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与对外开放和中国展览业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类论文范文文献

此文是一篇改革开放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对外开放和中国展览业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中国展览业是改革开放孕育的新兴服务业.

近四十年来,中国展览业从弱小到壮大,从集中于“北上广”到遍及全国百多个城市,从国有机构操办到多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进而跻身展览大国行列,展现了行业发展的勃勃生机,反映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驱动力量.

如果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列入会展业作为标志,中国展览业正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行业应从2002年算起.但中国人接触展览、认识展览、利用展览、创办展览、经营展览的历史,不但与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对外开放的脉络相合,而且与世界近代展览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一、从参加世博会到兴办展会

近代展览业的起源,业界公认为是英国政府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中国人首次接触展览,正是1851年.

史料记载,一个名叫徐瑞珩(字德琼,号荣村)的上海商人,1851年(清咸丰元年)带着商标为“荣记丝绸”的中国丝绸,远涉重洋前往伦敦参加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刻印于1884年的《北岭徐氏宗谱》以及伦敦皇家协会于1852年出版的《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评奖委员会报告书》中有明确的记载.

自徐瑞珩自发参加第一届世博会后,到1932年长沙国货陈列展的81年间,是近代中国与经贸展览相知相识的历史时期.其间,以1909年为界,又分为两个阶段.1909年之前,是中国人通过世博会了解经贸展览的阶段.在此期间,1904年应美国政府邀请,清政府拨银75万两、首次组团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国国家馆的布置花费12万美元,被美国媒体评论为“本届博览会上最漂亮的东方建筑典范”.京剧和《茉莉花》乐曲由中国展团首次带到美国,作为现场表演的节目.此后,中国与商家便成为世博会常客.茅台酒1915年在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奖,成为中国产品以展扬名、借展促销的经典案例.

1909年之后,中国进入创办经贸展览的阶段.从清政府1909年在武昌举办的武汉劝业奖进会、1910年在北京举办的京师出品会、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到中华民国1928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华国货展览会、1929年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1932年在长沙举办的国货陈列展,近代中国的经贸展览应运而生,在多地面世.这些展览借鉴世博会的办展模式,即政府主办、采用行政力量整合资源、官商合作、以经济贸易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展形式等,旨在鼓励创办实业、服务经济和工商企业、促进内外贸易和推广城市.其中,由浙江省政府耗时五年筹备,1929年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声势浩大,反响不凡.其在杭州市内设置8馆二所作为展览场地,展品14万件(包括国外展品),展期137天,将贸易、文博、旅游融为一体、参观者累计达2000万人次(包括国外考察参访团).西湖博览会设有组委会、订有组织章程、配有工作专班,印有会刊会报、编有财务预决算案,组织工作已具较高水平.

发源于西方的世博会,对于中国展览业的发端尤其是经贸展览的发展影响深远.从个人自发出境参展,到政府组团出境参展,说明世博会不但是战争之后国人“睁眼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对外推广自己并开展商品贸易的有效平台.中国政府是中国经贸展览最早的创办者,其借鉴世博会方式在国内办展,说明经贸展览作为工业革命后诞生的一种新的经济活动形式,随着中外交流和商品贸易而成为近代中国西风东渐的组成部分.中国人的世博会情结,在徐瑞珩只身参加第一届世博会的159年之后,通过承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终获尽情抒发并彻底释怀.

二、从苏式展馆到“广交会”

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29年,是中国展览业蹒跚而行的少年时代.

这一时期,社会主义体制在中国初创,百废待兴的经济建设对于经贸展览的需求逐步增加.

建国初期,为促进流通,恢复生产,人民政府在各地举办物资交易大会.为促进农业生产,根据主席、国家主席的指示,政府于1950年5月在北京中南海举办了农业机械展.该展历时40天,展品为国内生产的新式农具和苏联制造的农业机械.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专业展览,也是中国近代史以来的第一个专业展览.参观者是新中国党政高层官员和党派领导人,计有1000余人.

在新中国创立的头十年里,经贸展览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其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出境参展、出境办展与接待外国来华办展相互促进.

在此期间,先后组团赴西德、捷克斯洛伐克、印度等国参展,并在蒙古、苏联、日本等国举办中国商品展.与此同时,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相继来华办展.在外国来华举办的展览中,包括以探矿、电讯、原子能技术、仪表、电工器材、纺织机械、玻璃纤维为主题的专业展.

