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物馆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宁夏移民博物馆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这是一篇与博物馆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宁夏移民博物馆

宁夏移民博物馆整体采用中国传统西北民居砖墙拼花的建筑元素与回族建筑元素相融合的现代建筑风格,平面设计为正方形,突出稳重、宁静、大气的品质

本刊记者 丁宏山

8 月4 日,记者和部分来自区内媒体的朋友,到红寺堡区采访旅游工作.红寺堡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年轻精干的女副局长郑淑萍安排记者参观了红寺堡区的移民博物馆.记者们个个兴奋不已,都从自己供职媒体的特色和风格出发捕捉着一条条“活鱼”,收获颇丰.

宁夏移民博物馆成红寺堡区地标性建筑

时过正午,太阳像个大火球在空中发威,烤得大地如火鏊般烫脚.但在这个巍峨高大的馆舍里,却是别有洞天,空调开足马力运行,幽幽凉意沁人心脾.

哟嗬,真够气魄的!我不由得发出惊叹.

宁夏移民博物馆整体采用中国传统西北民居砖墙拼花的建筑元素与回族建筑元素相融合的现代建筑风格,平面设计为正方形,突出稳重、宁静、大气的品质.外墙四角设计为“开疆戍边”“拓荒屯垦”“先民迁徙”“支宁建设”“移民开发”“扬黄颂歌”“民族团结”“前程似锦”等8 块大型主题浮雕,每块40 平方米,彰显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人民汇聚一处,在红寺堡这块土地上团结、和谐、共建美好家园的精神面貌.外部造型大气磅礴,富有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整座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件矗立在宁夏大地上的“展览品”.“色彩选用黄土色与白色,黄土色体现黄土高原的气质,白色则代表着回族文化,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体现时尚典雅,是红寺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游客来红寺堡游玩的首选地.”郑淑萍对记者说.

红寺堡开发区是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自1998年开工建设以来,至今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先后从海原、西吉、原州、隆德、彭阳、泾源、同心以及中宁县的贫困地区搬迁23 万多人到这里,其中回族人口占62.8%.

宁夏移民博物馆从2009 年3月开始筹建,2013 年10 月正式免费接待游客.博物馆总占地面积78000 平方米(117 亩), 建筑面积9436.88 平方米,总投资4600 万元.馆内设有各类展厅、宣传陈列厅、贵宾接待厅、观众服务厅,以及文物库房、设备库房和办公技术用房.

记者注意到,在博物馆门前汉白玉护栏上雕刻着葡萄图案,代表着红寺堡生态移民的新型节水葡萄产业.一旁陪同采访的红寺堡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干部魏旭平说:“我们红寺堡区的红寺堡镇是‘中国葡萄酒第一镇’.在宁夏,红寺堡的酿酒葡萄拨了头筹.”“真的吗?红寺堡这般厉害?不是吹的吧?”随行的记者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见记者大多疑惑不解的样子,郑淑萍接过话题说:“没错,我们红寺堡镇在2015 年就被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授予‘中国葡萄酒第一镇’,还被中国葡萄酒市场白皮书发布会组委会授予‘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葡萄酒产区’称号.是自治区政府确立的宁夏三大葡萄产区之一.”

红寺堡区把葡萄酒产业作为承载红寺堡人脱贫致富“紫色梦想”的主导产业,通过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带动等措施,不断推动产业规模的提档升级,努力把葡萄产业文化和优质的葡萄酒产品打造成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区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0.6 万亩,注册葡萄加工企业30 家,其中酒厂8 家,酒庄22 家,目前正在建设的酒庄有7 家,年产葡萄酒600 万瓶,产值达3 亿元.葡萄酒产业成为红寺堡区的第一支柱产业.结合葡萄种植,红寺堡推出了采摘尝鲜、自酿红酒等旅游项目,在酒庄建起了具有地域风情的农家乐等,巧做葡萄种植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展陈丰富多彩

宁夏移民博物馆内集中展示了宁夏移民历史、移民文化以及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和宁夏“双百”扶贫攻坚成果.在宁夏移民博物馆二层的展览区中,通过序厅、宁夏移民史刻、新时期新移民3 个展厅向参观者全面地介绍了宁夏的移民历程.序厅用16 幅碧绿底色的陶瓷壁画展现了红寺堡19 年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

在新世纪移民展厅里,一幅西海固搬迁的场景复原图前,记者长久驻足细观.三年两头旱,十种九不收,是上世纪90 年代西海固地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真实写照.气候的干旱和复杂多样的地形,限制了西海固农业的发展.就是到了上个世纪90 年代,这里的农业生产方式仍旧单一,耕作技术仍然停留在“二牛抬杠”的水平上.这幅搬迁场景图,以蓝天白云为背景,在荒芜的大山脚下,稀稀落落的传统青瓦民居,加上若隐若现的窑洞,烘托出西海固人民以前生活环境的艰苦.移民搬迁的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西海人民的巨大关怀,使西海固人民看到了幸福的曙光,热闹的搬迁场景表露出他们奔赴新家园的祈盼与喜悦,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红寺堡自1998 年开发建设以来,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创业,宁夏南部山区20 余万回汉儿女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实现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好,黄河水甜”是红寺堡20 多万移民群众共同的心灵呼声.

