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年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与傅逸尘:跳脱形而下叙事的泥淖关于当下青年写作的随想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关于免费青年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青年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傅逸尘:跳脱形而下叙事的泥淖关于当下青年写作的随想

傅逸尘

傅逸尘,本名傅强,1 983年8月生于辽宁鞍山,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解放军军事文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在报刊发表理论批评、散文随笔及报告文学100余篇60余万字,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著有文学评论集《重建英雄叙事》(“21之星”丛书,2008年卷,作家出版社)、长篇纪实文学《远航记》(解放军出版社)、《叙事的嬗变:新世纪军旅小说的写作伦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被《南方文坛》推为“今日批评家”、《滇池》推为“中国青年批评家”,曾获“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现为解放军报社编辑.

如果将70后、80后作家群体或以其为表征的文学状态设定为“青年写作”的话,与之相对应的,自然还有“父辈写作”的存在.想来当是与“青年写作”分属不同的文学时空之中,面貌和旨趣必然大相径庭.然而,近来我的阅读经验和直感却是,抛开生活经验的时代差异不论,青年作家与父辈作家们看待当下生活、书写社会现实的思维方式、立场眼光、价值判断都极其相似,以至于作品所呈现的整体风貌和文学趣味也高度趋同.父辈作家执迷于发现和深描丑恶人性,青年作家习惯于书写并渲染失败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揭露和批判社会阴暗面、耽溺或宣泄底层心理意绪,构成了当下不同代际作家所共持的一种思想资源和写作伦理.

兴起于21世纪初年的“底层叙事”思潮,确曾打开了一扇理解、认识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的窗口,那种城乡二元模式下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间的冲突甚至对抗,将某些压抑已久的社会矛盾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令人触目惊心,也感同身受.然而十数年过去了,青年作家的写作对时代精神、社会结构、政治文化、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不仅没能自觉跳脱上一个时代的拘囿,进而构建起属己性的思想观念、文学经验和审美范式,反而沿着“底层叙事”的定见、成规与模式一路滑行,陷入了“形而下叙事”的泥淖,不能自拔甚至不愿自拔.似乎只要书写社会黑暗、人性丑恶,就意味着具有思想深度;反之,不写现实灰暗、人生失败,作品就不接地气,不够深刻.占据道德高地、展露批判锋芒成为青年作家跻身文坛的跳板和捷径,为此可以不惜夸张变形,装神弄鬼,违背常识,罔顾逻辑.而这样浅薄粗陋的作品竟会每每得到文学期刊的青睐、选刊的选载、批评家的激赏和出版商的追捧.凡此种种,反过来助长了这种思想僵化、观念停滞、审美鄙俗的潮流.相同的情感和情绪、相似的主题和结构,病怏怏的陈腐气息如同病毒般被复制和传播.青年作家笔下的故事,从现实遭际的蹉跎到爱情婚姻的失落再到友情亲情的分崩离析,直到道德底线的后退瓦解,最终坠入历史的虚无和空洞……部分青年作家在这种“形而下叙事”的闭合回路中消耗着自己的文学才华,作品的气象、格局和境界亦越发狭窄逼仄.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是“形而下叙事”的滥觞的话;那么,21世纪初年的“底层叙事”则将“形而下叙事”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写实小说”展现的是普通人一地鸡毛的烦恼人生, “底层叙事”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伦理与道德的苦难诉求.让我忧虑的是,大多数作家并没有思考如何表现“底层”苦难,或者苦难对人类的深层次意味,它让我们应该怎样去反抗命运的笼罩;而是执迷于挖掘苦难,甚至放大和夸张苦难,为了表现苦难而苦难,其遗绪至今还未散尽,并且在“青年写作”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总是将小说与现实、与人生画等号,我们甚至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号.小说关乎伦理与道德,但又不局限于伦理与道德,它还有更为广阔的文学性、思想性乃至哲学性空间.对伦理道德和“底层”苦难的过度宣示,导致我们的小说始终不能创新,始终不能为世界提供独特的中国小说叙事经验与审美范式,中国小说也就无法达到“形而上”的高度,甚至难以与世界文学对话.

这样讲并不意味着我希冀着“青年写作”回避或掩饰“底层”的苦难.我的诘问是,这些作品所呈现的这些失败的年轻人与绝望的生活状态,其背后意味是什么?“底层叙事”之所以被诟病,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思想的匮乏,作品无法在更为宏阔与深刻的思想视域中拓展叙事空间、提升文学品格.现实主义无论它的前缀是什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有别于自然主义.近百年来,中西方文学都渐渐远离了自然主义.也就是说,沿着这个路径走下去几乎是没有发展空间的.我们的青年作家在表现“底层”苦难的时候不能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即当下的“底层”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年的生活是一种没有历史与文化的苟且状态,一种缺乏朴实与善良、悲悯与情怀的混沌,更不能为了小说的戏剧性与夺人眼球而夸大人物人格的卑劣与灵魂的丑陋.

