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河渔火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尼日河渔火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尼日河渔火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尼日河渔火

◎陈霁

1.雨季

大凉山的雨季如期而来.

空中乱云翻卷,连串的闷雷像是天神擂响了牛皮鼓.雨点打在露台的遮阳伞上,噼噼啪啪,一阵紧似一阵,像在模拟一场激战,连隔壁桌上弟弟妹妹们昏天黑地的厮杀也被覆盖.我和前小学老师兼渔夫吉克,也就是我阿爸,在窗前相对而坐,一人捧一杯茶,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话.

这是初夏的周末.从县城回到老家——具体地说是甘洛县田坝镇挖夯村,在小弟开的农家乐或者说鱼庄,陪老爸喝茶、聊天,心情就像这雨景,清新、明快,有一种润泽的爽.

田坝河从小相岭流来,水量不大,但水声嚣张.隔着一片鱼塘,对岸群山雄莽,满眼都是湿漉漉的苍翠.隆起的山脊上有一片古建筑群,土黄斑驳的高墙,顶着层层叠叠一片瓦灰,在缭绕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像天上宫阙,或人间仙境.

古建筑是昔日土司府邸.土司世袭,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了不知多少代.最鼎盛时期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由岭承恩开创.岭承恩彝名呷呷足吉,是大凉山最显赫的土司之一.他极其聪明,骁勇善战,因军功而被大清皇帝赐姓“岭”,名“承恩”,并封“建威将军”.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这是一个让湘军统帅曾国藩也胆战心惊的名字.但很不幸,他一进入大凉山不久就遇到了岭承恩这个克星.岭承恩先是以伏击全歼石达开主力悍将赖裕新部,再成功偷袭石达开大营,烧其粮草,断其后路,将其逼向绝境.可以说,归根结底是岭承恩和大渡河那一波诡异的洪水合谋,将石达开置于死地.而唐友耕、骆秉章等朝廷大员,不过是捡了落地桃子而已.

但是,阿爸总是望着雨幕发愣,对我讲得眉飞色舞的土司往事,明显地心不在焉.这时,我蓦然发现,老爷子比前两年衰老多了.白发稀疏,越来越多的老人斑,让他的脸像极了窗外那棵百年朴树,树皮燥裂,苔藓密布.

他端茶杯的手也在颤抖.杯里茶汤荡漾,小小的泳池里,那两三朵茉莉花在兴风作浪.

2.偶像

八十二岁的阿爸的确老了.

但是,关于阿爸,其实另有一帧影像,一直定格在记忆深处.

那是三十几年前的秋天,我十三岁,第一次跟阿爸出门捕鱼,地点在毛尔代古——田坝河汇入尼日河的地方.尼日河是大渡河支流,多险滩,但是也有被我们称为“沱”的平潭.一滩一沱,一急一缓,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滩上鱼不会停留;沱里往往有树桩和乱石之类,轻则网坠沉不下去,让鱼逃走,重则刮破渔网.阿爸打鱼就在滩与沱的结合部.鱼往往喜欢在这种水花翻涌的环境里嬉戏、啃浆(石头上的苔藓).那天也是傍晚.河边古木稀疏,但芦苇铺天盖地,长得肆无忌惮.秋风骤起,残阳如血.白茫茫的芦花在霞光里摇弋,就像人山人海的粉丝在向偶像挥舞荧光棒.似乎,这是专为阿爸营造的布景,成全他一个超凡脱俗的形象.他用手网打鱼.渔网旋转着抛出去,绽开一朵大花,轻轻铺展在水面.在铁坠子的重力下,渔网迅速下沉,紧贴河底.慢慢收网,网脚子还在水下,已经看见几条鱼儿在网里蹦跳.

