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的摸索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跟人性的摸索没有尽头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该文是关于人性的摸索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人性的摸索没有尽头

这两个月,我经历了两次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的采访.一次是吴秀波,一次是华晨宇.

原本在看过《大军师司马懿》之后,我对这位幕后的操盘手充满想象:能拍出魏晋风骨的人,身上一定充满知识分子气息.于是我翻出他的所有资料,穷尽其生活史和心灵史写了五页提纲.然而第一次采访简直是车祸现场,大部分问题撞上的都是似是而非的答案.以至于最后,我几乎是从采访地点逃跑的,自我怀疑到极点,在车流不息的大街上一路丧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晨宇.采访之前,我对这位同龄选秀偶像,丝毫提不起兴趣,对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花儿与少年》里无法自理生活的“巨婴”.直到临近采访,出于职业要求,我才打开他的音乐,瞬间被《癌》和《降临》吸引,前者没有一句歌词,用嘶吼模仿着癌细胞对病人的折磨,后者则充满宗教救赎的意味.我突然意识到他的才华,也意识到自己对他的误解.采访当天,正赶上他的粉丝和经纪公司骂战登上微博热搜,我揣度他或许心烦气躁,甚至打算念提纲应付了事.没想到,两个小时的采访,他态度非常诚恳,有问必答,而且逻辑清晰缜密.

两次采访,一次令我沮丧、一次令我汗颜,事后我开始反思,是什么在阻止我真正地去理解他人呢?上面的两个例子,看起来结果相反,但指向的是同一个问题:我在采访之前,做了太多预设.作为记者,我无权要求采访对象符合自己的想象,更不应该凭借一两个侧面就把采访对象归入无趣之列.预设的可怕之处在于,一旦存在偏差,采访随时有陷入绝境的风险,其危害不只是一两个问题得不到答案,而且是双方的信任关系有可能崩塌.

曾经有位记者前辈跟我讲,看人物资料的时候,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履历,尽量忽略过往贴在他身上的概念和标签.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头建立起对对方的理解基础.过去我不理解,摔过跤之后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

最近看到一句话说,好演员应该像容器.仔细想想,这个比喻用在记者身上也十分恰当.现在我们有微博、有朋友圈、有公众号,可以随时随地发言,然后寻求支持和认同.然而个人表达的渠道越多,越容易把人困在自我的信息和观点茧房中,难以脱身.我身处其间,未能幸免.而做记者,理解别人的起点就要先清空这些自以为是,让自己以一个善意包容的姿态去接纳对方.

于是,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吴秀波的稿子变成了一场实验.当他面目模糊、语焉不详,我让自己不再限于采访失败和理解困顿的情绪中,而是试着接受这个现实,放下“他”本身,然后去找可以托住他的背后的框架,比如他成长的环境以及他所处的娱乐圈.

人性的摸索是没有尽头的.一位周边采访对象用“长袖善舞”来形容吴秀波在圈子里的一种人格.这是个新鲜有趣的角度,我甚至能想象到他在酒桌饭局上可能呈现的状态.但是这方面素材的获取难度极大,几乎不大可能采访到某个真实的场景,来表现他是如何“长袖善舞”.因此,即使这场实验迈出了试探的第一步,也不得不因为素材和知识的局限,依然停留在浅薄的表面.

人物记者时常需要接受的拷问是,人与人之间,真的能够互相理解吗?至今,我也没有答案.之所以愿意在这条路上不断试探,或许就是对这个问题本身充满兴趣吧.

人性的摸索论文范文结:

关于人性的摸索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人性的摸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