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培养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东南大学茅以升班交通人才培养之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这是一篇与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东南大学茅以升班交通人才培养之

摘 要:为适应交通运输领域对复合创新型和德才兼备等拔尖创新工程人才的需求,东南大学以创办“茅以升班”为契机和样板,将茅以升教育思想贯穿于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多维度课程体系、多路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多元化素养养成机制等方面的举措,经过十年的建设与探索,最终型塑了“知识能力素养”协同发展的交通运输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茅以升班;交通人才;人才培养;大学生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18)06010807

2018年陈怡,等:东南大学“茅以升班”交通人才培养之探索第6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17JDGC019);“基于‘知识能力素养’协同发展的(交通运输类)工程人才创造力培养与提升模式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面向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多维度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2017JSJG10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B148);东南大学“重中之重”教改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知性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2017SXZZ009)

作者简介:陈怡(1971),女,江苏南京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陈峻(1972),男,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在新型城镇化和机动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正面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交通安全、环境污染、交通伦理等问题呈现出复合性、多元化和社会化趋势的艰巨挑战.交通运输领域正经历着从侧重交通基础设施的增量供给转变为面向交通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的存量优化与精细化处理的重大转型,同时也面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发展计划的实施带来的新机遇,“智慧交通”“共享出行服务”等一系列新兴理念的出现,使得中国交通运输行业正在向智能化、高速化、生态化方向大步向前发展,从而对交通运输类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及品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1].

2007年,为适应交通运输领域对复合创新型和德才兼备等拔尖创新工程人才的需求,经“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的批准,东南大学“茅以升班”正式成立.该班秉承茅老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真理的教育思想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践行茅以升先生“习而学”“通而专”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交通运输领域拔尖创新人才[2].该模式以全国排名第一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为依托,以“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国家特色专业为支撑,以国家大型交通项目与国家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积极构建多维度课程体系,打造多路径能力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素养养成机制,在大力探索与实践“知识能力素养”协同发展的交通运输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体系方面,做了具有一定示范意义与推广价值的探索与实践,如图1所示.

图1东南大学交通运输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着眼“通而专”的多维度课程体系

东南大学是全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茅老也是东南大学路桥、岩土等相关工程学科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为人先,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科技创新精神,甘为人梯的贡献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东大学子.1988年春,南京工学院拟更名为东南大学之前,茅老为东大更名题词:“东南校友,同心同德,为把东南大学建成国内第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工、理、文、管相结合的综合大学而奋斗.”

在茅以升先生精神和教育思想的感召下,东南大学结合时展对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经过数年调研与筹备,东南大学设立“茅以升班”.以茅以升先生为榜样,秉承茅老的精神与思想,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以创新交通运输类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茅以升先生就已指出,工程人才也必须具有全面广阔的知识视野,才能在广博中求精专,因为“生产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是极其复杂的,需要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面是十分宽阔的.”[3]

遵循这一理念,面向行业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人才培养需求,东南大学以系统集成理论为基础,通过多专业融合培养、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国际成熟经验引入,树立“专业培养全面学科交叉深化国际接轨拓展”的梯度化培养目标,设置“跨专业+跨学科+跨校跨境”的链条化培养过程,强化面向交通运输大行业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协同化和国际化的多维度知识培育体系,促进学生复合型知识体系的构建,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工程专业人才知识体系固化、知识结构单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4].

专业培养全面.基于行业发展多元化趋势,茅以升班的专业课程以交通运输工程和土木工程两大一级学科为载体,强调以点带面,以精英化小班教学、多专业的综合教师团队及互助自主学习小组为基本措施,建立基于“宽深结合”的“基础理论实践应用自我创新”专业系统知识构建体系,保障学生多元知识学习,打牢核心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全面掌握土木交通复合体系专业知识.

学科交叉深化.面向未来学科交叉,茅以升班围绕核心专业分类,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设计“多学科融合、多元化实验、多层次实践”的教学环节,针对性融合“城乡规划、经济管理、能源环境、应用数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课程,以跨学科课程学习,跨学科教师授课及跨学科研学项目为强化手段,推动学生综合知识体系深化,形成广博的学科交叉知识结构.

国际接轨拓展.针对国际化培养需求,茅以升班在强化双语教学与全英语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引进国外优秀师资、课程与教材,以外教学术报告与集中授课、国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国外企业实习访问为拓展平台,着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融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全球责任意识.

东南大学“茅以升班”面向交通行业出现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强调培养具有协同能力、创新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大工程观”,既注重工程教育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也强调理工与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茅以升班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度高,90%的学生继续深造,近三年保研率达70%,出国深造的学生全部进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伯克利大学、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慕尼黑工业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学习.毕业生质量获得国内外土木和交通领域高水平学校和企业的高度评价.

  

二、实践“习而学”的多路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在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茅以升先生提倡“既习又学,先习后学,边习边学”,鼓励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创新的思维和能力,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大量实践思考为途径.因而,面对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东南大学以前述全新课程体系为基础,基于多层次协同控制理论,进一步融入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团队能力培养、学术创造兴趣激发及工程实践水平提升的系统培养方案,以“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性实践能力”为主线,打造多路径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提出“高水平资源平台+集群化导学团队+多路径研学模式”三位一体的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开拓学生专业视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解决工程问题能力,致力于解决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实践能力不足,创新培养效果不佳的问题[5].

搭建高水平资源平台群.东南大学“茅以升班”依托全国排名第一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开放交通学院的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整合国家教学团队、海外高校学者、企业知名专家等师资资源,以及高层次的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课题和重大工程项目等在内的科研资源,建立“教学实践平台+科学研究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合作交流平台”资源平台群,为茅以升班学生量身打造高起点、高水平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促进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综合知识架构体系下的拔尖人才系统创新能力培养.

