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方面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基于画面感培养的课堂观察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此文是一篇课堂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基于画面感培养的课堂观察

语言文字具有画面性的特点.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阅读过程,可以把阅读过程分为感知阶段、联想想象阶段、思维阶段、记忆阶段和迁移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对语言文字与画面之间转换的认识.本文采用观察的方法,对四位语文教师的课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直观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画面感的培养.

一、概念界定

画面感表现为一种感觉或者能力,是对画面进行感知后所具有的形象表达的能力,也是基于人的认知对语言文字中包含的画面的再造想象能力.画面与语言文字相互转换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理解语言文字中具有画面意义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这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阶段;二是以语言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头脑中的画面,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练习写作阶段.在上述转换机制中可以看到,画面与语言文字的转换首先依赖于学生对文字的解读与理解能力,表现在语文中就是阅读.阅读是以书面信息符号为对象的外部语言的内化过程,从心理科学来考察,可以将阅读过程概括为:感知——联想想象——思维——记忆——迁移;从行为科学来考察,可以将阅读过程概括为:认读——理解——评价——积累——运用.这五个阶段又是相互对应的.每种分类都是前后联系、逐步深化、互相影响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语文课堂上教师教学的语言、内容、手段方法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表现的观察,分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画面感,是否调动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与画面之间转换的积极性;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调动的;学生是否较好地完成了这种转换,效果如何.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对语文的画面感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二)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可以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分别进行考察:

1、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设计了怎样的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积极性.观察内容为教师在教学过文本理解的画面感.观察内容为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教学PPT,教学效果,如学生能否理解文本中呈现的内容,如人物形象、环境等,学生是否能够感受文本的画面感,效果如何.

2、学生练习环节:写作是信息输出的过程,也是阅读理解的运用过程.画面感需要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也需要表现出来.观察分析学生的习作是生动形象描述,还是粗枝大叶地叙述.

3、教师小结环节:教师是如何对课堂进行总结的,对于学生画面感能力的提升有什么影响.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相关工具的编制

l、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是观察法.观察内容为教师教学的语言、内容、手段方法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表现的观察.我在当天的课堂上进行观察并在课后进行整理和分析.为了配合观察,设计了一张首师附小的观察量表,分时段、分阶段记录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在观察结束后再分析教师对于教学画面感的运用情况.

2、研究工具的编制

三、研究结果分析

1、在课堂导入环节注重画面感的表达

在四堂语文课中,每位语文老师都很注意课堂的导入环节.老师都让学生在课前做了预习.因此,每节语文课的导入都属于复习导入.四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问了学生同样的问题:这一篇或两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前两位语文老师还让学生去黑板上画了情节曲线.这样设计导入,承接了第一课时(四堂课均为第二课时),复习巩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了铺垫.

就导入的形式来看.四位老师都运用了PPT作为教学工具.前三位老师的导入PPT呈现的内容都是文字,希望用文字引导学生进行回顾.这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第四位老师,授课文本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浙江潮》、《红树林》三篇课文,教学主题是“奇观”.三篇课文都是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奇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在PPT上,教师呈现了大量的图片.在第一页PPT上,展示了一幅海景的图片.接下来的三张PPT分别展示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浙江潮、红树林的照片.教师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说:“孩子们,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有很多瑰丽的自然景观.我们已经学习了雄伟壮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势极雄豪的浙江潮,绚丽多姿的红树林,也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三篇课文的壮丽的景观吧!”也正是因为照片的展示,遏制了学生了关于三个自然景观的再造想象.

2、深入理解文本阶段注重画面感的培养

前两节语文课强调通过人物的言行等细节描写,揣摩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第三节语文课强调通过人物的言语行动理解人物思想品质,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第四节语文课强调学习描写奇观时运用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提高习作能力.四节语文课都强调了“描写”的作用.根据《辞海》(文学分册)的解释,“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画和刻划.因此,对描法的深入分析,就是在理解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推动语言文字转换为画面的过程.如对于“拖”“抄”“倒转”“抡”等动作描写的深入分析,使这些动作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鲜活的画面,“父亲”的“严”的形象也就产生了.接着,对“打开”“拿出”“递给”“看着”“又拿出”等动作描写的分析,再次使学生理解“父亲”疼爱女儿的那颗慈爱之心.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体会严慈相济的父亲形象.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关于“父亲”,学生会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甚至会有再造想象的产生.在《奇观》这一课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奇观的写作技巧,如修辞、拟人等手法.在这一过程中,分析手法的同时,也切实体悟了大自然的秀丽风光.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画面感的重要阶段.

3、学生习作阶段注重画面感的表达

第一节语文课的习作没有在课堂上进行,这里不作分析.第二节语文课的习作要求是用插叙的手法写下想对“爸爸”说的话.学生习作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回忆“爸爸”当年对“我”的教育以及“我”对“爸爸”的感恩展开.在教师分析文本的环节,学生体会了父亲的形象;如今把父亲的形象用文字表现出来,正是画面感的第二个阶段,以语言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头脑中的画面,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练习写作阶段.

第三节课的写作要求是以“校园秋色”为题,写一段环境描写,借所写景物来表达出文中“我”喜悦或伤感的特定心情.学生在下笔之前,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画面是——回想校园的秋景.这样的题目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也能激发起学生观察生活环境的兴趣.若没有观察,没有体会,又如何下笔成文呢?这个题目很好地实现了培养学生画面感的策略.第一,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学生要观察的不是自然景观,不是大好河山,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校园景色,目的非常明确.第二,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多次的任务驱动,使得学生形成更多的关于事物的表象或积累一定数量的关于事物的表象,从而提高观察能力.第三,习作的任务鼓励学生将语言文字中具有画面意义的内容转换为表象或再造想象,这是画面感教学最重要的一步.

第四节课的习作要求是围绕曾经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景观,写一篇习作,希望能用上所学的写作技巧.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写作,提供了四个参考素材:黄山、桂林、杭州西湖和黄果树瀑布,并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以语言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并且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练习写作阶段.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直接经验,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沟通与碰撞之中,少不了联想、想象,由眼前的新材料勾起以往的表象,根据文字再造想象,进而形成习作.

4、教师总结阶段没有注重画面感的培养与表达

在四位教师的总结阶段,都强调了描写的方法,直接指向写作,并没有回顾人物形象或者自然景观.这一内容也符合教学的目标.在这一环节中,没有体现出对于学生画面感的培养.

四、研究启示与改进建议

l、课堂上过于注重直观画面的呈现,影响了学生画面感的形成

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画面性.这种画面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对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学生将语言文字转换成图像的过程,被一些教师的直观教学却扼制了,教师的每一页PPT上都有相应景观的图片.

2、直观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要慎用

直观教学的具体手段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向学生展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就属于模像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直观性教学原则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感官和已有经验,充分感知学习的内容.因此,直观作为一种手段,应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服务,在语文教学中应慎用.闫琳,首都师范大学教师.

课堂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课堂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课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高效课堂论文

2、父母课堂杂志

3、课堂内外杂志社

4、新课堂杂志

5、课堂内外杂志

6、父母课堂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