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跟青春为何如此残酷?电影《十三棵泡桐》评析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电影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电影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青春为何如此残酷?电影《十三棵泡桐》评析

文/李阳

摘 要:校园与青春题材一直以来都颇受电影界的欢迎,但是国内青春题材电影大多以梦幻般的方式渲染青春的美好.电影《十三棵泡桐》则一反常态,试图展示真实的青春,尤其是青春的残酷.影片从刀子的青春隐喻、教育者角色的缺失、青春的冲动与爱情、青春绝望的红色几个方面展现了现实青春的残酷.

关键词:《十三棵泡桐》;青春;刀子;残酷

近年来,校园与青春题材一直备受电影界尤其是国内电影界的青睐,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到《左耳》《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甚至《匆匆那年》《谁的青春不迷茫》,等等.青春与校园题材成为70、80后的一代对过往情怀的追忆,也成为90后一代当局者迷茫的展现.但是这些青春电影展现的大多是青春的美好与诗意,偶尔会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然而,真实的青春当真如此么?不得不说,青春有时候也是残酷的,正如杨德昌在他的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面展示的那样,青春有着属于它那个年纪的沉闷与残酷.无独有偶,2007年上映的国产影片《十三棵泡桐》展示的也是青春真实而残酷的一面,应该说,这是一部在谈及校园与青春题材电影时不可忽略的片子.正如导演吕乐所言,这部电影是想讲述一个真实的关于成长的故事,这是残酷而真实的青春与成长.那么,这种残酷的青春是如何通过电影来展现的呢?

一、刀子的青春隐喻

在这部影片中,刀子是一个推进情节发展的有力道具,同样也是对青春的一种隐喻.刀子是冰冷残酷的,但是握在人的手里却会使人充满力量与威胁性.片中女主角何风喜欢刀子是因为一则神话传说:阿拉伯勇士费拉斯为了证实自己的勇气与诚实,用刀子插入自己的脚背.在何风的世界里刀子是充满力量与勇气的.对她而言,刀子的这种象征意义或许具有某种个体性,但是青春是一个人人都会经历的特殊时期,片中的人物,无论是何风、陶陶,还是包京生、阿利,都无法逃离地处在这样一个混杂着诸多情感因素的青春岁月里面,这确实是一个混杂了叛逆、冲动、敏感、困惑的复杂人生阶段.可以说,刀子也是影片中的学生们青春的象征.何风在愤怒时会亮出自己的刀子,面对爸爸的战友李叔叔,她把拔出鞘的刀子藏在书包里;面对语文老师的无理行为,她用刀子在工厂栏杆上敲击得铮铮作响……但是她终究还是克制住了内心的愤怒与冲动.青春的这把残酷之刀不会轻易渗出血色,直到学生包京生在勒令退学、没有父母监护、没钱吃饭这样的多重压力下被折磨得走投无路时,这把残酷的青春之刀才最终散发出阴冷的寒光.这让人不禁想起美国导演格斯·范·桑特的影片《大象》,两名学生制造的校园击案将青春的冲动与愤怒转化成了对他人及自身的毁灭,青春的残酷被演绎到极致.然而,与“大象”这个含义深刻、表现力丰富的片名相比较,“十三棵泡桐”这样一个由原著《刀子和刀子》改编而来的影片名未免显得神韵不足.

二、教育者角色的缺失

校园是几乎所有青春题材电影无法脱离的叙事环境,电影《十三棵泡桐》也不例外.在影片的表述里,出现最多的镜头是每天清晨和傍晚封闭的学校大铁门,学生们或是急匆匆地跑进门里,或是迫不及待地挤到门外,学校留给观影者的印象更多的是像一个牢笼,这里只是负责锁闭躁动的青春身影,至于在这些身影里寄居着怎样的灵魂和思想是它所漠视的,可以说,教育者的角色在校园里是缺失的.

影片中的蒋校长是泡桐树中学教育者中的最高权威,但是他在影片中的存在方式却颇有意思,观影者和学生们一样是通过校园广播来认识他的.在课间嘈杂的教室里,会传来蒋校长训导学生的话语,从中国加入WTO到泡桐树中学的前途命运……甚至最后学生包京生被开除学籍这样一个消息,也是蒋校长向全校学生通报的,在蒋校长口中包京生和何风是“经过多次的批评教育但是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而在影片之后的叙事中观众了解到,对像何风、包京生这样的学生来说,校长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权威型人物,他们甚至从未见过校长,更不用说接受他的批评教育.何风想去替包京生求情让他重返学校,在长长的走廊中,她心怀忐忑,校长的一个喷嚏吓退了她,像逃命一般顺着楼梯一路奔逃出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在影片的表述中是如此的疏离,完全不具有相互沟通的可能性,在这样一种疏离的关系中来谈论关心学生的内心和成长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就如蒋校长在广播中空洞的说教一般.

不仅如此,音乐课上的场景也很好地展现了学校教育的现状,作为教育者的音乐老师始终背对着学生们弹奏钢琴,学生们懒散地唱着川东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在这看似平常的音乐课堂上,同学们中间正酝酿着新的矛盾和冲突,而背对学生的音乐老师(教育者)根本无法察觉到,只是偶尔回过头来提醒学生们要精神饱满地反复演唱.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上的陈旧老套让教育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变成了单调乏味的重复.电影中另外两个教育者形象则颇为不堪,一个是男语文老师,假借单独教育之名将何风叫到办公室,言语行为却十分猥琐;女班主任老师则与陶陶之间有着令人不耻的暧昧关系.既然电影中展示的学校教育是一种有名无实的空洞存在,那么家庭教育又如何呢?

