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乡村治理和乡村治理模式述评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这篇乡村治理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乡村治理和乡村治理模式述评

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模式研究述评

黄雅兰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2)

摘 要 乡村治理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成果颇丰.文章主要围绕乡村治理的内涵、治理模式、困境及路径方面来对乡村治理进行研究,而乡村治理模式则是从理论上或实践中对乡村治理方式进行提炼,形成各自不同的乡村治理模式的划分.

关键词 乡村;乡村治理;治理模式;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42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8)01-15-03

党的十八大以来,治理一词成为国内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与管理不同,治理所偏重的治理模式并不是全靠政府的权威,更多的是多种统治模式的相互作用,这意味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我国是农业农村大国,乡村管理向乡村治理的转变,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的一部分,一直也是国内农村问题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对此,项继权教授认为,“在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中,乡村社会的性质、构成以及其治理结构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而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对中国乡村社会及整个中国社会政治体系的特质的认识,也关系到对中国乡村社会及整个国家社会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发展趋势的认识.”本文将从治理的内涵着手,对国内现有乡村治理及治理模式的研究展开述评.

   

1

治理的含义

   

“治理”(governance)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引导领航”(steering),该词本意指的是指导、统治或操纵.“治理”长期以来是与统治一词交叉使用,被大量用于国家或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和相关的政治活动之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其概念作出了新的定义,治理是未经认可却起作用,是一定研究领域的一种管理机制;治理理论的权威罗茨(R.Rhodes)提出了关于治理的六种不同含义,他指出治理是动态的,会随着统治而变化,不断以新的治理方式来统治.治理理论的另一位权威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将各种治理概念进行了归纳梳理后提出,认为学界对治理理论主要存在五种主要观点,即:治理来源于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治理是为社会经济寻求出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边界模糊性;它表明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利依赖;治理意味着最终成为治理网络;它还表示良好的治理能力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权威的运用.目前对治理的定义,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最具代表性.它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组织机构管理方式的总和,并且能够调合不同利益间的冲突,还能够采取持续性联合行动的过程.而在国内,俞可平将其定义为:治理是指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2

乡村治理

   

学者从不同研究前提出发,运用不同的理论范式对中国的乡村社会及其治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最有学术影响的主要有以下理论:

(1)以费正清等为代表的“家国一体论”.他们指出,中国乡村社会是基于家庭和家庭网络组织起来的,国家透过家庭体系运用权力进而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治理.

(2)以张仲礼等为代表的“士绅社会论”.他们强调士绅集团在中国乡村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从士绅或精英的角度对乡村及整个国家权力和控制体系的结构和运行进行了解释.”认为国家和乡绅之间形成了互相合作、互相依赖的关系,共同实施对乡村社会的治理.

(3)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论”.他指出,中国农村社会是基于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农村社会的基层结构是由相互间的私人关系所构成的网络,即“差序格局”.乡村治理主要是依靠传统道德教化和风俗习惯维持的礼治.

(4)杜赞奇的“国家政权建设”理论.他分析了20世纪初期,“国家政权建设”在村落社会里遇到“权力的文化网络”的狙击现象.他认为国家政权在乡村的扩张,导致了乡村传统文化权力网络的破坏,营利型经纪的再生,国家政权的“内卷化”,乡绅的劣化与武化,最终导致农民的反抗,国家在乡村丧失合法性.上诉几种理论是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理论基础,学者们在研究乡村治理的内涵上,都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

对于乡村治理的含义,学者们归纳了几种观点,认为以往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是“村治”,村治是指的乡村群众自治,它的性质是村民自我治理的模式,村委会实质上是群众性自治.

其二是指村庄政治,村治也就是普遍认为的村级治理,它是指乡村公权力对乡村事物的管理.徐勇等人认为,乡村治理就是通过运用公权力来对乡村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政府目的的政治活动.

