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哲学史论文范文文献 与讲好哲学故事推进通识教育以《西方哲学史》为例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西方哲学史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讲好哲学故事推进通识教育以《西方哲学史》为例

摘 要:哲学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选修哲学通识课程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专业,其哲学基础薄弱.在哲学通识教育中引入"故事教学法",既符合学生的特点,也符合课程的特点.要讲好哲学家的故事,以哲学家的魅力吸引学生;讲好历史故事,深入理解哲学产生的时代和背景;讲好哲学理论故事,或用故事来阐发哲学理论,有效掌握各种哲学理论;讲好生活故事,用哲学智慧解答人生困惑;讲好时代故事,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相对接.在故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环节,要采取各种措施讲好故事;但不能仅仅停留于故事,要从故事出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还要引导学生对哲学经典和哲学理论的兴趣.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通识教育;哲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18)03008406

作者简介:冯燕芳(1983),女,河北邢台人,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

顾颖(1991),女,河北廊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

一、引言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而自由教育是自由人所接受的教育,相对于奴隶所接受的职业教育.自由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某种专业技能,而是为了完善自身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符合德性的完整的人.通识教育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演变,历经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和人文教育,但其主旨始终未变,那就是以人为本,完善人自身的发展,培养完整人格.今天,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通识教育改革的战略意义.通识教育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理论素养,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确立高远的志向,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在此背景下,承担通识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应主动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推进通识教育改革.

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通识教育,是以"哲学素养培育"为核心的育人教育.而"具备哲学素养就是指能够对他人和自己的言行做批判性反思,能够很好地思考、写作和说话,能够有效地与人交流和对话,变得智慧、聪颖、理性、开明、豁达……."[1]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把哲学通识课程作为考核学生是否适合继续深造的一个重要指标.哲学通识课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哲学通识教育非常重要,其初衷和理念也是好的,可是哲学通识教育依然面临一个十分严重的现实问题,学生对哲学通识教育课程存在抵触心理.通过多年教学的经验,笔者首推"故事教学法",即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直接借用故事来讲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笔者联合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河北大学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以故事教学法推进哲学通识教育"的问卷调查,再次印证故事教学法对于提高哲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哲学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本次问卷共设置20个问题,主要围绕哲学通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改革、教材使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设有单选题、多选题、是非题和填空题.通过微信等多媒体平台发放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为1000份.完成此次问卷的学生覆盖面广,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占49.6%,理科类学生占27.6%,艺体类学生占5.4%,工科学生占18%,医学类学生占7%,这使得调查结果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为什么要讲故事

在哲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引入"故事教学法",这与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以及哲学的特点有关系.首先,通识教育类课程面向全校学生,选课人数多,河北大学的选修课人数一般在80人到200人左右;选课学生学科背景不同,有来自法学、经济、新闻及历史等人文学科,还有来自测控、数学、机械及生物等理工科.学生们学习哲学的途径各不相同,问卷结果显示:43.2%的学生是通过中学政治课学到目前的哲学知识,19.6%的学生是通过阅读原著获得,21.2%的学生是通过阅读哲学通俗类读物获得,13.2%的学生是通过网络媒体获得,2.8%的学生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尽管大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都学到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但相对来说,哲学基础或者说哲学素养还比较差.其次,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一般规律的学问,是一种超越具体知识的智慧,所以其抽象性、理论性很强.在不少人眼中,哲学是与大部头的哲学专业著作、大段的逻辑推论和复杂的证明、令人费解的专业术语联系在一起的.这对于没有多少哲学基础的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哲学的兴趣,问卷结果显示:13.6%的学生对哲学很有兴趣,30.4%的学生对哲学比较有兴趣,而且75.6%的学生认为哲学能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找到人生意义,64.2%的学生认为哲学在传承文明、启迪智慧,提高修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们对哲学感兴趣,并且认为哲学对自身发展有用,因此,希望通过选修哲学通识类课程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完整人格.与此同时,哲学又是理论性、抽象性非常强的学科,晦涩难懂.这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51%的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解释,9.8%的教师通过多次讲解使学生理解,23%的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进行解释,6.2%的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化解.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个人习惯,笔者首推故事教学法.

犹太教教义中的一则流传千年的故事,说的是真理赤露着身子的时候,不受人们欢迎;而当寓言给她穿上了故事的外衣,她就被人们热情地迎进屋子里,邀请她一起在餐桌上吃饭,在火炉边取暖.如果可以给晦涩难懂的"哲学"也穿上故事的"外衣",那么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些.