何风、包京生、陶陶、阿利,这些影片中的青春角色背后的家庭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基本上他们的家庭教育也是残破甚至缺失的.最具隐喻色彩的一场戏当数何风生日当天回家后的一幕.父亲满心欢喜地给女儿准备了生日蛋糕和礼物,那件礼物却是一条与女儿性格极不相称的公主裙.当何风为了让父亲开心穿上那条公主裙扭捏地从卧室走出来的时候,画面里何风的样子看起来极为不自然,父亲却满意地微笑起来.何风叛逆的个性和乖乖女的打扮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这也许就是真实的青春与长辈心目中的青春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包京生作为一个十分市侩的学生身上有着很多顽劣的特点,不学无术、欺凌弱小、蛮横凶残,与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有关.

三、青春的冲动与爱情

爱情几乎是所有青春题材电影里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青春的爱情带着懵懂与青涩,有一种特殊的甜美滋味,青春电影更是将这份懵懂与青涩刻画得令人回味悠长.然而,《十三棵泡桐》里面写到的爱情则无时无刻不透露着现实的残酷气息.

电影中的校园爱情主要有两段,一段是何风与陶陶,另一段则是何风与包京生.何风与陶陶之间本来有两情相悦的美好感情,却因班主任老师而关系破裂,性格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的陶陶假借班级里腿有残疾的女学霸掩人耳目,更显露出他在感情关系处理上的世故与圆滑,当何风跑去班主任老师的宿舍急促地敲门、老师慢吞吞地应答和从门缝里面瞥见的陶陶那双球鞋已经让他们之间本该纯洁的青春爱情变丁味道.

而包京生与何风之间的爱情,则有几分为了爱情而爱情的味道.影片中包京生用三轮车载着何风上下学,他们似乎在用一种类似爱情的方式对一切人宣告.除去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彼此约定一种恋爱的关系,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与青春时代的爱情有关的美好与浪漫.如果说何风对包京生的爱情带有几分赌气成分,那么包京生对何风的爱情则更多地混杂着青春的冲动.在缺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环境之下,这群内心孤独无可依靠的青春少年只有在形式化的爱情关系里面寻得安慰.

四、青春绝望的红色

学生包京生被开除学籍这场戏处理得格外精妙.包京生身穿红色T恤呆立在蓝白校服的课间操队伍中,一个大俯拍镜头,那抹红色在学生队伍中显得格外扎眼,在教育者的权威视角下,像包京生这种劣迹斑斑的问题学生就是这样有损于整体,极不和谐,是必须剔除而后快的恶劣分子.那种象征着希望、热情、青春的红色在这个视角下变得毫无价值,破坏和谐.这也许就是影片对当代学校教育的某种责问,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心世界不会被了解,像包京生这样的学生存在于集体中,就像这抹鲜亮的红色,他们渴望被教育者关注,事实上他们这种不和谐的色彩也确实引起了教育者的注意,但是这种注意的结果不是关心他们背后的压力与困苦,而是想要强硬地剔除他们,学校教育关心的似乎只是整体上的整齐划一和表面上的安然无事.

最后包京生劫持了富家子阿利,他依然穿着那件显眼的红色T恤,好像在公然挑衅,引起人们的关注.何风的刀子在包京生的手中终于成了勇气和力量的象征,可惜这却是以终结青春为代价.狙击手埋伏在楼顶,和保安把教学楼团团围住,包京生的劫持行动显得很幼稚,与陶陶之前的预谋事件相比也显得仓促得多,没有家长的身影、老师的身影,问题学生包京生在此刻是孤立无援的,有的只是手里冰冷的刀子,可是刀子也无法挽救他即将陨落的青春.在金贵冲撞开包京生和阿利之后,狙击手还是朝他的腿上开了一,地上流淌着红色的鲜血,青春的苦闷与躁动最终还是化成了绝望的红色洒落一地.

恶性事件的爆发为青春画上了句号,与杨德昌导演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样,《十三棵泡桐》也在展示青春之残酷.不同的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四曾是优等生,电影力图表述当时台湾社会混乱、阴郁的大环境是怎样让年轻人走上迷途,而泡桐树中学的问题学生是有意识的“刀子”,他们有着明显的青春叛逆,家庭、社会、学校的漠视,让这拥有力量与勇气的刀子最终成为了伤害自身的凶器,为青春添加了悲哀的伤口.

五、结语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也是残酷的.电影《十三棵泡桐》试图拨开同类题材电影给青春遮盖上的美丽面纱,展示其真实而残酷的一面.这残酷的青春里面有对教育现实的拷问,有对教育为何物的质询,更有对电影里那些边缘青春经历的叹息.《十三棵泡桐》似乎在翻开一道青春的伤口,每一个观影者都看到伤口里那抹绝望的红.

电影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电影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电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看电影杂志订阅

2、世界电影杂志

3、看电影杂志

4、电影世界杂志

5、电影文学期刊

6、电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