20世纪中国社会动荡与变革的激烈程度恐怕是世界之最了,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仍然处于改革与激荡之中.我们的文学呢?却并没有因此而发生颠覆性的革命.让我颇觉难堪的是,世俗的文学,甚或娱乐化的文学主流,历经二十余载,仍然没有终结.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为什么至今仍然令人怀想?因其有着人的解放与人道主义的关怀,还有作家对文学宗教般的信仰与理想.她也在诉说着我们民族的苦难,个人的悲欢离合与生活的琐碎庸常;但却没有沉沦与堕落,而是充满着与活力.尤其是始自1985年,且持续了五六年之久的先锋文学,无疑是20世纪中国文学最具文学史意义的小说思潮.面对21世纪以来的中国小说,或者说面对当下的“青年写作”,我可以毫不犹疑地说,我们太需要形式主义了;形式不存,故事似乎有些寡淡,有些食之无味,有些无将焉附.

近二十年来的中国文学没有主义和思潮,中国作家由此陷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当故事成为小说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要素,当所有的作家都绞尽脑汁去编织一个所谓好看的故事的时候,这个时代的文学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便可想而知了.小说肯定需要故事,但故事却不是小说的唯一,小说还有许多文学性的层面.我们应该有一场类似于法国“新小说”那样的文学革命,才无愧于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20世纪50年代崛起的法国“新小说”,距离我们还不算太遥远,罗伯一格里耶等,以及他们亲自参与的法国“新浪潮电影”曾经让我迷恋不已.那才叫文学,一个影响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消除的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文学的嬗变多数是在社会转型的时候,社会思潮的涌流当是文学发展的真正动力,二战之后的社会思潮确为西方文学艺术提供了深厚强大的思想与哲学基础;反观当下的中国小说,总体论之,思想性或日哲学性实在是弱爆了.因此,我们应该强调和鼓励青年作家在小说中进行独立的形而上思考.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改变和提升中国小说的品格.多么好的故事,多么饱满的人物形象,没有思想的支撑也难以达到高超的文学性境界.托尔斯泰也好,莫言也罢,正是他们深刻的思想和洞察,才使得其作品具有了世界性的高度.

言及此,我想起了王甜的短篇小说《雾天的行军》(《上海文学》2016年第4期).与当下诸多中短篇小说刻意于故事不同,这个短篇没有故事,只能说是有一个情节.而且小说结尾不免有些吊诡与荒诞,两个追问历史真相的人最终遁入了虚无.虚无才是历史的真实?如果当历史存在的意义失去了现实的依据的话,这一说法似乎可以成立.历史的复活,或者说它的价值意义,一定是在当下“语境”之中,失去了这个“语境”,历史就成为一种概念或符号.耐人寻味的是,是历史遮蔽了现实,还是现实掩饰了历史?或者说是相互缠绕的第三种灰色的区域?荒诞其实也并非虚妄,它往往更具有现实的合理性,隐喻着超越历史与现实的精神之境.历史与现实终于在虚无中和解——王甜在这个短篇中创造了一个颇有意味的小说意象.正是思想与哲学让这篇小说具有深厚复杂的意味.而这种意味,正是当下的“青年写作”所匮乏的.

当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学的先锋性丧失殆尽之后, “形而下叙事”便成为中国小说的主流叙事;而先锋作家们集体转向长篇小说创作,并回归现实主义,无疑起到了一重示范作用:让更多青年作家以为,看见没有,先锋文学尚且如此,何况吾乎?诚然,以文学的方式概括现实、穿透时代对青年作家而言无疑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但是我想,即便不能给现实生活的诸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至少也要写出迥然不同的生活经验;即便不能贡献整体性、超越性的思想智识,至少要具有思辨的眼光和立场;即便不能在形式上开掘创新,至少要趋近于高贵优雅的文学气质.是故, “青年写作”迫切需要跳脱“形而下叙事”的泥淖,以葆有未来发展的多向度和可能性.

青年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青年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青年方面论文范文。

1、当代青年杂志社

2、青年文摘杂志

3、青年文摘投稿

4、当代青年投稿

5、青年作家杂志社

6、青年博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