最不可思议的是“甩白竿”——鱼钩上根本没有鱼饵.阿爸上身,穿短裤,蹬草鞋,背着笆笼,站在河边一块隆起的磐石上.他右手执鱼竿,左手拉住鱼线,侧身,微微后仰,鱼竿弯成一张弓时放开,一串三颗鱼钩被轻轻弹射到最远的水中.然后,他开始快速回收鱼线.很快,鱼竿拉弯了,鱼线绷直了,在弹,在抖动,慢慢看见有鱼在水中拚命挣扎,拍打出巨大的水花.太神奇了,三颗光刷刷的鱼钩从鱼群中划过,居然全部命中:三条一尺多长的白鱼,一颗挂在鱼鳃,一颗扎进肚腹,有一颗甚至钩在尾巴上.

“甩白竿”时的阿爸,应该是他一辈子最酷的一个瞬间.他正当壮年,身材颀长,肌肉鼓凸,晒得像青铜一样黝黑油亮.尤其是,他的捕鱼简直是出神入化,像是拥有魔法的毕摩.有型,有范儿,让我崇拜得五体投地.

我从小爱画画,后来读的也是美术专业,看到《青铜时代》《掷铁饼者》之类经典雕塑,就想起甩白竿的阿爸.

3.吉克老师,或者渔夫吉克

在挖夯村,阿爸总是与众不同.

他是村里第一个中专生,第一个本土老师.买书,读书,写信,乃至刷牙之类的臭美行为,当时,在村里都是唯一.

他也是村里唯一的渔夫.

中专毕业,本来已经分配在县煤建公司,但因为是独子,放心不下寡居乡下的奶奶,就辞了工作,回村教民办.像是为了奖励奶奶对神灵的虔诚,或者是为了证明毕摩的法术,总之他和阿妈结婚后,很快就有了我.接下来,弟弟阿呷、俄且,妹妹索玛,小弟阿各,一个接一个地来到这个家庭.人丁倒是兴旺了,但是我家却越来越穷了.民办老师吉克,必须千方百计养活这个八口之家.最初,他的致富目标锁定的是毛狗,也就是狐狸.因为,我家房后坡上经常可以看见毛狗活动.它们甚至大白天也叼走过我家的鸡,气得奶奶以最恶毒的语言将它们诅咒.更因为毛狗皮值钱,一张皮,就可以把他当民办老师一个月的收入甩几条街.他把裹在猪油里做成路边炸弹,或者依葫芦画瓢,按照老鼠夹子的样子做狐狸夹子,安放在狐狸出没的地方.但是,猎到几只狐狸、卖了几张狐皮之后,要么是只有那么几只狐狸,要么是聪明的狐狸闻到了吉克身上的杀气,远远地逃了,反正从此再也不见狐狸踪影.

于是,他转而打鱼.

打鱼,他也和村里人大不一样.村里人只会“嘿果”,即在田坝河“扎鱼”,也就是用石头杂草和泥巴将河扎断,将背篓安在故意留下的缺口上.十几个人密密地站成一排,像一把梳子.一声齐步走,大家在河底摸索着,一齐向下游的缺口“梳”过去,将浑水里慌不择路的鱼儿赶进背篓.

这种整法太老土,太没有技术含量,并且需要许多人的配合,所以只能偶尔为之.

与他们相比,阿爸打鱼,太专业,像正规军.他不屑在田坝河边打转.田坝河是尼日河支流,就一丈多宽,多数河段浅得连屁股都淹不到.因此,他的目的地永远是尼日河.开始,他在毛尔代古附近打鱼,每次只打四五斤,够全家吃一顿就行;有了阿呷之后,他走得远了些,每次打十多斤,小鱼自己吃,大鱼卖钱;有了索玛,尤其是奶奶得了肝病以后,巨大的开销是一个填不满的窟窿,他就需要走得更远,甚至走到利子依达附近,也就是尼日河汇入大渡河的地方.还好,那时河边几乎无人打鱼.从毛尔代古到大渡河边,百里河段,就像他的私人渔场.似乎,一切都是可以量化的.渔夫吉克,他是根据家庭的需要来决定对尼日河的索取.