苏联、日本来华举办的展览,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个城市巡回举办.1955年10月在日本举办的中国商品展览会和1956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日本商品展览会,是新中国首次与西方国家相互举办的大型经贸展览.当时,中日两国政府虽未建立外交关系,但两国政府通过授权的民间机构(中国贸促会和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友好协商,借助经贸展览推动了中日交流.主席亲临在北京举办的日本商品展览会参观,为改善中日关系发出了积极信号,成为重大的国际新闻事件.

二是,四地兴建苏式展览场馆.

为接待苏联经济建设成就展览,在1952年2月决定,在北京、上海建设“苏联展览馆”.之后,广州和武汉也列入建馆城市.主体建筑采用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外型兼用罗马式和哥特式造型元素(与圣彼得堡海军部大厦相似)的北京“苏联展览馆”,历经11个月的建设,在1954年9月竣工.在建设阶段,苏联建筑专家全面指导了建筑选址、设计和施工工作.该工程耗资2400万元.其室内展览面积为2.2万平方米(1958年,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议,更名为“北京展览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座用于展览的大型建筑.

其后,以中苏友好大厦或中苏友好宫命名的展馆,相继于1955年、1956年分别在广州、上海、武汉建成投用.

三是,创办“广交会”.

1955年8月,外贸部向国务院请示举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并就展会名称、主办单位、展览内容、客商邀请、贸易方式、组织领导以及经费安排提出具体意见.1956年11月,“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试办成功.1957年4月25日至5月25日,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办.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莅临考察.在听取外贸部负责人汇报时,周恩来认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名称太长,提出简称为“广交会”.

首届“广交会”展览面积仅为9600平方米,外贸部直属外贸公司组成13个交易团以及吉林、辽宁、贵州、湖南、浙江、江苏、广西、广东等省区的27家企业参展,分设工业品、纺织品、食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五个展馆,展出商品1.09万种.来自19个国家或地区的境外客商共1223人到会洽谈贸易.其中,港澳客商1021人,占83.48%.出口成交1754万美元,多为现货贸易.在交易额中,农副产品与手工艺品占63.91%,出口港澳占64.33%.展示中国货品、促成国际贸易的“广交会”,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制度化举办的国家级经贸展览.

四是,展览行政管理初步建立.

建国初期,政府对于经贸展览的管理分别依托两个部门:一是中国贸促会,一是外经部.

1952年5月成立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负责出境参展、办展的组织管理工作.同年9月1日,政务院决定成立国际经济事务局,与中国贸促会合署办公,受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1953年2月,政务院决定由对外贸易部、重工业部、北京市政府组成“国外来华经济展览委员会”,负责外国来华经济展览的接待工作.中国贸促会会长南汉宸、秘书长冀朝鼎分任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1956年,该委员会改组为中国贸促会来华展览部.

外经部对于经贸展览的管理,除配合贸促会的出展和来展管理外,着重于“广交会”的组织管理工作.

1959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出国经济展览工作的指示》.周恩来总理就此文批示: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负责组织出国展览工作;二、各部委、公司和各省、市、自治区应根据出国展览年度计划,按照既出产品也出干部的原则,积极完成指定任务;三、出国展览工作的方针是: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成就,增进各国人民对我国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各国与我国经贸关系发展;四、对每起展览必须认真准备,认真搞好.《指示》系政府对于经贸展览管理工作制发的指导性文件.

新中国建立后,兴建展馆和创办“广交会”,是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两大标志性历史事件.

在“北上广汉”四个城市建设展览场馆,系建国初期的国家重点工程,体现了建国初期政府对于利用展览促进经济建设的战略对策.这一对策对于中国展览业在国内分区域的发展布局,对于“广交会”的创办,乃至对于中国展览业在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时代的大规模发展,起到了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奠基作用.

