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方面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区域体系对浙江省纺织高校知识溢出的影响以社会网络分析为视角?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本文关于社会网络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区域体系对浙江省纺织高校知识溢出的影响以社会网络分析为视角?

O引言

随着自贸区的建立扩张以及国际物流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商品能够以较低的进入我国市场.这对本土企业是极大的冲击,中小企业单纯依靠低成本加工制造获取利润的市场空间进一步缩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特定区域中,以区域经济、社会或产业的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区域内新知识的生产、扩散、更新和转化为目的,由参与技术创新与扩散的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所构成,由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等参与开发的知识创新与流转的网络系统[1].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相对而言,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各类资源,如人才、科研设备和技术储备等等:因此,企业趋向于采取与科研院所和大学合作的形式,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52-5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校的知识创新潜力与优势尚未完全发挥[3].区域创新体系中,产业、学校与研究机构组成的产学研合作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产学研合作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问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是学术研究和市场化活动的有机结合[2]52-56.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科研成果必须和市场同步发展才能实现持续性发展.高校除了提供教育、进行基础研究,同时作为知识的主要生产者,还被赋予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三类任务”,并成为区域创新、集群创新的重要驱动器[4]1313-1324.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也成为技术创新的基础和重要源泉.由于知识存在外部性,并且其社会回报率明显高于个人回报率,因而知识存在溢出效应.对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起初主要针对企业之间技术交流创新,近年来针对知识溢出的研究扩展到空间层面.知识溢出对于区域创新至关重要,其中高校研究的知识溢出作用尤为重要,高校基础研究作为公共物品会向社会溢出技术与知识.Fischer and Varga,Capo-Vicedo et al.等学者针对大学知识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影响机制及测度已进行较多研究[5-6].起初,国内外就高校知识溢出的研究假定知识单向地从高校流向区域内的其他创新主体.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表明,由于个体镶嵌在社会网络之中,高校所在的区域环境尤其是社会网络及其结构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知识溢出同.具言之,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高校科研人员都有其社会联系,这些创新个体广泛参与到区域内的社会网络中,会形成更为直接的知识流动,并促使知识在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循环流动[4]1313-1324[8-9].知识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循环流动,高校知识溢出的同时也受其所在的区域创新体系影响.经过相关文献梳理,大多数学者仍侧重于高校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影响机制的研究,而对于区域创新体系这种网络系统对高校知识溢出的影响研究较为缺乏.

浙江省是纺织大省,中小纺织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大,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迫在眉睫.浙江省科技工作会议指出,知识创新能力是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中的薄弱环节,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偏低[10].创新能力提高离不开相关高校更有效地进行知识溢出.本研究以浙江省纺织产业为例,采用社会网络法分析比较浙江省不同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情况,对开设纺织专业的高校知识溢出情况进行分析,并剖析不同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对该区域内纺织高校知识溢出的影响.

1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选择

1.1高校知识溢出

高校专利是反映商业化成果的最主要指标,有大量研究证明专利作为新知识产生的指标的有效性[“].专利数据包含申请年份,可将收集数据按照年份顺序汇总分析,同时可用于分析各年份高校学者的社会联系,进而挖掘各年度参与校企合作的发明者网络.此外本文选取浙江省纺织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专利编号可以分析不同技术领域的专利情沉,便于对该产业深入分析.本文集中分析纺织产业,根据国际专利分类表(2016版)中的“D部一纺织:造纸”中的专利编码,D部中D01-D07开头的专利为纺织产业相关,具体包含:D01天然或化学的线或纤维:纺纱或纺丝:D02纱线:纱线或绳索的机械整理、整经或络经:D03织造:D04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D05缝纫、绣花、簇绒;D06织物等的处理、洗涤、其他类不包括的柔性材料:D07绳:除电缆以外的缆索.专利数据能够从数据库获得,本文研究的高校纺织业相关专利数据均可进行查找汇总.

1.2发明者网络

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参与技术创新与扩散的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所构成,由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等参与开发的知识创新与流转的网络系统.学者之间的个人联系经多种渠道建立,比如共同的社会合作经历,在同一所高校的在职培训等.共同发表学术成果或共同专利申请,是校企发明者之间进行联系与合作的落实方式[4]1313-1324.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用于探究特定区域校企合作的情况与参与机构.Fleming et al.首先运用专利数据中的发明者信息挖掘学者之间形成的社会网络[12].本研究采用该研究方法,分析不同年价浙江省纺织产业主要地区内的发明者网络,用可视化社会网络比较不同地区发明者网络规模以及网络中的组织构成.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网上提供自1985年来的专利信息,包括发明的名称,申请、公开和授权日期,发明人和申请人的名称和地址及国际分类号等[13].通过查看申请人的信息,我们可获得由高校和企业共同申请的专利,由此得到校企发明者合作的样本.

2数据分析与阐述

2.1高校知识溢出分析

根据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中的纺织高校信息,浙江省开设纺织专业的本科高校有:浙江理工大学(ZSTU),绍兴文理学院(SXU),嘉兴学院fJXU);本科高校的独立学院有: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ZSTUKY),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SXUYPC)与嘉兴学院南湖学院(JXUNHC).高职院校含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ZJFIOT),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ZJIPC)和嘉兴职业技术学院(JXVTC).

