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型城镇化耦合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新型城镇化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型城镇化耦合

摘 要:《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计划在五年内对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随着2020年的临近,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迫在眉睫.易地扶贫搬迁是帮助贫困人口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路径,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搬迁人口从根源上摆脱贫困,重点是追求长期的脱贫致富,为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文章在通过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耦合,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扶贫效果的同时又能提高城镇化水平.通过剖析两者耦合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就业问题、文化融入问题、公共服务供给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对策,以期为脱贫攻坚和新型城镇化建言献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易地扶贫搬迁 耦合 技能培训 文化融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8)09-014-03

  一、概念界定

  (一)易地扶贫搬迁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定义,诸多学者做出了相关界定.例如,程丹等学者认为易地扶贫搬迁就是以政府为主体,在搬迁人口自愿的基础上,将生活在环境恶劣的贫困人口搬迁到基础设施良好、自然环境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区域,搬迁后采取相关措施,以帮助其脱贫致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譹?訛范芝芬学者认为,中国的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生活在深山、高寒区、石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劣,人类生存艰难地区的贫困人口,迁移到相对环境良好、社会条件发展完善的地区,铲除穷根,以脱贫致富.?譺?訛

以上观点,可总结概括为:蓝都云学者认为,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生活在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人口搬迁到环境良好、基础设施齐全的区域,后期通过产业扶贫或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易地扶贫搬迁旨在帮助生活环境艰苦、生态环境恶劣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易地扶贫搬迁的重难点在于“迁移”二字,区别于就地帮扶,搬迁不仅要注重搬迁的过程和质量,更须注重搬迁人口搬迁后的生存发展问题,采取一系列提高搬迁人口生存技能的手段帮其脱贫致富.

  (二)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该过程具体的表现为:城镇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与城镇规模的扩大,此外,还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逐渐偏重于第二、三产业.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着眼农村人口,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市民转化,该转化涉及到空间的转移与社会角色身份的变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更新.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迁入城镇是新型城镇化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耦合

  耦合是一个物理学概念,体现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紧密程度,实质指的衡量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间相互关联度的一个量度.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在于城镇化的宗旨是推动农村人口向市民转变,实现稳定发展,而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以使其脱贫致富,两者的目标方向一致,可通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程度进行耦合.

  二、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的内部逻辑

  (一)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目标一致

  易地扶贫搬迁主旨在于扶贫开发,在某种程度上与城镇化的任务互补.新型城镇化在当前的主要任务在于推动农村人口完成向市民的转化,而将搬迁人口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其实质在于新型城镇化不仅解决了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还可带动城镇化率的提高.从长远目标上看,也可以推动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实现城镇化的基础在于扶贫开发,目前扶贫开发的“硬骨头”是易地扶贫搬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既是顺利完成扶贫开发任务的先决条件,也是助推城镇化发展的捷径首选.从当前来看,我国现阶段扶贫攻坚战的任务现实,一边是“扶贫开发”,另一边是“新型城镇化”,两个主要任务之间相互补充、协同并进、共进更大范围甚至是全域城镇化.?譻?訛从目标导向层面来看,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趋于一致,均是为了实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二维持续发展,也就意味着扶贫开发中的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简单的解决表面的贫困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实现贫困人口的市民化.

  (二)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机制与搬迁人口市民化趋同

  易地扶贫搬迁能够为搬迁人口市民化提供现实基础,搬迁人口市民化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在精准脱贫基础上进一步开拓的前景,由搬迁人口完成向市民的转变的同时,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果也得到现实转换.随着搬迁人口市民化给搬迁人口带来的成效逐渐显现出来,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效也会彰显出来.易地扶贫搬迁与搬迁人口市民化两者责任主体都需要遵循人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协同匹配发展,具备一致性.此外,易地扶贫搬迁与搬迁人口市民化两者在内部工作机制上也存在着协同效应.易地扶贫搬迁与搬迁人口市民化两者责任主体,需将彼此纳入工作规划中,共同修订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搬迁人口市民化协同发展.易地扶贫搬迁是通过扶贫、产业、教育等部门的互助发展,完成待搬迁人口的搬迁任务,搬迁人口市民化也需多方的合作来实现搬迁人口的市民化过程,最终改善搬迁人口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善.易地扶贫搬迁与搬迁人口市民化还具有相互发展与促进的作用,易地扶贫搬迁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与搬迁人口市民化能够实现良性结合.

