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与国际湾区经验与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基于SLEPT的分析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本文关于建设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国际湾区经验与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基于SLEPT的分析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有望成为继纽约、旧金山、等三大世界级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借助SLEPT宏观分析模型,从社会、法律、经济、政治和技术五个角度分析对比国际三大湾区的现实情况,同时借鉴国际湾区的实践经验,粤港澳大湾区今后的发展应依托穗深港,发挥湾区增长极的作用;其他城市应找准坐标,避免过度竞争、产业同质,实现共赢;推动建设以“科技+金融+高端制造”为标志的国际科创中心;使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统一;全面深化粤港澳合作.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湾区;SLEPT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8)09-0005-03

  一、引言

  当今世界,发展条件最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是全球公认的世界级湾区.三大湾区产业结构合理、法制健全、公共服务卓越、环境优美宜居,充分利用“拥海抱湾连河”的地理优势,形成以城市群发展为主线,产业群+港口群为两翼齐头并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并向周边腹地不断拓展,逐渐发展成金融、创新、贸易和制造业中心,是全球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二、国际三大湾区的主要特征

  虽然纽约、旧金山、湾区等世界级湾区的发展模式与核心定位各有不同,但三者却表现出一些共有的特征,主要包括: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的产业布局体系、众多高水平教科研机构、一流的公共服务等.

  (一)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际三大湾区都是由超级都市集群演化而来,充分利用核心城市的吸附与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核心城市所产生的圈层扩散效应使湾区内各城市融合度逐渐增加,港口与港口、城市与城市、港口与城市、沿海与腹地之间互动密切.城际轨道、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使得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跨区域的集聚与配置,同时航运、通信、金融等领域也实现了高度一体化,湾区系统化、全方位的城市网络效应得以彰显.

  (二)合理的产业布局体系

  纵观国际三大湾区,可以发现湾区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了高度协同化的产业分工模式,城市的功能与产业定位层次分明,各城市依据自身基础与特色,承担不同的功能.核心城市凭借资源与政策优势往往聚焦高端产业,周边城市则与核心城市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格局,有效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实现共赢.这种产业布局体系还促成了局部的“雁阵演化”,即产业转型升级依次从核心区域向周边区域协同扩散,产业链上下游从内到外紧密衔接,最大化湾区产业集聚效应.

  (三)众多高水平的教科研机构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国际三大湾区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再反过来汇聚人才,形成高端人才、高科技成果、高端产业“三高联动发展”局面.高等院校重视人才培养,三大湾区的教科研机构密集程度远超其他地区.聚集了全日本1/5的大学、30%的大学教员、1/4研究机构和超过一半的高科技公司;纽约有大学及学院六十余所,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都是世界顶尖学府;旧金山湾区有四个世界级研究型大学、五个国家级实验室,斯坦福大学的科技园成就了举世闻名的硅谷.高水平的教科研机构保证了湾区的国际竞争力,促成人才—产业—经济增长的湾区发展链式效应.

  (四)一流的公共服务

  湾区建设牵涉到跨政府与跨行政边界协同合作,在湾区的发展规划中牵涉到不同行业、不同地方、不同层次的发展诉求,需要透过湾区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统筹协调.湾区开发建设是由各种智库在城市间布局规划、居中协调,例如湾港湾联协推进协议会、湾综合开发协议会等协商机构和智库对湾区发展有长期的研究和认识;旧金山湾区成立各种委员会,如交通委员会、火灾委员会等,各委员会之间相互协商,充分保障每个公民、每个企业的协调发展;纽约区域规划协会对纽约湾区交通、城市规划、社区系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大力倡导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成为纽约湾区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三、国际湾区发展环境的SLEPT分析

  (一)社会角度

  湾区以银座为中心,西有京浜工业地带,东有京叶工业地带;有六大港口,分别是港、横滨港、千叶港、川崎港、横须贺港和木更津港,这六大港口与羽田、成田两大国际机场以及六条新干线连接在一起,构成了湾区与全球主要城市之间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纽约湾区通过空运、航运、高铁、城际轨道的立体复合式交通网络促进湾区要素的集聚与扩散,纽约作为湾区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范围远远超过州政府的规划范围,使要素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转移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旧金山湾区具备成熟的海陆空网络,旅游、商业、金融、高科技、葡萄酒等支柱产业分区成熟,错位发展明显,多元化产业共同推动湾区经济发展.

  (二)法律角度

  湾区建设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保障做基础,区域内要素流动、改革创新都需要法律作为后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湾区.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港湾法》,标志政府对整个国家港口发展的数量、功能、政策进行统一战略规划;1960年,推出《规1960—结构改革的方案》,开始逐步构建并完善湾区法律保障体系;上世纪60年代日本正式实施“工业分散”战略,将核心区打造成湾区金融、贸易、科技中心,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制造业则转移至川崎、横滨等周边地区,形成中心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格局.

