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类本科论文范文 和双导师制下高师院校语文教育类实践课程体系优化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语文教育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双导师制下高师院校语文教育类实践课程体系优化

[摘 要]目前,河南省属各高等师范院校实施的语文教育教学“双导师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师教育中出现的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相分离的问题,但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高师院校还需要以“双导师制”为依托,对语文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予以全面优化.

[关键词]双导师制;语文教育;实践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8)05-0084-05

doi:10.3969/j.issn.1672-8610.2018.05.013

众所周知,2011年教育部在总结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该文件发布后,全国各省、直辖市的高师院校迅速响应并实施了“双导师制”.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的意见》(教师【2012】828号),进行“双导师制”的试点.该文件明确指出了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内涵、实施的学科领域及管理评价机制等内容.河南省教育厅在2013年、2015年相继出台了《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管理办法(试行)》(教师【2013】839号)、《关于做好2015年度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双导师制”的实行,有力地推进了河南省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双赢的措施.这种大背景下构建的语文教育类课程的“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的意义及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而在实践推进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也值得关注和解决的.

一、语文教育类“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意义

就语文教学而言,“双导师制”既实现了大学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中小学学生的机制,又完成了大学老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它充分促进了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类课程教师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双向流动,着力推动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校内导师掌握语文学科理论体系,能够较好地把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在中小学基础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不足;校外导师有丰富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与管理的实际经验,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但对学科知识缺乏系统的研究.校内外导师的关注点各有侧重,“双导师制”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师范生语文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也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双导师制”下的语文教育教学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课堂教学、知识传授而轻课外实践、技能培训的框框,开辟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新途径,培养了师范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做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实现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协同创新.

江中云/“双导师制”下高师院校语文教育类实践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江中云/“双导师制”下高师院校语文教育类实践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二、语文教育类“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问题

尽管目前实行的语文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考虑到师范生职前教育的基本环节,且形成了以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论、教师教学技能、普通话考核等课程为主的理论与实践兼顾的课程体系,但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双导师”数量的总体需求仍在增加.高校的校内导师一般都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每年还有相应的科研工作量,而中小学的校外导师除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外,还要参加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以及观摩课、比赛课等,因此,在“双导师”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精力不济、效果不佳的问题.可见,增加“双导师”的总体数量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校内导师要实实在在地深入到中小学校园生活中.高校的校内导师不能满足于同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沟通与交流,还要加大力度去了解和熟悉中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管理的具体事宜,力求解决合作中出现的情况不熟、指导不力的情形.

3.中小学的校外导师和高校师范生也要合理安排各自的教学任务和学习时间,争取做到双方课堂的零距离对接.中小学的校外导师要合理安排本校内的教学任务,真正融入高校课堂,不能满足于同部分师范生的课堂沟通与交流,而要有计划地为不同年级的师范生授课与指导.高校师范生深入中小学校园时,也不能仅作为辅导教师改作业、阅卷子,而要扎扎实实地参予教学计划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上课、辅导、班级管理等工作.

目前,“双导师制”背景下的高师院校语文教育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小学对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需求?如何深化高校语文教育教学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高师院校能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后能力的提升提供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校内外导师指导学生时如何才能做到无缝对接?如此等等,这是当下需要解决的诸多迫切问题.

三、优化的目标与途径

(一)优化的目标

1.构建高师院校和地方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依托“双导师制”,通过上述的改革与创新,全面实现校地、校校之间的稀缺、优质教育资源交流与共享的机制常态化.

2.实现校内外导师及师范生在语文实践教学环节上双向流动的制度化.高师院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中小学校三方都要把每学年对“双导师制”工作的考核纳入本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工作体系之中,真正实现优秀教师和优秀本科师范生必须具有“双导师制”历练的背景.

3.语文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优化的规模化.通过改革和优化,要把优化工作的经验推广开来,让师范生普遍受益,还要惠及中小学师生,使其常态化、规模化.