其三是指村民自治,乡村治理内涵其实是村民自治,在他看来,乡村治理是指在乡镇范围内的政治活动,包含横向乡村之间的治理和纵向之间的镇乡治理关系.因此,乡村治理就是在乡村关系中,通过公权力参与社区事务治理,达到规模效应,以实现乡村发展.

此外,一些学者从农村治理的概念来阐述乡村治理,他们认为,乡村治理是以国家政权为基础,通过政府、乡镇、村民等多个主体来协调合作,通过参与到乡村事物的管理之中,服务乡村事物,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以促进乡村发展、农业经济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最终实现乡村资源优化配置,乡村机构有机结合,乡村环境美好、乡村风气良好、乡村秩序稳定的城乡协调发展的活动.目前学者对乡村治理的定义存在分歧,普遍认为乡村治理的概念具有包容性,因为乡村治理不仅仅具有传统治理理论的特征,还包含了研究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乡村治理基于政府和村民合作管理理念,其囊括了乡村基层选举、乡村风俗、人口流动、基层体制改革等诸多问题.因此,他将乡村治理定义为,政府依托制度设计、合理规划、领导、调控乡村结构,与其他治理主体共同治理、服务乡村的行为过程,目的在于促进乡村社会稳定和谐.

除了对乡村治理定义的界定,学者们还试图通过对农村治理概念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乡村治理的内涵的研究.

乡村治理是对乡村管理方式的统称,其内涵包含三方面:一是基层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相互合作,使治理更有效率;二是为乡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以此来满足村民对公共服务需要;三是能够有效管理乡村秩序,维持乡村平衡机制.农村治理中的公共权威既可以是的,也可以是民间的,或与民间机构的合作,从近代直到现在,治理中国农村的公共权威机构主要由政府、政党和民间三部分组成,其中,政府和政党属于的权威机构,他们在农村治理中起着确定性的作用,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公共权威的构成和表现形式大不相同,进而出现了不同的农村治理模式.农村治理就是运用农村公共权威管理农村社区,通过对乡村社会的调控和治理,达到增进农村社区公共利益的目的的一个动态过程.

乡村治理与城市治理相互关联,乡村治理是中国的重大研究课题,不仅包含乡村经济治理,还有乡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面的治理.不言而喻,乡村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改变目前乡村状况、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提高村民教育水平、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使全体村民都参与到乡村自治中来,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3

乡村治理模式

   

对乡村治理模式的研究,学者们都是从国家政权与基层政权、国家宏观政治与乡村社会、官与民这三类相互之间的关系来探讨.目前乡村治理模式分为两大类:“理想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和“批判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模式.

“理想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县政·乡派·村治模式.此模式代表人物有徐勇,徐增阳等人.徐勇认为,现行的治理结构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其局限性愈发突出,必须进行改革,因此他主张实行“县政·乡派·村治”模式.徐增阳的提出了“镇政乡派”模式,他观念与徐勇相似,区别在于他强调将“镇政”和乡政要分设.另外,南刚志认为,目前中国乡村主要实行的是“乡政村治”为标志的治理模式,但是由于经济和乡村的发展,改模式的局限性凸显出来,因此他认为要将乡村自治延伸更深,即把现有的“乡政村治”模式升级为“乡村自治”模式.

“批判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模式主要有乡镇自治模式和乡治·村政·社有模式.其中乡镇自治模式代表人物有郑法和綦彦臣.郑法认为,应当“构筑以农民自治体和农民组织为基本架构的乡村农民组织制度”,“建立农民自治体意味着在目前实行村治基础上实行乡(镇)民自治”.国家政权应该结束于乡村,应该让乡村在群众充分认可的基础上接受“乡镇自治”.沈延生是乡治·村政·社有模式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从中国现代化发展和政治进步的认识上看,参照台湾和国外乡村治理模式,借鉴西方的治理理念,针对现行的乡政村治模式,提出了“乡治·村政·社有”的新模式.

