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和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社会保障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摘 要:当前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蓬勃发展,培养适应现实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成为时代的要求.根据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高校实际情况,进行学科综合改革成为当下热点.目前在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逐渐显现,学科建设特色不够突出、课程设置培养体系较为单一、缺乏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因此,应该创新教学理念、准确定位并强化学科特色、丰富劳动与社会保障培养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并强化考试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动态调整机制,以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学科发展.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学校建设;综合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3-0048-05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是一门综合类的交叉学科.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较之西方起步较晚,在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然而,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凸显出诸多问题,大部分高校对学科定位不够准确,特色不够鲜明,同质化较为严重,在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家长、学生和社会方面对于学科的认识也十分欠缺.因此,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的综合改革问题,对于加快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学科发展、提升专业人才素质,以及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俊康和马培生较早讨论了确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体系[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需集中全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能力的培养、提高科研能力以及修订教学计划,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2,3].郭竞成、刘苇江和孙思萍从课程实践环节设计、实践基地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参与这5个方面,从实践教学角度探讨了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4,5,6].谭晓辉、杨楠芝和梁盼,以及黄瑞芹和龙双玉进一步指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专业,必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应确立实践教学目标和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效果,使学生能充分掌握专业技能,以更好地服务社会[7,8,9].陈苏广、马彦和李文军从高校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以宿迁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实际情况为例,提出应发挥高校自身学科群的优势带动作用,与本校学科特色紧密结合,充分联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定位,进行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10,11,12].陈起风提出应依托学校财经优势与特色,把握课程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打磨学生职业能力,优化课程体系[13].

已有文献为本文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综合改革进行深入探讨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已有研究仅关注专业改革的部分问题,缺少对其整体性的思考.本文通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综合改革现状进行考察,探究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以整体的视角研究专业的改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尝试为推动学科综合改革做出贡献.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建设状况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快速成长

随着1998年我国行政机构的调整,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同年开始增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并将该其设为公共管理学科类下的二级学科,1999年进入本科招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涌现的下岗失业、医疗养老问题以及企业中的劳动争议、社会保险等问题,促进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学科发展.新世纪以来,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不断完善了自身的学科体系,持续平稳发展.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范围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一个本科专业,以及社会保障和劳动经济学两个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专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发展十分迅速,设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院校高达160多所,其中设置硕士点的院校70余所,学科逐步被高校广泛接受.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在发展中不断弥补我国在劳动关系、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取得了一些突破.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就业较为广泛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是旨在培养劳动关系、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领域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学科,培养过程注重对于人才学科基础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强化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并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竞争合作意识.毕业生主要在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金融机构、互联网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就业,或者在非营利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基金管理等方面工作.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综合改革较为紧迫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的快速发展,使得根据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学校的学科优势进行学科综合改革变得迫在眉睫.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综合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养老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劳资关系重视程度的提升,对这种具备扎实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的专业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加.二是加快学科发展建设的需求.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同其他热门专业如金融、会计相比,发展仍然处于劣势,不够成熟.要提升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度,学科综合改革迫在眉睫.三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团队构建强化的需求.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较之发展成熟的其他学科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与教材建设、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面系统化不够有一定的关联,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建设特色不够突出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的定位较为模糊,思路不够清晰,角度单一且缺乏科学全面的考量.潍坊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依靠自己医学特色,着力培养具有医学特色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则以自己雄厚的经济学基础为依托开展培养,而南京大学等高校则从其自身深厚的社会学基础出发进行人才培养.但是对于现今的大部分高校而言,学科建设还是远没有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定位角度较为单一局限于管理学,没有结合各个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因而专业建设和发展相对缺乏竞争力,使其专业体系不够健全,不利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专业人才培养不足且学科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受限于对于专业的认识、专业就业前景以及学科的培养体系,在高考填报志愿中学生和家长往往都倾向于热门专业,向金融、会计等专业扎堆,社会保障学科受到冷落.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招生第一志愿报考率极低,调剂录取率以及转专业申请率居高不下.同时部分高校大类招生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专业选择较为盲目,学习热情不高.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的这种第一志愿上线率不高主要通过调剂的选拔,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针对高层次的社会保障硕士阶段教育以及在职研究生的教育,在招生规模、培养质量上也需要进行深度提升.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团队的建设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总体上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团队建设还有待加强.在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的高校中,与其他学科相较,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还属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各高校学科的基层组织建设不够,高校对该学科也不够重视,给凝练学术团队、坚实打造学术梯队、团队带动梯队、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成长机制等工作都带来一定的障碍,不利于研究团队的组建.同时,在拥有相关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团队的高校,学科团队的整体效率以及团队工作积极性也还需要继续提升.

(三)课程设置培养体系较为单一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目前的课程设置体系较为单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架构不甚合理,核心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设置体系较为单一,不能全面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定位不够科学.多数院校开设的专业不够全面,培养中多以单纯课堂教学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方面十分不足,课程体系不能完全契合培养的方向.一方面,课程体系中精品特色课程对于其他体系相关课程的带动作用不够,缺少对于社会保障系统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劳动与社会保障各课程设置之间缺乏强力的相互支撑,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有效推动学科人才培养.

(四)缺乏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且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根据收集到的用人单位对于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生素质满意度调查数据,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总体较为满意,但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创新精神等素质较之其他方面还存在着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环节内容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师讲授,学生很少参与其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热情不高.结合时事热点对于学生的启发性教育较为薄弱,学生在长期之中处于被动式学习的方式,缺乏创新能力.同时大部分教学内容流于书本,缺乏如社会保障实训、实地社会调查这种实践操作等锻炼,也不了解政府实际管理经验和流程,实践能力不足.