他要价合理,鱼又是野生,所以城里的高档餐馆都抢着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阿爸打鱼,技术来自高人传授.那是一个有着怪怪姓氏的湖北人,阿爸当面要我们叫他“闽叔叔”,背后却称他为“打鱼倌儿”.打鱼倌儿出生于渔民之家,却喜欢到处走动.他背一张网,从老家嘉鱼县出发,溯长江而上,入岷江,再从大渡河进入大凉山.临近暑假的一天,阿爸到田坝学校里开会,恰好打鱼倌儿到学校卖鱼.一篓子鱼,鳞光闪闪地倒进食堂门口一个大木盆,对吉克老师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这是一个改变人生和命运的瞬间.因为,吉克老师当即来了灵感.他拜打鱼倌儿为师,整整一个假期,跟他跑遍了大凉山的大小河流.打鱼倌儿似乎也视阿爸为最满意的传人,不但教他捕鱼,而且教他织网、制钩,将吉克老师快速打造成一个出色的渔夫.从此,阿爸上午十点到下午五点在挖夯村小,是吉克老师;其余时间他在尼日河边,是渔夫吉克.A面老师,B面渔夫.两种身份,两种手艺,互不相干,他却都玩得风车斗转.

很快,在尼日河两岸,特别是在甘洛县城那些餐馆,渔夫吉克,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就像一个身怀绝技威震江湖的武林老大.

阿爸教了一辈子的书,也打了一辈子的鱼.打鱼是他主要的关注点,他生活的支柱,也是他的兴奋剂.只要说起打鱼,他就来劲,就两眼放光.反之,他一天不摸渔网就手痒,坐立不安,像一个不可救药的瘾君子.

于是,现在我知趣地把土司老爷岭承恩扔到一边,及时转移话题,聚焦于我的第一次独立打鱼.

4.我那一堆渔火

那年我十四岁,差不多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跟阿爸打鱼一年,我觉得自己早就是一个合格的渔夫,只差一个机会来证明.

机会很快就有了.秋季开学,阿爸去州里进修.于是,他走后的第一个周末,一放学我就出门了,阿妈在后面的大呼小叫也没有止住我的脚步.

出了门,我的自我感觉像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武士:挎着笆笼,像张飞操丈八蛇矛一样挥动着一根两米长的斑竹竿.不过,这竹竿比丈八蛇矛还有用.它的主要功能是布拦河网时用来挑网.现在,我用它来杵路,打草惊蛇、撵狗.更重要的装备都在背篓里:底层是渔网——手网和拦河网;中间是电筒、短柄、绳子、滚钩、两双草鞋和一只小锅,锅里有足够两顿的粮食;最上面是一床被子,土白布被单上面缝着缎子被面,大面积的绿叶里盛开着碗大的红牡丹,虽然极乡土极俗艳,却是阿妈在供销社精心挑选的上海货——那时,“上海”二字,意义就像今天印上手袋的LV.

我家和甘洛火车站只隔着一座山,半个多小时,翻山就到.早就踩熟了地皮,对来往车次尤其是慢车的时刻,早就了如指掌.所以,进入车站的我,已经把自己当成当年的铁道游击队,目光炯炯,气壮如牛,直奔那列正在进站的绿皮火车.对我们而言,这里的火车都是用来蹭的,买票反而丢人.我们从来都是在列车员眼皮底下大摇大摆上车下车,进站出站.车站、火车,就像是我家开的.

今天,我的目的地是埃岱前一站的凉红.那个地方好久没去,鱼肯定又多起来了.我心里还埋藏了一个更大的野心:希望逮到水毛子,也就是水獭.

上车及时,下车迅速,赶到河边时,晚霞满天,尼日河流淌着血红.我将背篓卸下就抓紧时间布网.我选择了不缓不急的河段,将拦河网的一端固定在水边的一棵树上,另一端系在腰上,就扒下衣服裤子,拉着绳子下了河.游到对岸,再将拦河网拉过河,也固定在一棵树上.

我也没有忘记布下滚钩.这是专门为夜里过路的水獭准备的.捕捉水獭是个技术活,也是来自那个湖北打鱼倌的传授.老师出身的渔夫吉克,比之半文盲的打鱼倌,绝对是青出于蓝.他没有多久就掌握了水獭的活动规律,能够辨识水獭和野猫子粪便的区别,甚至可以根据粪便的新鲜和干湿程度来判断水獭什么时候要经过.

