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跟对外汉语中的词语文化义教学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对外汉语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对外汉语中的词语文化义教学

■杨爱华/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词语除了表层义还具有在民族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深层文化义,离开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则很难理解,会给语言学习、交流带来困难.本文从词语文化义产生的原因出发,探讨对外汉语中词语文化义的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语文化义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当中蕴含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体现民族生活方式和观念.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产物,语言的理解、使用也要遵循民族的文化规约.

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既要求语音、语法、词汇上的正确,也要求符合文化规则.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

词汇是构建语言的基础,也是语言学习的重中之重,词汇不仅有表层意思,深层还隐藏着人的思维、审美特征,有丰富的文化含义.而文化含义充分、集中地体现在词义上,因此,词义具有民族性,在该民族内部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但是对于该语言学习者来说,他们没有这种文化共识,需要进行专门学习才能获得.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应当注重词语文化义的教学,搞清楚词语文化义,就要了解不同语言间词语文化义的差异及背后的文化背景,才能有效推进教学.词语文化义不同于文化词语,文化词语反映的是本民族特有的事物,是对特有事物的文化解释;而词语文化义指的是在指称客观对象之外被赋予的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联想义和象征义.

不同语言间词语文化义的异同与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心理、思维认知特点以及文学和风俗习惯都有关系.

地理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孕育出不同的物种,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感受和文化理解上的不同.如竹子,在中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其有节中空,四季常青,用来象征正直、气节,在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这种文化意义英语中是没有的,就产生了文化义的空缺.

认知特点.不同语言间也存在词语文化义类似的情况,用不同的词语表示相同意义,这与人的认知有关.人在认识、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会注意到客观事物显现出来的典型特点,人们用这些特点认识、描述世界.如笋,数量繁多,生长迅速,是能经常见到和吃到的食物,这个特点在人的认知中得到突显,便用它来比喻新生事物的迅速发展.在英语中,同样的意义用“mushroom(蘑菇)”表示,这与英语国家蘑菇数量繁多、常见有关.对于这种文化义重合但用不同词语表达的情况,在教学中要注意区别,避免产生负迁移.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反映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中也能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在认识、改造自然之时,人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投射在自然事物中,因此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拟人化的表达.这种拟人化的表达在汉、英中都有,如汉语中用桃花形容貌美的女子,英语中用玫瑰等形容女子貌美,但汉语在处理主客体关系时不仅关注其外在联系,更重内在联系和神似,常用植物的自然属性象征人的内在精神.有花中四君子之称的梅、兰、竹、菊,因其生长环境、自身特点,被赋予象征高洁、气节、坚韧、淡泊等品质.这与西方人与自然对立的观点存在差异.

民族文化心理.语言禁忌认为语言等同于其所代表的事物,表示福祸的词语即福祸本身,因此在交际中有趋吉避凶的行为.如“梨”与“离”同音,有分离、离别之意,因此人们避免“分梨”而食的行为;“死”是人所忌讳的,在这种心理下语言中就出现了与之相关的委婉表达,如“去世、走了、不在了”.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汉民族委婉、含蓄的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庸、重礼、不直白的特点.民间的一些习俗也反映了这种心理,如婚礼中用到的枣、花生、桂圆、莲子,与“早生贵子”同音,代表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石榴因籽多,“籽”与“子”同音,象征“多子”.在这种趋吉避凶的心理驱使下汉语中产生了大量谐音双关的表达,也反映出中国重视家族繁衍、昌盛的宗族社会思想.

文学因素.作家们在作品中将客观对象与某种情绪、感受联系起来,在长期的习用中固定下来,这些词语就带上了浓厚的文化意义.古典诗词中用红豆、梧桐分别表达“相思”、“凄凉、寂寞”之义,长期的使用和诗词的传播使得这些文化义传播开来.在英语文化中,红豆蕴含的文化义则与汉语大相径庭,有“出卖、见利忘义”之义.对于同一词语,文化义产生了碰撞,在教学中则要讲解清楚二者区别,避免产生文化冲突.

不同文化背景下词语文化义有同有异,存在文化义空缺、文化义重合与不等值、文化义碰撞等情况,因此词语文化义的教学要区别对待.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既要全面了解汉语和学生母语,在充分尊重学生母语文化的基础上传递中国文化,也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调整文化态度、学习和接受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周小兵(2009)提出了客观性、现实性、可接受性、交际性、对比性和阶段性等六个原则;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陈光磊先生提出了三个办法,一是解说性,即对文化意义作出注释,或者加入文化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二是实践性,通过文化背景的讲述,了解了文化再运用到实践中;三是对比性,即通过母语和汉语的对比来了解文化进而帮助汉语学习.

不同形式的文化教学都要在词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者先学习词语的音、形、义,掌握词语的搭配、运用,然后通过文化导入、讲解、练习完成文化义的教学,最终掌握词语的运用.结合前人提出的文化教学观点,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对外汉语词语文化义教学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对比分析.学习者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在理解汉语词语文化义时可能发生负迁移,或者缩小、扩大范围、或理解错误,对于词语文化义完全不同的情况,即上文提到的文化空缺,以及文化义出现碰撞或者不等值的情况,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分析二者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列出两种语言中包含该词语的短语、句子或者是使用场合,可以通过例句列举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差异,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二者的区别.对比不仅可以在语际之间进行,也可以进行语内比较,避免学习者在学习中因过渡泛化而产生表达不得体或者错误现象.汉语中用“柳”赞扬女性的身段好、容貌美,如“柳腰、柳叶眉”,但也有贬损之义,指烟花之地的女子,如“寻花问柳、花街柳巷”等.这就需要进行文化义的比较,完整介绍“柳”蕴含的多重文化义.

集中教学.含有文化义的词语一般是单个出现,常采用随文的方式教学,但表达同类文化义的词语可以进行集中教学.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枣生桂子”(早生贵子)等,这些固定组合的集中教学可以让学生发现、领会植物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它们代表的文化意义.

语境设置.语境是语言使用的环境,除了上下文语境外,还有交际语境、现场语境和背景知识语境等等,既然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获得交际能力,那么教学也应该结合语境进行.

词语的文化义通常与传说、典故、风俗等有关,不管是随文教学还是集中教学,都要结合语境进行.教学中除了对词语文化义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述,还需要设置上下文语境来帮助理解具体词语的文化义及其使用,语言交际不仅是接收和理解,还需要表达,因此教学中还要设置交际性的练习,使学生在讲练中理解汉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提高交际能力.

在课堂之外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教学,如中国人常用树木名作为姓名用字,松、柏、梅、兰等,可以结合文化背景解释名字中寄寓的期望和祝福.

汉语学习者带着已有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学习中难免会产生误解甚至冲突,要通过不断积累、磨合,找到母语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平衡,在日积月累中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也要提供多样的语言感知和文化体验方式,帮助学习者获得得体运用汉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刘挺.词语的文化附加义[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2).

[4]杨元刚,张安德.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

[5]李青.汉英词汇词义与文化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6]周健.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2003(1).

对外汉语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外汉语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对外汉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古代汉语论文

2、汉语国际教育论文选题

3、汉语国际教育论文

4、汉语国际教育论文题目

5、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