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词汇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和不见得的词汇化类论文范文检索

这篇词汇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不见得的词汇化

徐锦芳

摘 要:现代汉语中的“不见得”由状中结构“不+见得”词汇化而来.“不见得”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表示“看不见、不能看见”,之后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中表示说话人的否定倾向的判断.“不见得”词汇化的条件是宾语的语义特点的非具体性,词汇化的动因是主观化规律,机制是隐喻机制.

关键词:不见得 词汇化 主观化 隐喻

“不见得”在汉语书面语和口语当中的出现频率都很高,但是前人对于“不见得”的研究还不多,大多是对“不见得”和“不一定”的比较研究,针对“不见得”的专门研究并不多.本文从历时层面对“不见得”进行考查,探讨“不见得”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

现代汉语中的“不见得”是一个副词,《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它的解释是:“不一定”.“不见得”主要有三种用法:①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比如:看样子,他不见得会来;②可以修饰助动词,如:看样子,他不见得会来;③可以单独回答问话或在句中做宾语,比如:这棵树长不高.——不见得.“不见得”表示一种主观的估计,语气比较委婉,句中常用“我看、看样子”一类词语,表示事实还没确定,要用“不一定”.“不见得”在成为一个词之前是一个多层结构,由否定副词“不”与动宾结构“见得”组合而成.“不见得”是从“见得”的否定形式词汇化而来的,而“见得”是从“动作动词+名词”的动宾结构词汇化而来的.本文探讨“不见得”词汇化的过程和动因,以期丰富汉语词汇化的研究.

一、“不见得”的源结构

(一)“见得”的来源

“见”在《说文》中解释为:“见,视也.从目从儿”.“见”的本义为“听见,看见”.后来由“看见、听见”引申为“理解、知道”.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见得”已经有“理解、知道”义,如《三国志·魏书·董遇传》注引魏略:“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行有所得也.”《说文》:“得,从彳?聲.?,古文省彳.多则切.”本义为“远行探索而有所获”.

“见”和“得”的搭配最早大约出现于春秋时期.例如:

(1)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2)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

在以上两例中,“见”和“得”虽然一起出现,但是并不作为一个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能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由此可见,“见得”是看到有利可得.

“见得”作为一个词最早大概见于唐朝.例如:

(3)若如是见得,便与佛祖不别.(唐佛语录《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意思是“如果你能像这样理解,那么就与佛祖没什么差别了.”这里的“见得”表示“能够理解、能够知道”.因而,“见得”最早作为一个词的本义是“能够理解、能够知道”.

(二)“不见得”的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对“见得”的解释是:“,看出来,能确定(只用于否定式或疑问式,可以知道“见得”已经不能单独使用,而只能用在否定形式“不见得”“未见得”或者疑问形式“怎见得”“怎么见得”“何以见得”“如何见得”中).

“不见得”最早见于西汉时期.例如:

(4)数易不足以至钱用之费称此苦甚,窃以所闻,县令丞相归休者,虑非甚强也,不见得从者.(西汉,贾谊《新书》)

上例中,“不见得”表示“没有、看不到”,这是“不见得”的本义,到了宋代,“不见得”的用例逐渐增多.例如:

(5)若不见得入头处,紧也不可,慢也不得.(北宋 语录《朱子语录》)

(6)拟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国王水草.不如随分纳些些,总不见得.(南宋,佛语录《五灯会元》)

上例中,“不见得”仍是表示“没有、看不到”.可见,在宋代“不见得”仍然是一个短语,“见得”的否定形式,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到了元朝,“不见得”的语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下例:

(7)只得劝道∶“小娘子,说便是这般说,你丈夫未曾死也不见得,好歹再等候他一日.”(元代话本选集《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8)想起来,既是杨知县舍与二郎神,只怕真个是神道一时风流兴发,也不见得.(元代话本选集《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由上述例句可以发现,“不见得”的语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句中的“不见得”表示“说不定、有可能”,前面常搭配副词“也”,对前面分句的推测表示肯定的判断,认为有可能发生.“不见得”不再是“见得”的简单的否定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和“见得”中间不可以随意插入成分.这里的“不见得”已经凝固为一个词.

到了明朝时期,这一对前面分句表示肯定判断的用法已经相当普遍.例如:

(9)不晓得那半扇盒儿要做甚用,所以摆在桌儿上,或者遇个主儿买去也不见得.(《二刻拍案惊奇(上)》)

(10)凭着我一身本事,一刀一,或者博得个衣锦还乡,也不见得.(《醒世恒言(上)》)

到了清朝,“不见得”主要意思是“说不定”,“有可能”这一义项已经逐渐萎缩,这里的“不见得”已经主要用于表示委婉的否定.“不见得”的句法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出现于句末,一般出现在句中或句首.例如:

(11)童子道:“不曾看见,大约不过出去云游而已,也不见得有什么耽搁.据我看来,师兄还是在这里等的好.”(清小说《七剑十三侠(下)》)

(12)比如昨日的事情,若是换了别人,恐怕不见得把你轻轻放过,到了那懊悔嫌迟的时候,他们一班光棍可替得你么?”(清小说《九尾龟(一)》)

现代汉语中,“不见得”的表达方式也很多,但和明清时期不同的是,现代汉语中的“不见得”不能用在句末表示肯定性推测.现代汉语中的“不见得”对命题表示否定倾向的判断或推测.例如:

(13)对于不同的人,选择有名公司还是没名公司都有不同的标准,不见得有名就一定适合你.还存在一批盛名在外、其实难副的企业.(名家对话职场7方面)

(14)日本队主力伊达公子前几天未见露面,她不出场,日本队不见得占多大优势.(1994年《人民日报》第4季度)

由以上例句我们可以发现“见得”由最初的表示“看见、知道”逐渐虚化,语义变得空灵,而本来是“见得”的否定形式的“不见得”的语义由“没有、看不到”虚化为“有可能、说不定”,逐渐语法化为语气副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主观判断,表示推测语气.“不见得”也由一个短语发展为一个词,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二、“不见得”词汇化的历程

(一)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主谓宾补都是句子的主要成分,携带重要的句法和语义信息,是人们理解句子的焦点所在,因而不容易丧失其句法性质而降格成词.所以,动宾短语成词缺乏句法上的条件,在语音和句法特征都相同的情况下成词与不成词就取决于语义特征了.

