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师论文范文检索 与语文教师要设法多方面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语文教师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语文教师要设法多方面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漆永祥老师寄语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十请”:请拿起粉笔、请放下电脑、请读出声来、请少用道具、请慎用PPT、请回归课文、请写作生活、请少用教辅、请少开书目、请注重实践.这“十请”针对目前不重视笔顺笔画、不注重基础知识、拒绝记忆背诵、不再用粉笔板书等形式化、网络化、碎片化、浮浅化、空洞化与“百度”化的课堂现状而言的,有席卷横扫之势,对于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不啻如一声声响雷.面对目前的实际状况,我们语文教师确实应该认真思考,要通过努力多方面设法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以下一些做法很值得继续深入做下去.

一、通过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课堂中教师首先要使导语富有吸引力,激发学生扩充知识、探索新知、积累智慧、延伸学习的兴趣.

(1)诗歌导入.学习《故都的秋》,有老师就选择了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情深意切地导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种导入方法让学生在情感上有了一次积累和升华,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歌词导入.学习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有老师这样导入:请大家听一首歌(《月满西楼》),注意倾听里面的歌词.这首歌大家熟悉吗?歌名是什么?里面的歌词就来自宋代一位著名女词人的词——《一剪梅》.

(3)诗画导入.还是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有老师这样导入: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对联、景物、总结等.

二、通过课堂引导学生探究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促进其自主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与组织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和组织程度.

(二)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引路”,让学生“开窍”.

(三)课堂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中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从学生实际出发,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让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

学习《故都的秋》,学生将下列语段内容概括为“落蕊清扫”,请你帮助学生修改概括内容并说明理由.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如今教材中出现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不断探究.

三、通过讨论促进学生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是,很多个人走在一起肯定有一个可以当我的老师.但是如果不讨论你怎么知道别人比你哪处好呢?所以,只有引导讨论才可以让学生知道:别人哪处比你强、你哪处需向别人学习;只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才能使其学会表达交流.

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实际上就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互相合作的认知过程.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彼此间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与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的认知,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协作、欣赏和尊重.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可以拉近距离、融洽关系.学生的多样问答中还可以展现闪光点、增强创新意识,教师则可以从中获取学生的新思想、了解学生新动向.

(一)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让学生通过生生交流后进行思想上的自我调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差异也是一种资源,甚至是一种创新,师生可以互享.

(二)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教师应作为一个普通的参与者表现,力求以最平等、最亲和的态度融入学生中间,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放得开;使用询问征求的语言,不居高临下,不扮演权威;要适时使用“我认为……你认为呢”“你说得很好,对我启发很大”一类的句式交流,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励全体学生积极踊跃参与,使学生的讨论过程成为生动活泼的发展过程.

(三)要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纠正、补充或提升,并予以适时、恰当的评价.适时恰当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如组织一次讨论,谈谈对下面个案的看法.

晓龙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他们努力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晓龙的寒暑假和周末比平时上课还要忙,因为他要参加母亲费尽心思为自己报的各种著名的辅导班、提高班,这堂课刚刚结束,又要匆匆忙忙地赶到另一所学校去参加下一个.

尽管付出了这么多,晓龙的考试成绩总是让父母非常担心.一遇到比较重要的考试,晓龙的脑子就好像变木了,平常背过的知识、练过的习题,都有可能答不出.眼看高考日渐临近,父母非常着急,可是表面上还要安慰晓龙,告诉晓龙在考试时不要想太多、要放松.可是,这样的安慰似乎完全没有起到效果,晓龙的紧张程度一点也没有减轻,连复习都受到了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四、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因为学生必须自己思考自主探索,必须自己实践、学会应用并逐步形成技能;这一切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只有亲身参与其中才能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发展.

(一)活动要精心设计,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和学生的实情,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二)活动要顺利进行,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方式,坚持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三)活动要积极引导,教师应通过恰当的问题或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应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应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如,设计具体活动帮助学生完成《祝福》课后的练习.小说三次写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可以说代表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试着找出来,仔细品味,说说他们各自代表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其化又说明了什么?

五、通过训练教会学生学习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们教师的艰巨任务,它包含“会学、好学、学会、学好”四个方面的内容,为此就要培养好这四个方面的习惯.

(一)“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使学生好学、不厌学,就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营造好学氛围、激发好学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好学”.

(二)“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会学的必经途径.学法是指一个人获取知识、形成技巧与技能、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诸如课前预习,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设身读想、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式、了解写作意图、学习写作技巧等;课上听课,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勤于思索、善于提问等;课后复习;课外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理想与职业,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课外读物.会学还要学会自学,做到有理想、有目标、有兴趣、有思想;要会安排时间,做到缩短时间、简化思维过程、提高效率和质量,做到安排学习的时间,不忘休息与健身时间.

(三)学习是一种艰辛复杂的脑力劳动,学海无涯,学好无止境,把语文学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过程很重要,必须向这个目标努力.

(四)“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经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自己”,不间断地学习能促进真正的理解和把握、举一反三.虽然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应用知识的手段是极其重要的.

有效的训练无疑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会学、好学、学会、学好”这个完整的统一体只有通过训练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理想效果.

如,完成《廉颇蔺相如列传》后面的练习,联系上下文指出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璧归赵/舍相如广成传舍/而相如庭斥之/大王必欲急臣/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

六、通过引导教会学生积累

语文学习的积累是一个十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不断积累写作方法、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实践的重要工作.

《纪念刘和珍君》我已经教过很多次,但通过它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手法,还是我在某次教学中偶然发现的:既然文章是纪念刘和珍的,那么刘和珍一定有很多特异的事迹,请找出这些事.由于这个问题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于是得出结论: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找出这些文字后,我引导学生归纳并思考用什么句式概括人物事迹,当他们基本找出之后我又出示了以下投影:预定《莽原》全年——“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参加师大学潮斗争(“反抗”“微笑”“温和”“黯然”“泣下”)→斗争精神、温和善良、虑及母校;前往执政府,被杀害——“欣然”前往→爱国热忱.

得出结论之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由作者写刘和珍这些事迹我们可以概括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刘和珍: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可谓选材恰当);作者为什么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作者“纪念刘和珍”不单是对一个人的纪念,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纪念,表明自己对“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的态度.作者把笔触集中在惨案上面,不从刘和珍生平写起,而从追悼会引出写作缘起,实质上是展现“三一八”惨案之后方方面面的动态,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势力的评论.中间的记述,实质上正是申述段政府所杀害的是什么样的青年,他们又怎样为杀戮寻找无耻的理由,甚至进行大肆诬蔑.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在冷静的否定中总结教训,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在热烈的褒扬中给人们以激励、鼓舞,可谓详略得当);为什么如此写刘和珍君(突出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中国青年的特点、与段祺瑞为代表政府的反动势力表现形成强烈对比、激发人们的愤懑之情,可谓描写精当)等问题,由此得出学会选材恰当、详略得当、描绘精当的结论.

此后,再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字,体会这些写作方法.很明显,我能看出,学生们读得很投入、很认真.我也相信,课后一定会有很多学生再去阅读这些文字,在以后的写作文章中会逐渐运用到.

语文学习是一项慢功,靠积累,需积淀,要勤奋,须坚持;语文不喜慵人,学习不喜闲人,成绩不睐懒人,提高不能一蹴而就;语文素养发展需要多阅读,多思考,多写作,多积累.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所作为.

语文教师论文范文结:

关于语文教师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语文教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社

2、小学语文教师论文

3、小学语文教师杂志订阅

4、小学语文教师杂志

5、语文天地杂志社

6、中学语文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