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和走近大师版《牡丹亭》的大师们类本科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牡丹亭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走近大师版《牡丹亭》的大师们

刘祯

一、牡丹亭·昆曲·大师

圈内事圈内热,属于自然;圈内事并引起圈外热,则属于非常情况.当外地朋友发来微信,要我帮助其购买大师版《牡丹亭》票,并告知此演出消息一俟发布,最高标价1680元的演出票两小时内即告售罄,这个消息引起我特别注意.12月13日晚的北京在经历了一场市区几乎不见的雪后,风疾天寒,然而天桥剧场外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晚上的验票也颇为不同,共有三道之多,最的设在院子大门处,一片节日气氛.近三小时的演出,其掌声之多之热烈是近年观摩戏曲演出所罕见的.14日的演出亦复如此,演出已尽,观众不去.走出剧场已远,思绪亦复还在舞台、剧中.

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昆曲的辉煌是以明清无数的作品为支撑的,而《牡丹亭》是其中最为耀眼和亮丽的一朵奇葩.《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表达的“至情”,生可以死,死可复生,其所具有的浪漫主义精神,所穿越的不仅是生与死的界限,更是历史与现实、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界限,也因此奠定了《牡丹亭》所具有的不朽品格.而与其文学思想所匹配的就是“昆曲”的表达:“水磨调”旖旎悠扬,歌舞美轮美奂,将其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情感传达到了一个极致.沉浸其间,并不能知道你所陶醉的是一种思想、情感还是唯美而纯粹的艺术,“牡丹亭”成为与“昆曲”难解难分、比肩而并的两个关键词.这种内容、思想的丰富与艺术表现、载体的天然有机融合,是中国戏剧艺术的美妙之处,也是中国艺术特别厚重和浑然之处.

今天的昆曲,已经掸去历史尘埃,焕发了青春,又回到了时尚之位.历史就是这样峰回路转,有起有伏.艺术更是有其周期律,中国艺术尤其如此,它的味和神,使得真正的中国艺术都是悠扬和耐久不息的.随着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人们日益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之于我们今天的意义,昆曲成为人们走入传统、认识传统文化一个最形象和生动的路径.然而,昆曲的传统是什么,昆曲的精髓在哪里,究竟什么是昆曲所要传承的?这些问题不仅是一般人们所未解的,就是业内也颇多歧义和讨论.大师版《牡丹亭》的推出,它的意义就在于树立了一个示范和标高,是一次昆曲艺术时代性的饕餮晚宴,而不只是这些艺术大家的难得齐全的一次大聚合.

昆曲的结构和演出是很奇特的,整部戏可以30、40出,也可以50、60出,作为长篇演绎一段悲合离欢的爱情故事或风云际会的历史更迭;但它也可以是片段和短小的,这就是折子戏.折子戏是全本戏的抽离,有其独立性,又是全本戏的有机组成.这种结构的演出,使得昆曲能够做到灵活自如,可长可短,张弛有度.大师版《牡丹亭》从55出中精选了14出,7位杜丽娘分别由沈世华、华文漪、梁谷音、王奉梅、张继青、张洵澎、杨春霞扮演,4位柳梦梅分别由岳美缇、石小梅、汪世瑜、蔡正仁扮演,侯少奎扮演判官,刘异龙扮演石道姑,陆永昌扮演陈最良,王小瑞、郭鉴英、王维艰扮演杜母,还有“小人物”张寄蝶,等等.

