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学专业方面论文范文 和音乐史论集体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优化理念与实践研析以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音乐学专业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音乐史论集体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优化理念与实践研析以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为例

【摘 要】本文论述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和音乐史论集体课的教学内容优化问题,提出在教学内容设计和知识应用的呈现中,应以在某一门课程中培养多项实践技能的实训为基础,拓展至在某一课程群内部进行有效整合,在不同课程群间进行深化探索,并辅助以舞台实践来达到课堂外的巩固等多角度来协调和组构,从而有效解决音乐学专业本科人才在专业素质能力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突出音乐理论人才的精专化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音乐史论 音乐学专业 集体课 教学内容设计 优化理念 实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C-0069-04

一、音乐史论集体课的基本内涵及当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从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来解读史论型课程,“史论”既是知识领域和方法论涵义,还意味着教学对象应以集体课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并至少有三门同类课程来构成一个课程群.其中,有些课程偏重“史”的内容,如中国音乐史等不同时期专门史、区域史;侧重“论”的课程有如传统音乐概论的“四大件”——民歌、戏曲、曲艺、器乐,还有如音乐名作赏析、音乐美学等课程.

音乐史论课程在本科教学阶段,具有构筑基础理论、提升艺术修养、浸润人文精神等重要功用.并根据其在不同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位置核心性与否,有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差别,以及在教学进程不同的安放位置、授课时数等.而在本科一至三年级均有开设,且基本为必修课,是专门培养音乐理论型人才的音乐学专业.

音乐史论课程还有如下共性:选用的文本教材,以配有乐谱、音乐事相图片的体例和版本为主,有的教材配有专门音频、视频光盘,并有课后阅读的文献目录.在教学训练中,以文献阅读或作品听赏上侧重的数量的积累为主,同时可以佐以思维训练、创新意识等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逐渐增加专题调研等实践环节的体验.但这样的特点,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大都不能适应,比如基于表演专业的技术型特点,青年学生往往不能通过读书与思考这样的理性思辨来获得艺术境界的参悟.于是,史论课程普遍在艺术类学生眼中成了僵化的存在.因此,转变课程给学生带来的印象,吸引学生关注课堂体验,在阅读、温习、完成作业等环节上提高参与度,这些都是音乐史论课程亟须解决的问题.

培养音乐学专业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中,史论类课程门类和数量最为集中,而其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工程,因此音乐史论类集体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优化对于音乐学专业教学改革十分重要.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依托音乐学系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史论方向课程体系,探索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

二、教学内容设计优化理念的提出依据及必备条件

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并应根据音乐学本科专业的特点来进行.

音乐学学科领域包含相关音乐的所有内容,其专业人才应把握音乐领域所有本体的本质与内在发展规律,以哲学的高度来结构与解构音乐本体各要素,并剖析其生存的文化基壤.由此,其人才的理论素质培养需要借助特有的实践性教学来实现,这是一种通过多门课程知识的整合应用与伴生的融会贯通式的思维训练,来拓宽人才的视野,形成创新、探索的自觉意识,以此获得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依据上述专业特质,音乐史论课程设计教学目标为:以审美培养为宏观目标,包含有理论素质与技术操作、知识积累与智力发展、专业性与综合性等要素相结合的相关要素.在集体授课的层面上,教学方法以贯联、整合、创新为重要手段.

由此,需要借助优化方式,进行有效实施.以下是符合“优化”实验开展的选例:(1)在同类学科归属下互为支撑的课程中进行群体内优化,有音乐专门史和史料、文献等课程;(2)在不同类学科归属中互为支撑的知识点中进行关联性优化,鉴赏类课程中涉及音乐本体分析的知识模块,可与作曲技术理论类课程如和声、曲式等知识体系构成支架型的联系;(3)某一课程中某些理论型知识模块可以设计相应的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展示作品,通过作品的完成获得相关知识模块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设计,既要立足课程内容,也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模块储备程度.例如,对某艺术作品进行较为具体而深入地音乐分析,需要放置在和声学、曲式学等课程已修毕的班级.如音乐史课程,需要采用音乐会形式来表演音乐史某时期的作品,还要根据学生的对作品表演的驾驭能力设计,毕竟理论专业的学生在演唱、演奏、编曲等方面的技术掌握程度有限,因此可选作品的数量是有限的,也意味着进行这类教学方法优化的知识模块是需要进行全面评估的.

