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注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与写作:精神生命的关注和滋养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关于关注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写作:精神生命的关注和滋养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内在精神生命.写作,就是学生内在精神生命的文字倾诉.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先有郁于内的精神生命,然后才有形于外的语言文字.一个学生精神生命层次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作文立意的深浅,精神生命的丰盈与枯竭直接关系到其作文内容的丰满与贫乏.为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须把目光前移一下,从关注学生外在的文字转移到关注学生内在的精神生命成长上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抓住作文教学的根本.几年来,我以此为理念进行作文教学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学生们先后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作文300余篇,获省级大奖40余次.现把我的作文教学理念与实践介绍如下.

一、精神生命的思维形态

教写作时,我们有时显得很急躁,恨不得把自己所擅长的文体一股脑儿都教给学生,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让学生写出那种中规中矩的文章来.可往往是事与愿违,经过一番折腾之后,学生的作文还是没有多大长进.原因在哪里?那是由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对学生的思维形态有着正确的认识,因而不能顺应学生思维形态去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

教学,应顺应学生精神生命的思维形态,指导他们写那个年龄所应该写的作文.这个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形态有什么不同呢?为此,我追踪一个学生的写作历程,把他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文拿来研究,发现他的作文有以下特征:

小学四年级以前立足于构造.其文章诸如《假如我有了翅膀》,运用想象表达心中的愿景;或者是看图写文《送伞》,运用想象来把自已过去的生活重新复制.初中作文大都是《两个苹果》一类的记叙文体,通过一些具体事件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点滴感悟.高中作文大都是《我们自己的成功》一类议论文,从一件小事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在语言形式上,差异也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语言形式已经由形象描绘逐步过渡到抽象议论.

这是什么原因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一名学生由小学到高中,其思维发展经过想象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个阶段.语言是思维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思维不同,语言有异.而以语言为表现形式的作文,也就随之有很大差异.想象思维,构建自己的愿景;形象思维,表达自己的感悟;抽象思维,以分析议论为主,思维向广处拓展,向深处延展.

这三者呈现出一种循序渐进的关系.想象力是基础,想象力强的学生,能很轻松地在头脑中构建生活的画面.当他的头脑中有丰满的生活画面,就极易感受到生活的情和理,也就为高一级的感悟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写作中,想象力是感悟力的基础,感悟力是思辨力的基础.这三种能力是逐层向上攀高发展的.从思维形态上说,小学1-4年级是写想象思维的文章,在此阶段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学5-6年级及初中阶段是写形象思维的文章,在此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高中阶段是写抽象思维的文章,在此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朱光潜在《谈作文》一文说:“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章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那描写文就是我在此所说的想象性作文.

我的学生为初中阶段学生.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突出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突出感悟力的训练.我指导学生从一个人写起,如《不一样的老爸》《我的呆萌老师》; 从一个物写起,如《牵牛花的微笑》《幸福的三叶草》;从一个小细节写起,如《路灯下的那抹微笑》《红胎记里的辛酸》;从一件事写起,如《祭月》《一句迟到的话》;从一缕思绪写起,如《老槐树下的沉思》《幸福在哪里》.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生活的滋味.

有人说:“夏玉桥找到了作文教学的门道.”我认为,这话一点没错.根据学生的阶段性思维形态特点来教学作文,用《学记》的话说:“不陵节而施.”是我作文教学成功的秘密之所在.

二、精神生命形成的心理历程

在写作教学中,探讨学生精神生命形成的心理历程非常重要.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文章写不长,是他对某件事心理历程很短;有的学生文章很干巴,是他对事物的感受不够细腻;有的学生把一件事写得很肤浅,是他对一件事情认识得不够深刻.为此,洞察学生的心灵,有意识引导学生思维与情感向深度及广度拓展,显得极为重要.

有趣的是,许多文章都是作者心理历程的再现.也就是说,当作者把自己的心理历程完完整整地展现出来,就是一篇文章了.反过来说,通过一篇文章可以发现学生精神生命形成的心理历程.下面,我就以学生习作《石板缝中的小草》一文为材料,探讨学生精神生命形成的心理历程.(注:楷体字为对学生作文的引用文字.)

1. 困惑

这些天,我因为期中考试没考好,心中特别的烦闷.

与其说烦闷,不如说困惑.生活中的事为什么不能尽如人意,遇到不如意的事该持什么样的态度,该怎么办?这一连串的问题,就会迫使“我”不得不从生活中寻找答案.于是,“我”会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

2. 入境

一个人,只有进入特定的情境,才能有特殊的体验,才能领悟到生活中的真谛.在作者的一些叙述语言中,可以看出她是慢慢地入境了.

滴滴答答的雨声终于停了.

乌云却迟迟不肯散去,天空没有一丝光亮,昏沉得可怕.一开门,便有风呼呼地刮着,冻得我瑟瑟发抖.房檐上的雨滴汇集在一起,啪嗒啪嗒地砸在地上,也砸伤了我的心情.