滚钩也是自己用钢丝做的.先弯曲成形,再在石头上磨,磨尖,直到磨得沾手为止.鱼线也是自己做的.火麻搓成细绳,浸透桐油,晾干,再浸桐油,如是反复几次,就沤不烂,扯不断,牛筋一样结实.鱼线布在水獭必经的水道上,带了三排滚钩,每排有十来颗,总共三十多颗钩,潜伏在深水区上面浅浅的急流下.它们在水流的冲击下,游动着,耐心恭候水獭的到来.夜里,当快速游动的水獭经过这里,总有一二颗钩会挂住它,它越挣扎,就有越多的钩挂上,直到被紧紧缠住,再也无法动弹.

一切安排停当,我就像阿爸一样背着笆笼,提着手网沿河打鱼.到夜幕降临,月亮初升,我已经打了十来斤鱼——主要是白鱼、雅鱼和乌鱼.

今晚,我的“营地”,就将安在这个河边的石板上.河边有的是水打柴——上游冲下来的树枝、树干和树根.我还找到了一个很大的树兜,可以燃烧几个小时.我将柴架起来,用在树干上像削铅笔那样,削下一些刨花状的薄片放在下面.我还带了一个用过的作业本,撕下两页,让引火变得更加容易.很快,渔火升起来了,淡淡的青烟弥漫了窄窄的峡谷.这是我向这里的万物生灵发出的信号,宣告我的存在.我用小锅在河里打水,用三块石头支锅,放一把米,就开始煮饭了.当然要吃鱼.我从笆笼里抓起一条乌鱼,刮了鳞,直接就用树枝串起,凑在火上烤了起来.鱼在火焰上方翻滚,慢慢脱水,表面变得焦黄,浓浓的烤鱼香味儿把我完全笼罩.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其实,我们打鱼,几乎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度过的.如果说区别,不过是露宿河滩或者栖身临河的洞穴.但今天,我是一个独行侠,第一次放单,意义就格外重大——它相当于我的成人礼.

当然,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紧张还是有的.当我吃完了那条鱼,喝下小半锅稀饭,在篝火烤热的石板上裹紧我的红牡丹被子时,我感到了孤独.水声,风声,近处鱼跳,远处鸟啼,将我的孤独进一步放大.久久不能入眠,眼睛就忍不住东瞅西瞅.月亮被浮云半遮半掩,显得鬼鬼祟祟.对岸,大山的阴影里隐隐有一对绿光,晃晃悠悠地游走.是野猫?狐狸?还是豹子?没有答案,思绪却突然接上了尼日河尽头的利子依达.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具体地说是1981年7月9日凌晨,在百年不遇的暴雨、山洪和泥石流中,利子依达大桥坍塌,一列客车直接冲进了大渡河.中国版的卡桑德拉大桥.中国铁道史上最大的惨案.在我的胡思乱想里,数以百计葬身河里的异乡人,变作冤魂,从利子依达进入尼日河,然后溯流而上,在冷森森的月光下乱纷纷地往岸上爬……我汗毛炸立,不敢再想下去.急忙抓在手,缩进被子,闭紧眼睛,让意志钢铁般坚强,与那些可怕的意象对抗.

黎明时分,我在山雀子的尖叫和乌鸦的聒噪中醒来.篝火已灭,但余烬尚在,青烟若有若无.一夜风吹,红花被子落满灰烬,像是铺了一层雪花.

我重新架柴,鼓起嘴巴吹火,烧水煮饭.然后去收网.

拦河网的收获让我惊喜.捞起来的十几斤鱼,加上昨晚打的,已经装了大半笆笼.

5.水獭,水獭

最大的悬念是滚钩.

我按住一颗怦怦乱跳的心,贼一样蹑手蹑脚,走近我布下的滚钩.还在远处,我就预感到奇迹就要发生.果然,还没有提起绳子就看见了那只倒霉的水獭.它瞪着一对圆鼓鼓的小眼睛,徒劳地在浅滩上扭动身子.

