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与行为艺术要恪守的边界为何?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这篇行为艺术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行为艺术要恪守的边界为何?

若要说最近几个月以来中国最火的一条路,那应该非“葛宇路”莫属.这条由央美研究生“制造”出的小路,在最近刷遍了各个社交媒体,成为热门话题.随后一份美院记过处分书流出,也将这场行为艺术所产生的舆论推上.(虽然日后证实了处分与替道路命名无关.)但不夸张地说, “葛宇路”这件作品以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引起了从美术馆到公共空间,从小众到大众的注目,我们不禁要问,行为艺术的边界究竟在何方?这中间是否有需要我们恪守的边界呢?

网红路的诞生与拆除

让我们话说从头,简介一下这条没有网红店的“网红马路”.

大概约莫四年前,美院的研究生葛宇路以自己的名字制作成路标放置在北京朝阳区苹果社区南北区之间的一条小路上,没想到多年下来后积非成是,这条路原本的路名“百子湾南一路”已经被人淡忘,从附近居民到外卖小哥,大家只记得艺术家替这条路取的新路名一一“葛宇路”.而高德、百度、谷歌等权威地图也都是登记“葛宇路”这个名字.

没想到今年7月底时这件“作品”因被网友而上了新闻,随之立马被有关部门拆除.这条路存在了三年,在网上火了三天,却花了不到三分钟被拆除,并随着一份从央美流出的记过处分书更是将这场舆论推上,所有人都在猜央美所作出的处分与这条网红马路是否相关,还引发了巨大的讨论.虽然后来央美与葛宇路本人都出面澄清,记过处分的原因是他的另一件作品《增高》,一件将假放在央美旗杆顶端的作品,但这两件作品也让我们开始思考所谓行为艺术的边界.

支持者认为,葛宇路的作品让有关单位认识到了公共设施的缺失,毕竟在他放置路牌之前,并没有人知道那条小路叫什么名字,这件作品多少也带给人们一些方便.反对者则认为,艺术家的行为已违反“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定”,如果每个青年艺术家都像他一样擅自命名公共空间,那社会还有章法吗?其实纵观葛宇路的多数作品其实都带有挺大的争议性并探讨人跟公共空间的关系,早在本科时期开始他便尝试着将他的名字符号化,在公共场合用油漆涂上他的名字.另一件作品“对视”是一件通过长时间与街边镜头对看,来探讨人跟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的作品.

而其中最让人感到冒犯的,就是将假放置旗杆的作品《增高》了.其实笔者认为这件作品还有向中国经典当代艺术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致敬的意味.如果旗杆代表着一种秩序,将男性置于其上,在作品里头还隐含着父权社会崇拜的内涵,且也有反讽从远古的纪念碑到现代社会热衷于兴建高楼大厦热潮的崇拜(原始崇拜)精神.虽然这件作品在艺术家的众多作品中,手法并不是是最高明的,但是爬上这么高的旗杆也真是不容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年头当艺术家,除了脑袋外,体能也挺重要的.)

若就长远来看《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已经是中国当代艺术中非常经典的一件作品(可能当年这件行为艺术位于荒郊野外,不像在央美一样容易被抓,所以没有人“取缔”几个光溜溜的男女平躺在荒野的行为),而且后来“模仿”者不断(虽然有好些作品都是以嘲讽出发).或许在几年以后,这件害葛宇路记过的作品,也成为教科书级别的佳作也不一定.

行为艺术等于无冕王吗?

为何当代艺术干奇百怪,而“葛宇路”这件作品却在公众间引起轩然大波呢?撇开炒作的臆想,追根究底的还是当代艺术界中的老问题:行为艺术的尺度在哪里?或者是说,什么是行为艺术?

比起传统的雕塑或架上作品,行为艺术真的很难懂,也很难界定.从号召身边的人种树、把自己关在笼子里不说话,到自残、公共场合大小便都是行为艺术.1 961年,为了体验飞翔与失重的感觉,伊夫克莱因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从二楼往下一跳,并称这件作品为“坠入虚空”,但普通人若模仿他那就叫做自杀未遂.行为艺术教父博伊斯在演讲时被愤青殴打,他举起个十字架自比耶稣,就成了艺术史上的经典,普通人要那么做就成了公众约架,是要被带走的.对于吃瓜群众来说,看行为艺术真是如坠五里云雾之中.

先简介一下行为艺术吧.行为艺术发迹于五六十年代,是一件完全由西方“作”出来的舶来品.在接连世界大战之后,人们深受打击,绘画、雕塑等等的创作形式已经无法叙述人们遭遇到的痛苦,所以有艺术家开始拿自己的身体当媒材,以“现身说法”来让人感到“切身之痛”.看起来像“表演”,但比电影、话剧等表演艺术更为深刻.