门外特别阴冷,不一会儿,脸上便起了凉意.刚刚盛开的花被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蔫了,低垂着头,毫无生气,我的心情更加沮丧起来.

她走进了一个雨季.暴雨过后,花儿“蔫了,低垂着头,毫无生气”,一如她当时的心境.

3. 发现

当一事物呈现出有别于它事物的特质,当我们感觉到一事物可能包含有自己所寻找的答案时,这一事物就会被我们注意,并有所发现.

忽而,有丝丝缕缕的青草味儿飘了过来.

“丝丝缕缕的青草味儿”,这些就是引起“我”注意的特质.从此之后,她注意了那棵不起眼的小草.

我一转头,发现门前碎裂的石板缝里居然长出了一棵翠绿的小草.这更让我烦躁了,我顺手拿起了旁边的一根树枝,有一下没一下地拨弄它,可小草被拨得左摇右摆,最后还是直直地站在那儿.我更加烦躁了,随手抓一块泥巴重重地砸去.小草也在泥巴中倒下了,我的气消解了.天上又下了雨,重重地向下垂落.此时,我忽然内疚起来,悔恨自己不该拿小草解气,我蹲在房檐下,不由地低下了头.

4. 体验

呆了好一会儿,我转身进屋.我偷偷瞥一下那棵小草,猛然间,我惊呆了.它已挣脱了泥土的重压,又直直地站了起来.它经过雨水冲洗,更加挺直,更加青翠.石板盖不住它,泥巴压不垮它,风雨浇不坏它.它是那样的顽强,它的身上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它深深地震撼了我.

这一段,都是体验性的语言.“我”在用树枝拨弄它,“我”在用泥巴砸它,可是它最终又顽强地站立了起来.对待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它那么倔,那么犟,从不屈服.而“我”呢,一次考试的失利就让“我”屈服了?

5. 出境

雨又淅淅沥沥下了起来,小草借着雨滴,洗净了身上的泥土,越发地生机盎然,把这小小的庭院映衬得更加鲜艳、更加明丽.

这两段是在写“我”摆脱了生活中的困惑,走出了迷茫的人生.她心里亮堂起来了,才看到小草的生机盎然,才看到庭院的明丽.

6. 感悟

我呆呆地站在门前,看着看着,不由得羞红了脸.

“呆呆”“羞红了脸”,一是写出了“我”羞愧的感情,二是引发读者思索.

困惑、入境、发现、体验、出境、感悟,这就构成了感悟事物的一般心理过程.写作,是从生活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并观照自我的过程.写作,是自己心灵成长历程的记录.

三、精神生命视角下对作文教学的重新审视

从精神生命视角审视作文教学,我们就会发现过去的作文教学缺失了很多必要的教学内容.

1. 风貌与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精神文化,而这种精神文化又在滋养这一方人的精神生命.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地域的风貌,并探究一个地域的文化,会写出许多文质皆美的佳作来.我们学生的许多好文章,都是对风貌与文化这两个精神生命的要素有所关注并得其滋养而写成的.

在《美丽的淮上人家》一文中,我的学生写出了家乡特有的精神文化,写出了家乡特有的风景美、风情美、风俗美.你看:爬上屋檐的瓜藤,依次开放的凤仙、月季及菊花,屋后的嫩竹,河汊里的小鸭,这一切,都构成了淮上人家独特的风景美;红霞下的小饭桌,挖小蒜的村姑,让人垂涎的小蒜饼,这一切,又让人感受到淮上人家的风情美;杀鸡做食招待客人的习俗,一家事就是全村事的邻里关系,这一切,又构成了淮上人家的风俗美.

《怀仁堂前舞狮子》一文,写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一群回族后生们进中南海怀仁堂为领导人舞狮子的故事,展示了此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其中“朱总司令头有笆斗大,手像蒲扇样……似乎朱总司令和他刚刚握过,他还感觉到有些痒痒呢”一句,表现了少数民族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2. 情绪与触动

为什么有的学生满眼都是生活,都是写作材料,有的学生眼中没有生活,没有写作材料?为什么有的学生一段时间来能写很多篇,可在一段时间来一篇也写不出?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对此问题探讨了很久,最后发现在“情绪”这两个字上.

一天,一个学生来告诉我,这些天来,有一件事一直在她心里.我问:“什么事?”她说:“每天晚上,爸爸都要在我回家的路上等我.我叫他不要来,他非要来.尤其是那个寒冷的晚上,我看他裹着大衣,弓着身子,活像一只大海虾.”

我知道,这名学生是抱养的,她的父亲现在是个单身汉,有六十多岁了.他原来娶过一个,是半路夫妻,没两年就分手了.在该生父亲身上,有很多坏毛病,说话尖刻,好挖苦人,好吃懒做,好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往家里带.她现在长大了,一度对他极为反感.可没曾想到父亲对她却是这样的关爱,天天包好水饺在家等她.