其实,水獭是一种极其可爱的动物.第一次看到水獭,是前两年的暑假.阿爸和我陪奶奶去成都治肝病,车子在岷江边抛锚,正好有一条渔舟在打鱼.渔夫并不撒网,也不垂钓,而是由水獭代劳.一只经过驯化但依然套了绳索的水獭,在一个老渔夫的吆喝声里,不断下水,不断叼着鱼爬上船头.每次捕到鱼,那个老渔夫都要抓住它颈上的铁链,取下它嘴里的鱼.这时,水獭总会像人一样站立起来,一对短短的前腿并拢,作揖一般.渔夫就从舱里摸起一条寸把长的小鱼,塞进水獭嘴里,拍拍它的脑袋,让它再次下水,再次捉鱼.水獭皮毛油光水滑,身体极其柔软,动作极其灵活.那一刻,我觉得它显得好萌,好可爱——比我家的大花猫“花花”还可爱得多.

跟阿爸打鱼,第一次猎水獭是在去年的苏雄.那次纯属偶然.那是初冬,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下午.我们到了河边,正打算找今晚落脚的地方.突然,阿爸一把按住我,说了声“水毛子”,就搬起一个筛子大的石板,猫着腰,在茂密的灌木和芦苇的掩护下向前面迂回.一座两米高的断崖下,一只水獭带着两只半岁大小的幼崽,正躺在在沙窝里享受阳光.这里本来是无人区,水獭们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休闲,很日常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也许,它们关于人的入侵,经验和教训都太少,基因里还没有来得及植入足够的防范意识.总之,它们警觉的感觉器官并没有充分打开,因此对危险的逼近还浑然不觉.

阿爸走到断崖边,出其不意地将石板砸了下去.紧接着,他纵身跳了下去.其实,三只水獭,有一大一小已经当场毙命.怕它们没有死,阿爸还是将它们提起来,用柄补了两下,才将它们扔进背篓.

这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刚才逃过一劫的那只小水獭,也许是见妈妈已死,惊慌、恐惧、不知所措,不但不逃开,反而在妈妈遇害的地方窜来窜去,有一次甚至碰到了阿爸的腿杆,像是要“劫法场”,救出它的“亲人”.

我们都是未成年.它失去妈妈的遭遇拨动了我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将它的痛感传递到我的身上.我明白它的处境.我希望它赶快逃离,唯愿它的劫后余生能够一直延续平安,顺利长大,建立自己的家,生儿育女.事实上,我已经在向它挥手,要赶走它.同时,我向阿爸投去乞求的目光,嗫嚅着说,放了它吧,它好可怜.阿爸却一把将我推了个趔趄,跨前两步,啪啪两下就将它打翻在水里.当他将小水獭倒提在手,它还在抽搐,血从它嘴角和鼻孔滴落,在水中洇出朵朵血红.但是,它的眼睛依然是晶亮的,像是死不瞑目,更像是在释放仇恨和敌意,让我猝然心惊.

现在,我走近滚钩,看到我的猎物时,去年那只小水獭的一幕,正在脑中叠现.我小心翼翼地将它拉过来.这是一只将近十斤的成年水獭,但是,它已经被钓钩和麻绳捆得严严实实,无法动弹,绝对没有还手之力.我蹲在地上,看着我的俘虏,内心很纠结,甚至就像它一样不知所措.一边是数目可观的一笔钱,以及猎获珍稀动物带来的快感和虚荣,另一端是一个可爱的小动物的生死命运.两边同等重要,让我难以取舍.正犹疑间,水獭突然噗地一下,喷了我一脸的水——它是使出了洪荒之力,亮出了最后的杀手锏.

我懵了,也被激怒了,几乎是条件反射,立马给了它致命的一击.我依然和阿爸一样,用的是刀柄——那样才不至于损伤毛皮.