创办“广交会”则清晰表明了新中国向西开放的积极意图.通过“转口贸易”扩大中国商品出口,尤其是恢复传统商品(如茶叶、瓷器、丝绸及手工制品)的出口市场,为国内经济建设换取外汇,稳定就业,是创办“广交会”的初衷.中国国内的参展商及展品构成和以港澳客商为主的采购商来源,从首届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广交会”的特色.“广交会”是新中国唯一跨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制度化举办的经贸展览,被视为中国对外经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广交会”对于改革开放后广州成为国际展览之都、成为中国民营展览公司的发源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从接轨国际到展览大国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年的历程.在这四十年里,中国展览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1995年,即中国展览业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阶段.这种转变主要反映在:(1)展览公司、展览工程公司通过工商注册在各地涌现;(2)随着民营机构的兴起,国内经贸展览及其展览工程由国有单位主办与承接的“清一色”局面被打破,市场竞争出现;(3)针对市场需求的展览主题增多,一批计划体制下的产品分配会或物资订货会转型为经贸展览;(4)经贸展览从“北上广”向其他大型城市扩散发展.

第二阶段为1995-2005年,即中国展览业与国际通行规范衔接的发展阶段.这种衔接主要反映在:(1)展览业纳入中国加入WTO服务贸易谈判的范畴;(2)会展业(会议业与展览业)作为商业服务业中的一个细分行业,正式列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3)外资展览公司进入中国,参与展览场馆投资,收购展览项目;(4)会展教育在高等院校设立专业.

第三阶段为2006-2018年,即中国展览业快速成长为全球展览大国的发展阶段.这种成长主要反映在:(1)会展业列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2)政府、社团和企业三大主办方的办展格局形成,专业展览成为项目主流,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览增多;(3)展览场馆建设普遍化、大型化,投资企业化;(4)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大中型企业集约发展规模壮大;(5)中国企业出境参展规模倍增,中国主办方出境办展规模扩大;(6)行业服务体系趋于完善,业内专业分工细化;(7)政府行业管理增强,地方政府重视程度提高.

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提供的统计数据,到2017年,全国展览城市达175个;展览场馆348座,室内可供展览面积1188万平方米;经贸展会达10358场,展览总面积(毛面积)达14285万平方米 ;出境自办展123场,展览总面积(毛面积)达84万平方米;从业机构超过20000家,从业人数超过300万人;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336所(高职220所),在校生达4万余人.其中,展览场室内可供展览面积、展览总面积已居全球第一.以上数据表明,中国已经跻身于国际展览大国行列.”

回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对外开放对于中国成为展览大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其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搭平台,助力中国招商引资.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纷纷举办经贸投资洽谈会,用以促进招商引资.为丰富洽谈会内容,同期配套举办经贸展览.参展对象主要是当地的外贸产品或招商项目.进入新世纪,根据招商引资的新形势,商务部从两个层面重新布局国家级投资贸易展览:根据货物、投资、技术、加工和服务等五方面的贸易需求,形成“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投洽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上交会”(中国国际技术出口交易会∕上海)、“加博会”(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东莞)和“京交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北京)五个专业展览;根据边境贸易的需求,形成“中国-亚欧博览会”(新疆乌鲁木齐)、“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吉林长春)、“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南宁)、“中国-南亚博览会”(云南昆明)四个地域性投资贸易展览(另有“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中部地区六省轮流举办).

二是引进来,助力中国展览业专业化发展.

中国展览业的“引进来”,包括引进企业、引进资本和引进项目三个层面.

中国展览业引进外资外企,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其时,有香港公司在广州与贸促会合作办展.1995年成立的京慕国际展览公司,由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合资组建,系中国展览业发展史上第一家中外合资公司.中国加入WTO,带动境外展览公司进入中国市场.1999年,在上海注册的汉诺威展览有限公司,是国家取消展览公司出资比例限制后第一家外资展览公司.其后,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新加坡等国的知名展览公司纷至沓来.其中又以“英系”励展、UBM、英夫曼、塔苏斯和“德系”法兰克福、汉诺威、慕尼黑、杜塞尔多夫著名.“英系”均为伦敦交易所上市公司,而“德系”皆属国有资本控股公司.两者的经营管理虽各有特点,但都代表国际展览业先进水平.

在外资展览公司登陆的同时,外国资本随之进入.2001年,国内首座由德国公司参与投资、设计并管理的大型展馆——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竣工投用.同年,励展公司与国药集团合资成立国药励展展览公司.这是外资最早进入中国展览业的两个项目.此后,通过购并中国展览项目而成立的中外合资展览公司逐渐增多,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西安、成都、郑州等城市,到2018年达30多家.其中,励展公司与中方设立的合资公司就有9家.

跨国展览公司将海外品牌展览移植中国取得成效.德国的工程机械展、汽车零部件展、英国的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美国的消费电子展、法国的纱线展、荷兰的农业展等项目先后在中国落地,对于中国相关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以及繁荣中国展览市场做出了贡献.