总之,教学内容设计优化理念(下文简称为“优化理念”)强调教师课前设计的大胆创新、勇于尝试,突出跨越某门课程内进行知识梳理的局限,才能以贯联、整合、创新的手段来帮助学生强化思维的训练和实践探索,以此来达到将学生从背记模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真正减轻其负担和压力,并焕发起主动探求、积极思考的创新诉求和创造力.

三、音乐史论集体课的教学内容优化实践

(一)用某一门课程中贯联多项实践技能的优化性实训.“以一及众”要求所实验的课程应具备多种学科知识融汇,或兼及多种能力培养需求的这些条件.“音乐评论”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其实践形态指音乐评论文的写作,其理论形态指支撑评论思辨所必备的美学、史学、解释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诸多方法论、视角.用以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个性化的思考视角以及思想表达能力.因此,课程的实训综合了文论书写、口述评论、音乐分析与文化思考等方面的技术种类.当这三种能力在学生每一个训练案例中被要求同时运用的时候,“贯联、整合、创新”的优化理念就通过这样的多项实践技能的综合应用来实现.

以一门课程为中心,牵引其他课程知识汇聚于此,通过整合后再为新的视点服务,可以从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来实现.作为课程形态的“音乐评论”,课程内容立足其名词内涵来设置知识模块,评论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展开应以当代音乐生活中的作品、现象、表演为主要侧重;而在教学目标中,还需要强调的是,文字评论如通过报刊等媒体公开发表,其应对音乐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学术高度的音乐评论与一般乐评的不同,与普及性的乐评的差别所在,如体现不出这个特质,那么不需要专门开设这个课程,因为只要具备一定程度的音乐鉴赏感性体验的积累和理论素养,都能写乐评,无须专训.

于是,更突出专业性和学术性的音乐评论课程,实训案例内容要涵盖当代音乐生活的种种,既有音乐作品的多种题材、体裁、风格类型,又有音乐表演中最基本的声乐表演,器乐表演,戏剧、影视音乐、舞剧等综合音乐表演类别等丰富的个案和专域.对这些个案和专域的梳理、思考、价值评论,也是清晰有序浏览多个学科的知识点的过程,符合“贯联、融合、整合”的优化要求.

优化理念中的“创新”在写作实训中开展.评论式文论的写作,是将音乐作品的本体分析与文化关照相结合,通过价值评估,发挥其砥砺音乐创作的特殊功用,对当代音乐生活产生诸多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写作过程凝练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地方特色等不同种类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性经验;使用音乐语言组织规则(指和声学、曲式学、复调学、配器法、中国传统乐学等乐曲结构的基本组织方法,以及音乐体裁和题材所设计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等对音乐本体进行解构的所有规则.语法逻辑指规则中的运行规律)进行音乐陈述逻辑分析的理论素养,以及畅达、准确、到位的文学表述能力.这就是评论者对知识的整合与应用的同步转换,并蕴含评论者的个性化思考和积累,构成评论的多样化视角.为向学生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在课程的考评体系中,音乐评论写作选题的创新性程度也有不同的分数段来体现,这也是优化性改革最终要落实到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上.因此,师生在“音乐评论”课程的每一个实训环节,应时刻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加强事物之间的关联的敏锐洞察力,这是促进创新的基本前提.优秀的评论者应自觉扩大知识吸收的广度和精深度,方能自如伸展其知识提炼和视角发散的反转和呼应行为,即以一化众,尔后又回聚提升的来回“发酵”过程.

在一门课程的训练中激发多门相关知识所在课程或学科的伸展,于此,每一门课程都有其作为中心和周围的角度,在持久的积累和角度转换中获得大量的应用和实训,“音乐评论”以一门课程通过多种合一的优化训练获得理论向应用转换的有效实现.

(二)在某一课程群内部开展的优化性实训.优化性实训在同体系课程群内进行的多门课程配合,形成互为支撑的整合,更能凸显其在课程内容优化上的优势.本例将呈现“音乐史料研读”与课程体系中各时期专门史的相关课程互为支撑,来体现“聚合向一”的优化性实验.