初出茅庐,我大获成功.当我回家以后,在门前剥皮时,招来了不少乡亲的围观.而且,消息不胫而走,让我成为挖夯村甚至田坝镇一个传奇的主角.一张水毛子皮,至少,也相当于一个壮年农民半年的收入啊.

但是此前,走在回家路上时,我却心情复杂.

起初,我把热乎乎的水獭丢进背篓时,生怕它活过来,逃走,就找来葛藤,在它上面密密地编织,像渔网一样将它罩住.坐上火车,我也多次悄悄揭开背篓,拨弄它,看它是不是真的死了.回到家,看到它的死已经确信无疑,上帝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又为它的悲惨命运黯然神伤,就像去年,直面那只小水獭的死亡.

多年以后,我与阿爸曾经有过一次关于水獭的对话.

话题是由我皈依某宗教引起的.我没有直接回答他原由,只问,那次为什么不放过那只可怜的小水獭?

阿爸把他曾经讲过的话再说了一遍.因为家里需要钱.一家八口的吃穿用度要钱.五个孩子上学要钱.房子修缮要钱.给奶奶治疗肝硬化要钱.尤其是给奶奶治病、求医、住院、跑成都,对我们这样的穷人家而言,需要的钱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并且,水獭的肝脏,清热、去火、消炎,老中医们都说是治奶奶肝病的特效药.

水獭的一条命,奶奶的一条命,不,还有我们一家人的命,哪个重要?

我无言以对.但是,我依然没有原谅阿爸.

我更没有原谅我自己.

6.梦中的渔火

无论如何,是打鱼改变了阿爸.那些鱼,包括那些水獭,也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

开始,尼日河边只有他一个渔夫;初中时,我成为他的跟班;以后是阿呷、俄且、阿各.接力棒从大到小依次传递下去,始终有一个儿子在做他的助手兼徒弟.上了高中,我们又依次离开尼日河,在阿爸亲自辅导下,恶补数理化.后来,我们都如他所愿,考上了大中专学校,都在城里有了工作.只有小弟阿各不是读书的料,一直打鱼.

不知何时开始,阿爸在他教的学生中物色徒弟了.他先后带出了二十多个徒弟——他们是他教书生涯中另外的一类“桃李”,全部是升学无望的贫困生.

他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但是,打鱼的人越来越多,河里的鱼越来越少.甩白竿的时代过去了,一二十斤的大鱼绝迹了,他们织的网眼越来越小了.最后,无论田坝河、甘洛河、尼日河,还是越西河、大渡河,乌棒、雅鱼、白鱼,以及红杠子、石巴子,所有品类的鱼,都打不起来了.猎捕水毛子或者水獭的往事,在年轻人听起来更是如同神话.这并非他们师徒的“功劳”.有人用电打,有人用炸,有人用鱼藤精毒杀.更厉害的是沿岸采矿、洗矿.铅、锌、锰、废水剧毒,可以让水族断子绝孙.终于,无鱼可打,渔夫们只有上岸.

阿爸别无爱好,唯有打鱼.所以,退休后的阿爸无所事事.实在无聊,就以织网打发光阴.渔网越来越多,和过去的老网一起,堆满一个房间,挠扰得老渔夫吉克很难受.

还好,命运最终还是为阿爸开了一道小口子.阿各读书不行,但是脑瓜子灵光.他本来是要当一辈子渔夫的,但是,他想打鱼却无鱼可打时,就养鱼,直到把自己弄成一个土豪,一个养鱼大户和鱼庄老板.现在,但凡节假日,还有多数的周末,我们兄妹四个都一齐回到这里,阖家团聚,吃一顿鱼宴.吃的鱼我们都有意让老爸去打——这样,老爸当年的武艺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这已经成为一个规矩,只要需要,就让他在鱼塘撒网,姑且过一把瘾.

我们怀念尼日河打鱼的日子,怀念被渔火照亮的岁月.我还想再次和阿爸深入讨论伴随我成长的那些水獭往事.

但是,话题还没有打开,阿爸突然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欢叫了一声——

雨停了,可以打鱼喽!

尼日河渔火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尼日河渔火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尼日河渔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河洛文化论文

2、关于河洛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