二、姹紫嫣红:7位杜丽娘

《牡丹亭》是说不完的,也是演不尽的,杜丽娘和柳梦梅是昆曲演员最熟悉的角色,大师版《牡丹亭》很有创意,每位艺术家在多年的舞台体验中,对杜丽娘、柳梦梅或其他人物的理解是不同的,包括个人家庭、性格、经历和学养的差异.尽管师承可能是同一批甚至同一位老师,但理解和塑造的人物会有不同,这种不同打上了沈世华、华文漪、梁谷音、王奉梅、张继青、张洵澎、杨春霞各自的烙印.同在京城,平素与沈世华老师接触不是很多,但与其先生钮骠老师在各类戏曲研讨活动中时有晤面,先生学养甚深、学问谨严.如果不是在昆曲界,对“沈世华”这三个字可能不及其他大家那么耳熟能详,因为她常年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自幼入浙江昆剧团学习,是“世字辈”重要的传承人.与其他“大师”不同的是,沈老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不是活跃在舞台上,而是在昆曲教学第一线,直接担负“传承”使命,她是昆曲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生导师.她这次在《闺塾》《游园》里扮演的杜丽娘情窦未开,接受陈最良私塾教育,作为大家闺秀甫一上台,就赢得观众一片掌声(作为一名戏曲老观众,这次大师版演出掌声之多、掌声之热烈,使我几欲泪出).她让人看到的是一位美丽端庄、典雅守礼的少女,表演得稳重大方、规范内敛.沈老师已30多年没登台,所以这次演出对她而言意义更不同,她是非常重视的,哪想到一向不感冒的她,演出前患流感,响排时发不出声,紧张着急,发烧腿软.事后说到这些,沈老师还数度哽咽,认为老师辈都没赶上好时代,昆曲不景气,今天我辈赶上了,心情很复杂.在大师们中,魏春荣属于小字辈,其实在昆曲舞台已担纲多部戏的主演,所以春香一角确实是“屈就”,不曾想到她所饰演的春香那么轻盈活泼,那么生动灵气,也见出魏春荣艺术上的成熟和多面.

华文漪,这三个字在昆曲界是非常响亮的.她受业于朱传茗等名家,主攻闺门旦,作为“昆大班”学员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小梅兰芳”之誉.她在自己的艺术人生中塑造了一系列古典女性形象,如杜丽娘、陈妙常、白素贞、杨玉环、李倩君、费贞娥、李桂枝、柳氏、唐婉、蔡文姬等.华文漪扮相端丽,嗓音华美,其表演有张力而蕴藉,追求自然,台湾地区著名学者王安祈教授对其《惊梦》有“江流婉转绕芳甸”(《春江花月夜》句)之形容.她的离走,曾经让岳美缇有“无缘再圆《牡丹亭》”的落寞.与华文漪老师的相遇,应该是在2000年的台北,记得是台湾地区“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华玮女士宴请,有自美国而来的华文漪,还有曾永义、白先勇及上海昆剧团蔡正仁、计镇华诸先生.台湾地区同仁20世纪90年代就与大陆昆曲届建立起密切关系,担负起抢救和传承的工作.而今,吟唱着“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华文漪不减当年,与岳美缇的表演可谓珠联璧合,她们赋予杜、柳人物以自己多年演出独有的体验,让“昆虫”十足地过瘾.演罢,华文漪老师先行,曾与岳美缇老师几次在一起,只是没有向她问及这次合作的感受!

相比较其他艺术家,梁谷音的“杜丽娘”似乎更与她执着的性格有关.她本工花旦,师承沈传芷、张传芳、朱传茗等,还学了正旦、闺门旦,戏路很广.她是一位性格演员,在昆曲舞台上塑造了《思凡》中的小尼姑、《烂柯山》中的崔氏、《潘金莲》中的潘金莲、《描容》中的赵五娘等具有鲜明性格特点而又思想感情复杂的人物形象.记得2007年5月在成都“川昆抢救继承展演暨中国地方戏与昆曲论坛”上,与梁老师有近距离接触,她不仅给与会学者作示范,还积极参与昆曲抢救和传承的讨论,她的直率和谦虚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杜丽娘”是梁谷音的一个梦,本工花旦的她,为圆演杜丽娘之梦,自费跟姚传芗学戏,此时她已经人到中年,本不为登台.这个梦在她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下,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圆了,使观众们看到了一位新的“杜丽娘”.她的《寻梦》《魂游》,她的杜丽娘,有一种生气和活泼劲,带着妩媚,这与她戏路广分不开,不拘一格,互相融通.

在诸大师中,王奉梅老师是我台下没有近距离接触者之一,但却是我所敬重的昆曲艺术家.她主攻闺门旦,师承姚传芗、张娴等.她的表演身段细腻闲适,嗓音清丽甜润,有“昆曲皇后”之誉.她所刻画的杜丽娘形象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次《写真》已经有11年没演,本人腰间盘突出,之前甲状腺又开刀,所以是否可能登台一直很担心.《写真》一出,杜丽娘欢情之后,陷入无尽的思念,“径曲梦回人杳,闺深珮冷魂销”,是她“生”而走向“死”的重要节点,王奉梅的表演很好地把握住了杜丽娘此时的情感和思想,蕴藉而哀怨,思念而无望,有观众独对王奉梅老师的表演点赞.