三是走出去,助力中国对外贸易.走出去,指中国企业出境参展和中国展览业者出境办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制造业实力逐步增强,中国企业出境参展的规模持续扩大,业已成为全球展览市场中数量最大且最为活跃的客商群体.到德、英、美等发达经济体参展,尤其是参加全球著名的专业展会,成为许多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首选途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MESSE)一直是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开拓欧洲市场的首选平台.近十年来,中国企业在参展客商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布展位置越来越居于展会的中心区域,参展商住宿的酒店越来越靠近汉诺威市城区.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全球闻名,中国企业参展数量不断增加.2018年,中国参展商达1300多家,占全部参展商的三分之一,数量仅次于东道主美国.中国消费电子行业人士成批赴美参观,已成每年春节前出境商旅的独特景象.

中国展览业者出境办展的规模在2010年前后显著扩大.一方面,贸促会系统出境办展的国家大幅增加,尤其在发展中经济体如非洲国家办展的数量显著增多;一方面,民营机构出境办展渐具实力,成为境外中国自办展的新生力量.在出境自办展中,中国商品专业展的比例逐年提高,展会主题集中于建材、家居、机械、纺织、家电等行业.2014年,中国政府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自办展及其中国产品走出去.

四是广交流,助力中国展览业国际化进步.

中国展览业与国际展览业的交流,随着加入WTO谈判、引进外企外资、境外自办展增多而趋于广泛深入.这种交流大体分为四种形态:

——出境考察.2000年以后,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国内会展机构包括会展场馆的投资方和设计方人士,纷纷前往欧美展览业发达国家参访考察,学习先进经验.2009年10月13日,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全球著名图书展——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

——会议分享.中国业者以专业会议形式促进中外展览业的国际交流,始于2003年.2005年由中国贸促会与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和独立组展商协会(SISO)联合创办的“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每年一届,轮流在中国不同城市举办,是国际会展知名机构参与度最高的论坛.与此同时,在境外举办的会展业国际论坛上,中国业者参与的数量逐渐增多.

——市场竞合.管理先进的外资公司在中国市场举办的展览,无论是主办(含合资主办)还是合作项目,都对中国业者(包括合作者)具有借鉴意义.中国主办方及展馆经营者在与国外同行的合作或竞争中,增长了见识,学习了技能,促进了服务品质的改善.

——社团活动.成立于1925年、总部设于巴黎的全球展览业协会(UFI),是全球重要的展览业非政府组织.中国业者自2000年开始参与UFI的活动.2004年,时任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副总裁的陈若薇,当选UFI副主席、亚太区主席.2012年,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陈先进当选UFI 2013年度主席.2017年,上海万耀企龙展览公司总裁仲刚当选UFI亚太区主席.到2018年,UFI拥有来自73个国家的168个城市的314个会员.其中,中国会员(包括港澳台)44家,系UFI中会员数最多的群体.经UFI认证的中国展览达58个.其中,大陆地区39个,港澳地区16个,台湾地区3个.展览认证数量次于德国和俄罗斯,排第三位.因为中国会员的参与,UFI增加了活力.同时,UFI成为中国业者与国际业者进行专业交流的重要平台.UFI的认证也成为中国展览国际化品质提升的名片之一.

四、结论

(一)中国人最早接触现代展览,是通过参加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而第一届世博会被展览业界公认为现代展览的缘起.

(二)中国政府在国内创办经贸展览始于1909年.之前,清政府已通过组团出国参加世博会,对于展会功能有了直观认知.此后,政府及其相关机构主办经贸展览的局面延续至今.

(三)新中国展览业的发展,一直与对外贸易密切相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经贸展览是国家拓展外交关系的重要手段.为政治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中国展览业的重要特色.

(四)近四十年来,中国展览业蓬勃发展直至跻身于展览大国行列,得益于实施改革开放国策,得益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得益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得益于中国展览业者的学习和创新.

(五)中国要成为展览业强国,必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可以预见,“一带一路”战略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展览业的国际化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展览企业将壮大规模、提升专业化水平,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

改革开放论文范文结:

关于改革开放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改革开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改革开放参考文献

2、改革开放的变化论文

3、改革开放成就论文

4、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论文

5、改革开放小论文

6、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