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跟振兴东北战略下日语人才职业化培养途径类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人才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振兴东北战略下日语人才职业化培养途径

2012 年3 月4 日,国务院批复了关于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随着中国经济整体运行的步伐加快,在2016 年4 月,又再次印发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为东北地区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在此大背景下,作为东北地区的地方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如何为社会发展提供后续的人才储备?现行的教学设置及人才培养定位需要做出怎样的调整等等,需要我们认真理性地思考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实施途径.

一、东北地区日语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人才的培养必须和社会需求有效契合,二者不能脱节,这已是各大高校的共识.按市场规则高校是供给方,企业是需求方,供需平衡才是一种理想状态.但目前的现实是毕业生找不到合乎预期的工作岗位,企业招不到急需的各种员工.虽然社会和企业方面重视人才的本地化,但每年聘用的日语毕业生距企业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供给方的地方高校,在学生、教学设置、师资等方面均需做出反思

在学生方面,近几年招生中,目的明确地因喜爱日语并报考而来的学生比例越来越低,许多学生选择日语专业的初衷,要么是从个人兴趣爱好上喜欢日本动漫和日语歌曲;要么是看到日语里有大量汉字,觉得简单易学;要么是被调剂志愿而被动地选择了学习日语.这种在起步阶段对日语学习动机的不明确性,直接影响了日语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自我管理松懈,对个人未来定位模糊,就业压力的紧迫感普遍不足.

在教学设置方面,课程内容缺乏灵活性,理论性内容居多,应用性课程不足.日资企业里需求最多的是日方助理、商务贸易人员、业务代表等实践性较强的岗位,企业方认为“商务礼仪会话、贸易实务、外贸函电、日语口译”等课程比较重要,但这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时数很少,尤其是高年级专业方向课欠缺实用化,忽视职业能力的训练.

在师资方面,由于传统的外语专业定义为“外国语言文学”类,日语教师以语言理论研究型居多,而且大多数是毕业后就直接进校当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社会实践经验匮乏,偏重讲授法,注重传授单一的知识结构,欠缺实际应用和岗位实训类课型的教师,近几年来应就业市场需求,开始有旅游类、商务类、翻译类等方向的教师,但不足以应对目前的紧迫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日语专业的转型和进步.

2.需求方的日资相关企业,需要较强职业应用能力的人才

企业招聘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工作态度、继续学习能力等,而在校期间最受重视的学习成绩并不是企业方第一位的关注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反映出知识面狭窄,协调沟通能力欠缺,对具体岗位上必备技能的继续学习能力偏弱.在实际工作中,例如电话交谈沟通、现场技术翻译、邮件信函书写等等,往往处于听不到位、说不清楚、写不明白的状态,表现出职业应用能力的严重不足.

目前的日语毕业生几乎没有能够直接顶岗胜任的,需要经过岗前培训、岗位实习、再上岗工作,对企业而言用人周期较长,加之真正了解日资企业文化,以职业人的心态迅速融入的职业素养也亟待提高,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高校中被普遍忽视,它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更应该渗透在全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

从就业趋势来看, 对既懂日语又懂专业技能学生的需求量远远大于日语语言学专业的学生,这表明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具备所在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型人才,但现行的日语专业培养方案大多定位宽泛,针对性不强,没有明确的立足于社会的培养目标.由此可见,问题在于校企各自独立,供需方脱节,所谓的人才市场饱和绝非是需求饱和,而是供给方的高校不能满足需求方企业的实际要求,因而当务之急是探索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二、探索解决东北地区日语人才职业化的途径

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结合东北地区的需求特点,探索本地人才职业化培养策略是解决目前就业困境的一种途径,反之也促进了高校自身调整教学设置和培养目标,符合“振兴东北”战略的要求,使高校的发展跟上社会改革的步伐.

1.按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应用”,即服务于社会和企业,需要高校按照职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过程,建立相应的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东北地区对日语人才需求的职业结构确定专业名称,根据行业对日语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使地方高校日语人才的培养走职业化之路.