哲学普及类读物《苏菲的世界》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位名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其中,通过皇帝的新衣来讲述苏格拉底的智慧;通过戴眼镜等方式让人们理解康德的时间和空间"直观形式";通过光着身体的男人来表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此书全球畅销与它借用故事的形式阐发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这两则故事给予哲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启示在于:在哲学通识课程授课过程中,必须注重讲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但问题是如何增强讲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呢?不妨讲讲哲学故事,用生动形象的、有趣的故事来弥补课程内容的枯燥、乏味、晦涩,用"故事的外衣"包裹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哲学的兴趣.

第一,故事带有趣味性,往往能够吸引学生.听故事是人类的一种需求.不管是看影视作品,还是读小说,抑或与人聊天,都暗含着对某种故事的期待.因此,无论来自哪个专业、何种年龄,大学生们一般对故事没有什么抵触情绪,尤其不会抗拒听一个意味深长的哲学故事.杜兰特曾经指出: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哲学家的思辨哲学进行考察,是为了达到知识人性化的目的[2].因而,故事教学法是一种人性化的、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

第二,故事带有感情的内容,容易引发共鸣.故事教学法从感性故事出发,逐层深入到理性层面,或是用感性故事去阐发某种哲学原理.比如,对于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些人生困惑,用故事的说服力比冰冷生硬的结论所激发的力量要大得多.因而,故事教学法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共鸣.

第三,讲故事并不是与"肤浅"划等号的.故事教学法并不是不讲哲学理论,而是把那些晦涩的、抽象的东西"掩盖"起来,或者转化为具体的、趣味性的、易懂的哲学故事,或者从故事出发展开讨论.这种转化或讨论需要具有深厚哲学功底的人才能完成,黑格尔说过:"真正的幽默是建立在深刻而丰富的精神基础上的."81.6%的学生认为,老师在哲学通识课中通过讲故事阐发哲学原理时,能学到真正的哲学.

用哲学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和调动学生学哲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哲学产生兴趣之后,学生就能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求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8.4%学生认为,在哲学通识教育课程上讲哲学故事能提高对哲学的兴趣,更容易集中注意力,63.4%的学生认为,能够提高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更好地获取知识.57.8%的学生认为,能够感受到课堂的轻松气氛,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三、讲什么样的故事

在哲学通识教育课堂上,通过"讲哲学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是必要的.但应该讲什么样的故事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讲好哲学家的人生故事,以哲学家的魅力吸引学生.哲学史离不开哲学家.不论中西,从古至今,每位哲学家的一生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西方哲学史上就有很多哲学家的故事:泰勒斯经商、毕达哥拉斯的各种怪癖、赫拉克利特禅让王位、芝诺大圆圈和小圆圈、德谟克利特晚年自残双眼、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三下西西里、亚里士多德的学园、笛卡尔与瑞典女王、斯宾诺莎磨制镜片、培根的大法官经历、康德的"守时"人生等.笔者有一门全校选修课《大哲学家的生活和思想》,很多选课的学生告诉笔者,之所以选修这门课,是因为对大哲学家的生活故事感兴趣.本次问卷调查也显示,70.4%的学生希望听到哲学家的人生故事、生活故事以及哲学家之间的故事.在哲学通识课程中,通过哲学家的故事撞击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对其理论或思想的兴趣,学生才有可能集中思想听课,学习甚至研究这位哲学家的理论或思想.

第二,讲好历史故事,深入理解哲学产生的现实背景.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论古希腊哲学,还是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都有其产生的现实基础.如果要深入理解某一时代的哲学思想,必须理解其产生的现实基础.离开"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哲学就会失去它丰富的理论内容,就会失去它至为重要的"历史感"[3].39.2%的学生希望听到哲学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故事.因此,在通识教育改革中,应该注重历史背景的讲解.希腊哲学起源于希腊神话,因此可以给学生讲讲希腊神话故事;基督教哲学植根于中世纪的背景之下,因此可以给学生讲讲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审判、宗教迫害等中世纪的故事.同样,文艺复兴时期的故事、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的发展史都有助于学生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想.

第三,讲好哲学理论故事,或用故事来阐发哲学理论,轻松理解各种哲学理论.如果没有各种哲学名词、概念和理论,哲学的思辨性将不复存在,哲学也将消失.因此,在哲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中,我们不可避免要谈到哲学理论.为了避免枯燥、晦涩,我们可以用故事来阐发哲学理论.36%的学生希望听到哲学理论故事.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很多理论本身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的,比如苏格拉底式的无知,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灵魂回忆说、灵魂转世说等.还有一些理论,可以用故事来阐发,比如,火本原说、四根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政治动物、四假相说、白板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我思故我在、社会契约论、人是机器说和身心二元论及人为自然立法等.