张继青无疑是这些“大师”们中的大姐大,她和侯少奎同龄,同为1938年出生,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昆曲演员,称坐“继”字辈.她先学苏剧,后专攻昆曲,师从沈传芷、姚传芗、俞振飞等大家.她的表演含蓄蕴藉,唱腔刚柔相济,韵味隽永.她在昆曲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而她的代表作则是《牡丹亭》和《朱买臣休妻》.她所塑造的崔氏,不是一个简单的负心女子,而表现出了这一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及内心矛盾复杂的悲剧性.当然,使她享誉海内外的是《惊梦》《寻梦》《痴梦》三折的出色表演,有“张三梦”之誉,这奠定了张继青在昆曲旦角中当之无愧的“头牌”地位.张庚先生在看了张继青《牡丹亭》后,专门撰文《从张继青的表演看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原理》,把一个艺术家的表演个案上升到戏曲表演艺术的基本原理加以阐述,认为“从她身上看到了中国戏曲有着内心体验的好传统,能够用高度的技巧,把演员对人物的体验表现在舞台上”.乍听“张继青”这一名字还是20世纪80年代,彼时本人从东北到扬州读硕士研究生,任中敏、徐沁君老师们所激赏的就是张继青的《牡丹亭》.近年来,随着昆曲日益受到各界重视,也有了更多机会见到张继青老师,包括一起参加组织的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大赛并担任评委,虽然不再活跃在昆曲舞台,但能够感受到在她身上所焕发的活力和担当.她传承育人,包括在青春版《牡丹亭》中担任艺术指导工作.大师版中她的《离魂》,表现杜丽娘“伤感煞断垣荒迳”的心境,作为一位76岁的“大姐大”表演,可谓出神入化,那种韵味还是非常经典的.

与张洵澎老师熟悉起来比较晚,那是不久前参加“相约郴州—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湖南昆剧团天香版《牡丹亭》就是由张洵澎、蔡正仁两位老师担任艺术指导的.在演艺走向辉煌之际,她走下舞台,从事昆曲人才的培养工作,要做树人的种子,桃李芬芳,这是她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当年她师从朱传茗、沈传芷、姚传芗、言慧珠等大家,表演上热情有张力,身段优美,有“小言慧珠”之称.她的杜丽娘,尤其是大师版《幽会》中之杜丽娘,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生命的活力,此时的杜丽娘已然不同于生前待字闺中的少女,有梦中和柳梦梅的缱绻,冥府判君的许可,她在爱情上变得主动、热情,“为春归惹动嗟呀,瞥见你风神俊雅.无他,待和你剪烛临风,西窗闲话”,这种变化和张力,是爱情赋予的,使得杜丽娘格外美丽和可爱.

杨春霞为人们所熟知,是当年在京剧《杜鹃山》中她饰演了女一号柯湘.其实她是地道的昆曲出生,师从朱传茗、言慧珠、杨畹农、魏莲芳等,为“昆大班”学员;后学京剧,京昆兼擅.大师版中她在《婚走》一出中饰演死而复生的杜丽娘,表演得娇媚温婉、美丽可人.

三、似水流年:4位柳梦梅及其他

在传奇生旦爱情戏中,《牡丹亭》之生、旦不是对等的,很多时候感觉是杜丽娘的独角戏,张庚认为是“内心戏”,但蔡正仁、汪世瑜、岳美缇、石小梅演绎的柳梦梅,依然那么亮丽、传神,使得这一“生”与杜丽娘之“旦”相得益彰.

在传承昆曲的过程中,这些大家们比较多的头衔是艺术指导、导演.其中,作为导演尤以汪世瑜著名,他担任总导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和皇家粮仓厅堂版《牡丹亭》,使他名气大振.他师从周传瑛,工小生,冠生、鞋皮生兼能,尤以巾生见长,有“昆曲巾生魁首”之称.他在昆曲舞台上塑造了柳梦梅、张继华、潘必正、侯朝宗、陈季常、唐明皇、裴少俊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拾画叫画》是他最拿手的,这次大师版《叫画》演出,面对一帧画像不仅能演出戏,还能够把情表现得那么细腻熨帖,十分不易.他的表演不拘执程式,根据演出和对人物的体会,会有自己的发挥和理解.演出次日,汪世瑜老师跟我谈到,《叫画》已有20年未演,登台时没有刻意考虑怎样去呈现,而是完全沉浸于与画中人的交流之中.

