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功能对等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和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海明威小说《老人和海》两个译本的比较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功能对等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海明威小说《老人和海》两个译本的比较

摘 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为著名的中篇小说,也是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鉴于该小说巨大的影响力,迄今为止《老人与海》已经有几十种译本,不同的译本之间风格各异、相映生辉.本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和文体等三个层面,就吴劳和海观两位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两种译本存在的差异及得失,以期对文学翻译的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老人与海》 吴劳 海观 功能对等 比较

一、引言

出版于1952年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式”硬汉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突出作家鲜明的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叙事风格独特,通常用客观白描的手法把小说中的人物、动作及环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读者去体会凝聚在形象里的思维.[1](P234)凭借简洁质朴的语言、平定的文字,《老人与海》引起了世界文学界的巨大反响.自1955年我国开始翻译这部小说,至今已有几十种译本.1937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英文系和历史系的海观是中国大陆第一位翻译《老人与海》的译者.一般认为,海观的首译独具特点,译者更多地注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增加了许多语气助词进行情感的熏染和环境气氛的烘托.[2](P60-61)另一位译者是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的吴劳,他翻译的《老人与海》是国内唯一受版权保护的译本,销量最大,也最具权威性.本文拟选取这两个最有代表性的译本,运用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大量的翻译实例,分别从词汇、句法和语体等层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译本中的得失,以期对林林总总的经典外国文学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是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学家,他提出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学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奈达在1964年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与当时盛行的“形式对等”概念相悖,影响巨大.所谓“形式对等”,即把源语逐字逐句翻译为目的语的形式,尽可能保持源语的形式特征一成不变.[3](P201)而“动态对等”则是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把源语的思想传达出来,即便译文因此变得生硬刻板.“动态对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奈达于1986年将“动态对等”修改为“功能对等”.奈达(2004)认为,所谓“翻译”就是用最接近、自然和对等的语言,实现译文和源语信息的对等,意即意义方面的对等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形式.[4](P76)奈达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或信息的传递,因此与源语和译文之间形式的对等相比,二者之间意义方面的对等更加重要.当然,他又于1986年提出有关译文的所有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包括语言的形式,因此形式并不应该轻易被牺牲.[5](P28)也就是说,在翻译时,既能实现意义的对等,又能保持源语的风格和形式,才是一个译者不断追求的目标.而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使“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6](P76).

三、两个译本比较

(一)词汇层面的比较

奈达将词汇意义分为指称意义(designative meaning)和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7](P146).所谓指称意义,即字面意义,是一种客观概念.而联想意义则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附加给语言的意义,是一种语言之外、某种语境下的主观概念.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词汇层面,译者在对源语的把握时,不仅要考虑它的指称意义,更要考虑它的联想意义,才能更好地传达源语要传达的信息.本文选取了《老人与海》两种译本中的几个例子,从词汇层面入手,分析两种翻译版本中的得失.

(1)“Black beans and rice,fried bananas,and some stew.”

海观译文:“扁豆拌饭,煎香蕉,还有一点儿燉菜.”

吴劳译文:“黑豆饭,油炸香蕉,还有些炖菜.”

“black bean”应该是指“黑豆”,而“扁豆”应该是“hyacinth bean”“dolichos lablab”或是“haricot”,所以这里海观译文中指称意义没有准确传达出来,存在误译现象.

(2)The myriad flecks of the plankton were annulled now by the high sun and it was only the great deep pris in the blue water that?The old man saw now with his lines going straight down into the water that was a mile deep.

海观译文:游走的生物所幻成的万点霞光,已经被高空的太阳所淹没,在老头儿把他的钓丝笔直地插入一英里深的水里时,他所看到的只是从深邃的漪蓝的海水里映出的耀煌夺目的光柱.

吴劳译文:数不清的斑斑点点的浮游生物,由于此刻太阳升到了头顶上空,都看不见了,眼下老人看得见的仅仅是蓝色海水深处幻成的巨大的七色光带,还有他那几根笔直垂在有一英里深的水中的钓索.

很明显,海观在此句的翻译中,注入了太多的个人感受,增添了许多华丽而富有文采的词语,这些词虽然使得译文更加富于美感,却也失去了原著简洁明了的特点.“myriad flecks”的意思是“无数的斑点”而不是“万点霞光”.“blue water”是“蓝色的海水”,不应该加入“深邃的”这个没必要的形容词.“great deep pris”翻译为“耀煌夺目的光柱”,也与原文的两个形容词相去甚远.海观译本中随意增词,破坏了原文作者精心雕琢的简单明了的文风.[8](P29)

(3)You he only yourself and you had better work back to the last line now,in the dark or not in the dark,and cut it away and hook up the two reserve coils.

海观译文:这儿只有你孤零零的一个,你现在最好还是去收拾那最后一根钓丝吧,管它摸黑不摸黑,剪断了它,把两盘钓丝卷儿连结起来.