配置高水准导学团队群.“茅以升班”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克服传统的“一对一”导师制下导师资源分配不均的弊端,推进团队合作下的“组对组”导师制,按研究方向组建由知名教授、青年骨干老师、企业导师、硕博士组成的课题组,与学生研学组结成导学团队,形成高水准的多元化的导学团队群,使学生既能享受高水平教授的学术资源优势,企业导师的丰富工程经验,又可接受青年老师的面对面教导,不同方向和基础的学生可以跟随担负不同科研任务的博士、硕士进行训练与提高.

建立多路径培养模式.“茅以升班”导师将承担的高水平科研项目,转换为课外研学训练项目和国(省)级创新项目,打造自主研学氛围.通过实施“个体培养导师制、自主研学团队式”,采用以“问题、项目、案例”为导向的多元化、体验式的培养方式,多路径的培养方案,共同支撑学生专业视野的拓展、国际前沿知识的掌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之系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2007年以来,茅以升班将茅老“习而学”、“理论研习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贯穿在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学术科研创新成绩显著.承担各类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84项,发表学术论文56篇,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22项.2010年以来,交通学院在全国交通科技大赛获得17项大奖,其中茅以升班获得10项,其中一等奖6项.茅以升班还获得挑战杯科技竞赛奖3项,其中2015年获得挑战杯“智慧城市”专项赛最高奖境内外组唯一特等奖.

  

三、强化“家国情怀”的多元化素养养成机制

东南大学“茅以升班”的建立,本身就是茅老拳拳报国之心和爱国情怀的体现.抗日战争时期,茅先生曾亲手炸毁自己所建的钱塘江大桥以阻止敌军入侵,并秉持“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豪情,于抗战胜利后重修大桥.这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是当代交通运输人才不可或缺的,也是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工程人才所应贯彻的.基于拔尖人才多元化素养的培养目标,东南大学“茅以升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引,融入协同育人机制,坚持立德树人为本,以系统全局最优理论为基础,形成以“专业文化、社会情怀、全面素质”为核心的多元化综合素养养成机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工程人才德才兼备养成措施空泛,全面素质缺少协同发展的问题[6].

以文化人,构建专业特色文化.通过班会定期学习茅以升先生的精神,撰写《我想像您一样》学习感悟.设立茅以升班开班仪式.有班旗、班徽,营造和谐进取的成长氛围,着力培育群体(班级)特色文化.建立“茅以升班”跨年级纵向贯通的交流平台,形成各级“茅以升班”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专业特色文化育人平台.形成以茅以升精神为引领,以“忠诚·勤学·奉献·博采”茅以升班文化为核心,学生个性与团队自主共性融合协同发展机制.

以德修身,搭建素养养成平台.依托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JOIN艺术团、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向阳花”、“阳光伙伴”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计划、JOIN素养养成论坛等,引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主题党(团)日等社会活动,搭建创业教育、德行养成和素质拓展的成长平台,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能力与德行的协同发展.

自茅以升班成立以来,学生学习茅老“勇于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发起组织了“爱春雷”、“向阳花”、“微课堂-大成长”等品牌志愿公益实践,在社会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培育“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意识,学生综合素质高,并发展全面.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获得全国社会实践最高奖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和省级荣誉7项,以及江苏省社会实践“十佳团队”等省级荣誉4项,受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每届茅以升班均被评为“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并多次荣获 “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等集体荣誉,塑造东南大学茅以升班的班级品牌与标杆形象,将茅以升先生的精神推己及人,薪火相传.

  

四、打造“知识能力素养”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茅以升班”是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拔尖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特区与基地.通过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团队文化,精心设计的知识学习体系、能力培养方案和素养养成平台,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与优质人才培养特区,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人才培养,形成个体成长带动群体发展、群体发展促进个体成长的良性协同发展机制,立德树人,培养品德优秀,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基于系统动力学,采用“规划执行查核行动”(PlanDoCheckAction,PDCA)生态化管理手段,建立人才培养特区的生态化管控评价体系,实现在校生全过程、多层次管控;建立并完善毕业生跟踪和评估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学生自身、用人单位、第三方评估机构多渠道反馈培养质量,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评价和持续改进,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性优化,如图2所示.

图2拔尖创新人才生态化管理促进培养模式持续优化和改进

经过“茅以升班”拔尖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十年来的探索与建设,东南大学“茅以升班”共培养毕业生238人,在校生120人,不断传承、创新茅以升先生的教育思想.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学术科研创新、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所展现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共获得个人奖82项(国家级38项,省部级44项),团队奖51项(国家级30项,省部级21项),较好地解决了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知识能力素养”协同发展的拔尖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难题.

“人生之路崎岖多于平坦,忽似深谷,忽似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茅以升先生的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言,是崎岖多磨而又钻研奋斗的一生.他为国为民、献身科学、造福世界的不朽精神,也激励着东南大学“茅以升班”的每一位学子,更深刻影响着东南大学的校风学风.这种培养新时代茅以升式人才之模式得到了学校、同行与社会的认同,已成为国内相关学科高校拔尖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样板,为新时代培养交通运输领域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创新型拔尖人才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

  

参考文献

[1]彭其渊.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510.

[2]王雄.“习而学”:茅以升工程教育思想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8589.

[3]茅以升.彼此的抵达[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269.

[4]安实.关于培养交通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1316.

[5]独孤昌慧,刘恒.“互联网+”下的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3):7476.

[6]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13.

(收稿日期:20180311;编辑:荣翠红)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结:

适合人才培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人才培养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2、企业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