(二)优化的思路与途径

以“双导师制”为依托,对语文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予以全面优化,其思路与途径如下:

1.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的优化.教育学家叶澜说过:“教育系统是功能选择在先,结构形成在后.只有确定了希望教育发挥什么作用,才能进一步制定教育目标、构建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安排组织具体的教育活动等.”[1]也就是说,高师院校培养人才的理念一定要密切结合当下中小学的教育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案.“教育方案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传统的教育理念是‘知识本位’,传道授业是其基本目的.‘知识本位’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术型、理论型的研究型人才,而实践能力不强.”[2]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较为重视知识体系的培养与完善,即是知识本位型,所以,在“双导师制”下,高师院校教育实践课程类的语文教育实践课程的体系,就应该依据中小学新课标、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以及中小学师生的实际需要,必须与时俱进地予以更新和变化.鉴于此,在原有培养方案与顶岗实习、支教的基础上,从大一的时候开始,循序渐进地开设一组与理论课并行的实践课程,尽可能早地培育大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意识,锻造他们的基本功,使他们在大四上学期(第七学期)的时候稳健地走上基础教育所需的模拟训练平台与实训基地.尤其是在第五、第六学期集中进行语文教育教学课程的讲授与训练.与此同时,利用“双导师制”的有利条件,还要广泛地与中小学建立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让学生分期分批地都能进入中小学校园、课堂、讲台,真正地融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方案的具体优化如下:

(1)第五学期在开设必修课《语文教学论》的同时,配套开设教师教育基础课程中的《三字一话》《中小学语文课例解读与鉴赏》等.《三字一话》中的三字是指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一话就是普通话,此课程重在培养和训练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而《中小学语文课例解读与鉴赏》则在《语文教学论》的理论学习的关照下,以中小学语文课例的解读分析去印证语文教学论的理论内涵,以达到模拟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培养和训练师范生的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师基本素质.

(2)第六学期开设语文教育教学的系列选修课程,诸如,《文学经典的鉴赏与解读》《中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能力训练》《中小学作文教学案例》《语文新课标的解读》《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等等.《文学经典的鉴赏与解读》重点解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其范围要远远地大于中小学课本的选录,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分析与鉴赏作品的方法和能力.《中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是针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选文进行分类探讨,以感知和体会不同类型、不同体式文本教学的规律,为教学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前三门课程主要由校内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而后三门则由校外导师执教.

2.师资队伍和教学任务的优化.“双导师制”中的校内外导师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高水平的教学与实践的效果离不开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高师院校内部要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教师自愿与学校审核的原则,精心挑选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超、热心教学与教学改革的老师担任校内导师工作.与此同时,高师院校还要联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学校,依据“双导师制”的要求,遴选一批与高校校内导师对应的、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中小学教师担任校外指导老师,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优秀的导师团队.

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语文教育类课程教学师资队伍.高校要激励优秀教师承担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积极与当地中小学合作,聘请“双导师制”之外的优秀语文教师做高校的教师.在“双导师制”的执行过程中,要明确校内外导师的教育责任.校内导师要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充分了解中小学的语文基础教育;校外导师应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还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双方学校还要合理安排“双导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以免“双导师”因来回奔波于两个学校而造成合作的效率低下.

另外,还应结合导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有意识地加强导师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与提升工作,以进一步地优化和推进导师队伍的成长与完善.

(三)师范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优化

毋庸置疑,“双导师制”实施的最大受益者是高师院校的学生,所以,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培养模式,教师教育改革都需要通过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来实现培养模式所设定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师范专业情意.“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3]增强学生的师范专业情意,首当其冲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利用“双导师制”的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就需要借助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进一步地创建实践课堂,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真正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还要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真正使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以增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情意和主体意识.

(四)合作交流的优化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质是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优化上.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高师院校语文教育实践课程要针对中小学课堂的实际需求,在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专门增设文学经典诵读鉴赏、口语交际技能提升、三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一话(普通话)强化训练、写作水平的培育与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等相关课程.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质还体现在建构导师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化上.建构导师小组就是把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校的导师通过既定的制度密切联系在一起,校内外导师定期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予以安排和指导.校内外导师组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交流的时间与地点等细节问题,都要做具体的规定和安排.“构建导师小组既可以有效地整合教师资源,在导师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也可以在导师之间营造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氛围.”[2]

通过调查、走访、分析和总结过去实行“双导师制”的学校的现状及问题,结合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以及师生们的反馈情况,分别从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课程体系的完善与优化、实践运作的监管与反思以及整体效果的考核与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细致地提出“双导师制”下语文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的具体措施.通过对河南省信阳市羊山中学、信阳市第七中学、信阳市第三小学、浉河区东双河中心小学等学校在与高师院校合作中的详细数据进行搜集整理,重点关注和评判语文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争取利用成功的案例,将这次语文实践教学的构想与成果推广开来,以扩大和巩固“双导师制”的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厉有国.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3]陶西平.教师的专业情意[J].中小学管理,2007(7).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语文教育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语文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2、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3、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4、教育杂志社

5、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