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本解读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跟高质量对教育提出了什么要求基于十九大报告的文本解读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此文是一篇文本解读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高质量对教育提出了什么要求基于十九大报告的文本解读

[摘 要] 采用文本分析方法,研究十九大报告中“高质量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通过局部、关系和整体三个层次的解读,结果表明:在局部意义上,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的挑战,就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教育的影响与需求;在关系意义上,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的挑战,就是教育要首先做到本系统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高质量,做好“教育引导”和让“人民满意”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服务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整体意义上,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的挑战,就是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建设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涵盖政治、文化、经济乃至教育本身的高质量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因而,在处理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的关系上,教育应首先强化自己的主体性,加强能力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兼顾发展的适应性和超越性,在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协同互动同推进强国目标建设.

[关键词] 十九大报告;质量强国;现代化经济体系;教育服务

[作者简介] 蔡宗模,重庆文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研究(重庆 402160);张海生,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编辑部助理编辑,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期刊编辑研究(重庆 402160);吴朝平,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和期刊编辑出版研究(重庆 402160);杨慷慨,重庆文理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重庆 402160)

一、问题提出

总书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总宣言、总号令,长达3万余字的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值得党政军民各方面深入理解、消化并付诸行动.作为教育部门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口,教育面临怎样的挑战?它能发挥什么作用?

对此,研究者从教育体制机制 [1]、思想政治教育[2]、立德树人[3]、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4][5]、职业教育发展 [6]、教育强国建设[7][8]、教育现代化[9]、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10]、教育的使命新挑战[11]、办好人民满意教育[12]等多个方面对十九大报告进行了解读,但尚未有从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的研究.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要求,从文本分析视角进行探讨.

二、局部分析

我们首先从提出“高质量发展”的部分,即报告的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切入分析.

(一)“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它对教育的挑战就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教育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共有8个段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两个自然段为第一个部分,主要提出了“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任务.后面6个自然段为第二个部分,分别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创新性国家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全面开放等6个方面提出了战略举措.

值得关注的是,这部分把“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市场经济改革”联系起来,第二段更直接表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显然,这里的“高质量发展”,就是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后面进一步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就是说,在这个部分探讨“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的挑战”,就是讨论“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这是一个老问题.但具有挑战性的是,报告并没有直接提到教育,更没有对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我们也不能从通常或一般的意义上去讨论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而是要从新时代,即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来思考经济变革对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教育提出的直接要求是:大力培育足够数量的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及复合型人才,并加强德育引导,确保人才的精神品质.

间接要求是: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从源头上解决应试教育痼疾,推动教育健康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而不是应试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消除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担忧和不满,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对教育提出的直接要求是:加强创新创业拔尖人才的培育.其路径是“产学研深度融合”,既要“强化基础研究”,也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这里强调“基础”“科技”,显然指向高端人才,以此推进“创新性国家”建设.

间接要求是:教育要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变革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体制机制、课程教学等,营造人才脱颖而出、鼓励大胆创新的环境氛围,容许尝试和失败,甚至认可各种偏才怪才,给他们提供教育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对教育提出的直接要求是:加强常态化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从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技术技能、实践条件、思维观念等方面加强教育机构的调整建设.

间接要求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均衡甚至倒置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补偿乡村教育的落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确保乡村教育振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彻底改变乡村教育的现状,摘掉乡村教育“落后”的帽子.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教育提出的直接要求是:一方面加强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口和农业城镇化人口的教育培训,特别是进行现代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和现代城市工业和服务业要求的技术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加强对农业人口子女的教育接纳,在教育政策上消除歧视,就近入学,方便转学,与原来的城镇人口子女一视同仁;在学校数量上增扩改建,前瞻规划,加大投入,确保全纳;在教育质量上逐渐消除人为的校际差距和入学选班特权,撤销优质校,改造薄弱校(包括所谓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消灭校际等级,均衡校际质量,倡导特色发展.这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投入责任.

间接要求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教育的协调发展必然内含其中.这就要求加大对薄弱地区教育的优先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配置、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确保教育公平,推动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从历史经验和长远发展来看,还要求优先发展教育,以此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

5.“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教育在保障公益性、普惠性和公平性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增加绩效责任,同时规范教育管理,加强教育治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改善教育质量,增强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和强国目标的实现.

这里要引起注意的是,市场机制的引入对教育的量化操作和商品化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我国在教育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也走过“摸着石头过河”的弯路.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教育一方面要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 提高管理效率,激发师生潜能,释放人才活力,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教育的特殊性、长效性和迟效性,充分理解和尊重育人工作,按教育规律办事,防止教育的市场化和商品化异化,以此“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的教育管理体制, 确保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6.“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教育的直接要求是:通过教育造就数量足够、质量优良、通晓国际规则又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型人才, 同时生产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

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间接要求是:进一步加大教育开放与合作力度,充分利用服务贸易的四种形式(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推动教育国际化,站在国际前沿,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见表1).

三、关系解码

为了全面深入理解“高质量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我们对以整个报告为语境的3个关键词“质量”“经济”和“教育”进行进一步的文本解析.

经过查找、阅读提取和归类整理,得到如下一览表(表2).