另外,吴杨根据政府对乡村治理的影响大小,将治理实践模式划分为三类:政府主导型、多主体参与型和精英主导型.他认为,正如我国地域和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乡村治理的不同模式.而且,在当前的政治格局之下,乡村治理的结构矛盾不仅有横向矛盾,还有纵向矛盾.横向矛盾主要存在于村级公共权威之间,主要表现在党支部和村委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而纵向会发生在村民自治权威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且随着政府权力渗透,此矛盾会愈发激励.因此乡村的治理状况取决于党支部和村委之间的关系.

乡村治理模式要从统治型向服务型转变,从管理型向参与型转变,从全能型向功能型转变,跟三个因素相关:

(1)政府下派任务减少;(2)传统管理模式转变;(3)其他组织参与乡村治理.他建议要建立乡村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

综合对乡村治理和乡村治理模式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乡村治理的研究有着不同的方向及研究主体,不同的研究视角或者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对乡村治理内涵进行界定,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乡村治理的概念.

3.1 从基层政权角度

乡村治理的主体是以基层政府为基础,基层政府和乡村其他机构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他们构成了乡村治理主体.并且在乡村治理活动中,他们组织机构、治理资源配置、乡村机构产生方式以及和乡村社会的关系,组成了乡村治理机制.乡村治理就是乡村公共权力管理乡村,以此来促进乡村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另外,乡村中存在的不同组织,如乡镇党委政府、七站八所、扶贫队、工青妇等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乡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团支部、妇女会、各种协会等村级组织,民间的比如,红白理事会、慈善救济会、宗亲会等民间团体及组织,他们通过某种约定俗成的体制机制来管理乡村事务.此外,有学者认为,乡村治理是指乡村治理主体对乡村时候的组织与管理,运用不同的治理体系去引导和规范乡村秩序,最大限度的促进乡村公共事务的发展,它不同于行政末梢化的管理方式,它强调的是政府与村民合作管理,从而形成互动治理网络.

3.2 从村民的角度

乡村治理是指队乡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治理,从而来促进乡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并且乡村治理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主张乡村自我行,强调自治,另一方面主张通过共同治理,来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 从全面综合的角度

徐勇认为,乡村治理是指如何通过解决乡村发展的问题,以此来实现乡村的稳定发展.张润泽、杨华则认为,乡村治理是一种宏观治理体系,它包含了乡村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强调以宏观的视野来对待乡村,而不是简单的归结为化的乡村自治.此外,在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基础上,对整个乡村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活动,目的在促进乡村发展、协调各种利益、维护乡村稳定.综上,虽然治理理论各有研究,但实质上都是乡村治理主体通过不同形式来对乡村进行治理和服务的活动,目的在于促进乡村的繁荣和发展.   

4

小结

   

无论是强调“乡村自治”的理想村民自治模式还是强调“获得认可基础上乡镇自治”的批判村民自治模式,都是建构在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过程中的,强调政府、公共事务管理组织、村民多方参与进来的互动、合作管理,用良性的关系制度引导和乡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综合治理.这种综合治理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自治程度较高的基层政府组织,村民自治的村社区组织与农民的跨越社区的、非政府组织并存;正规组织与非正规组织的发展并存;经济实体型组织与社团型组织的发展并存;单一功能与多功能性组织的发展并存;小范围社区内的非正规组织与成网络甚至科层建制的组织体系的发展并存;具有较强合作性质的自助经济组织和非合作导向组织的发展并存,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乡村公共利益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与繁荣.

参考文献

[1]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M].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5.

[2]R.A.W.罗茨,杨雪冬.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J].经济管理文摘,2005,14:41-46.

[3]格里·斯托克,华夏风.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19-30.

[4]郑法.农村改革与公共权力的划分[J].战略与管理,2000,4:19-26.

[5]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M].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20-32

[6]王海影,李宏宇,董水生.农村治理模式的转变与发展趋势研究[J].科学决策,2009,5:74-80.

[7]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2:27-30.

[8]俞可平,徐秀丽.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的比较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2:13-26.

乡村治理论文范文结:

适合乡村治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乡村治理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乡村旅游论文

2、公司治理论文

3、关于公司治理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