成果.东坞山银铅锌矿、咸康铅锌矿等开采矿山找矿取得重要突破,新增资源储量多数达到中型以上规模,有效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地热勘查有新突破.杭嘉湖平原区探获2 眼水温大于60 度、日水量大于1000 立方米的地热井,还相继在永嘉等地打出了水温大于50 度的地热井,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

省部合作推进地质工作“浙江模式”

2015 年6 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签订共同推进浙江省地质调查战略合作协议,系统开展浙江省地质调查工作,统一实施土地质量、地质找矿、海岸带地质、城市地质、新能源(地热)与灾害地质等领域的调查与评价,为决胜“八八战略”提供地质保障.

通过三年合作,双方投入资金5 亿多,共同开展了1 ︰ 25 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1 ︰ 5 万土地质量地质调查;1 ∶ 5 万区域地质调查、1 ∶ 5 万矿产地质调查;1 ∶ 5 万城市地质环境调查,1 ∶ 5 万水工环地质调查,1 ∶ 25 万海岸带地质调查等工作,获得了一系列的资源与环境省情与地质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浙江省的地质工作程度和调查工作精度.

三年省部地质工作合作,地质调查成果得到及时转化、广泛应用,形成了服务浙江省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产品、监测、决策、标准“四个体系”,形成了适应浙江省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数据、技术、人才“三个基础”,逐步建立起与地方地质调查合作的机制,形成了省部合作推进地质工作的“浙江模式”,突显资源与环境调查服务浙江省四大建设的强力支撑作用.创建了一批土地质量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基地,开发了一批绿色、富硒特色农产品.如在嘉兴创建了全国首个土地质量研究示范基地——中国地质调查局农业地质应用研究中心土地质量研究示范基地.新建成一批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和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创建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建立了全国首个萤石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强地质调查成果服务支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探索地质调查新方法,在全国首创“调查- 评价- 建档- 监测-研究- 应用”为主线的县级土地质量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在全国首创城市地下空间政府辅助决策平台.在全国首次建立省级温泉资源评价标识体系.

“除险安居”三年行动

为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7 年省政府决定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列入2017 年十方面民生实事.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的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政府先后召开专题会、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和现场推进会,时任省长车俊出席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并作出动员部署;省政府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意见》(浙政办发〔2017〕25 号);车俊书记、袁家军省长多次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区调研指导,多次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批示指示.通过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到2019 年底,全省基本消除威胁30 人以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967 处,减少地质灾害隐患点3000 处以上,减少受威胁群众10 万人以上.其中,2017 年全省减少地质灾害隐患点1000 处以上,减少受威胁群众3 万人以上.

除险安居行动实施以来,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编制印发《2017 年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2017 年度“除险安居”工作任务》《浙江省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考核办法》《浙江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核销管理办法》和《各设区市2017 年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任务书》等文件,制作《打好“除险安居”攻坚战》专题宣传片及《浙江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视频.杭州市等10 个市(嘉兴市除外)成立领导小组,编制印发了“除险安居”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开展挂图作战,挂牌督办.2017 年,全省投入地质灾害治理资金328747.3 万元,其中省级及以上财政补助地质灾害治理资金23541.8万元,下达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331 亩,启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3496 个.其中,启动工程治理项目1804 个,完成1230个;实施搬迁避让项目1692 个,完成634 个,完成威胁30 人以上重大隐患治理工程项目210 个,搬迁避让项目220 个.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2019 处,减少受威胁人数8.64万人,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除险安居”2017 年目标任务.

全国第一个地质文化村

2018 年12 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命名通源乡白雁坑村为“地质文化村”,成为我国首个正式命名的地质文化村.

通源乡白雁坑村地处浙江省嵊州市西南,会稽山脉西白山山腰,平均海拔800 米,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江南“偏远”山区.2014 年,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向嵊州市国土资源局下达《嵊州市通源乡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由嵊州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实施,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负责项目地质调查,浙江大学负责项目规划设计,通源乡人民政府负责项目的具体建设.项目历经3 年,以“地质为魂、保护为基、生态为要、民富为本”的建设基调, 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多方合作,在深化地质调查、保护地质遗迹、讲好地质故事、开发地学旅游产品中达到了“有文可读、有声可听、有物可看、有品可尝”的地质文化村命名建设标准.通源乡白雁坑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创新了地质遗迹保护的新方式,创新了利用地质遗迹资源与富民兴村相结合的新方式,创新了地质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建共享的新方式,为地质遗迹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示范样板.通过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通源乡白雁坑村乡村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2016 年,以白雁坑村为核心的西白山区块接待游客近2 万人次,直接增收200多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800 多万元以上.2017 年接待游客达到3 万人,增长率达30% 以上.在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的推动下,村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地质遗迹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2016 年11 月,通源乡跻身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白雁坑村2015 年被评为浙江省宜居示范村,2016 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绍兴市农家乐特色村、嵊州市民宿重点村,成为周边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自然资源论文范文结:

适合自然资源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自然资源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自然资源期刊 中国自然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