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此文是一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新课标提出,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样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

  1、问题意识的内涵

  最早明确提出“问题意识”这一概念的是姚本先先生,他认为:“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第40页.)

  问题意识的特点:第一,具有原始性.好奇是人们的天性,人类自从有了意识,便会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看问题便会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从主观到客观,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个体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二,具有批判性.问题意识的产生根源于人们不断地质疑中,只有对客观事物有所认知与了解,人们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与探索,这也同时体现出了思维的创新性;第三,具有层次性,不同的人由于受教水平的制约,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具有不同的看法,个体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不同的层次限制而逐步对问题进行探究.思维的发展以及开拓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问题意识,只有建立在问题意识基础上的思维才具有主动性,才具有创造性.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1、学生没有疑问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学生没有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语文阅读课上过度的依赖老师讲解.学生对老师给出正确的答案和结论已经习以为常,同时学生在做课后练习和练习册的时候只是认为一个问题就只有一个答案,他们一旦得出一个答案以后便不再思考其它的答案,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从来不怀疑老师给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更不会去提出除课堂问题之外的任何问题.第二种是:处于下游水平的差生,他们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并且长时间的不进行思考不学习,每次老师一有作业他们都会去看同学的.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提出任何问题而他们也觉得自己什么也学会了,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2、学生不敢提问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带着社会赋予的职业特征凌驾在学生之上,老师不习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所以有的学生不敢面对老师,不敢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怕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老师以前讲解过而自己没有注意听从而被老师责骂;有的学生比较自卑,老师和那么多同学看着他们不敢提问;有的学生害怕自己提不出被老师认可的“好问题”,从而被老师和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愿不解决问题、不去学习、也不愿意向老师提问.记得有一次听老师讲课,当老师讲完《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时,这时有的同学们就开始在底下低声讨论说:“陈太丘的父亲没有等待友人,将来他们该怎么相处呢?”学生心里有疑问,但是当老师让不懂的学生提出问题时他们却不敢站起来,不敢提出问题.正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出问题,使得课堂效率很低,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3、学生没有机会提问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课堂上学习时间紧迫,教师为了完成讲课任务,大多数的课程都是由老师和学生完成的,其他的同学没有任何发言的机会.在课堂上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他们在课下也不会主动去找老师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再提出问题.当老师分开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时,一些孩子性格比较外向,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还能提出一两个问题,但大部分的学生却没有任何机会去提问.

  4、学生不会提问

  在课堂上偶然会有学生提问,但大部分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都和课堂无关,没有实质性的东西.一般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大多是自己课后不会做的题,同学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也大多是这类型的.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的基本是优秀学生,后进生不会提出问题更不会思考.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即使有的学生提出了问题也是用来缓解一下课堂的气氛,没有任何的思考价值.

  例如,有老师上阅读课,是鲁迅的《故乡》,老师一上课先让体阅读课文,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提出问题,其中有一个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杨二嫂有没有嫁人,有没有孩子呀?”这时同学们都放声大笑,这个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提出了问题,但是这种问题对学习文章却没有任何价值.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施策略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走进文本,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相碰撞,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合适的教学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两者思想相碰撞.创设一种和阅读文本相契合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同时又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学生只有真正地走进课文中,去亲身感受作者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真正理解文本.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放开思路跟上老师的节奏去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自然进入了“愤”“悱”状态.如《荷叶母亲》这篇课文,在讲到荷叶与母亲两者的关系时,就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绪变化,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运用“借花喻人”“托荷写人”这种手法的.

  2、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的课堂学习环境,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有利于老师更好讲解知识.只有学生放下内心的芥蒂,心理得到放松,他们才敢提出问题,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学到知识.教师要多给学生关爱和赞美,同时用自己的良好情绪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只有老师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学生的思想才可以得到解放,这个时候的学生才敢说,才敢讲,才敢问.

  3、给予学生提出疑问的机会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提问.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完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可以辩论,最后由老师总结,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新问题,小组内自己解决,或者解决不了拿到班里和老师共同解决,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意识,使学生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只有彻底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师的固有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去问,去探索.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不断的用新知识填充旧知识的过程,在日积月累中我们要学会用赞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进步.学校不能一味只看重成绩,要从学生的自身出发,将学生置于一个发展的广阔天地,从他们的学习生活出发来引导他们,使他们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而不是负担与劳累.在新的发展性的评价方式的引导下,教师与学生形成了真正平等的关系,这样就为学生提问奠定了基础,从而更好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意识.

  5、合理转换师生角色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上永远都只是老师在单纯地讲,学生在单调地听.久而久之,优秀学生可以认真听老师讲解,而差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便会放弃学习,教师体会不到学生的情感同样学生也不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师生之间进行角色的交换,让学生替代老师讲课而老师则在下边听.学生为了完成一节课在好好备课的基础上了也学会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具有互通性,面对一位熟悉的学生老师,同学们在感觉新奇的同时也可以专注到阅读学习,这个时候他们走进阅读,有了阅读的兴趣以及对文本的掌握,便可以提出有知识含量的问题,通过师生关系的互调使学生来体会老师的艰辛以及付出,有利于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更好掌握基础知识从而真正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万伟.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张乐天.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王金霞.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M].郑州: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5]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左慧青,硕士,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讲师.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阅读教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阅读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