有了这个情绪,还要从情绪中找到触动点,方能写成文章.我接着问:“那你对父亲的印象中,哪一点让你最感动?”

“微笑.”她回答我,“父亲在斑驳的路灯下,远远地看见我,咧开了嘴,露出那最开心的微笑.”找到了触动点,也就引出了与之相关的一连串事件,该生也就能写出《路灯下的那抹微笑》那篇文章.

3. 印象与意象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向我倾诉此类话:

“夏老师,我外婆家的庭院中的树很独特.那些银杏树一直往高处长,向上望去,一圈儿树把天空围成一个圆.”

“夏老师,我就渴望我们家的锄头生锈,不能再锄地.这样,妈妈也就不用下地干活了.那天,我看到妈妈在风雨中回家,当时是扛着锄头,锄头上挂着一个水壶.头发被汗水泡得一绺一绺的,心里很难过.”

我把此类话称之为学生对生活的印象.

当我们处在一定的情绪中,从而被某一事物所触动,就对这一事物留有印象了.印象很重要,它是写作的初步.可我们往往却忽略它,为此许多好文章都在这里丢失了.印象一般来说都是模糊的、不够具体的,使得我们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为此,我们应当重视学生最初的印象,用心指导,把印象转化成意象,最后形成作文.

有这样一个作文教学案例:

一天,学生赵芳芳对我说:“这一段时间,我在脑海里老是想着外婆家的旧房子.”

我说:“那么,旧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她说:“三间小瓦房.有爬山虎,有小燕子,有发着黄光的旧灯泡,还有旧电视.”她说着说着,眼睛里充满着遐想.

我说:“你在外婆家生活,还留恋哪些点滴小事?”以进一步唤醒她对外婆家的情感.她说:“我喜欢抚摸外婆家的墙皮,有一种沙沙的感觉.”她说着,神情显得很愉悦.我又问:“为什么到现在才提起呢,是哪一件事触动了你?”

她说:“不错的,是舅舅要扒房子了,我忽然感到舍不得了.”她很悲伤,又若有所思.一会儿,她拿出了纸和笔.

我知道,她需要自己静一会儿,这样,才能把那个印象一点点复原.同时,写的过程也是一个印象渐渐清晰丰满的过程.

随后,她写成了一篇《童年的外婆家》一文.我反思这篇文章的指导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学生最初的印象,要把它留住.二、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中.我在追问“旧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就是在把她带到一定的情境中.三、唤醒学生的情感.我的“留恋”一句就是在唤醒学生的情感.情感是润滑剂,能让学生记忆的通道通畅,能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细节一一回忆出来.四、启迪学生深思.我的“哪一件事触动你”一句,让她感受到外婆的老房子承载了自己的记忆,这是让自己恋恋不舍的根本原因.

其实,外婆家的老房子既是小作者的童年印象,又是小作者传递情感所借助的意象.我们发现生活,其实就是在发现生活中的意象.当你对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注入情感时,这一事一物就变成了你笔下的意象.

发现生活就是发现生活中的意象;表达生活就是表达生活中的意象,当我们引导学生把印象变成意象时,作文就初步形成了.

4. 感知与感觉

作文是认识事物心灵历程的记录,而认识事物要经过感性与理性的过程.可我们学生在写作中,却把这个感性过程写得很简单,以致于文章内容苍白无力.为此,训练学生对表象的感知以及对心灵感觉的捕捉显得极为重要.

训练学生对表象的感知,就是让学生把一闪而过的表象留下来,与自己的情感相融合,存储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请看我的学生在《柳絮飘飘》一文中对表象的描写——

一粒纤细的种子上,扎着一根根洁白的羽翼,是那样的美.它在我面前瑟瑟地抖动着,更让我心生爱怜.我轻轻地抚摸着它,感到是那样的柔软,又似乎嗅到一缕缕馨香.

“纤细”“洁白”“抖动”“柔软”这些都是柳絮在学生心中留有的表象.从这个表象里,渗透着小作者对柳絮的喜爱之情.

如果说写感知是在写实,那么写感觉就是在写虚.写感知,是在写外在世界;写感觉,就是在写内在精神世界.感觉性的东西,是虚的但却是真实的,它客观存在在学生内心里,最能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

我的学生在《幸福的三叶草》一文中,就是通过对自己感觉的捕捉与描摹,来表现自己情感的.

我在恍恍惚惚中,好似发现三叶草从中隐现着一位透出一缕缕灵气的仙子,手执一把折扇,身着绿色纱裙,在花丛中若隐若现……这就是我要找的幸福吗?幸福的到来怎么这么突然啊——

花仙子,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却出现在“我”的精神世界里.虽然它仅仅是一个幻觉,但通过它,表现了“我”内在情感上对幸福的渴望之情.

关注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关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关注方面论文范文。

1、关注杂志

2、特别关注杂志订阅

3、特别关注杂志在线阅读

4、特别关注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