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中鲜为人知的内情类论文范文集 与秋收起义中鲜为人知的内情类论文范文例文

本文关于秋收起义中鲜为人知的内情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秋收起义中鲜为人知的内情

1927年9月9日,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就在这一天,震撼全国的湘赣秋收起义霹雳一声爆发了.工农武装革命的巨大风暴,迅速席卷了湘东赣西的广阔原野.

上山当山大王

起义是从破坏铁路,切断敌人交通运输开始的.长沙六十多名铁路工人,分成十几个行动小组,分别破坏了长沙至岳阳、长沙至株洲之间的铁路线.各地群众还炸毁了多处铁路、电线、水塔.短短几天内,敌人四处告急,惊慌失措,有力地牵制了敌人的军事行动.

与此同时,各路起义部队按照前敌委员会的指示,分头开始行动.驻修水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取道长寿街,围攻长沙.

起义发动后,师长余洒度收编的国民党邱国轩部突然叛变,反戈相向.毫无防范的一团二营,在长寿街受到该部的袭击,全被打垮.第二团从安源出发,在相继攻克了老关、醴陵、浏阳县城后,由于主要领导干部麻痹轻敌,遭到优势敌军突袭时,部队被打散.而亲自率领第三团从铜鼓向浏阳进军,一举攻下白沙、东门.占领东门后,团长苏先骏违背的指示,疏于防范,遭到敌军反扑,我军被迫转移上坪.

秋收起义虽然犹如一声惊雷炸响,但又像一声惊雷轰鸣而去.失败的事实是极其严酷的,由于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加之没有广泛地争取群众的配合和战术上的分兵,致使三个团刚刚起义就遭挫败.

眼下,不要说取得全国胜利,就连醴陵、浏阳这样的县城都攻不下.关键时刻,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决定立即实行战略退却,指示起义部队开赴浏阳县文家市集中.

9月19日,工农革命军的三个团会师于文家市,全部兵力已由原来的5000人锐减到1500人.会合时的心情是激动的,却并不欢乐,值此危难之际,大家的心情都是凄楚的.

按照先听众人的意见再表态的习惯,待大家说完后,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决定暂时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部队退到湘粤赣的边境,寻机上山打游击.

“什么?要去当‘山大王’?革命革到山上做大王去了,这叫什么革命?”当时有人嘟囔着.耐心地说服大家:“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是武装割据的‘山大王’、是红色的‘山大王’,而不是过去的‘山大王’.”见多数人已被自己说服,便又说道:“在历史上,‘山大王’是很少被消灭掉的,我们上山,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等待革命时机.现在进攻长沙,是拿鸡蛋碰石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只有把革命引向敌人不注意的地方去发展、去壮大,胜利才有希望.”

最后,前敌委员会经过充分讨论,接受了的意见,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至此,起义部队的进军方向完全改变,由向长沙进攻改为向湘赣边的农村山区进军.

芦溪遭埋伏,士气跌到谷底

文家市会议确定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可是开始走上这条道路时仍然充满了艰难和曲折.从文家市出发时,起义军带的粮食较少,而沿途的老百姓又不了解这支部队,一看见来了当兵的,就吓得四处躲藏,所以部队的给养也日渐困难.

面对这种困难局面,师长余洒度、三团团长苏先骏向广大指战员们吹冷风,说这样走下去是要把部队带进死胡同.本来士气就不高,官长带头说丧气话,一部分平江、浏阳的农军害怕远离家乡,此时思想波动更大,部队不断发生逃跑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和部队总指挥卢德铭等不顾自己的极度疲劳,今天到这个连,明天到那个连,边走边和指战员们谈心,极力做好思想工作.官兵们看到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一些动摇的人又受到鼓舞,行军速度也明显加快.

