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跟告别洗白:中国人演绎中国故事刘亦菲当选《花木兰》主角事件分析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花木兰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告别洗白:中国人演绎中国故事刘亦菲当选《花木兰》主角事件分析

摘 要:本文分析了4家国外媒体的报道和脸书(Facebook)上国外受众针对《花木兰》选角结果的评论,结合烂番茄网站上受众对于《花木兰》的态度,以及国外受众对于刘亦菲当选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女主角的态度,发现由“中国人演绎中国故事”已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更好的方式.

关键词:中国故事 中国人 洗白 花木兰

2017年11月29日,迪士尼网站和次日更新的Facebook账号以及迪士尼中国微博认证账号相继发文,宣布真人电影《花木兰》的女主角人选为中国女演员刘亦菲.《花木兰》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好莱坞主导的、以中国故事为基础、以女主人公故事为主线的动画电影,刘亦菲当选女主角意味着《花木兰》将是第一部由中国人主演的迪士尼真人翻拍电影.

一、关于刘亦菲当选《花木兰》女主角的外媒报道分析

2016年10月4日,迪士尼宣布将拍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定档于2018年11月2日在北美以3D格式上映.2016年12月16日,据时光网报道,迪士尼在开始中国区招募演员,选角受迪士尼的授意,委托七幕人生文化公司招募15名演员.直至2017年11月29日,迪士尼才宣布女主角人选为中国女演员刘亦菲.这期间,国内外网友对于女主角人选多有猜测,中国网民对于女主角人选呼声最高的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范冰冰和汤唯.而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呼声最高的是曾出演过迪士尼另一部真人电影《攻壳机动队》的斯嘉丽·约翰逊,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她本人在美国的口碑和出色的演技,另一方面是受到今年愚人节一位美国网民玩笑的影响,谎称真人《花木兰》的角色已经确定是斯嘉丽·约翰逊.

当迪士尼宣布女主角人选后,Hollywood Reporter、BBC、 Fortune和 CNN等几家外媒抢先发布新闻报道此事.笔者发现几家媒体报道的角度大同小异,主要报道内容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迪士尼在全球挑选了超过1000名候选人,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刘亦菲?四家媒体报道都在分析其中的原因,并陈列了刘亦菲的演艺经历作为解释这个问题的支撑理由.表1是笔者整理的关于此新闻的外媒报道标题,总体来看,外媒对于刘亦菲当选女主角的态度趋于中立.

结合以上报道,笔者总结了国外受众看待迪士尼选择刘亦菲时关注的几个角度.外媒在分析刘亦菲当选《花木兰》女主角原因时,一是看到她演技好,加上一口流利的英语.刘亦菲与国际名导、明星合作的经历使迪士尼对于其演技有较强的信心,而刘亦菲在美国上学的经历也为她的语言优势大大加分.二是迪士尼看中刘亦菲作为演员的影响力.如《好莱坞报道》将刘亦菲描述为“当红花旦”(笔者译),还将她主演的电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达到了高票房这个信息作为支撑这种说法的理由.三是外媒对刘亦菲形象的分析.以《好莱坞报道》中“pure andinnocent looks and image”(干净无辜的外貌和形象)的表达可以看出,刘亦菲的长相符合西方人的审美,结合Facebook受众评论的内容,她的形象在多数西方人看来非常适合花木兰.四是看中刘亦菲的国际品牌效应.作为迪奥、天梭表和潘婷这几大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刘亦菲在国际上也有较大的影响力.整体看来,迪士尼更加看中刘亦菲的国内外影响力,选择她作为女主角能够为真人版《花木兰》做好铺垫.

外媒对于刘亦菲当选所表现出的口吻并不符合国内观众一跃而起那种兴奋,而是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态度分析迪士尼的“慧眼识珠”.然而,在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网站上,迪士尼账号公布的推文评论中可以看出,国外受众表现得比外媒更加欣喜.2017年11月30日,迪士尼Facebook账号更新状态,公布刘亦菲为电影《花木兰》女主角人选,其推文累计1300条评论,约3000条转发.笔者选取了前100条热门评论进行内容分析.以1~5分来划分内容的态度倾向,最终得出的数据为:1分(反对)占比3%,2分(质疑)占比13%,3分(中立)占比43%,4分(看好)占比20%,5分(支持)占比21%.总体上看,受众支持态度在3分及3分以上的总占比为84%,这表明大多数受众对刘亦菲当选女主角持有积极态度.

二、刘亦菲当选《花木兰》女主角被重视的原因

作为迪士尼众多动画长篇巨作电影中的一部,《花木兰》也已经不是迪士尼翻拍的第一部电影,为什么其女主角人选的公布能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呢?笔者认为,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迪士尼停止“洗白”的里程碑式突破是主要原因.

1.《花木兰》的好口碑为选角结果提供“群众基础”.烂番茄(ROTTEN TOMATOES)是美国的一个网站,以提供电影相关评论、资讯和新闻为主,现在已经成为电影消费者和影迷的主要阵地.笔者基于烂番茄网站针对《花木兰》(1998)进行评论分析,为调查普通观众对《花木兰》的态度,笔者选择了100条普通观众的评论作为样本,从电影打分、态度打分和影片理解度打分几个纬度进行受众态度分析.

以《怪物史瑞克》(2001)作为参照,这部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动画电影在烂番茄网站上的新鲜度是88%,而电影《奇幻森林》(1967)在烂番茄网站上的新鲜度为86%,《花木兰》(1998)在烂番茄网站上的新鲜度是86%,可以看出《花木兰》的口碑是非常不错的.在评论上,观众给《花木兰》的评分从2分到5分不等(满分为5分),其中4分及4分以上共占69%,平均分为4.04分,属于非常高的评分.根据评价内容,笔者从观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态度(1分~5分)进行打分,将包含“不喜欢”“无聊”等词划分为1分,将包含“最喜欢”“经典”等词划分为5分,最终得到4分及以上的评价占79%,平均分4.13分.可以看出,《花木兰》这部以中国故事为基础的动画电影是一部十分成功、拥有良好口碑的迪士尼经典影片,国外观众的接受度非常高.因此,笔者认为《花木兰》具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这为真人电影的翻拍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度.

