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杀人者到被杀者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与杀人者到被杀者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杀人者到被杀者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杀人者到被杀者

“杀人者”到“被杀者”

——浅谈《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尼科夫这个人物的角色转换

兰秀清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福建 三明 365100)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通过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的人物角色转换,不仅对突出小说的主题有重大意义,也深刻、犀利地展示了作者对人类善恶因果主题的深度思索.

【关键词】《罪与罚》;拉斯柯尼科夫;角色转换;善恶因果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当中,小说的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杀死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他成了一名杀人者,并且最终难逃内心的自责而成了一个精神近乎崩溃的人,这时候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又从一个被杀害的人转而变成了拉斯柯尼科夫精神上的打杀者,拉斯柯尼科夫反而成为了被杀者,这种角色转换对于主题的突显无疑具有重大作用,并且震撼人心,让人不自觉地联系到对自身以及社会的思考.拉斯柯尼科夫原本只是一个善良穷苦的大学生,当生活逼到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的时候,他唯有爆发,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他并非是个杀人狂,只是选择了爆发.他可以爆发,但却没有剥夺一个人生命的权力,于是他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良心的惩罚.他的一个罪恶之举让他从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杀人犯,于是责罚是难以逃脱的,又成为一个“被杀者”.

如果说阿廖娜·伊凡诺夫娜是恶的代表, 索尼娅是善的化身,那么拉斯柯尼科夫则是集善恶于一体,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这个人物毫不留情面地剖析给我们看,这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验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 ”

拉斯柯尼科夫因受传统观念与社会道德等的影响而体现了善的一面,但是他的杀人罪行与有权杀人的荒谬理论却又呈现了恶的一面,这种激烈痛苦的善恶斗争使他经历了“杀人者”向“被杀者”的角色转换.他家境非常的贫寒,因为交不起房租而整天像老鼠一样躲着房东,环境的不公逼得他无法生存,由此激发了他的恶性,并且去证明自己的非凡,希望可以像伟人那样杀人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且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在神殿上被戴上桂冠,成为人类的恩主,于是他跨越了那条不可杀人的原则与善的底线,杀死了放的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及其无辜的妹妹丽莎维塔,在他看来,这个老太婆充满着恶,她没有理由活着,她是靠吸榨别人的血液来维持她那不值一钱的生命,是一只最为无用的虱子,所以他觉得自己很有必要为民除害,用她的钱来做成千上万件好事,为人类造福,因此他犯下了罪行,他成了实至名归的“杀人者”.然而我们看到事实真如他所预想的那样吗?不,绝对不是,这一行径非但没有改变周围的恶劣环境、得到人们的认同,甚至还使自己陷入无望的境地,不自觉地割断了与他人联系的纽带,于是他发现自己已经不能一如既往地爱自己的母亲与妹妹,也不能与人们发生正常的联系,罪恶,使他感到自己与一切人隔绝了,“他好像用一把剪刀将自己与所有人和事都剪开了”,善恶的交织使其内心成了激烈斗争的战场,这一罪恶压迫他,致使他精疲力竭,出现幻象、热病、对人陌生等一系列现象,精神几乎崩溃,当然这是他病变的必然结果,这种现象比他杀人更可怕,他在举起屠刀杀人的同时,也杀死了自己,他又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被杀者”,这种现象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内在联系,原因在时间上一定先行于结果,而结果总是在原因之后,拉斯柯尼科夫杀人于前,后成为杀人者;因为杀人,而出现善恶痛苦的煎熬,精神崩溃;杀人,使自己隔离人类.