另外,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教学实际过程中,考核方面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普遍存在,现有考核方式对于平时的学习过程考核不够,学生依靠“小册子”进行考前突击,考核内容也仅限于书本,学生依靠背诵来取得高分和相应学分,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不高,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一知半解,更不能很好的将社保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之中.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的综合改革不仅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同时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方法也十分重要,提高同学的综合能力需全面考察.

(五)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不够完善

大部分高校在学科建设的实际过程中,努力以课程为依托开展了各类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学科的建设.但是大部分高校在后续的教学保障、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监控不够.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不能及时的进行整改和纠正.对实验室的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准备、课堂教学规范、课程资源的组织和利用、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效果等监控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动态反馈调整机制.理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质量教学跟踪体系和专业质量监控反馈体系还不够完善.

三、推进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综合改革的创新举措

(一)准确定位并强化学科特色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富有诚信笃行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竞争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地方银行、互联网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培养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养老服务管理以及基金管理等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财经类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更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经济管理资源优势和出众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可以以社会保障基金研究中心、农村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健康经济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平台以及“互联网+”公益创客实验室和慢性病智慧管理创客实验室等省级实践平台为依托,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迫切需求,着力培养劳动关系、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领域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体现“科研引领、教学优先、素养突出”的原则,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办出自身特色.

(二)丰富劳动与社会保障培养课程体系

在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综合改革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核心课程设置,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强化科研与课程学习相结合,产学结合.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通过不断完善特色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个性化学习平台等平台课程设计,结合实际需求丰富培养课程体系.着力打造《社会保障学》等精品课程,发挥精品课程对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更多精品的课程.同时强化《社会保障英语》等双语课程建设,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坚持“引进来”,继续加强 “公共管理中国县市长论坛”的搭建工作,邀请县、市长等政府官员结合实际解读公共管理政策.利用这种名家大讲堂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于实际管理经验的积累以及对于现实情况的更加了解.同时坚持“走出去”,加大与地区政府、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合作力度,签订实习实践基地,扩展第二课堂.同时依托校级研究机构、政策研究中心等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寒暑期实践调研和实践学习活动.加大力度,开展多种多样的与社会保障学科相关的学科竞赛,如劳资谈判大赛、社工案例分析大赛等.同时及时调整,加强实践学分的认定,紧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三)强化学科各层次人才的培养

学科各层次人才数量的匮乏,是学科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桎梏.对此,需要从整体的视角进行宏观把控,调整适应大类招生的改革举措,统筹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与其他公共管理学科共同建设,整合资源,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发展”的专业培养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在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研究生培养规模,坚定不移加大建设力度.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在招生入学和大类分流阶段注意加强学生对于社会保障学科的认识和了解,使更多学生了解,激发兴趣,增加专业人才基数.同时加大对于社会的宣传力度,避免“社保部门招考时不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这种尴尬局面,培养更多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增强市场认可,转而拓宽人才来源渠道.

(四)创新教学方法并强化考试改革

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原来老旧的单方面灌输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运用实际热点案例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同学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此外,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验室,在教学之中加入软件学习,利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加强社会保障学科与其他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融合.另外一方面强化考试改革,消除过去期末一锤定音的现象,侧重对于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在平时课程学习中植入竞赛式的分组PPT答辩汇报、无领导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考核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的综合改革效果的提升,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从学校到学院层层把关,把握从质量信息收集、统计、分析到反馈机制动态调整一系列流程.具体的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和教师座谈会,督导组及学校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定期开展集中和随机教学检查、专项教学抽查、教学质量监控等方式收集实际教学中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同时学校和学院有关部门以及学科负责人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统计和系统分析,准确把握影响实际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六)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团队建设

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需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首要抓手,围绕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发展和研究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教师.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攻读高一级学位、在职研修、挂职锻炼以及参加社会实践.完善青年教师成长机制,积极选派教师到一流高校和科研单位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使团队人员结构更加合理.此外,积极引进学术大师和专家作为教授,加强对于团队青年教师在国家人文社科等项目申报上的指导.最后,积极利用学科带头人等优质资源,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教学科研训练,利用学术团队带动梯队建设,为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赵俊康,马培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4):45-48.

〔2〕齐殿伟,王秀兰.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几点设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3):81-82.

〔3〕万明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武汉理工学院学报,2004,(6):194-197.

〔4〕郭竞成.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2008,(0):58-63.

〔5〕刘苇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初探[J].商业文化,2008,(11):232-233.

〔6〕孙思萍.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散文百家,2016,(9):140.

〔7〕谭晓辉.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7(3):73-75.

〔8〕杨楠芝,梁盼.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建设——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J].新西部,2016,(15):153-154.

〔9〕黄瑞芹,龙双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9):67-69.

〔10〕陈苏广.新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宿迁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6,(27):21-22.

〔11〕马彦.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校政合作”研究——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7,(8):67-68.

〔12〕李文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思考——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9):48-50.

〔13〕陈起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铜陵学院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6,15(6):106-109.

(责任编辑 姜黎梅)

Pilot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Major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Qin Lijian, Qiu Yu

(School of Fi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Bengbu, Anhui Province, 23303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in China is flourishing, and the training of social security professionals to meet the needs of reality has become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subject has become a hot spot. At present,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many problems he gradually emerg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re not outstanding, the training system of the curriculum is relatively simple, and the training of the ability of practice innovation is lack,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 is too single. Therefore, should be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innovative teaching ideas,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engthen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abundant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training 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of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 to promote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subject development.

Keywords: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School Construction; Comprehensive Reform; Innovation

社会保障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社会保障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社会保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社会保障学论文

2、社会保障论文

3、社会语言学论文

4、社会科学家杂志

5、社会心理学论文

6、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