蔡正仁是昆曲界重量级人物,和他相处,没有距离感,为其性格使然,也是他具有亲和力之处.他有“小俞振飞”之称,多年担任上海昆剧团团长,所以除其个人艺术上之成就外,还有点昆曲界“领袖”角色,在昆曲传承、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2月张紫东所藏珍贵的《昆剧手抄曲本一百册》(线装)出版,该项目出版的促成,除张紫东后人外,蔡正仁功不可没.记得我们在北京一起计议此事,后由蔡正仁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向领导提出申请,遂得到“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专项基金”项目资助.这些年跟他接触很多,感觉他更像一位师长,他对昆曲现状和发展的很多见解,如对传字辈以来剧目传承出现递减现象的看法,曾引起昆曲界、学术界广泛关注.他是昆曲舞台上的“情种”,是一位可爱的“情种”,我觉得尤其是近年来他所饰演的“情种”更多一份憨态,十分可爱.大师版《幽会》中他所饰演的柳梦梅,已无《惊梦》时乍见就吐露“小姐,咱爱杀你哩”的带点轻佻的主动和浪漫,在张洵澎之杜丽娘咄咄之势下,似傻若憨,多了一种痴情和志诚,虽为“幽会”,却见其人之真之诚,这正是柳梦梅这一人物非花花公子而可爱之处.显然,蔡正仁的演绎、拿捏是最到位的.

同为女小生,师承同样来自俞振飞、周传瑛、沈传芷,岳美缇先学闺门旦,因一次救场反串而与小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还对越剧、川剧小生颇为钻研,向名家请教.她与华文漪合作几十年,两人所演的柳梦梅、杜丽娘珠联璧合.这次再度合作,我没有问岳老师有何感受,华老师曾经的离去让她灰心、失落,但舞台上《惊梦》高度的契合,松弛、游刃有余而不显“太熟了”,演油掉了,始终还处于角色人物“第一次”的新鲜感中.这是人物的塑造的需要,更是一位大师所必备的艺术修养.几年前,跟岳老师打交道比较多的是,那时我们编辑“昆曲艺术家传记文献丛书”,我负责具体组织并担任执行主编,第一辑五种里就有她的《巾生今世》,那次京城拜访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台下她是那么平易和谦虚,对书稿和出版都提出自己的要求,质量永远是她所要求的.阅读《巾生今世》,能够更多地理解这位大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她的昆曲,她的柳梦梅.20世纪50年代改变她命运的就是《游园惊梦》,由闺门旦反串小生,从此和小生行、《牡丹亭》结下不解之缘.大师版《惊梦》于她也是一个昆曲艺术之旅的历史呼应,那枝柳枝在她手中都是那般有情!

石小梅最初所攻是贴旦,后改学小生.同为女小生,却是一热一冷,风格迥异.同样是《拾画》[锦缠道]“冷秋千尚挂下裙拖”,这一“冷”,在石小梅眼里是彼时柳梦梅客途“风吹绽蒲桃褐,雨淋殷杏子罗”的环境和氛围,更是他彼时“春怀郁闷,何处忘忧”的心绪,这是该出戏人物的情感基调,也是石小梅表演风格的基调.这一“冷”,对岳美缇是“很柔和的轻‘罕’(指罕腔—笔者注),并不高挑,‘冷’ 字可送出暖人的气息,让人回味无穷”1.

“大武生”侯少奎在昆曲舞台上塑造了关羽、林冲、李元霸、赵匡胤、钟馗、武松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但大师版《冥判》之胡判官可不是他的本行.他的可爱之处在于,当杨凤一院长找他商量时,没想到他一口答应,所以,大师版《冥判》还具有创新意味.接到任务后,他很兴奋,天天背唱,连身边两个外孙女都学会了唱词.他还有很好的绘画功力,胡判官的脸谱也是他根据父亲所传亲自勾绘.台下,魁梧高大的侯少奎依然气宇轩昂,只是刚逢喜事、头发留短后平添几分憨厚,也显得更为年轻.蔡正仁打趣说他是焕发青春的花判.他一直强调,昆曲界要团结起来,对他而言是在用心学,重在参与.

一门舞台艺术到了配角甚至龙套都能够为观众所认可、成为大师,也说明这门艺术表演的成熟.昆曲界有很多这样的行当和演员,大师版中的刘异龙、张寄蝶、陆永昌、王小瑞、王维艰、徐华、郭鉴英等,尽管在剧中出场时间不多,人物多属配角甚至是龙套,但他们所刻画的人物、他们精湛的表演深受观众欢迎,他们的名字也是昆曲戏迷所津津乐道的,某种程度上也更让人钦佩.

