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相关论文如何写 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培育的四个维度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关于免费生态文明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生态文明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培育的四个维度

宫丽艳, 马良玉

(黑龙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2)

摘 要: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摆脱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困境,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变革,也需要精神层面的变革,需要全社会形成与时代要求相符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培育方面,要注重四个维度:在理论维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在文化维度上,弘扬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在价值维度上,倡导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观念;在思想维度上,确立现代社会生态思维方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培育;大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5-0054-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生态伦理大众认同与践行机制研究”(14YJC710012);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青年教师自主创新基金项目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研究”(DL12BC08).

作者简介:宫丽艳(1977 ),女,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研究;马良玉(1979-),女,黑龙江明水人,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近代以来,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实现变革,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但是,在机械论的自然观和价值论的二元论基础上,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形成,人们虽发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区别,肯定了人的主体性,但却否认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将人的意志强加于自然,并把征服和控制自然看成是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要想彻底解决日益严重的威胁人类文明的生态危机,只有实现社会文明范式的转型,实现从强调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的转型.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战略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其重要的基础工程就是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培育.

一、理论维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工业革命已经兴起,生态问题逐渐显现.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全面阐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哲学角度对人类生态危机进行了深刻反思,剖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激烈批判.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虽然体系上并不像其他革命思想那样系统,但其思想极具深邃性和前瞻性.

人与自然相互依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恩格斯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具有历史先在性,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马克思在承认自然界基础地位的同时,也极为重视人类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自然观,认为人类能够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实现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通过劳动实践,自然演化同社会发展相结合,有机物质同无机物质相联系.但应注意的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决不能超出自然的承受程度,对自然所造成的任何破坏,都将遭受到惩罚,给自身带来生态灾难.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剖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激烈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业文明进行了反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这种生产方式使劳动产生异化,将人的自主活动转变为维持生存的必要手段.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谋求利润无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疯狂追求剩余价值,滥用环境,砍断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自然界成为运行的资本的牺牲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严重异化.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途径.马克思说:“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最高点.”[3]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更准确地把握客观规律,找到生态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正是科学技术的提高,人类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态保护活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调整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肯定自然界的基础作用,主张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观,指出真正的人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实现,提出了解决生态危机的基本思路.在生态危机亟待解决的当代,这些生态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中国特色“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失误,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如何处理二者关系的问题,坚定了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的决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更要将其与我国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要加强对自然生态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判断自身行为影响的能力.资本主义制度被马克思、恩格斯看作是生态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要想解决存在的生态问题,必须使用暴力手段进行革命,确立新的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已经消失,但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汲取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我们还要积极调整社会关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管理手段,引导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也启示我们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使科学技术成为修复生态系统的助手.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不再采取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而向低投入、低耗能、多产出的模式转变,依靠生态技术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推行绿色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文化维度——弘扬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古代圣贤们很早就认识到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了对自然界和宇宙的朴素认识,主要有:“天人合一”思想、“仁者爱物”思想、“道法自然”思想和“取物有节”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具有内在的价值契合.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万物一体.传统文化的经典《周易》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易传·说卦传》)《周易》阐述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与立人之道,天地人“三才”理论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自然界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与人类是统一的,二者相互遵循.宋代张载则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天人相参,人与自然万物相统一.“仁者爱物”思想是儒家重要的道德理念,儒家将尊重生命作为君子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孟子讲:“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主张将仁爱观念由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推广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认为君子应具有博爱情怀,不仅要仁爱他人,而且要仁爱自然万物.

道家以“道”为核心,重视自然法则,主张人类应遵循和效法自然,实行“无为而治”.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天、地、人都是由道而生,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要顺应道、以自然为纲,遵循自然界的客观法则,这样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老子又指出人应以“无为”的态度对待自然,不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干涉自然.传统文化中“取之有节”的思想,要求人们依据季节变化利用自然资源,珍惜节约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取物以顺时,要按时节采伐植物、猎捕动物,即遵循动植物生长发育的生态规律安排获取资源的活动.老子主张节俭、简朴,强调珍爱自然资源,取物而不尽物,指出取物不知节制、贪欲永无止境,将会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肯定自然的伦理价值,主张按照伦理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类的道德情感引入自然界,强调人对自然万物的道德义务,显现出浓厚的人文情怀.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培育的思想源泉,也是其发展的有机养料,对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在生态危机凸显的当代,我们应大力弘扬传统生态伦理观,积极发掘传统生态伦理精华,实现传统生态伦理资源的现代转化,使其成为影响人们行为选择的重要思想观念.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仁者爱物”思想,启示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保证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以人道的态度来对待自然,施以伦理关怀,主动承担起人类的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使人类成为自然环境的优化者.我们也要借鉴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思想,顺应自然,按照自然界的客观法则办事,保护自然.传统文化中“取物有节”思想,对我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全球自然资源正在逐渐减少,我国的资源枯竭型的城市也在逐渐增加,我们更应深刻反省过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不能无限度地开发、索取,而应珍惜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取之有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倡低碳生活,引导人们合理消费、绿色消费,优化自然环境.