  三、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耦合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搬迁人口的就业问题

  搬迁贫困人口自身由于生活贫困,文化教育的发展受其制约,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于小学、初中阶段,甚至还有不少从未接受过教育的贫困人口.以处于偏远山区的广西为例,如图1所示,据广西统计年鉴统计,2015年广西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为31.2%,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为41.10%,高中(含中职)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为13.65%,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为9.21%.其中,中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达到广西适龄受教育人口的72.3%,所占比重极大.一般情况下,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搬迁贫困人口在未搬迁之前,长期从事农业劳动,从农业获得的收入也是他们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由于城镇人主要以非农就业为主,当搬迁人口迁入城镇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就会产生矛盾,生存就业问题成为摆在搬迁人口面前的较为棘手的问题.

(二)文化融入问题

  搬迁贫困人口习惯于粗放的农村生活方式,长期的农村生活使他们产生了固定的生活模式与生活观念.在言行举止、思想意识与所拥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均与城镇人口格格不入,文化融入与否关系到搬迁人口的生活幸福度,因此,文化融入问题也是除就业问题之外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实际上,农村人口一直被人们特别是城镇人口赋予特殊的标签,典型的有“农民工”、“乡巴佬”、“文盲”、“无业游民”等等,这些标签的存在无形之中就为农村文化与城镇文化的融入树立了一堵坚实的隔墙.实质上,之所以存在标签现象,其实质就是文化偏见或是文化优越性.在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互相交流中,农村人口给城镇人口留下的普遍印象多为:不注重礼仪、不注重对于生态环境卫生的保护以及部分农村人口狭隘利己的思想观念.城镇人口对于农村人口的这种不良印象,直接或间接地折射两者主体互动的行为方式和密切度中.具体表现为,城镇人口有意识地疏远农村人口,在还没来得及互动之前,已经对其避而远之,这也对两者文化的融入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解决文化融入问题是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两者耦合的有力助推器.

  (三)公共服务供给问题

  当地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支持力度密切相关,易地扶贫搬迁迁入城镇势必会加大城镇提供公共服务水平的压力.公共服务含义广泛,从宏观方向上,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基础公共服务、经济与安全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公共服务.为保障一地人口能够正常稳定地生活生产,公共服务的提供不可或缺.而某地公共服务水平与服务当地的人口数量呈负相关,与当地人口质量呈正相关的关系.提供的公共服务一定,所服务的人口数量越多,公共服务水平就越低.同样,提供的公共服务一定,其所服务的人口质量越高,人们所感知的公共服务水平就越高.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与城镇化相结合,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涌入城镇,若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很可能会出现争夺现有公共服务资源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搬迁人口迁入城镇后,对于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社会保障资源等的需求与现有已进入饱和状态的城镇公共服务资源之间的矛盾,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将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矛盾,也会进一步加深城镇人口对于农村人口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偏见.