第四,讲好生活故事,用哲学智慧解答人生困惑.很多学生是带着生活中的困惑来选修哲学通识课的.哲学教育不应该直接把一套标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依然会手足无措;而应该结合大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如超前消费、失恋、自杀、考试失利、追星及攀比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死、得失、成败、困惑、迷失、名誉、地位、权势及金钱,形成自己的哲学洞见,把共同的精神智慧转换为个体能够体验的东西.哲学史上也有这样的资源可资利用,从老子到新儒家,从苏格拉底到海德格尔,几乎没有一位哲学家对人生的幸福和痛苦无动于衷,无不是为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而苦苦思索.藉此,也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哲学的"温度",哲学并非冰冷的、枯燥的、晦涩的,而是温暖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五,讲好时代故事,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相对接.当代中国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日新月异.与时代同步,是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等人才的基本要求.41.6%的学生希望听到与时代相关的哲学故事.这对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并且适应社会需要的哲学教育,只有敢于正视现实而不断进行自我扬弃的哲学教育,只有能够给人以创新的勇气和智慧的哲学教育,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青年人的青睐."[4]我们应当利用哲学通识教育类课程的特点,把哲学与时代联系起来,讲好时代故事,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相连接,为培育有思想、有时代感的学生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故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措施

我们要切实推进哲学通识教育改革,就必须去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而往往这一步也是最难的.在故事教学法中,最重要的是运用各种手段、各种措施讲好哲学故事.但讲完故事,并不算完成教学任务,还应该从故事出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对哲学经典和哲学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

首先,运用各种手段讲好哲学故事.哲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前下功夫备课,查阅相关资料,选择、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并能把故事铭记于心、倒背如流,做到"讲"故事,而不是"念"教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甚至超常发挥.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于身体姿势、面部表情、恰当停顿和语气变化等方式增强故事讲述的效果,把学生吸引到故事场景中.此外,还应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枯燥的理论以图形、文字、声音及视频等具体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如果单纯讲授,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可能云里雾里,不好理解;但如果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辅以讲解,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对于希腊神话故事、苏格拉底之死、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等,并不一定要采用口头讲述的方式,可以采用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其次,由故事进入思考并展开讨论.高等教育有两种危险:一种危险是过度专业化,另一种危险是浅薄的涉猎者.其中浅薄的涉猎者意味着学生仅仅接受了知识或信息,而不具备反思和批判意识.我们进行通识教育改革,避免了第一种危险的同时,也要避免陷入第二种危险之中.故事教学法当然不是只讲讲故事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兼顾课程的"深度".教师应该在故事之后设计一些典型且难易适中的、开放性的思考题,比如,如何看待苏格拉底之死?如何评价"人是机器"说?如何评价苏格拉底对爱情、婚姻的看法?如何看待柏拉图对死亡的看法?如何评价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从这些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其智力受到挑战,并鼓励其参与讨论,从而使学生从受动的客体转变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在讨论过后,教师适时地进行点评和总结.需要注意的是,在点评中,教师不应该以"真理代言人"或者"人生导师"自居,要尊重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和观点.

最后,从故事出发,引导学生产生对哲学经典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学生往往完成课堂学习要求便放弃对哲学的继续学习,这是不合理的.授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哲学经典作品.哲学通识课堂上讲哲学故事,就是要为进一步的阅读哲学经典著作提供一个"入口".学生要想上升或进入哲学学习或研究的更高境界,就必须阅读哲学经典作品.在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经典作品作为一个讨论对象,而要把经典作品当成自己的"朋友",和经典作品对话,对不同的经典作品有自己的体悟和体认,以此促进自我反思.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列一个书单,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择.有一些高等院校为学生们制定了相关课程的经典读本,这是值得借鉴的,省去了学生去寻找经典作品的繁琐工作.在河北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64.6%的学生希望拥有相关的读本.在大学阶段,如果能静下心多读经典著作,也会让学生超越急功近利的心态,逐渐克服浮躁.

五、结语

故事教学法对于哲学通识教育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讲故事,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轻松有效掌握了哲学理论,事半功倍.故事教学法也可为其他通识教育类课程提供有益的借鉴.需要指出的是,通识教育改革是整个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乎人才培养、价值塑造和文化认同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的改革路径.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中国的通识教育一定会被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陈波.漫谈哲学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4(2):1823.

[2][美]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8.

[3]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0(6):6569.

[4]韩震.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71(3):113117.

(收稿日期:20170930;编辑:荣翠红)

西方哲学史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西方哲学史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西方哲学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西方哲学史论文

2、西方经济学论文

3、西方美术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