按照纺织产业对应的相关专利编号,我们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查询浙江省纺织高校与其所在区域的专利数据,按照D01-D07专利编号搜索各高校从2011-2015年的纺织产业专利数据.在上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两类数据,即不同年份中浙江省相关高校纺织专利数与相关高校纺织联合专利数.专利收集整理发现,浙江省高校纺织相关专利绝大部分来自本科高校,仅有少数申请人为本科高校的独立院校,其中本科高校的三所独立学院纺织相关专利情况为: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ZSTUKY)在2011-2015年期间在2012年仅有1项纺织相关专利,无联合专利: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SXUYPC)2011年1项,2012年10项,2013年6项,2014年3项,2015年2项,无联合专利:嘉兴学院南湖学院(JXUNHC)在所研究年份无纺织相关专利.综合国家知识产权局中的专利数据,整理出2011-2015年开设纺织专业的浙江省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专利数与高职院校专利数(见表1),即高校知识溢出情况.

专利数据中可查到所有专利的申请者名称与所有申请人所在城市.本文根据发明者地址将专利按归属地进行分类.将专利分入不同区域后,再将发明者名称逐一排查,以确保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同一发明者名称一致.将表1中的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按所在地归类,ZSTU&ZSTUKY位于杭州.ZJFIOT位于宁波,SXU& SXUYPC、ZJIPC位于绍兴,JXU&JXUNHC、JXVTC位于嘉兴,根据各高校专利数,分析比较浙江省杭州、宁波、绍兴和嘉兴四地纺织高校专利总数得出,杭州纺织高校专利数远高于其他三地.各地纺织高校专利数均呈上涨之势,其中绍兴在增长幅度较大,嘉兴纺织高校专利数逐年稳步上升.

2.2发明者网络分析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获得的专利数据进行网络特征分析.我们对不同地区纺织相关的专利按申请人的组织类型进行归类整理,用于识别高校申请与纺织企业申请的专利.高校通过与其他组织之间合作申请专利,建立与不同组织的网络联系,当专利由多位发明者共同申请时,形成了发明者合作网络,在某专利中包含的所有发明者彼此间有网络联系.当某位发明者与其他不同发明者合作时,形成不同专利之间发明者个体的交互联系.本文收集整理2011-2015年浙江省不同地区联合申请专利数(见表2),反映不同区域总体高校知识溢出情况.

社会网络分析用于考量网络大小、联系度与同一时期内纺织产业的发明者网络,并可用于比较高校商业化成果相关的社会网络.由表2可见,浙江省不同地区纺织产业产学研联合专利数在2014年达峰值.该年份杭州与绍兴产生较多的联合专利:因此,选取2014年杭州与绍兴联合专利数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根据联合专利数据分别整理出关系矩阵后,运用Ucinet将发明者间的相互联系制成可视化社会网络图(图1与图2).二者更直观地反映出杭州与绍兴两地纺织产业产学研合作形成的社会网络,可见其区域创新体系存在较大差异.

在图1与图2中,每个几何图标代表一位个体发明者,图标之间的连线表示发明者通过专利合作产生的联系.2014年绍兴有5位发明者相互合作,发明7项联合专利:杭州在同一年份有85位发明者进行了产学研合作,产生27项联合专利.相对于绍兴,杭州纺织高校所在区域的创新环境质量远高于绍兴.杭州纺织产业学者与发明者彼此合作频繁,进而形成杭州纺织产业范围较广且较为紧密的发明者社会网络,但绍兴纺织产业中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发明者较少,发明者网络范围、数量较小,且社会网络分散.社会网络由于其不同的分散水平而有所差异.网络中的连接度越高,即网络中个体通过直接联系或中间人所能连接到的可信联系越多,该网络对其成员越有用,社会网络成员的知识交互能力随之提高.回顾上文中的数据,从2011-2015年,杭州纺织高校专利数历年均远超绍兴,其历年联合专利数也数倍于绍兴拥有的数量.

3结论

本文探究区域创新体系,即高校所在区域环境中的社会网络及其结构对纺织高校知识溢出的影响.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分析浙江省纺织高校知识溢出与产学研合作情况,而后运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2011-2015年杭川与绍兴纺织产业校企合作中的社会联系,通过对浙江省纺织产业1 500多个专利数据的整理分析,描绘出杭州与绍兴两地发明者社会网络,进而探索不同地区发明者社会网络及其结构与相应地区高校纺织产业知识溢出的关系.研究表明,高校学者在区域经济中的嵌入影响其所在高校有效商业化的能力.基于纺织产业的专利数据分析可见,区域中形成的紧密发明者网络与该区域内高校商业化成果数量存在相关性.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其高校知识溢出亦大大提升.杭州市在推进校企全面合作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杭州市政府、浙江大学、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大区域联盟[14].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进而高校知识溢出.知识不仅单向地从高校流向区域内的其他创新主体,区域内创新主体的相互合作同时促进知识相互交流.高校所在的区域环境尤其是社会网络及其结构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知识溢出.由纺织产业专利数据分析可见,区域创新体系与高校知识溢出相互影响、互为促进.高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质量对高校商业化成果起重要作用,在区域创新体系质量较高的地区,即产业网络紧密合作的地区,其中的高校有机会产出更多商业化成果.

由于研究范围与数据选择有限,本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高校商业化成果存在多种形式,如高校授权的技术许可、基于高校技术建立起的衍生企业等,但由于这些商业化成果很难按照年份比较,本文最终选取专利数据进行研究,由专利号可将专利按年份与不同产业区分,并清晰地比较该产业中不同领域的具体专利情况.但专利数据因其本身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出高校商业化成果,首先,高校中存在大量未能找到对应需求企业的专利技术,因此还未申请专利:此外,不同专利产生的社会价值参差不齐.第二,由于高校知识溢出领域涉及面极广,区域创新体系涵盖面很大,本文分析高校知识溢出情况与发明者网络时仅选取纺织产业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结论均基于纺织产业数据,但区域创新体系囊括众多产业,今后学者可基于本文研究,进行多产业比较分析.口

社会网络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社会网络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社会网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网络营销论文

2、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3、网络营销相关论文

4、网络论文

5、社会心理学论文

6、和谐社会论文