  四、解决路径

  (一)加大力度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是加速搬迁人口稳定在城镇生活的有效途径,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是要对症下药,首先应了解搬迁人口的自身特点、就业需求与意愿.当前,搬迁人口的特点便是文化素质水平低,无一技之长.据此,政府可提供部分公益岗位,优先考虑年龄较大、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搬迁人口,公益岗位的工资与津贴及时下发给搬迁人口.除此之外,解决这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还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式,当地政府通过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搬迁人口的生存技能.为更有效率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政府可与企业单位密切合作,尤其是能够促进搬迁人口更快解决就业问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入企业相关培训人员对搬迁人口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培训岗位内容应简单易学,搬迁人口进入就业岗位后,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更进一步的实践操作指导,以尽快使得搬迁人口胜任岗位职责,缩短搬迁人口的“无业期”.对于已经就业的搬迁人口,发挥其榜样的作用,通过在搬迁人口群体中传授就业经验,调动更多搬迁人口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政府还可制定一系列的企业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支持政策等,以鼓励企业积极容纳搬迁人口就业.为提升搬迁人口文化素质水平,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难题,政府可展开与中小学学校的长期有效合作,鼓励引导搬迁人口通过继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能力以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

  (二)促进文化有机融合

  农耕文化不仅包括简单粗放的生活生产方式,还应该有被大众悉知的是勤劳、质朴、诚信的美好文化理念.当前,农村人口被城镇人口所熟悉的更多的是一些与城镇文明不相协调的一面,搬迁人口迁入城镇后,若要更和谐的生产生活,就须进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为此,应为加速文化融合采取相关措施.?譼?訛如,以搬迁人口所在小区为单位,以社区委员会为依托,组织搬迁人口与城镇人口互相交流的多种社区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拉近搬迁人口与城镇人口之间的距离.在互动过程中,城镇人口逐渐了解搬迁人口的文化,搬迁人口也找到之所以要学习城镇文明的原因所在,在互相了解与学习的过程中,最终使得搬迁人口的农村文化与城镇文明相得益彰.为共筑城市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如设置文化宣传栏、制作容纳农村人口的文化宣传片,大力宣扬城市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和谐、尊重的文化理念,也同时宣传农村人口吃苦耐劳、质朴、诚实的宝贵品质,让搬迁人口真正的能够无顾虑地融入城镇生活,进而共同为城镇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譽?訛

  (三)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

  搬迁人口的融入,会给公共资源带来压力.为继续保持城市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政府须加大对于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首要任务是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更加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加能够为政府投入公共服务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政府还应不断加强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的意识,在财政公共支出方面,应不断加大公共服务方面投入所占政府财政支付的比例.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尤其是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为主的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搬迁人口迁入城镇后,最亟需解决的是子女受教育问题、看病问题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如何衔接的问题.为此,当地政府应解决好教育资源分配问题,适当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增添学校数量,并让搬迁人口的子女的教育与城镇人口子女的受教育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保证机会均等、机会公平.通过接受教育,阻断搬迁贫困人口的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在医疗卫生方面,要衔接好搬迁人口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医疗保险的顺利接轨,考虑到搬迁人口经济能力较差的情况,在看病、治病方面,可适当对其进行优惠减免,以解决搬迁人口看病难的顾虑.另外,搬迁人口由农村迁入城镇,还要做好社会保障的转移工作,制定统一的可流动的城乡社会保障的转移机制,积极引入“互联网+”,将社会保障信息化、网络化处理,更好地维护搬迁人口的应享有的权益.

  [基金项目:民族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资金支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桂滇边境深度贫困区短期脱贫与长期振兴的治理共同体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8BMZ141)阶段性成果.]

注释:

  ?譹?訛程丹,王兆清,李富忠.易地扶贫搬迁研究——以山西省五台县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5,(01):70-73

  ?譺?訛范芝芬著.流动中国:迁移、国家和家庭[M].邱幼云,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7

  ?譻?訛何玲玲,吕翠丽.广西易地扶贫搬迁与人口市民化耦合路径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7,32(12):76-81

  ?譼?訛何彦霏.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学理论,2016(01):147-148

  ?譽?訛田丽,邹丽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融合问题——基于乡土文化的视角[J].学习论坛,2016,32(04):56-60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 广西南宁 530299)

[作者简介:吕翠丽(1989—),女,河南濮阳人,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民市民化研究;何玲玲(1971—),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广西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

(责编:若佳)

新型城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新型城镇化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新型城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新型建筑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