各时期专门史,现开设为“中国古代音乐史(远古至清末)”“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1949)”“中国当代音乐史(1949 —20 08)”“西方音乐史(古希腊—20世纪)”这四门课程.优化性实训依据下述课程特质来进行.

史料谓之历史材料,就如同过往历史时间中的碎片,这些碎片通过有序的组合才拼接成今人所谓的历史过往事相.“音乐史料研读”的课程特质,就是为教材范式的专门史提供了构建历史事相和结论的材料体系.立足与此,课程可对应专门史之专题,进行史料搜集、整理、诠释、研究历史等实训环节,如整理音乐家年表;阅读某时期音乐文论后进行专题写作;某具体对象的音乐史料搜集;赴博物馆参观乐器文物等.同时,各专门史也为过往历史资料及文献提供了空间维度和时间轴度的参照,史料与专门史进行相互印证和比照,才能渐入领域更深的内里.课程内容优化让学生在甄别、梳理、集中、编撰这些细碎繁杂历史材料的实训步骤中,既巩固了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又解构了结论得出的线索和逻辑步骤,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即获之于“鱼”与“渔”.也可以说,学生通过“音乐史料研读”课程提供的角度去学习各时期专门史,如“中国古代音乐史”等,会发现原来不需要死记硬背,也能搞清楚各时期的音乐事相,甚至发现,通过史料的逻辑梳理,比采用专门的背记方式更能对知识点获得深刻的记忆.

这样的同体系课程群内部开展相互支撑的整合,也是通过音乐历史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理论体系来培养音乐学人才的核心专业素质.

上述案例还能变通为:课程群内部的任何一门课程均可作为中心实训课程,聚集周边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在相互间获得对应配置、补充,这样的融会贯通能力,促使本科生独立研究能力、个性化视角的积累和成长.

优化性实训的理念,其创新意义在于:改革措施覆盖课堂时间和课后作业,毕竟这些有针对性的设计虽然加大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但不能通过增加课时量来完成,因此,课后作业和结课考核就要合理利用起来.而对于课程群来说,一项作业或考核方式的设计,能同时作为多门课程的成果,最能突出“优化”的意义,如安排学生为“中国当代音乐史”的内容查找对应的各时期文献、音频、图片、影像等史料,就允许给予两门课程的评分,如果还想一举多得,教师经过周密的步骤设计和细节安排,在实施过程中与学生进行足够的沟通,也是可行的.

当然,基于课程内容和史料形态的丰富性,不需要将“音乐史料研读”与专门史进行每一个知识单元的对应配置,授课教师要精心设计、严格挑选配置的对象和素材,实训展开要合理控制时间,突出核心,兼顾内容与实训能力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不同课程间通过一项实训可互为达到训练目的设想.

(三)在不同课程群间展开优化性实训.只要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处理好对多门课程关联性的实训设计和引导,优化性实训的实验还可以延伸到不同体系课程群间.

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群(中国传统音乐系列课程突出其史论课程的性质,则其名称表述为中国民歌概论、中国戏曲音乐概论、曲艺音乐概论、中国民族器乐概论等,也有类同的名称,但其授课内容主体以理论概述和作品鉴赏为主)与中国音乐史课程群的对应搭配,是基于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系“四大件”的民歌、戏曲、说唱、器乐,也是古代、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知识点中重要的内容版块.因此,如果以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群为中心,则有如下可操作性的设计:

“民歌概论”所述某地传统民歌的基本源流,就要关联音乐史所涉历代民间歌谣的地域流布之相关内容.

“戏曲音乐概论”对戏曲声腔流变的梳理,以“中国古代音乐史”所搭建过的相关知识框架为基础,并借助古代音乐史学在戏曲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史料学等方法论的补给,才能渐得要领.而传统戏、现代戏之经典唱段的学唱,又是各时期音乐史等相关知识点的音乐实践,以这样的互为延伸,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提升.

对应课程的互为支撑,就如“戏曲音乐概论”的实训,可以弥补各时期专门史中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的缺憾.

