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规划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民国时期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本土化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城市规划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民国时期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本土化

摘 要:本文分析了民国时期南京、北京和青岛三个重要城市的规划概况和建设特点,梳理了当时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体系发生的影响,阐述了西方权威话语背景下民国城市规划实现本土化的精神诉求与传承方式.

关键词:民国时期;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0-0039-0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城市建设的政策和措施.1919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实业计划》来促进城市建设,涉及城市的交通、产业发展等.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地方自治制度,并颁布一系列法规保证制度实施.该时期恰逢在西方接受到规划教育的一些中国学者回国,促成了当时如南京、北京、青岛等一些著名城市规划实践工作.

一、南京《首都计划》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为改善清朝末期战争对城市造成的破坏和遗留问题,开始着手制订南京城市规划来维护国家稳定,政府聘请了美国设计师墨菲(Murphy Killam Henry)、古力治(ErnestP.Goodrieh)为顾问,以及国内建筑师吕彦直等专家协助规划的编制.1929年底,《首度计划》制订完成并公布于众,这是中国规划史上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制订的关于南京的完整规划方案.宏观上以科学、美学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优秀的经验和思想,微观层面以中国传统形式为主体.在城市空间上避免“长条形”发展,采取均衡的圆形布局,主干道避免街区对角线式的格局.

《首度计划》涵盖了南京史地概略、人口推测、首都界限、政治区、市行政区、建筑形式、道路系统、路面、市郊公路计划、水道改良、公园及林荫大道、交通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的安排、自来水、电力、住宅、学校、工业、浦口建设、城市分区、实施程序、款项筹集等28项规划内容.规划中的重点工作包括政治区的选址、建筑形式及道路系统的选定.道路系统采用了美国的方格网式和放射状的布局,而市郊则是采用了蛛网式路网.至1935年方格网式道路系统基本完成,并且在林荫大道布置污水、雨水的排泄设施,结合西方先进技术与材料,在形式上本着“发扬光大本国固有之文化也”“颜色之配用最为悦目也”“光线空气最为充足也”和“具有伸缩之作用利于分期建造也”这四个原则,表达出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城市规划实践.

二、北京《北京都市计划大纲》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下,民国时期北京城市的政治、经济、文教、规划、社会生活日益衰落.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北京都市计划大纲》做了一系列积极的努力.《大纲》计划内容包括都市计划区域、街市计划及新街市计划、地域制、地区制、交通设施、其他公共设施、都市防护设施和保留地九个部分,该计划体系完整,范围涉及内外城及四郊.《大纲》将北平定位为政治军事中心和特殊的观光城市,规划范围包含郊区,以正阳门为中心,东至通州,南至南苑,西至永定河的西部山地,北至小汤山,约3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同时对于城市分区要求在尊重旧街区原状的基础上,分为专用居住、居住、商业、混合、工业等不同用途的区域.地区制分为绿地、风景、美观三种地区.同时《大纲》拟在西郊建立一个新区,以容纳枢要机关及与此相适应的住宅生活设施,并且对交通设施做出了详细规划.《大纲》对北京的民生、社会、产业等多个方面产生了影响,但是其本质是为支持侵华战争,方便日侨居住而制订的,无法真正的解决最主要和最根本的问题.但在技术层面上来看,借鉴了西方“卫星城”和绿带规划理论,产生居住隔离,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之间的居住工作隔离,同时城市产生了居住区、商业区、混合区、工业区,结合实际,科学布局,结合城市本身的特征.同时强调了城市布局轴线,对于一些城市的市政系统也有自己的考虑和沿袭.

三、青岛《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初稿)》

1935年,当时的市长沈鸿烈先生主持《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初稿)》,其中以实用、美观、新旧街区连续、时间延续、历史保护原则,将整个城市根据实用性质分为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港埠区,对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进行设计,并对道路进行分级,分成干路和支路两个道路等级.同时,规划还涉及到景观绿地规划,添加了公园、森林、广场等典型的城市空间要素,在此基础上统筹设计了市政系统,减少城市的卫生问题.《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初稿)》规划方案比较成熟,思想比较系统全面,融合了西方功能分区,道路网规划等的方法与思想,切实为青岛的城市发展提供很多的帮助.但不足是规划手法比较注重形式,模仿西方城市规划模式的痕迹比较重,造成了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呈现带状结构发展,与早期的城市规划设想不太符合.

四、近代城市规划实践本土化发展特点

1.对民族形式的精神诉求.晚清到民国,中国被遮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阴影下,从城市建设到建筑样貌,形式亦然,西方的影响已如新文化运动般的迅猛.早期的规划实践大体上是模仿西方的城市规划建设,借鉴西方的城市规划思想如:“田园城市”“城美化运动”“城市绿带(大伦敦规划)”等.然而,城市建设方面的文化反思和自觉却不曾一刻停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使是受制于人,仍未忘记文化上的本性.以南京首都计划为例,对南京城内、城外进行功能分区:在紫金山南麓设政治区;在明故宫一带设商业区;以中山大道为发展轴,与城南旧区(南唐故城);鼓楼、五台山一带的文化教育区和计划中的市行政区相连,形成一个多中心的带状结构.这种城市中轴线北端设置行政区的做法,是唐宋以来“择中立宫”“于北辰位立宫”的文化延续;内城、外城的设置,也是悠久历史传统的承接.

2.对建筑风貌的中式改良.民国时期很多港埠城市,在面临西方新古典建筑风格的冲击之下,都催生出带有折中意味的新民族主义建筑风潮.这种风潮的影响下,建筑的整体比例借鉴了古典主义的美学规律,建筑造型中也不乏拱门、回廊、舷窗等域外形式.然而细看时,又有坡屋顶、抬梁、飞檐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只是建筑形式上更为精简,造型朴素大方,不拘泥于琐碎的细节.再看建筑材料,从晚晴开始,砖、水泥、石材和玻璃等西方工业国家的建筑材料,打破了木材在建筑中建造和构造的主导作用,砖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石材立面成为主要的建筑形式.然而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许多近代建筑采取了更具本土传统色彩灰砖,而非一味地模仿欧美的红砖材料.可见,无论是从建筑造型到建筑材料,都有设计师弘扬本土精神的尝试.

3.对城市问题的本土思考.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对于中国本土化特征的适应性转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民国早期,城市规划实践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和手法比重很大,整体上还不能做到与中国当时城市的具体实际进行良好对接.但是,早期的城市规划已经能够将西方的经验较好地运用,并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市政工程的便捷性、公共卫生的安全性、城市面貌的独特性.尤为可贵的是,早期的规划实践也开始考虑本土城市的城市问题与城市特征,表现出一些城市本土化的特征.如青岛市的城市规划实践,就充分考虑人口与港口城市的特征,同时也重点考虑城市的卫生环境问题,形成独具自身城市特色的城市排水系统.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城市规划实践中呈现出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与现实需求的融合,切实的从城市问题出发,呈现一些城市本土化的特征并且慢慢走向成熟.

城市规划论文范文结:

适合城市规划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城市规划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城市规划论文

2、城市规划杂志订阅

3、城市规划杂志

4、城市规划毕业论文

5、城市规划杂志社

6、大学生涯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