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研究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基于校企联合协同中心的机械工程生培养模式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工程研究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基于校企联合协同中心的机械工程生培养模式

摘 要:本文为解决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传统的“课程模式”、“学徒模式”、“课程+论文结合模式”三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依托校企联合协同中心对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提出一种“实践+创新能力训练”新型培养模式.以校企联合协同中心为实训基地,改善实践性环节和创新性互动环节以及改善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氛围,确定了实践和创新能力相互融合的机械工程研究生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实践创新;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协同中心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6-0031-03

一、引言

随着研究生招生政策的改革,研究生的规模急速扩大.因此研究生的质量和综合素质引起了广大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担忧.[1]在出台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以后,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确定了快速发展的创新战略,大力推进高校与企业的结合.从而确定了校企结合起来共同培养研究生的这种新模式,并在各大高校增设了校企联合协同中心培训基地[2].校企联合协同中心培养基地是以高等学校为主体,联合一些优秀的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创建一个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基地.其中,高等学校必须具有硕士和(或)博士授予点的院校,企业则最好是在各行业具有一定优势的优秀企业.通过依托高校的科研项目或者企业的研发项目,促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或平台积极的适应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为国家战略提供人才需求保障[3].依托校企联合培养协同中心加强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顶尖的高水平人才.并且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能够给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政策支持和财政资源,对于大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形成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促进“产—学—研”三者的结合,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校企联合培养采用双导师培养,对于高校来说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就业的机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对于企业而言,它有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引进,促进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水平的提升.因此不仅可以满足高校与企业的需求,还能保证学生的利益,最终实现“三赢”[4].针对机械工程研究生的培养,目前各大高校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课程模式”、“学徒模式”和“课程+论文结合模式”.本文在此三种传统教学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依托校企联合协同中心提出“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新模式,旨在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整体上提升高校机械类研究生教育的水平.

二、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

许多高校均提出了“课程模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其中以美国的马里兰大学为典型.它主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课程,最终通过课程的考试就可获得研究生学位,并不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而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锻炼则主要在博士阶段进行.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研究生缺乏理论研究的基础而且学生的实践环节没得到落实,缺乏实践经验[5].“学徒模式”则主要以西欧某些学校为代表,它们主张的是一种类似于职业教育的模式.在学生本科阶段,就要求学生类似于徒弟和师傅的关系一样跟导师做事,从事相关课题的研究.最终在导师的帮助下完成硕士论文,在通过学位答辩后就能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这种模式下培养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生搬硬套,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培养的研究生缺乏自主创新意识[6].“课程+论文模式”是我国各大高校在国内外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采用的一种公认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既要完成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又要跟随导师从事科研.最终只有在完成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论文,然后进行学术答辩后才能获取研究生学位,由于学校导师大多都缺乏实践经验,培养的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很难实现明显的教学育人效果[7].

综上所述,传统的三种机械工程研究生教学模式或多或少存在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缺乏实践经验以及缺乏创新意识等相应的缺陷,培养出的机械工程研究生普遍存在实践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问题,不能够满足高校的培养要求以及企业的需求.如何通过一个系统性的课程提升研究生能力,如何高效地加强机械工程研究生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如何拟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并能够在具体实施过程满足研究生语言表达能力、系统设计等基本素质培养的要求,是关键性的问题[8].因此,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以此来改进机械工程研究生教育模式的不足,提高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环节,实现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和创新的有效结合,在此模式下的研究生培养,将有效地适用于各大企业,提高就业机会和整体教学水平.

三、校企联合协同中心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改善实践性环节.相对于一般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在实践环节的培养不够重视,基本上的实践活动就是去各大企业实习,没有系统的实习方向,研究生只是去考察学习,并未真正的参与到实践性的工作内容中去,导致研究生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必须改善现有的缺乏实际操作的实践模式[9].依托校企联合培养协同中心,创建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基地,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优势,突出研究生动手能力,改善实践性环节,确定系统的实践课程作为第二课程.通过利用校企联合培养协同中心的资源优势,联合企业共同制定合理有效地实践教学计划,实习计划由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导师共同制定,充分的结合了企业与学校的优势,形成互补.以此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发能力、工程综合能力等.