以我校日语专业为例,在专业设置上改变以往语言文学类为主,尝试“日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暂定为旅游和翻译两大专业方向,学生们在二年级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其中“日语”是基础,加强听说等专业能力训练,“专业”是方向,根据旅游市场和翻译市场的实际需求,各自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课,使日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结合,专业方向与就业流向相结合,做到贴近岗位需求,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逐步探索建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依赖教学过程展开的,构建以职业型日语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关键.

(1)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与时俱进和重在实用一方面采用优质教材和原版教材,在“原生态”语言环境下,培养地道的日语听说能力.另一方面,立足于本地区开发独具特色的实用教材,导入相关职业化训练.比如在翻译方向课上,适度调整和降低翻译理论类课时的比重,增加文秘、档案、行政助理、商务信函写作等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充分体现为行业服务的理念.再比如在旅游方向课上,针对中国人在日本的“爆买”现象,及时把导游实训课程分为出境游和入境游两大模块,根据日本人和中国人旅游群体的不同特点,讲解个性化旅游团的组团、带团流程等,切入实际效果良好.

(2)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互结合

在旅游方向课上,除了讲授旅游方面的理论知识外,适时加入长白山、吉林雾凇、伪皇宫、净月潭等本地特色旅游景点的导游词内容,并鼓励学生实地考察锻炼,使课上讲解的知识既有实用性又有针对性,同时又灵活地将作为导游必备的职业常识、应急处理、职业操守等潜移默化地融入实训课中,帮助和指导学生在毕业之前考取导游资格证,实现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就业的最佳模式.

对于高年级学生,鼓励他们利用假期去旅行社跟团学习,或者去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并写出社会实践报告,切实地将枯燥的课内理论知识在课外的实训中亲身体验,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促进学生有意识地以职业规划为目标,锻炼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3)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考核在“日语+专业”的培养模式下,基础阶段和专业方向阶段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和标准,比如在一年级设置为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占10%、口语测试占10%、期末考试占60%,降低期末成绩所占比重,这样就把考核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不同年级的百分比动态调整,低年级偏重理论考核,高年级偏重能力考核,建立对全面学习过程的考评体系.根据基础理论测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翻译方向可采用交作业的方式,完成各种实用性较强的翻译工作,旅游方向可采用实训的方式,完成模拟导游、实际跟团等操作性较强的现场工作.通过平时测试、小组作业、社会实践报告等多层面多标准综合运用,重点以分析应用、逻辑思辨和表达概括等能力的考核为主,引导学生重视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提升职业素养.

3.强化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需认识到我们本身要具备实践能力和职业敏感才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以翻译方向的商务日语翻译课为例,教师先行讲授一定的商务日语词汇和相关商务知识,采用在课堂现场模拟的方式,为学生设置如礼仪接待、业务洽谈、商务信函写作等主题任务,把未来的实际工作场景在课堂上呈现出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演示和群组讨论,在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教师再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指导,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技巧的同时,也逐步培养出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相比抽象的理论讲授具有更强的实用性.由此可见,教师必须了解企业和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效果与实际工作的有效接轨.一方面,现有的日语教师可以通过师资培训、教学研讨会、集中进修等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提倡教师本身具有双师型或复合型的素质,从内部强化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不定期从校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教师,弥补内部不足.专并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尝试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优化师资结构,建立起一支素质良好、精干而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三、小结

“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是地方高校一次难得的提升机遇,应该通过调整布局,改变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校定位,为东北地区的发展量身打造企业所需人才,以此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职业能力为主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东北地区的振兴,不是一个省份一个城市的责任和任务,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这四个副省级城市可以协同发展,跨省区联动,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寻求解困破局之道.同时立地具体需求,化解供需矛盾,形成供需关系的良性循环,从而留住本地人才,务实地与企业“无缝对接”.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之中,切实为家乡的振兴助力,为振兴东北战略的顺利实施承担起地方高校应有的重任.

人才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人才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人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企业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