1.“见”的语义泛化与“得”的语义虚化

“见得”的搭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表示“看见有利可得”.这时的“见得”作为动宾短语,“见”的动作性虽然比较强,表示“看见”,但是其较强的动作性却被词义整体的非动作性削弱了.虽然动词成分有较强的动作性,但由其参与组成的“得”却是在隐喻的基础上,“得”隐喻“利益”,所以“见得”具备语义上的词汇化条件.

宾语成分“得”的语义特点:非具体性,不占据特定空间,因而宾语成分和动词成分在语义关系上的最大特点是宾语受影响的程度低,即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受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作用程度低.所以,动宾短语“见得”是及物性低的非典型的动宾结构.

在词汇化过程中,由于“得”的语义特点,“得”的语义虚化,“见得”最早作为一个词时仅保留“见”义,表示“能够看见、能够知道”.和“得”的语义虚化相反的是,“见”在之后的词汇化历程中,语义逐渐扩大化,由开始的“能够看见、知道”发展为“理解、知道”.

2.“见得”的语义虚化

在主观化规律的作用下,“见得”由表示客观的“是否看见”的概念意义逐渐弱化,产生出表示说话人主观判断或评价的情态意义.“不见得”的本义“看不见或不能看见”,用法是对“见”这个动作的实现的可能性否定,具有比较具体、实在的概念意义.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其概念意义逐渐弱化,在语境中逐渐开始表示“不知道”或说话者的否定倾向的估计,在发展历程中,也只保留下这一语义,所以在现代汉语中,“不见得”表示说话者委婉的否定性推测.

(二)句能演变

伴随着语义的演变,“不见得”在句中的句能和句法位置也发生了改变.“不见得”最早于西汉时期作为一个词时,表示“不能看见”,主要用在陈述句中充当谓语核心,后面可加宾语,属于名词成分.随着主观性程度的增强,它原来的语义功能逐渐弱化,不再充当独立的谓语核心.宋朝时期,表示肯定性推测的“不见得”一般用于句中,后加推测的内容.到了明清时期,表示否定性判断时,常常出现于句末,前面是表示推测的内容.在现代汉语中,“不见得”用在回答上文提问的后续句中,引出说话人对上文话题的主观评价,这里的“不见得”体现出一定的衔接功能或语篇功能.

三、“不见得”词汇化的动因

“不见得”从表示“见”的客观否定到表示主观的判断,主观化规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5)他里面骨髓方好.如公看诗,只是识得个模像如此,他里面好处,全不见得.

(16)于家问中云:秦会之归自虏中,若得执政,必大可观.康侯全后来不见得后来事,亦是知人不明.(北宋语录《朱子语类》)

上例中,表示“看不见”或“不能看见”义的“不见得”都是客观的叙述,并没有掺杂说话人的主观因素.

(17)语敬之曰:敬之意气甚弱,看文字都恁地迟疑不决,只是不见得道理分明.

(18)问:三省忠信,是闻一贯之后,抑未闻之前?”曰:不见得.

上例中,都或多或少地含有说话人的主观判断或评价,丧失了原来的概念意义,而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情态意义.这是语言发展过程中主观化规律作用的自然结果.

“不见得”之所以由概念意义发展出情态意义,是特定语境和语用推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上述用例,可以发现,表情态意义的“不见得”大多出现在答句中,都是说话人对上面问句的回答,这就必然使其带上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因素.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没有看到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说话人对某种情况做出了否定倾向的估计.当这种语用推理过程被反复使用并且最终凝固以后,就实现了概念意义向情态意义的转变.

四、语法化的机制

词汇化的一个重要机制是隐喻,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是一种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词语由表空间义转化为表时间义,就是由于隐喻的作用.

本文中的“不见得”从表示概念意义“看见”到表主观判断或评价的情态意义和隐喻机制也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看见”的本义是对“见”这个动作具体、实在的判断.由于隐喻的投射作用,“见得”从“看见”这个很具体的视觉领域投射到“理解、知道”比较抽象的认知域,这也符合人类的认知心理.在远古时期,人们以自己的肉眼为判断标准,强调“眼见为实”.自然眼睛所见之后,才能够理解、知道.所以用“看见”这个具体的概念来理解“知道、了解”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在发展中,“不见得”从“看不见”发展到“不能理解、不知道”最后失去实义,表示说话者一种主观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李薇.“不一定”与“不见得”的多角度辨析[D].金华:浙江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郭志良.说说“不一定”和“不见得”[J].汉语学习,1992,

(4).

[4]张金圈.《朱子语类》中“不见得”用法考察[J].唐山学院学

报,2010,(2).

[5]王秋萍.“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

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J].语言与翻译,2015,(4):27-32.

(徐锦芳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234)

词汇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词汇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词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