2.中国人演绎中国故事.在外媒报道和Facebook的评论中同时出现了一个热词——“洗白”.根据CNN的报道,“洗白”是指选择白人主演非西方背景的电影或电视剧角色,比如在迪士尼2017年3月翻拍的另一部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中,美籍白人演员斯嘉丽·约翰逊饰演一位原型为日本籍的攻壳机动队队长,这个行为被形象地描述为“whitewashing(洗白)”.从Facebook选取的评论样本中可以看出,14%的评论提及了“洗白”或者与“洗白”同义的内容,如“万岁!谢谢你们没有洗白这部电影.现在我们坐等李翔、木须和其他角色出来吧”“感谢上帝,她是中国人”和“她是中国人!干得漂亮!迪士尼”等.相比支持“洗白”的声音,在100条评论样本中仅一条反对“洗白”.这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来说表明了其中的利好趋势:国外受众开始对迪士尼的“洗白”行为反感,国外的观众在欢呼《花木兰》的主演是个中国人.这个结果暗示了中国人演绎中国故事的趋势,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开始有了归本溯源的意识.

三、《花木兰》女主角当选中的文化转换

事实上,“洗白”不仅是对演员国籍和肤色的替代,还是文化本质和精神内涵的转换.真人翻拍电影《花木兰》的出现是具有全球背景影响的.因为这不仅涉及一个中国女演员进军美国顶级影视公司的突破,更是表现出在文化转换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文化转换是社会学家费南多·奥缇兹在1947年提出的,指的是当两种文化相互碰撞时,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改造、更新而形成新的文化形式的过程.这不仅包括奥缇兹所指的弱势文化对强势外来文化的回应和转变,还涉指强势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挪用、移就和转换.这种文化转换可以看作是文化融合的过程,让异质文化通过相互借鉴、吸收,形成新的文化形式,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文化转换涉及原文化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目的性很强的渐变过程.在该事件中文化转换者就是指电影制作方迪士尼,他们进行文化转换主要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票房收入)的考虑,包括迪士尼选择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刘亦菲的初衷也是看中其带来的收益.

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受众理解《花木兰》的角度,笔者根据烂番茄网站上收集到的评论样本,分为5个纬度标记评论内容涉及的重点.研究发现,西方受众对于《花木兰》的关注不仅是因为这是一部迪士尼制作的电影,还关注这部电影所诠释的故事和所表达的精神.然而,西方受众的解读是否能与中国本土受众的感受契合?笔者从评论样本中发现了三点差异(表2).

迪士尼在全球范围的成功扩张告诉我们,虽然各国各民族文化存着千差万别,但在文化消费上却能够找到同一性和“同质性”的文化行为和文化符号:善良、成长、大爱和家庭幸福等主题具有共同性,能够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消费与记忆符号.然而,西方读者在解读中国文化时仍然是从西方固有观念和传统出发,对于中国输出的文化去本质化,其核心就是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进行解构.

中国人常常以“忠孝两全”作为行为准则,在中国古代上千年的帝王制背景下显得更为明显,《花木兰》的故事背景和其中传达的精神深意便深谙此道.然而,当《花木兰》经由迪士尼之手被呈现在全球观众面前时,其中的精神内涵“变了味”.一方面,“孝”的替换:父女之间双向的爱.呈现在西方受众面前的《木兰》将原本沉重深刻的历史剧风格改为了喜剧片.“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但西方则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敬父母替换为父母之间双向的情感流通,更多受众则将《木兰》看作一部适合家庭观看的亲子动画.另一方面,“忠”的消解:自我价值的追寻.动画电影《木兰》把“木兰传说”的“孝”主题解构成更为普世化的“亲情”的同时,其替父参军的理由被替换成了“家族荣誉”和“证明自我”.女性作为主角的《木兰》也恰好符合西方追求性别平等的风潮.

然而,在刘亦菲当选女主角事件中,给中国文化传播研究者带来惊喜的是国外的观众对于“洗白”的态度.国外受众支持、赞赏和期待的反应不仅肯定了《木兰》在传播出去之后,文化吸收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更加体现出中国文化在文化转换后仍然屹立的“主人”地位.中国文化传播之后并没有因为文化被改造或有所转变渐渐失去优势,反而让中国人在这个事件中听到了外国观众对“原汁原味”中国故事中的“中国脸”的期待.

四、结语

“中国文化,西方解读”这种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然而,从刘亦菲当选为《花木兰》真人电影女主角事件的受众态度中可以看到,西方对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的肯定.相比多年前西方电影罕见的中国人面孔,越来越多的受众对迪士尼的“洗白”行为反感.第一部由中国人主演的迪士尼真人翻拍电影《花木兰》也标志着中国人将会有更多机会演绎自己的故事,逐渐告别“洗白”时代.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赖曦.花木兰的好莱坞影像[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8.

[2]陈韬文.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A].传播学论文选粹编委会.传播学论文选萃(2)[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郭晨.编码解码视域下主题公园比较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4]沈思.从《木兰》到《花木兰》文化转换与文化资本的博弈的个例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1.

花木兰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花木兰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花木兰方面论文范文。

1、花火杂志投稿

2、花火杂志订阅

3、花火杂志免费阅读

4、花火杂志在线阅读

5、杂志花火

6、花火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