四、传承时代该如何传承和传承什么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进入当代是一个艺术创新时代,那么进入21世纪的当下,则可谓进入一个艺术传承时代.1949年10月,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体现在艺术发展上就是革新、创新的追求,“创新”是那个年代的关键词.2001年5月,昆曲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艺术需要创新,这是不争的规律,而就传统艺术在新世纪之命运之复兴而言,传承又是刻不容缓的.有鉴于以往对“传承”事实上的偏离和忽略,现在说进入一个“传承时代”不是没有道理.国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年有期,陆续评审出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多位传承人,投入巨资抢救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之根,扭转着跌落西方文化陷阱之势.民族文化的复兴是民族复兴之魂,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可以看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新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的难题.对传统艺术越来越重视了,因为这种重视使得许多濒临消亡的艺术品种得以存活下来,但也存在如果不能科学保护和传承,保护对象“基因”发生病变和替代,将得不偿失.

非遗保护功不可没,但对于专业人员来说这也仅仅是开始,需要把对传统艺术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转化为对具体对象切实的抢救、传承.人们都在讲传承,但如何传承、怎样传承并未完全.多少年的艺术流变,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交叉裹挟在一起,使得很多传统艺术划分难以遽然判别.在一个标榜创新的时代,“传统”意味着旧、落后,甚至会是糟粕,所以它对传统艺术的改造是深刻的.要传承,首先要找到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对象.看大师版《牡丹亭》最大的感受,是更能理解昆曲的价值和经久不息的美,所以称之为“大师版”是有根据的.这些艺术家们的昆曲表演应该说代表了一个时代,尽管繁华不再,青春已逝,很多艺术家带伤抱病登台,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容颜,但却凝聚和砥砺了他们的艺术和表演,他们台上的一招一式,没有一个细部是在台上可以偷懒、走神的,观众的聚精会神不是疲劳而是确确实实的享受,体验着昆曲的典雅和典范.7位杜丽娘、4位柳梦梅,每个人的年龄、性格、经历和表演风格不尽相同,但唱念、身段和表演都那么讲究和美,那么和谐、统一,对剧中人物思想感情有他们各自的理解和外化表达,但每个动作和细节都来自老师的传承和教授,是在多少年的表演实践中积淀积累形成的程式表演.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从文本到表演走向完全成熟的产物,明清传奇文本数以万计,曲谱身段谱的出现使得昆曲表演和歌唱有了“成式”和“规矩”,遵循这样的“格范”、这样的演唱体制一代传一代,昆曲的传统和传承是非常具体和清晰的,不是虚的、概念的.“大师”们的表演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了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几十年的舞台表演使他们成为新的传承坐标.今天的传承就应该像对待“大师版”一样对待大师们的每一出戏,把他们身上的“戏”“艺”完整地、形象化地保留下来,并总结其表演规律,以口传身授方式传下去.同时,还应该借助新科技现代手段对这些大师们的表演加以研究、分析,将艺术和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这样的传承才是长久和牢固的.应该组织立项、攻关,建立昆曲表演艺术科学传承机制,这些“大师”们就是极具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传统是条河,奔流不息.后浪推前浪,新人辈出,师承不断.在与这些“大师”们的接触、交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没有一个人夸夸其谈,谈自己的创新和贡献在哪里有多大,而是不断强调老师们的辛勤培育,恩师们往事的点点滴滴,很多人为前辈们没能赶上昆曲今天的好时候而惋惜.在这种惋惜里,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大师”们对于前辈的感恩和无尽怀念!俞振飞、周传瑛、朱传茗、姚传芗、沈传芷、言慧珠、华传浩、王传淞、侯永奎、叶仰曦、沈盘生、马祥麟、侯玉山、傅德威、郑传鉴、倪传钺、周传铮、张传芳、张娴等,这些响亮的名字虽然离我们愈来愈远,但却与我们又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联系的纽带就是—昆曲、昆曲的传承.“代擅其至”,这本来是指某一时代都会产生代表该时代的艺术样式,但我们期望昆曲传承也能够做到尽善尽美、让昆曲艺术发扬光大!

1岳美缇编著:《巾生今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第263-264页.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牡丹亭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牡丹亭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牡丹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关于牡丹亭的论文 牡丹亭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