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子衿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郑风子衿》主旨考述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郑风子衿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郑风子衿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郑风子衿》主旨考述

戎姝阳

【摘 要】历代学者关于《郑风·子衿》主旨的定义说法不一,笔者通过爬梳文献记载,将各家所释之说归纳为四种,一为刺学校废说;二为表达师友之间相责相勉之说;三为淫奔说;四为男女爱情说.而今更多的将其释为表达男女恋情之诗.然读诗亦不可不与诗歌的创作背景相联,故撰此文,以就正方家.

【关键词】子衿主旨考述

《子衿》是《诗经·郑风》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千百年来经诵不衰,更有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千古名叹.历代关于《子衿》主旨的解读众说纷纭,然而现今人们更愿将其解读为青年男女恋情诗.笔者以为,诗句篇幅虽短,但仅从诗句本身来解读此诗尚且不足.刘勰言创作意在“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创作尚且如此,后人读诗亦当如此,由潜入深,以小见大.笔者遍查文献,发现此诗历来有四种观点,故将其归纳辨析,以资参考.

一、“刺学校废”说

此说源自《毛诗序》言:“《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①《毛诗正义》中亦记载因郑国衰乱,学校不修,学者或去或留,故此篇是以刺学校之废.②此处提及郑国乱而学校不修的社会政治背景,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③虽子产是否毁乡校尚待商榷,但子产毁乡校一说则可从侧面映证《序》言.世乱则学校不修,学校不修则学人废学,故后人亦有将“刺学校废”解为“刺学废”者.阮元称定本中作“刺学废也”,无“校”字.郑玄笺注认为“郑国谓学为校,言可以校正道艺”.④而《毛诗正义》亦持“校是学之别名,故序连言之.又称名校之意,言其中可以校正道艺,故曰校也”的看法.然《正义》认为郑笺见《左传》有郑人称校之言就认定为“郑国独称校”的看法不准确.古人称学为校,“校”为“学”之别名,故序连言“学校”,俱为一义.《汉书·公孙弘》奏云“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⑤可见“校”并非郑国独称.《序》说“刺学校废”应是指郑国乱而学校不修的背景下,刺郑人废学所作.阮元亦认为“废学校”,不指废毁学宫,而是指郑人废于学问.⑥

后人继承《序》说者居多,以其为乱世学校不修而叹学子废学之作.清人方玉润谓唐宋元明诸儒皆主《序》说,可见《序》说影响之深远.北魏献文诏高允有“道肆陵迟,学业遂废.《子衿》之叹,复见于今”之感慨.《北史》有言“丧乱以来,儒轨陵夷.每揽《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⑦曹操《短歌行》引《子衿》之词,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王先谦认为此处虽未明指学校,然亦无别解.上述《子衿》之叹亦说明“刺废学校”并不单纯指废毁学宫,郑人废毁学校可能只是诗作的社会背景,而诗人更多的想表达的是对此种背景下的废学之风的悲痛和感慨.后人复叹此诗,亦是不同之人在相似情境下的心境互通.程颐《伊川经说》中解此诗为世乱学者多废弃学业,而贤者观此状悲叹“悠悠我心”.⑧程氏之说虽有囿于理学之嫌,但总体仍是继承《序》说.郑方坤《经稗》中亦提及《序》言“刺学校废”之语虽意近之,却没有说明立言之旨.并引征王应麟之语“以学校见于六经者,鲁之頖宫,郑之乡校而已.”⑨郑时虽有毁乡校之议,然王氏以为子产之举意在使学子游学之余,可以通过议论国政来发现其行得失,故属望生徒来游.王应麟释“通篇皆属望生徒来游之语”,与郑方坤“未明此诗立言之旨”的看法不谋而同.由此可见,《序》言“刺学校废”之说并不仅仅指刺学校的不修和败落,更深层次的是想表达对废学世道的喟然长叹.

二、“师友之间相责相勉”说

此说盖因《毛诗序》“刺学校废”说而衍生,最早应源自郑玄对“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笺注.郑玄注“字宁不嗣音”一句将“嗣”字解释为“续”.《韩诗》、《鲁诗》将“嗣音”作“诒音”,释为“寄问”,鲁说“诒,遗也,遗我德音也”,⑩言人去,却不曾有任何寄问的音信传来.郑笺为“续”,言“汝曾不传声问我,以恩责其忘己.”,王先谦注郑笺采《韩诗》之说,其说与韩鲁诗之说“诒音”之说应是一脉相承.与其不同的是,《毛传》释“嗣”为“习也”,孔颖达承之,言“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按孔氏之注,则理解为纵使我不往见子,子宁不来习乐乎?由此即为责其废业去学之辞.孔说虽亦有责勉之语,但更多的侧重于继承“刺废学”说.下章“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亦是责其不来见己,不言来者有所学,如按孔氏之说与下章不合,《正义》亦持此看法,故此处似从郑笺更佳.学子俱在学校之中,己留而彼去,故随而思之,纵使我不往见你,你又何曾传声寄问于我?按郑笺,此诗的创作意图旨在表达对离开学校而废学的学子责勉与思念.虽言及此,亦不可脱离《序》说,可以说此说是建立在“刺学校废”的基础上产生,后人读诗解诗,虽有千家之说但万变不离其宗,《序》说的地位可见一斑.