9月24日,部队到达芦溪镇.由于连日不遇敌情,又全歼了芦溪守敌,余洒度、苏先骏滋长了麻痹大意思想,准备好好地休息一下,命令部队就在镇上宿营.留神细察,机警地感觉到在镇上宿营不妥,立刻命令部队移至镇外山脚下,却遭到余洒度、苏先骏的拒绝,扬言“要走你们走,我走不动了”.为了顾全大局,交代卢德铭安排好警戒,严密监视敌人的动向.

果不出所料,9月25日清晨,部队刚刚向莲花方向出发,便遭到敌军朱培德部的特务营和保安团伏击.当时,随前委行动,师部居中,苏先骏的第三团担任后卫.部队行进当中,后面传来声,卢德铭率领一个营为后卫.一打响,苏先骏掌控不住自己的部队,并把尾追的敌军误认为是我军,结果敌军利用我军停止射击的间隙直扑过来.卢德铭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不幸中弹牺牲.这一仗,工农革命军共损失200余支,死伤和失散300多人.打掉了三团,失去了总指挥,部队士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面临着溃散的危险.如果说秋收后几天形势就开始下滑,到芦溪一仗算是跌到了谷底.

上井冈山并非早有计划

芦溪战败后,不断地爬山越岭、一次又一次地与前堵后追的敌人战斗、缺医少药的困境,使起义部队越来越疲惫不堪,军中弥漫着悲观情绪.不但当兵的跑,官长中也有不少人动摇乃至逃跑,原本15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不足800人.

9月29日,部队终于到达了江西省的永新县三湾村.当晚便在泰和祥杂货铺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对工农革命军进行整编,这就是我军建军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经过这次整编,部队虽然只剩下700人,但士气、信念和战斗力却大大增强了.

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往往被说成是早有计划,并顺理成章的事.事实上,确定要上井冈山并非事先算定,而是在进军罗霄山脉后,通过实践的检验才下的决心.

地势险峻、偏僻却又风光秀丽的井冈山,自古为强人出没和落草之地.此时在井冈山割据的“山大王”正是王佐、袁文才二人.的非凡之处,恰恰在于不但能与饱学鸿儒谈古论今,还能与绿林豪杰交朋友.率部到达三湾的当天,就派人给袁文才送去了一封信,提出“上山”的请求,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和帮助.在遭到袁文才的拒绝后,决定亲自登门拜访.

这次会见,颇有“鸿门宴”的味道.袁文才当时不了解的部队,心里有点怕,预先在林家祠堂埋伏二十多个人、二十多条.袁文才本人则在林家祠堂门口石桥上等候,如果发现带兵来,便命令祠堂里的人马准备战斗.后来见只带了几个人来,才迎了上去,和袁文才一起吃瓜子花生、喝茶,从上午10时谈到太阳快落山.

充分肯定了袁文才反抗豪绅地主阶级的革命精神,并决定赠送100支、一些马鞍及套给他们,用以表示革命军非但不会“吃掉他”,还会用武器装备他的部队.诚恳的态度感动了袁文才,他不但表示同意工农革命军在茅坪设立红军医院,而且在次日亲自带领部队和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和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

争取了袁文才,下一步便是争取王佐.这时,派出了何长工.何长工跟随袁文才的代表一同上山,向王佐说明的队伍是老百姓的子弟兵,是穷苦百姓的救星等许多道理,何长工回忆说:“最初工作很难做,很难接近,便去接近王佐的母亲、兄弟和老婆.为了多接近他们,经常替他们抱小孩.” 就这样,何长工一边替他们抱小孩,一边向他们灌输革命道理,逐渐使这位“打富不打贫”的“山大王”愿意欢迎的队伍上山,但心中始终对这支打着“中国工农革命军”旗号的队伍存有戒备之心.直至后来,红军帮助王佐除掉了宿敌——勾结官府、欺压贫民的尹道一,才使他真正心服.

10月27日,在王佐亲自带领下,率部进入井冈山的中心——茨坪,将革命的红旗插上了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摘自《文史精华》吴璇)□

秋收起义中鲜为人知的内情论文范文结:

关于秋收起义中鲜为人知的内情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秋收起义中鲜为人知的内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论秋收起义前后战略的变化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