宁夏移民史刻展厅用8 个单元详细介绍了先秦、汉代、南北朝、唐代、西夏、蒙古、明清和民国时期发生在宁夏境内的数次大规模移民的原因和过程.新时期移民展厅则着重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在宁夏境内的重大移民事件,主要包括建国初期的支边建设和改革开放后的生态移民两个部分.移民博物馆采用移民文物、展板、实物模型、录音资料等多样方式,生动展现了宁夏人自强不息的移民奋斗历史.游人们仔细地观看着一幅幅图片,屏息静气地聆听着解说,不时就某个疑问向导游提出来寻求正解.

宁夏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开发史,也是一部水利发展史、民族融合史.从秦汉开始,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宁夏的开发与守卫,移民实边成为历代政府经略宁夏的重要举措.同时,宁夏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匈奴、突厥、吐谷浑、吐蕃、党项、蒙古、回、满、汉等民族在宁夏大地上或多或少都留下了生活的痕迹,为宁夏的开发与建设做出了贡献.展陈以场景、实物、文献资料为内容,再加上声光电系统,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宁夏移民和民族迁徙的历史画卷.

在宁夏移民博物馆内,可以全方位了解宁夏移民历史和红寺堡移民开发建设的历程.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和一段段历史故事,可以感受宁夏移民历史的发展过程,红寺堡的历史变迁及成长,深入了解红寺堡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移民文化内涵,以及宁夏移民历史的光辉成就.它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与旅游融合,正在逐渐成为宁夏“黄河金岸”旅游圈中一处独特的新景观.

移民博物馆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自2013 年9 月30 日开馆以来,宁夏移民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达40万人(次).目前,博物馆已被挂牌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夏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吴忠市第一批党史教育基地和红寺堡区国防教育基地.2015 年11 月,宁夏移民博物馆成功创建为国家3A 旅游景区.

红寺堡区的文化名片

记者跟随着郑淑萍,来到了一楼展厅.“这里既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也是我们进行文化人才培养的基地.”郑淑萍笑盈盈地说.

红寺堡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利用博物馆一楼空闲房间,建成移民文化人才培训基地.整个培训基地面积达2300 平方米,设置1 个创研室,2 个艺术家工作室,3 个信息平台,3 个展厅,4 个培训教室.“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将基地打造成集产品研发、艺术创作、生产加工、展览销售为一体的移民文化人才与产品孵化地.”郑淑萍自信地告诉在场的所有记者.

红寺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在移民群众中保留着丰富而纯粹的民间文化艺术.擀毡、剪纸、酿醋、花灯、刺绣等最为突出.赵秀兰的刺绣作品吸引了记者们的眼光,都纷纷拿出“长短炮”一阵狂拍.郑淑萍介绍,赵秀兰的刺绣享誉区内外,是红寺堡区着力打造的重点非遗项目.她的刺绣作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富含寓意的图案,浓郁的民间情感,艳丽而优美的色彩,都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展厅里,最让记者感兴趣的要数倪建成的烙画了.烙画就是用烙铁在木板上进行绘画,做工非常复杂,要掌握好烙铁的温度、三夹板的选材以及烙铁与板材之间接触的轻重缓急,是一门技术要求极其严格的创作艺术.倪建成老人执着地坚守着这门祖传技艺,使这种古老且即将失传的民间技艺得以传承.静心欣赏这位民间老艺人以烙铁为笔、高温代墨、烙绘成画的《八骏图》《青松迎客》《甜在心头》《梦回故国》《和平之春》等烙画作品,传承于中国水墨画之气韵,又独具浅浮雕艺术的视觉,色彩细腻透明,风格古朴雅致,真的是一种难得的馈赠佳品和高雅的室内装饰品.

红寺堡独特的移民文化因8 县移民迁聚融合而来,有其特定的历史底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诸如同心、海原的花儿、刺绣,隆德的书画、秦腔,西吉的古钱币,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另外,红寺堡10 多年的开发建设也是一部记录艰苦创业的历史,对红寺堡移民的精神状态、性格和人文精神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宁夏移民博物馆的落成不仅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移民地的历史文化以及移民的艰苦创业精神,而且还可满足移民文化寻根的心理需求,成为红寺堡地区独特的文化名片.在为红寺堡刻下厚重铭文,在提升城市和景区文化品位的同时,宁夏移民博物馆将成为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

博物馆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博物馆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博物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