(一)高质量发展是总体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重点,教育事业有自己的内容和目标

纵观以上统计表,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十九大报告对经济问题的关注,超过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因此经济作为基础和发展的重点,应该成为教育服务的一个对象和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但它们之间并非从属关系,而是各自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就“质量”来看,除了指经济质量(包括“供给体系质量”“经济质量”“就业质量”),还包括就业质量、教育质量、生态系统质量和党的建设质量,可谓内涵丰富;从要求来看,除了“高质量发展”,还要求通过“质量变革”,达到“更高质量”;从目标来看,要达到质量第一,实现质量强国.显然,这都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因此,十九大报告中的“高质量发展”,实质上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手段的各项事业的系统推进和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以实现强国建设目标为旨归.

就“教育”来看,报告对其自身的主体性发展要求超过了功能性要求,包括教育内容(从党员教育到国民教育)、教育类型(从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到继续教育)、教育手段(从教育引导到教育改革)、教育目标(从教育公平到教育强国)等.显然,教育作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业,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它的经济及其他社会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其自身的稳定、优质和健全,因此对它的功能性要求就着重于对“人”的教育影响和“人民满意”,而不是推动高质量经济建设发展这个方面 .①这就给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留出了创造和想象的空间.

(二)“教育”与“高质量发展”之间是交叉关系,与“经济”只存在战略上的主次,不存在主从关系

就“教育”与“质量”的关系而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直接对教育与质量关系的表述,而且讲的就是教育质量本身;“就业质量”显然也与教育直接相关,但同时也与政府、市场相关;“质量强国”则是“教育强国”的上位概念,它包含教育质量、经济质量、生态系统质量等的强盛.显然,新时代的质量发展是一个普遍性要求,高质量发展也不能停留于对经济发展的单方面理解上.

再就“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而言,从表述来看两者并无直接交集,也不存在从属关系,但却存在战略考虑上的主次问题.这一方面说明,教育的独特价值或主体性已经被最高决策层充分意识到,因此教育质量本身而不是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成为报告关注的重点;另一方面,“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主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或经济问题成为报告中较教育更为突出的重点.谈论“教育”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系,其实并没有超出“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范畴,只是这种关系在新形势下有了新的特点和要求,值得我们去研究.

因此,从十九大报告中“教育”与“质量”及“经济”的关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质量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就是教育必须做到本系统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高质量,做好“教育引导”和让“人民满意”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服务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即“本体发展为重,服务职能次之”.

四、整体蠡测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与“质量”及“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借助“图悦”等文本可视化分析工具和统计软件,并通过筛查、核对和矫正,得到图1和表3.

从图1和表3可以看出, 十九大报告关键词显示的主题是“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这一分析结论与报告的题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高度吻合.

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举措有哪些?涉及哪些关键领域呢?

从关键词排序来看,主要包括国家制度、政治特色、文化体系、经济改革、领导、安全创新、治理现代化、教育生态、深化体制(改革)等.可见,“经济”与“教育”只是其中的两个元素,并不十分突出,且相距甚远(如图1).排在经济之前的,还有政治和文化.这说明:第一,教育与经济同等重要,因而两者并不是“服务”与“发展”的关系,与经济处在同一层次的,至少还有政治和文化.第二,在讨论教育为经济服务,或者讨论教育受到经济变革影响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同时想到教育应为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如果单单考虑教育为经济服务,或者只谈论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教育应该怎样,这不是经济至上思维,就是教育的经济决定论,即一方面夸大了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把教育降格为经济的附属或工具.其实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经济、教育,他们都服从于“人民”福祉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大局.我们讨论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影响和挑战,只是选择了其中一个子题,且这个讨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造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大局.

至于论题“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的挑战”,放到整个十九大报告的背景上,就应该包括政治、文化、经济乃至教育本身的高质量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要研究教育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应发挥的积极作用.只有在这个高度上,我们的研究才更具有价值,也更具有时代意义.

五、结 语

在局部的意义上,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的挑战,就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教育的挑战.教育必然受到“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影响,也必须做出回应.这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服务职能所决定的.对此,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必须有高度的自觉.在关系和整体的意义上,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的挑战,就是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高质量对教育的挑战,包括政治、文化、经济乃至教育本身的高质量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进而才能够开展系统的而不是片面的研究探索.

站在教育的立场上,教育有自己的规定性和目标要求,它首先应该把本位的事情办好,而不要动辄就谈服务、改造或适应, 把自己工具化.“本立而道生”, 教育的基础做好了,社会系统的其他子系统的发展就有了人才保障, 强国目标也才能够在多管协同下顺利实现.因此,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既要研究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和需求,

也要重视教育的引领作用和超前发展,即既要重视“适应性”问题,也要考虑“超越性”或“优先发展”问题,两者不能偏废.

注 释:

①“教育强国”在报告中也只是一个本体性要求而非功能性或工具性要求,即指“国家的教育强盛”,而不是“通过教育使国家强盛”. 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子季,童世骏,高书国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十九大后中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专题研讨会专家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20-24.

[2]史向军,夏玉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几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21-25.

[3]张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教育研究,2017,38(11):10-12.

[4]王建国.以十九大精神指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21):19-22.

[5]袁占亭.学习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7(22):6-8.

[6]刘斌,邹吉权.从十九大报告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重点[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26(5):3-10.

[7]刘自成.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J].教育研究,2017,38(12):4-13.

[8] 雷云.建设“教育强国” 实现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中的教育宣言与未来图景[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1):16-18.

[9]张力.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J].终身教育研究,2017,28(6):3-5.

[10]陈祥勤.以十九大精神推动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N].社会科学报,2017-11-02(03).

[11]韩民.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新挑战[J].终身教育研究,2017,28(6):6-8,11.

[12]柴葳.落实好十九大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7-10-23(1).

文本解读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文本解读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文本解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