2.改善机械工程研究生创新性互动环节.创新型研究生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有创新与开拓的意识和能力、独立判断与从事科研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技能和交流沟通能力等[10].相比传统的研究生培养都是按部就班的培养研究生,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因此要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必须改善缺乏创新性的培养模式.增加机械工程研究生创新,互动环节即依托校企联合培养协同中心创建创新型课程互动学习班级,增强创新互动、研讨活动,加强思维的碰撞,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3.改善机械工程研究生教学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数,研究生可以从基础知识到专业知识阶段就能在自主学习氛围里相互熏陶,因此要改善机械类研究生学习的氛围.在校企联合培养阶段中,学生有一段时间会完全在企业中度过,但是学校仍然需要在这一阶段内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此阶段,学生与在学校中所处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平时学校主要关心的是学生课程上的问题,而此时学生更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生活上的需求.学校要扮演类似于“监护人”的角色,教师应该主动帮助学生解决一切难题,以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最终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4.拟定机械工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训”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注重教学模式的拟定将会促进机械工程研究生的各项能力的提升[11,12].由于“课程模式”培养的研究生缺乏理论研究的基础,“学徒模式”培养的研究生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课程+论文结合模式”培养的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机械工程研究生就必须拟定新型教学的培养模式[13,14].这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课程培养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了校企联合建立的实训基地对研究生课程实践能力进行单独培养,通过学校的课程教育对研究生语言功底和理论知识进行培训,以实践环节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以创新互动环节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提升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研究生整体的质量和素质.

四、校企联合协同中心培养模式的功能作用和实践效果

校企联合的发展让学生在企业中参与重大项目的开发或者进行新产品的研发,通过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践结合,让研究生深入地了解到实际的工作和研发当中,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整合知识,让学生直接获取专业生产实际经验.其次,在得到企业资源的资助后,学校对于优质人才、信息等得到全面提升,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得到了全面优化,增强了对于人才的培养功能.

通过实施“实践+创新能力培训”的机械工程研究生教学新模式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研究生教学的整体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学位论文三者的研究策略得到了优化.经过调查后发现,在就业方面,学生的一次就业率提升了10%—20%,更多的企业愿意招聘这种具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学生,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就业和实践的机会.在科研方面,参加国家级或省级的比赛中荣获数十项奖项;多个学生的创新发明被成功应用,被多家媒体报道;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1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数十项.经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机械类研究生,其创新与实践能力以及其整体素质和水平显著提升.

五、结语

针对机械工程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协同中心与学校之间的管理协调机制,改善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实践性环节和创新性互动环节以及教学学习氛围.在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下,培养出的机械工程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提升.充分利用校企联合协同中心成功的解决了机械工程研究生在教学培养中存在的实践性、创新性等方面的不足.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对于校企联合协同中心的培养功能与成效有着显著的提升.并且对于提高机械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校企联合产学研提供了新的培养方式和为各大高校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价值参考,辐射各大高校机械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段蓉,朱昌平,范新南,等“. 卓越计划”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4):144-150.

[2]褚夫强,高文红,赵传山,等.基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3,5(4):99-102.

[3]张红日,于胜文,阳凡林,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2013,31(5):95-98.

[4]李秀春,韦福雷.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与经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2):168-178.

[5]陈国金.校企共建实践基地课程设置及平台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23-25.

[6]徐淑华,马艳,刘华波.校企联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0-12+44.

[7]阎俊爱,赵安然,张素姣.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4):6-8.

[8]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1):62-65.

[9]唐广军,郭文莉.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22-26.

[10]郑鹏,吴建权,沈会祥“. 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2):208-209.

[11]夏雨,李靖,周诗博,王家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3):49-50.

[12]杨文斌.校企联合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J].中国高校科技,2013,(04):40-41.

[13]杜建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办学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3):16-19.

[14]吴卫东,刘元林,刘春生,赵存有.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70-71.

工程研究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工程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工程研究方面论文范文。

1、工程经济论文

2、价值工程期刊

3、临床医学工程杂志

4、环境工程论文

5、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6、给排水科学和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