在对代表性剧种的经典唱段开展学唱形式的实训中,如京剧,则基本应覆盖至西皮、二黄腔系的生角、旦角的主体板式,以及多种流派的唱腔艺术.学生通过学唱形式的实训,经历了音乐分析、唱腔模仿、风格鉴赏、文化研究等体验并达到融通,才能真正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述及20世纪初所进行的戏曲改良运动内在的历史发展动因.而大量学唱和对传统戏的音乐本体与文化结构的了解,才能为进入“中国当代音乐史”述及“革命样板戏”的章节内容做好历史语境的预备.特别是对现代戏(革命样板戏整体艺术风格、部分编创手法也属于戏曲现代戏的一类)的历史评价,需要学生具备戏曲音乐分析基础,才能领会现代戏改革的细节,姑且不论改革的利弊成败和政治的博弈,仅仅当作去了解过往的一段往事,如果不懂戏、不会唱、不识板式规律,那就辨不清戏里戏外的精妙世界和内蕴情怀.让学生具备戏曲音乐进行本体与理论的基础后,才能对革命样板戏展开客观的历史评价.再如,“曲艺音乐概论”以说唱音乐的核心特点为教学重点,即通过理论学习和学唱来掌握“说”和“唱”的协调与融合.以此视角去回顾“中国古代音乐史”,才能辨别古代曲艺音乐种类,看懂音乐结构组成规则,获得对知识点较为全面的掌握.

必须经过上述实训方式的深入,概论形式的课程框架才能为学生切及戏曲、说唱这门艺术的内在本质,即戏曲、说唱是音乐文学与民间歌调结合而形成的新体裁,从其催生、发展到进化成熟,并具备了承担起底层百姓对社会生活的诉求和道德伦理的想象这个批判性和戏剧性本质时,历史学所谓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才能对应上“说唱、戏曲这种更大型的艺术形式为何在宋元时期获得了勃兴和成熟”的必然因果.至此,于两个课程群之间,学生既触摸到历史发展规律的作用,又达到了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概论化认知的教学目标.

上述的优化理念和实训方式革新力度较大,多在课后作业种试行,毕竟课堂环节还是多以教材内容为基本材料.因此,教师要设计足够丰富的“一项作业贯通多门课程”的个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教学进程中满足这些改革需求.

(四)借助舞台展演进行优化性实训.舞台展演能力应该是音乐各专业学生都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只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其所涉程度有所区别而已.音乐理论专业亦如是.没有舞台实践的体验,对其理论研究的深入也是有所影响的.因而理论型集体课,也不能因为课程特质的局限性而忽略舞台实训的开展.而提炼出理论课程中具备演性、展示性的成果来进行舞台展演式的知识应用,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调节.适合展示的成果,要符合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教师对展示的整体设计也要考虑作品所处的时代特色、文化语境,从表演来讲,要难度合适;而理论课程的作品形态要搬演到舞台上亮相,这个过程是需要加工的,因此还要考虑到哪些作品更能转换方便,同时学生的参与度高,这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程的教学要求,并获得较好的舞台效果.

以“学堂乐歌”专场音乐会为例.“学堂乐歌”是音乐学专业必修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最为基础的知识版块,作品数量多,艺术风格清新、典雅,多种多样,且篇幅短小,多以齐唱为主.排演难度不大,要进行的舞台包装也不复杂,80%的技术条件都是理论专业的学生可以驾驭的.最具情感共鸣的是,学堂乐歌歌词内容大都注重“爱国尚武”精神的宏发,气质昂扬,对和平时期的青年学生更别有一番独特的感染力.这些歌曲搬演到舞台上,获得以下显著的效果:其一,一至四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再次回顾课堂知识.

其二,排演合唱作品,形成齐心协作的团队意识.

其三,舞台展示方式的实训,学生要展示演唱、演奏等表演技能,还要承担节目改编、排演等工作.这都是理论课堂上无法开展的.同时,为把握好节目的艺术标准,学生需要对课程知识不断重温、深度理解,甚至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作为补充,才能达到既定效果.除此之外,学生还在策划、台前、幕后、舞美、灯光、音响、服装、化妆、宣传、文案、多媒体、排练统筹等繁杂琐碎而又要配合密切的工作中,体验“知识转换用于主题策划”的过程,并意识到缜密统筹、协调组织等能力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改革应该说是达到了预期效果.