三、价值维度——倡导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观念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主张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科学发展观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至上”观念,强调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物质活动过程,而是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坚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重视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将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中国执政理念的升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维度.

科学发展观以整个人类的利益为本,主张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观念,既尊重人的尊严和生命价值,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要求人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遵守自然选择法则,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界其他生命形式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前提下,主张人对自然的科学开发和理性利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消极依赖、掠夺性占有,而是转变为保护自然基础上的和谐统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既关注现实个人的利益和权利,重视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也尊重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整体价值;既坚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要维护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内在地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观念,与只追求人的片面价值、把满足人的生存和需要作为最高目标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为中心,主张人的主体性和一元性,把自然界作为客体,认为自然界仅具有工具价值,不具有道德价值,没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支配与索取,是一种狭隘的价值取向.生态环境是以人的实践为中介而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的本质力量和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人化自然既具有自然规定性,也具有社会规定性,为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既是尊重自然生态系统,也是关爱人类自身.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进程中,人类社会正在由私人利益领域向群体利益领域发展,由社会历史领域向自然生态领域发展,由工业文明阶段向生态文明阶段发展.人类通过实践不断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逐渐将自然的规律内化为自我意识.随着人的理性自觉的提高,人们已经意识到如果人与自然二者相互对立,人类将很难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超越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是一种德性的发展观,强调发展不能破坏自然环境,要有利于人的生存.“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主张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以人的利益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当前,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人类的生存已面临着严重威胁,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关系百姓切身利益、关乎美丽中国梦能否实现的重要举措.“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普惠百姓的民生福祉,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只有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才能以对人类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将人从实践活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异化中解救出来,才能按照公平公正原则去解决社会利益、人类利益和自然利益之间的冲突,合理地调节整合社会关系,更好地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而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决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放弃生态价值,破坏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那就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背道而驰了.我们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保护自然资源,修复自然环境,采取生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中华民族获得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四、思想维度——确立现代社会生态思维方式

任何理论和实践活动都是一定思维方式的结果,是特定思维结构的产物.思维方式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接受、反映和理解客体对象的思维活动的模式,是主体的一种稳定的思维结构.从本质上言,思维方式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由客观的社会存在所决定,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但思维方式一旦确立就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新形势下,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这一系统工程不仅仅需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更需要思维方式的改变.思维方式的生态化转向,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思想维度.

科学技术对人类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处于主导地位的自然科学观念往往决定着普遍的社会思维方式.当代社会,生态学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发展起来,主要研究有机体和无机世界相互作用的规律.生态思维方式则是指从生态学的维度,运用生态学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分析与解决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生态化思维是依据生态科学的基本观点认识与研究“人—社会—自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有机论为基础,将世界看成是具有内在关联的由生物和自然环境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强调生物与其他生物的整体性,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生态化思维立足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前景,主张以生态的方法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生态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进行深刻反省后的理性认识,是其对自身生存现状和生态系统的深切关注.在考察思维方式转变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思维方式生态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几千年文明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中,人类总是从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将自然看作一种资源,不断地从自然攫取物质财富.以功利性为价值尺度的社会实践,自然会产生功利性思维方式.功利性思维方式以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为基础,重视人类自身的需要,忽视其他生物体和自然环境的内在价值,表现出狭隘性和短视性的特点.在功利性思维方式下,人的对象性活动出现“异化”,人类对自然界肆意掠夺、盲目开发、为所欲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与稳定,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胁,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由此产生.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二者之间变成了的经济关系.生态思维方式否定了生存斗争的普世原则,批判了人类主体能力对自然的滥用,在此基础上,历史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将生态系统看成是由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有机体和无机世界构成的稳定结构.

现代生态思维方式超越了功利性思维的认知模式,以有机论为特征,认为世界是人类与自然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复合生态系统,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整体性,突出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协调性,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新的认识,开启了一种新的整体论思维方式.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5]129也就是说,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对人类的行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内省.我们要转变以往功利性的思维方式,重视自然界的固有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维方式,辩证考察客观对象与其外部条件的相互联系,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因此,总书记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120党和政府已决定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科学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产品的科技含量,使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不断提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活动,使技术创新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是转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最小化、产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按照再利用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率.生态思维方式的形成,将大大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培育.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我国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生态文明观念是人的内在意识,其培育虽然极其困难,但却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按照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积极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又要弘扬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同时倡导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观念,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积极的价值引导;也要确立现代社会生态思维方式,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撑.

参考文献:

[1]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293.

[4]任仲文.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重要文章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295.

[5].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闫生金】

生态文明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生态文明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生态文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2、生态文明论文

3、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4、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5、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6、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