吴劳译文:你只有你自己一个人,你还是好歹回到最末的那根钓索边,不管天黑不黑,把它割断了,系上那两卷备用钓索.

对于原文中“You he only yourself”,两位译者给出了不同的理解.与吴劳的直译不同,海观翻译时加入了“孤零零”这个形容词.然而“孤零零”一词在汉语中带有一种孤单的感伤和寂寞的感觉,也就是说海观添加的这个形容词,赋予了句子确切的指称意义.而原文本身已具备了联想意义,不需要添加“孤零零”这个形容词,否则只会失去海明威写作中含蓄的风格特色.相反,吴劳译文几乎字字对应,很好地传达出了原作的意图.

从以上三个例子,不难看出两位译者对词汇层面的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把握尺寸不同,因而译文也就出现差异.因此,译者是否关注原文中词汇的指称意义或联想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否重视对原文词汇意义的分析,是否注重从功能出发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功能对等,势必会影响到译者是否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须仔细考虑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

(二)句法层面的比较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秉承着一贯简洁明了的写作风格,尤其是人物对话,非常简练.因此,若想做到句法层面的对等,就需要在实现意义对等的前提下,保持原作的风格,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译作呈现给读者.

(4)Then the Negro,after the rum,would try for a tremendous effort and once he had the old man,who was not an old man then but was Santiago El Campeon,nearly three inches off balance.

海观译文:黑人吃过甜酒,就使出全副力气来,又一次竟把老头儿(当时他还不是一个老头儿,而是优胜者桑提亚哥)的手压下去将近三英寸.

吴劳译文:黑人喝了朗姆酒,就拼命地使出劲儿来,有一回把老人的手(他当时还不是个老人,而是“冠军”圣地亚哥)扳下去将近三英寸.

原作中有一个修饰老人的定语从句,然而汉语中并没有这种结构,也没有关系代词,因而翻译时,可能需要改变句子的词序和组合.海观和吴劳的译本都是将定语从句内容放到括号中,这样虽然也可以传达原文的意思,却失去了海明威的原文特点,有些遗憾.

(三)语体层面的比较

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文体仅次于内容但却非常重要.”[9](P73)这就说明,对于不同的原文文体,译文应尽量做到与之保持一致.只有这样,在文学翻译中,才能保持作者的文风,使阅读原文和译文的读者产生相似的回应.

(5)“Hail Mary full of Grace the Lord is with thee. Blessed art thou among women and blessed is the fruit of thy womb,Jesus.Holy Mary,Mother of God,pray for us sinners now and at the hour of our death. Amen.”Then he added,“Blessed Virgin,pray for the death of this fish.Wonderful though he is.”

海观译文:“万分恩典的圣母,上帝与你同在.你在妇女中间是有福的,你的儿子耶稣也是有福的.圣洁的圣母玛利亚,现在以及在我们死亡的时刻替我们有罪的人祈祷吧.阿们.”然后他又加上一句:“蒙恩的圣母,祈祷这条鱼死去吧.虽然它是了不起的.”

吴劳译文:“万福玛利亚,满被圣宠者,主与尔偕焉.女中尔为赞美,尔胎子耶稣,并为赞美.天主圣母玛利亚,为我等罪人,今祈天主,及我等死候.阿们.”然后他加上了两句:“万福童贞圣母,请您祈祷叫这鱼死去.虽然它是那么了不起.”

这是老人在与大鱼搏斗时,向圣母玛利亚的祷告.因此原文使用了中世纪英语,如“thou”“thee”等词汇,语体正式,表现出祷告语的文雅之美,也表现出老人的虔诚之心.为贴近这种文雅之美,显示出祷告词的严谨规范,吴劳的译文使用了中国古诗或文言的风格,这样能让译文的读者感受到祷告词的美感.反观海观的译本,没有使用这样古雅的形式,而是使用了大白话,在选词方面也比较随意,如“有福”“儿子”“死去”等等,没有实现文体的对等.

四、结语

本文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通过比较和分析《老人与海》的两个有代表性的译本,可以看出两种译本各自的特点,不难发现吴劳的译本在词汇对等和语体对等方面与原著更为契合,更好地传达出了海明威所要传递的深层蕴意,这对文学翻译的从业者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陈炽.从归化异化角度对比分析《老人与海》的三个中译本[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4).

[2]冯小巍.《老人与海》海观译本和宋碧云译本语言风貌对比[J].

语文建设,2015,(7).

[3]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Nida,E.A.& 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Nida,E.A.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Language[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6.

[6]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64.

[7]曾晶晶.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张爱玲《老人与海》中译本风格的传

译[J].海外英语,2014,(4).

[8]罗伟.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效果的赏析[J].语文建

设,2012,(2).

[9]高海波,燕宏伟.从功能对等角度比较分析《老人与海》的两个

中文译本[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5).

功能对等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功能对等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功能对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功能材料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