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本来拉斯柯尼科夫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他是一个“被压迫者”,然而他的罪恶之举却彻彻底底地让他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杀人犯,于是罪责难脱.阿廖娜·伊凡诺夫娜虽然穷凶极恶,但是拉斯柯尼科夫决不能单独为了行善去作恶,杀死她,就像索尼娅尼娅与杜尼娅反驳的那样,“难道人是虱子”,“你是杀了人的”,很显然,人的生命决不可能是虱子,无论他是怎么的无用、怎么的有害、怎么的为恶,他都是最高等的生物体,做为一个人,每个人都有生存权,不管你是否善或者有用,都一样的平等的享有,正如何怀宏所说的:“任何人都是一个人,都享有一种基本的、不可剥夺的生存权,优秀者有生存的权利,不优秀者也有生存的权利,他们享有平等的生存权”.拉斯柯尼科夫没有权利去剥夺任何人的生存权,这就像那位军官在听完了大学生的话之后说的“这是天性,是自然.”是的,一个邪恶之人,即便犯了罪,可以诉诸法律经过一定程序去惩罚他,制裁他,但唯有一点,不可以自己当一个裁判者动手剥夺他人生命,而一个并不违法的不道德的人,就更不可以这样去杀死他了,为此,在他杀人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比外在刑罚更为严酷的心罚了,这种心罚让他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被杀者”,其实,不管是在他杀人前还是在杀人后,他也一直在质疑自己,甚至到后来他也清楚地明白:“难道我杀死了老太婆吗?我杀死的是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我一下子就把自己毁了,永远地毁了……”现实是残酷的,却又是如此警醒.

综上所述,与其说拉斯柯尼科夫是“杀人者”,不如说他是“被杀者”,他杀人不仅不能让自己活的更好,反而让自己活的更糟,生不如死,这就像索尼娅接连的反问“你怎么活下去呢?你靠什么活下去呢?离开了人,怎么能活下去,怎么能活下去呢!”是的,拉斯柯尼科夫活不下去,活着只会让他更加的痛苦,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用恶的办法不可能导致善,仍然只能产生恶,他虽然杀死了罪恶昭彰的阿廖娜·伊凡诺夫娜,然而这并没有与之出现理想的局面,反而使自己越来越走向恶的深渊,恶性无限地膨胀起来,以致当他获悉斯维德里盖洛夫知道这一秘密时,首先反映竟是要把他杀死,只不过后来在行动上没有付诸于实践.曾有人说过,人只有切身经历过才会懂得,拉斯柯尼科夫杀人前后的经历,让他彻底地懂得,并且能够审视自我,特别是内心的恶性,这就像果戈里先生在遗嘱中说道的:“需要思索的不是别人的黑暗,不是天下的黑暗,而是自己心中的黑暗.”拉斯柯尼科夫并非是个杀人狂,恰恰相反,他是一个为别人无偿付出的善者,在大学读书时,经济困难的他还去资助患肺病的穷同学,并且在其死后代为照料其年迈的生病老父及其后事;邻居房屋起火,他不顾安危,勇敢冲进火场,救出两个小孩,自己却因此而被灼伤;手头拮据,却又慷慨拿钱帮助街头醉酒少女,;又将母亲来之不易的汇款全部捐给孤苦无依的寡母等等,可是他的善却不足以拯救自己,内心的黑暗占了上风,贫非罪,这是事实,但是这贫却杀死他,让他丧失了自我,恶战胜了善,力图以杀人来改变现状,内心的天平失衡了,他一方面行善,一方面又为恶,因果互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陀思妥耶夫斯基刻画的这一人物是一个矛盾集合体,显示了他对人类因果善恶的深度思索,这就如鲁迅说的:“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他一方面为恶杀人,为此受到非人般的折磨,由“杀人者”变为“被杀者”,恶招恶罚,冷峻而又深刻,另一方面为善助人,使他杀人之罪得以被轻判,并且有机会使自己干涸的心灵得到滋润,使自己从杀人者中被解救出来,从而走上新生复活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鲁迅.集外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87.86

[2]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朱海观,王汶译.罪与罚(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3

[3]湖北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编写组编.辩证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1980.13.129

-130

[4]何怀宏.道德.上帝与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92

[5]《外国文学动态》编辑部.外国文学动态,1993年第6期

杀人者到被杀者论文范文结:

关于杀人者到被杀者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杀人者到被杀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高被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