展演可以加强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积极性,而排演过程的艺术雕琢,学生也对学堂乐歌的艺术结构,不同作家的做歌风格等具体问题获得更到位的理解.在场的各年级学生都在课程学习时要求学唱过这些歌曲,往往是台上唱到慷慨激荡之处,台下观众也大声跟唱,氛围激越.这样的凝聚力,也是形成优良学风所必需的共同语境.

与舞台展示相结合的实训模式,也可适用在民歌、戏曲、说唱、器乐等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也可拓宽到考核方式中.采用这样的实训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展开理论知识的转换思考,学生不再单一使用背记方式来进行史论课程学习,而是在活学活用中激发创新意识,并在团队协作中互为补充,共同进步.

四、总结

回归艺术类专门人才的本质特征,是未来的内涵式建设阶段的开启.精专型人才以强调高水平专业能力的培养来实现更优等的知识应用能力的展示.实现此培养目标,必须首先铺筑过硬的专业基础能力.

因此,无论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何种协调和优化,对于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阶段专业能力培养来说,必须强调以下三个专业基础:音乐作品的感性积累;中西方音乐作品的形态分析能力;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这是音乐学本科生最核心专业基础能力,亦是精专化音乐理论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围绕这个核心,以“贯联、整合、创新”为教学设计优化理念,对音乐理论人才的“精、专”特质培养才凸显其重要意义和时代意义,这也就是教学内容设计优化理论的提出和教学改革的迫切性所在.

集体授课与个性培养形成天生的矛盾,而“贯联、整合、创新”的优化理念有效解决这个矛盾,将多门音乐理论课程或学科的基础知识、方法论的整合,拓宽和增强了理论课程的应用性,进而体现出课程对艺术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且,这能在课程设置和培养进程不变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对于艺术类人才来说,专业基础越扎实,艺术修养的积淀和技艺的持久精进才有实现的可能,并最终使人才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

通过教学内容设计的优化来进行知识整合的专门训练,对于音乐理论型人才培养来说尤为重要.音乐理论型人才相较于表演、创作型人才而言,其社会知名度是比较小众的,专业开设也并不普及,在地方高校中所持有的资源配比、建设热度也相对不足.面对这样冷淡的环境,学生的心态和学风虽然可以在师长的关爱之下得以保持,但最关键的仍需要从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专业归属感.

当然,集体课在精专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任务,艺术类人才的基本“成型”,还要经过专业主课阶段的个性化研究能力培养阶段,专业主课以个别课或小组课方式来凸显创新能力培养,以主专业方向论文写作实训和考评来进行,是理论结合实践的“精、专”程度之外化形式体现.此时,主专业方向专题论文就成为知识贯联、整合的核心凝聚点,以研究的“创新”来获得“精、专”能力的转换呈现.

教学内容设计优化理念及所开展的实训可以覆盖至被本科阶段四年的培养时间,但从音乐理论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而言,集体课阶段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最具“优化”的意义.可以说,为每一个学生打造好深厚的基础,蓄积好丰沛的能力,才能帮助他们顺利进入全面展示个性的专业主课学习阶段.

以“贯联、整合、创新”为教学内容设计的优化理念,不仅仅解决了人才培养方式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了音乐理论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所在,即艺术理论或艺术表演、创作技能的培养是一种能力培养的方式.优秀的成品,不是最终能完成多少篇论文或者表演多少作品,而是通过这些作品的锤炼,掌握到一定深度的音乐艺术及文化生态的内在哲学规律,从中构建人才的自我学习能力,能独立思考,探索求真.这是迈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最珍贵的能力.这样的人才,能通过创新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艺术学相较于大的人文学科来讲,实属小众,但随着民众经济基础的提升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类对于精神家园的构建与人文关怀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出高雅音乐艺术的巨大能量.高素质音乐学专业人才正是承担这个历史使命的核心群体,因此,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深度研究,需要更多地参与、关注,并长期推动,以及扩展更宽阔的平台.

音乐学专业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音乐学专业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音乐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音乐学毕业论文

2、音乐学论文题目

3、音乐学论文范文

4、音乐学论文

5、音乐学毕业论文题目

6、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