确实行为艺术充满着争议,而且难懂.对于多数人来说,行为艺术总是干着很“出格”的事情:裸奔、自残、(不欢愉的)性等等,所以观众们都不敢(也不愿意)理解.其实行为艺术其实应该是比传统艺术更直抵人心的艺术形式,它以简单粗暴的肢体动作冲击观众的内心.所以这些作品难懂并不是因为观众理解力有问题,事实上许多行为艺术的思想简单明了,甚至跟我们自身相关,而是表演的过程都不太雅观.

比如行为艺术女神阿布拉莫维奇的“节奏0”,她提供了包括、刀具、鞭子在内等72种武器,观众们可以去自由选择道具对艺术家做任何事情,这件作品最终在某个观众拿抵着艺术家的头时被迫停下.这件作品看着挺痛的,背后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当人握有绝对权力时,那些挂在嘴上的仁义礼智信还算数吗?她在另一件作品“节奏5”中躺在燃烧的五角星火炬中,并且昏了过去,两名看不下去的观众出手救了她(虽然事后她埋怨“救命恩人”破坏了作品).

这些作品看似虽然意义简单,但其实都挑战了人们对于道德、对于疼痛忍受的极限.所以,要如何判定行为艺术作品好坏最终还是必须结合当下社会与艺术家背景.阿布拉莫维奇来自南斯拉夫,这是一个曾被集权统治的国家,所以在她早期的作品中,探讨集权政治、共产政府、女性身份、身体自主权等都成了她想表达的主题.脱离了这个前提,她看起来也就是一个作死、想或是药物滥用者.

与这件作品相似的,还有小野洋子的“切片”,她穿着和服坐在台上,观众可以向前剪下她衣服的一角,直至她裸身,人们从原本的不好意思到最后的跃跃欲试.这件作品不但讨论了权力的关系,透过小野亚洲女子的身份也深刻的探讨了女性(尤其是亚洲女性)在社会中所受到的支配与束缚.虽然有人说小野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嫁给了约翰列侬(他们定情的时刻也就是在这场行为的现场),这说法不但非常歧视女性,而且小野也确实是个厉害的艺术家,这件作品若换了男性演出,意义就不会如此深刻.

简单地说,这些惊世骇俗与流言蜚语只是手段,行为艺术远不止于此,即使透过偏激的面貌出现,其目的也只是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与参与.然而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刺激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说事,判定一件作品好不好那就得看看艺术家是说啥事.所以那件用女性下体画国画的作品,因为缺乏中心思想,成分就只剩下而没价值.当艺术家发自内心地想表达一个概念(现象),无论是吃人、吃尸体还是吃大便,那作品就有了意义.也因此理解行为艺术特别需要时间,了解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了解艺术背景与时代背景,都对于了解作品特别重要(当然也容易被人误解).

记过,央美错了吗?

过去一段时间,央美确实成为“众矢之的”,先不说记过原因并不是大众以为的那样,葛宇路的学院为实验艺术,而院长是早年也不断透过创作批评制度的邱志杰,怎么说也得对于创作更加宽容一些.虽然有些评论也替央美缓颊,认为对葛宇路进行处分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保护,否则以艺术家一系列侵犯公共空间的作品看来,若要细究,得到的处分一定不比记过轻.再说葛宇路早有了北京民营高校的教职,这次的轩然大波也让他声名大噪,甚至有意大利学校愿意提供他奖学金(虽然由对方的新闻稿看来比较像蹭热度).而“葛宇路”上的居民也获得了新的路名与清晰的路牌.皆大欢喜,没有人失去什么,央美的面子有了,艺术家的名声赚了,大家该蹭的热度也蹭到了.

葛宇路本人的态度还是很让人激赏的,在公开的访问中,他说: “我一直觉得艺术家不应该有特权.换句话说,如果你做了一件触犯了相应法律法规的创作,你就应该接受这个处罚,你不能说因为做的是艺术,就应该免受法规法律的处罚.具体到我这个作品违规了,那就拆,如果需要批评教育我就接受批评教育,也写检讨我都很配合,因为我知道这可能就是我需要承担的后果.”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艺术家而言本人被处分、这件作品被拆等都是整个表演的一部分,但是处分与否并不损毁这件作品的价值.这也可以回应吃瓜群众们对于行为艺术与法律、道德关系的疑问:如果今天有个自称是艺术家的人杀了人,并号称自己正进行行为艺术,那么他同样要面对法律与公众的制裁.但行为艺术需经由时间与评论者去验证这件“作品”,是否有真正内涵.即使是在当代艺术更加成熟的西方,弗朗西斯 阿里斯拿着在街上晃荡、班克西拿着颜料在路上乱喷,都是一样会被取缔的,但那并不影响艺术家作品的价值.

对于国家机构而言,执法当然是从公共角度思考,一切存在损害公共利益可能性的作品均应受到制约.不过中国作为世界发展迅速的国家,当然也有许多社会问题等待解决,这些问题都不失为行为艺术家创作的养分.或许在未来,我们也可以想见中国将成为行为艺术家的一片沃土.FA.

行为艺术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行为艺术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行为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艺术科技杂志

2、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3、艺术导论论文

4、领导艺术论文

5、艺术教育杂志

6、艺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