后世学者亦有许多承此“责勉”说.宋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言“子衿,教者勤而学者怠,述教者之辞也.”明朱睦楔《五经辑疑》言“贤者念朋会之从,使我心悠悠思之.纵我不往,子宁不继声以问我乎?以见乱之甚矣.”清姚际恒认为“小序谓‘刺学校废’无据.此疑亦思友之诗.玩‘纵我不往’之言当是师之于弟子也.”且《礼》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姚氏以为是也.盖师之于弟子,亦师亦友,久不见其来学,是故念责.方玉润则认为《序》言未尝错,然特谓“刺学校废”却失去了诗人的语气,学校久废不修,学人四散,往日聚而修学的盛状早已无存,故诗人伤之作此诗.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序》所言无害诗意,且可证于史,盖严师益友相责相勉之诗.上述诸家的“师友念责相勉”之说,皆是在认承《毛诗序》所指出的社会背景为前提才可成立的,二者虽在抒情主体的理解上有所出入,但并未超越《序》说的范围.

三、“淫奔”说

此观点源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所作《诗集传》,这一说法对宋代之后,尤其元明两朝的影响颇深.朱熹批判此诗为“淫奔”之诗,又《辨说》“辞意儇薄,施之学校尤不相似”,后代受朱熹理学思想影响的门人亦从其说.朱熹认为“青衿”指年轻的男子,“我”代指女子自称,“悠悠我心”表露了男女的相思情之长,“嗣音”指男女间的思念和问候,“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谓轻儇跳跃,放恣之貌,而“城阙”则为男女幽会之所.据此,朱熹将其解释为男女恋情之诗,然与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相悖,故朱子批其“此亦淫奔之诗”.宋人辅广,明代刘君,元代胡一桂等皆以朱熹之说为宗,将此诗做“淫奔”怨思之作.然而笔者认为朱熹之说尚有后人穿凿附会之嫌,且朱熹在《白鹿洞赋》中又言“广《青衿》之疑问,宏《菁莪》之乐育”,此处朱熹采用《序》说,这似与其“淫奔”说相矛盾,故“淫奔”说的合理性仍需进一步探究.

此外,此说与郑风的艺术风格相关.郑风所载之诗多为男女情爱诗,且多为女奔男之词.孔子在《论语》中就多次提及“郑声淫”.郑声是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在郑国民间流行的爱情歌曲,多为劳动的乡民村女在田间地头或春游秋收时的应景之作,抒发青年男女的相思相爱之情.而孔子主张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显然郑声不符合孔子维护周礼的主张,因此孔子才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明人尤侗认为孔子说“郑声淫”,却未尝说“郑风淫”,诚然郑声所表达的男女互通情谊的歌曲与主张严守礼教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但孔子以“思无邪”来概括《诗》三百,安有尽收淫词之理?笔者以为尤氏之说可取,即诗有美刺,以为刺淫尚且可通,而不应取淫人自作之诗.吕祖谦亦与朱熹持不同看法,认为“诗无邪,焉有淫风?郑声淫,非郑诗淫.”朱子以为“未有诗淫而声不淫者.”清人李光地则赞吕说,表示“不淫诗亦可以淫声歌之,淫诗亦可以不淫声歌之,”此处朱子“声淫诗必淫”的观点未免有失偏颇.朱熹以其为“淫奔”,但作《白鹿洞赋》时又从《序》说,其言前后有所出入,且毛亨、郑玄去古未远,其说必有所本.笔者以为朱子之说从侧面上开启以男女爱情的角度诠释此诗,可谓开一代之先河.朱子重视从诗作本身的语言和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理解本诗,然其说囿于理学思想,尚有不足之处.

四、男女爱情说

《子衿》作为郑风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更多的是以爱情诗的角度为现代人所接受.钱钟书更赞此诗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之先河.可以说此说是在朱子“淫奔说”的基础上产生,朱子批其“淫奔”,从某种程度上等于指出此诗可从男女恋情的角度阐释,故今人更习惯将此诗当作女子对心仪之人表露美好爱情向往的情诗来理解.余冠英《诗经选》断此诗是写一个女子在城阙等候自己的情人,但久不见其身影,心情无比的期待和焦急,是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高亨《诗经今注》指出此诗是一首女子思念恋人的短歌.程俊英在《诗经注析》中认为此诗旨在表达一位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他认为《序》言“刺学校废”乃是附会之说,而朱子批其“淫奔”则指出其男女相悦之辞,但朱子深受《序》说的影响又陷入矛盾之中.诚然站在诗作语言的角度理解,很容易将此诗解读为爱情之诗.但仅从诗歌语言的角度来判定此诗的主旨未免流于表面,今人读诗亦难免有附会之嫌,是以《孟子·万章下》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故笔者以为,无论以何种角度来理解这首诗,《序》说的地位始终是毋庸置疑的,以《序》说为参考才便于我们更完善的解读此诗.

注释:

①参见王先谦著,《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4页.

②参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页.

③④⑤⑥参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页.阮注“言学校废者,谓郑国之人废于学问耳,非谓废毁学宫也.”

⑦参见王先谦著《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4页.

⑧⑨参见刘毓庆著《诗经》百家别集考(国风),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78~879页.

⑩参见王先谦著《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5页.

参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页.

参见王先谦著《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5页.

参见刘二辉、高洪韬《郑风·子衿》主旨研究述评,《诗经研究丛刊》,第448页.

参见刘毓庆著《诗经》百家别集考(国风),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77页.

参见姚际恒著《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卷五第111页.

参见陈子展著《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卷七第274页.

参见王先谦著《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4页.

见刘毓庆《诗经》百家别集考(国风),第793页.李光地《榕村语录》卷十三.

钱钟书称:“《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参加程俊英著《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52页.

参考文献:

[1]李学勤.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刘毓庆.《诗经》百家别集考(国风)[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4]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戎姝阳(1994-),女,研究生,广西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古典文献.

郑风子衿论文范文结:

关于郑风子衿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郑风子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科技风杂志

2、科技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