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与论苏区文艺大众化运动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文艺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论苏区文艺大众化运动

摘 要:中国领导的苏区文艺大众化运动以及文化工作,使得军民具有高度的革命自觉,苏区文艺宣传和大众化运动,在军民一心,打土豪、分田地、打击敌人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苏区文艺大众化运动,能够有效地满足大众对文艺的需求,为人民喜闻乐见,还能在群众中发展处一批文艺爱好者与文艺工作者,扩大了文艺宣传队伍.

关键词:苏区;文艺;宣传

该文系赣州市2015年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编号15182.

苏区文艺大众化运动随着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的成立而开展起来,“是中国领导的土地革命和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群众性革命文艺运动,是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真实记录”1,以反帝反封为主要内容,巩固和扩大苏维埃政权、建立人民为目标,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战斗性.苏区文艺大众化运动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而发展,在在农村大地、残酷艰苦的战争中诞生.江西苏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在理论上,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引导,在实践上,有中国领导的土地革命、反国民党围剿斗争,具有良好的宣传鼓动作用,能最大限度地团结普通大众人,让群众拥护革命,鼓舞人民翻身做主.

苏区文艺运动从一开始就有大众化倾向,部队在作战与训练之余,常常以娱乐的方式充实劳动现实生活.苏区集体创作的民歌、曲调、民谣,原本就是在群众劳动生活中,结合广为流传的民间曲调与当时的革命宣传改编的.强调群众的能动作用,将广大群众包括为农民群众,工农兵,强调将群众团结起来,必须通过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达到革命宣传,发挥广大群众的历史能动性的作用.

苏区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实际方向,是对报刊、广播、出版等大众传媒进行体制化管理,使它们成为党的喉舌.

瞿秋白对苏区文艺大众化理论与实践有重要贡献.首先在语言上,他认为革命的大众文艺形式首先要利用旧形式语言,使语言口语化,为人民大众普遍接受,其次,语言叙述方式浅近,直白,贴近生活.同时将各种民间艺术元素融合,如旧式体裁的故事小说、歌曲小调,用简单的方式,让识字不多的工农群众接受,甚至还可以适当运用连环画、口头朗诵、宣传歌唱、墙报、演讲底稿,提高文艺的大众接受度.体裁朴素、接近口头语言,才能真正地达到宣传的作用.瞿秋白主张创造一切有利于文艺传播的形式.文艺也许是一种新式的大众化新闻性质的文章,加上此类作品浅显易懂,文字平白、简练,适合群众在休息闲暇之余接受,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群众了解革命现状.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字是文学的载体.语言是群大众表达思想,传播感情,表达情意的重要工具.为了能够使得文艺作品更好地被苏区群众接受、读懂,瞿秋白十分强调语言文字大众化作用.瞿秋白结合个人在苏区革命工作的经验,从苏区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识字较少的现实出发,认为文艺与大众结合首先要创造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文学有着欧化的特点,瞿秋白认为五四新文学建立起来的文学知识新式白话的文学,并不是国语的文学,因而瞿秋白认为,为了创作真正的现代与普通话的“人话”,需要使用浅近的生活化语言进行创作,要让群众听得懂,看得懂.

在具体的文艺大众化实践工作中,瞿秋白主持创办了《苏维埃文化》月刊,这个刊物主要反映苏区文化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表扬模范工作以推进落后区域,给小学、夜校、俱乐部、剧社以切实的领导.同时,还组织马克思研究文化组,讨论苏维埃文化问题.其次,开展街头文学运动.瞿秋白主张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群众,创作体裁朴素、语言接近口语的作品,并主动向人民群众学习,贴近日常生活,贴近工农大众.瞿秋白鲜明地点出文艺工作者应当为大众服务的宗旨,并且肯定劳动人民、工农群众的社会、历史作用,将作家从高高的文坛上拉到与人民大众平等的位置,甚至是“工农所豢养的文丐”,且意识到现实生活乃创作的源泉.

苏区文艺大众化运动中,戏剧和歌谣取得了重要成绩.1928年,红军宣传队演出《打倒萧家壁、普罗权》、《二七惨案》文明戏.1929年冬,话剧《年关斗争》,反映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是苏区戏剧舞台上最早的多幕话剧.《年关斗争》揭露了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对贫农的压迫,更重要的是,指出了革命斗争的未来方向,歌颂了党领导下的农动,指出了光明的武装斗争图景.1930年,《父与子》,反映城市工人运动的多幕话剧,在苏区演出.1931年,成立苏区第一个剧团,八一剧团.1932年成立工农剧社,同年,成立火线剧社.这些戏剧团体演出了许多剧目和其他文艺节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我——红军》(沙可夫作,一说集体创作,张欣执笔)、《谁的罪恶》(微明,即沙可夫作)、《北宁路上的退兵》(沙可夫作)、《武装起来》(沙可夫作)等.苏区部队战士在作战斗争和生活中,十分重视戏剧的宣传作用.军民凡是攻下一座城,占一个乡镇,总是要演出几部话剧庆祝,即为鼓舞士气,丰富战士文娱生活,也很好地宣传了革命思想.战士们及时在战争空隙、休息期、调整期,在洗衣服、打草鞋等日常活动之余,演剧看剧.戏剧话剧,是战士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战士的创造剧、演剧热情也高,他们暴露着旧社会的黑暗,讴歌革命英雄,赞颂红军战士,指导未来斗争的方向和光明的生活图景.在瞿秋白的倡导下,具体加强和指导了党的戏剧运动,从戏剧方针章程的制定,戏剧骨干的培养、戏剧学校队伍的建立,到剧本出版和剧本创作,有力正确顺利地繁荣了苏区戏剧运动开展,苏区戏剧舞台及戏剧创作出现欣欣向荣的面貌.大量革命戏剧在苏区各个县、区、乡演出,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苏维埃剧团,还就戏剧演出问题,广泛在军民群众中开展宣传,通过墙报的形式,讨论戏剧表演内容、形式、技巧方面的问题,也在空余时间,向群众讲领袖和红军故事.战士和群众因戏剧打成一片,戏剧内容(如妇女解放、家庭革新,科学思想)深入了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

戏剧这种文艺形式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能最广泛地团结群众,宣传群众,有利于革命任务、军事斗争开展.