  (三)经济角度

  2015年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GDP分别为1.24、0.8、1.4万亿美元,人均GDP最高的是旧金山湾区,达到11.19万美元,远高于其他湾区.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三大湾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均超过80%.湾区以贸易、不动产以及批发零售业为主;旧金山湾区侧重高科技、互联网、生物制药等领域;纽约湾区则拥有全世界最顶级的金融保险业,同时也是美东最重要的航运中心.三大湾区经济上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利用产业发展的扩散效应,加速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四)政治角度

  国际三大湾区会定期出台各种发展规划,全局把控湾区发展的整体框架.湾区内的一都三县,包括不同的城市,会保持多种形式的沟通机制,对城市发展中的问题采取协商解决的办法;旧金山湾区每五年做一次城市规划,在公众参与的基础上,从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交通、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设定了大量严格标准,即开发城市用地,又注意环境保护以及吸引高端人才;纽约区域规划协会从1929—2013年先后四次对纽约湾区进行了区域规划,范围涉及到经济、社会、人文、自然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并兼顾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平衡,从而确保湾区的全球竞争力.

  (五)技术角度

  湾区建设需要吸引与打造世界级巨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与技术外溢效应.湾区以金融服务、高新技术、精密仪器等为主要产业,日本30%以上的银行总部,销售额超过100亿日元的大公司有一半都聚集在湾区;旧金山湾区拥有众多高科技巨头,101家独角兽公司,是美国重要的科技金融中心,硅谷是旧金山湾区的心脏,同时也是世界各国人才的竞技场和淘金场;纽约湾区从金融、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等方面为突破口,主打高端金融保险服务,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已有三分之一以上把总部设在湾区中的曼哈顿岛.

  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议

  国际湾区实践对于进一步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走协同发展之路,服务好两个大局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对比纽约、旧金山和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该在城市定位、产业协同发展、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深化粤港澳合作等方面做文章,努力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国家全面走向现代化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撑节点和世界级经济平台.

  (一)依托穗深港,发挥湾区增长极的作用

  穗深港是大湾区三大超级都市,广州是省会城市,深圳是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香港是国际大都市,三大城市在湾区的经济、交通、产业、文化发展上影响力巨大.穗深港应精准定位,成为湾区经济的增长极.例如广州可定位于湾区的政策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深圳代表“湾区硅谷”,对接香港的金融中心;香港充当对外“超级联络人”的角色,三大城市的产业辐射和技术外溢效应通过不同渠道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形成大湾区多中心联动发展格局.

  (二)其他城市应找准坐标,避免过度竞争、产业同质,实现共赢

  在依托穗深港的基础上,其他地区应利用产业比较优势,去弱留强,明确分工.例如莞惠瞄准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等;佛山定位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业龙头,凸显广佛同城优势;中山建设世界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连接珠江两岸和粤西地区的枢纽;江门打造全国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城市;珠肇的文化旅游资源;澳门的娱乐休闲.形成产业链完整、层次分明、互补互通的湾区产业格局.

  (三)推动建设以“科技+金融+高端制造”为标志的国际科创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气氛活跃、制造业发达,应利用好国家政策与自身优势,建设以“科技+金融+高端制造”为标志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探索建设“云上湾区”.同时,充分利用深港两大金融中心,推动科技与金融业融合发展,提升金融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支撑力.

  (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统一

  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在国际大湾区内部自由流动,除了受益于经济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之外,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般来说,行政机制主要解决湾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基础建设和法律保障问题,把组织生产和资源配置的问题交由市场机制去协调,政府部门较少会对市场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而且干预的流程也是高度透明化的.另一方面,由于大湾区内部发展不平衡,诉求、利益也不相同,各城市带有明显地“合作式博弈”倾向,表现为既有与其他地区互补互通的强烈愿望,又唯恐过度开放会损害自身的利益.应通过国家政策统筹一揽子规划,摆脱地方保护主义和一些体制机制上的束缚,从细节着手解决“大门敞开,小门关闭”的问题.

  (五)全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是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特征在于跨境整合,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要探索形成连接三地的体制通道,把“机遇共享、人才共享、产业共建”三者结合起来,找到体制创新的方向,加强“9”与“2”的政策衔接、舆论引导,鼓励内地企业赴港澳设立国际总部,放宽港澳以及海外企业进入内地政策,重点打造几个标杆性合作案例,促进生产要素资源双向进出、有序流动,进一步营造三地利益共同体氛围.

参考文献:

[1] 丘 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路向选择的维度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7(4).

[2] 申明浩,杨永聪.国际湾区实践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J].改革前沿,2017(7).

[3] 王静田.国际湾区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J].经济师,2017(11).

[4] 马喜生,黄少宏.广州应成为大湾区建设的“火车头”[N].广州观察,2017-03-06(01).

[5] 周任重.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J].开放导报,2017(3).

[责任编辑:方 晓]

建设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建设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新农村建设论文

2、城乡建设杂志

3、建设法规论文

4、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5、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6、图书馆建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