苏区成千上万首革命歌谣,随着革命工作而产生,并随着战争和革命的发展而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地配合着革命战斗的顺利开展. 一方面是战士们自发编唱歌谣活动.战士们在各个连队成立列宁室,俱乐部.战士常常在业余拉琴、吹笛,唱山歌,吹小调,学唱革命歌谣.一方面是苏维埃政府积极开展群众歌谣运动.开通过歌谣,开展卫生扫盲识字运动,开展对普通大众革命思想的宣传.这些群众在实际战斗实践中自发编唱的歌谣,对革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同时也配合完成党的工作任务.苏区各地少年儿童、青年妇女、少先队员也喜爱常革命歌.在妇女中间常常传唱情深意切的送郎当兵类山歌,这些歌曲把爱情和革命、红军的胜利联系起来,并不表现个人在爱情中的欢乐与不幸,例如送郎当红军这类情歌主题.

群众歌谣包括民谣、山歌以及利用群众熟悉的传统曲调填上新词的歌曲和小调.1934年1月,《青年实话》编委会在后记中说:“我们也知道这些歌谣,在格调上来说,是极其单纯的;然而,它是农民作者自己的语句作出来的歌,它道尽农民心坎里面要说的话,它为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传送.”2在群众红色歌谣中,歌颂红军的特别多,内容十分丰富.有歌颂红军英勇打仗和军民关系的,有棉鞋迎红军、送红军、盼红军的,有表现送子参军、送郎参军的等.如在表现孩童渴望参军的歌谣中,童趣与革命结合,表现孩童的革命热情,歌颂党的领导,歌颂革命领袖和表现翻身后的喜悦,也是群众歌谣的重要内容.但它们群众歌谣的格调明朗、清新、淳朴,形式活泼自然,具有一种平淡美,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翻身解放的劳苦群众,最初唱的是《诉苦情》《倒苦水》和《雇农苦》等控诉地主阶级罪恶的歌谣.这一类歌谣真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受尽压迫剥削的现状,能激发大众对剥削制度的憎恶.因而,根据这些歌谣,大众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斗争.红色歌谣是革命根据地生活斗争的记载,具体形象地描绘了群众斗争的过程和胜利发展的图景.在记录群众的反封建压迫斗争中,如《穷人苦债歌》中,用敬酒这个动作串联故事情节,在敬酒中,将劳苦人民在债主逼迫下的生活痛苦揭露出来“若把债来还,除非忍饿又号寒”“债主情不饶,叫声奴才如虎叫”,声声如诉,画面感强,同时,也在歌谣中指出劳苦大众斗争的出路与方向,即“人无自由毋宁死,要找出路去革命!”在地主的丑恶嘴脸和敲诈勒索中,贫苦农民,只有拿起革命的武器,在党的领导下反抗地主阶级,才是真正的出路.

同时,在歌谣中,也热烈地歌颂了苏区人民大众的新生活.表现贫苦百姓在党的领导下,生活有了改善,吃穿有了保障.如在《人民政权苏维埃》中,“人民政府苏维埃,恩情比天还要大”“分田分屋又废债”,百姓的心声溢于言表. “在苏区,文艺被当作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是推动革命事业前进的战斗号角.”3这些群众在实际战斗实践中自发编唱的歌谣,对革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同时也配合完成党的工作任务.通过这些歌曲,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苏区革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乏有情真意切,朗朗上口,易于传唱的抒情歌曲.具有浓厚的抒情氛围和精美的形式,更具有文学艺术研究价值.

苏区文化工作,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中产生,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诞生,但种种困难并没有吓到苏区军民,在积极的革命必胜信心中,苏区政府、党,积极地开展着一切有利于革命的文化宣传工作,团结了群众,丰富了军民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宣传了党,宣传了革命,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中发展,时时刻刻处于敌人的包围中,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战斗性,以及战争环境所要求的作品艺术性,在宣传革命道理,动员人民参军参战,鼓舞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苏区文艺大众化运动,能够有效地满足大众对文艺的需求,为人民喜闻乐见,还能在群众中发展出一批文艺爱好者与文艺工作者,扩大了文艺宣传队伍.甚至,许多不识字的工农、贫下农民,劳苦大众,能够由此获得艺术熏陶,了解、掌握革命思想,在通俗、有趣的大众文艺形式中,获得提升.苏区文艺大众化运动,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紧紧跟随战斗形式,宣传革命任务.并表扬歌颂战斗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苏区文艺大众化运动是最初蔓生的野花,实实在在是生长在大众中,具有高度的价值.

文艺论文范文结:

关于文艺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文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文艺生活杂志社

2、大众文艺杂志

3、少年文艺投稿要求

4、少年文艺杂志

5、大众文艺杂志社

6、大众文艺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